学术投稿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 国际刊号:1674-4624
  • 国内刊号:42-1790/R
  • 影响因子:0.40
  • 创刊:200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56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肿瘤学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1年2期文献
  • 后腹腔镜较大肾上腺肿瘤切除12例

    目的 评价后腹腔镜较大(直径≥6 cm)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6月期间12例后腹腔镜较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视频资料.统计分析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恢复饮食及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无中转开放及输血病例,平均手术时间(130.6±45.8)min,术中平均估计失血量(182.4±37.5)ml;术后平均恢复饮食时间(2.2±0.9)d,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1.7±0.8)d,术后平均住院日(8.5±2.7)d.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可以减少术中血压大幅度波动,完善的影像学资料可以提供更多的肿瘤信息,良好、宽敞的后腹腔间隙是基础,正确的解剖层面是关键,精良的腹腔镜器械是重要保证,丰富的腹腔镜经验是决定因素.在上述前提下,实施后腹腔镜较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张楠;单中杰;韩前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2μm激光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附96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经尿道2 μm激光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2例为单发肿瘤,其余为多发,肿瘤直径0.5~3.5 cm.采用经尿道2 μm激光手术系统治疗,术后常规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定期行膀胱镜检查.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3(8~45)min.术中出血量极少,无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发生.随访92例,失访4例.平均随访时间13(5~29)个月.11例复发(11.5%).2例术后尿道狭窄,定期扩张后治愈.结论 经尿道2 μm激光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出血量极少,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沈鹏;欧彤文;李进;崔昕;何新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消痔灵联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消痔灵注射液联合不同剂量羟基喜树碱(HCPT)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HCPT正常剂量(20 mg);B组:消痔灵(10 ml)+ HCPT小剂量(10 mg);C组:消痔灵(10 ml)+ HCPT正常剂量(20 mg).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常规灌注化疗,评判患者灌注后肿瘤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和生存质量(KPS评分).结果 B、C两组的KPS评分均优于A组(P<0.05)、复发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而B、C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灌注前后以及三组之间相比较,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消痔灵联合HCPT膀胱灌注安全有效,作用机制可能与VEGF无关.

    作者:高文喜;祝子清;罗权;周大为;朱旋;郭凡;胡少炜;曾令启;徐杰;张忠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Castleman病患者的诊治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术前均未明确诊断,成功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在临床分类上均属于局限型.术后随访6~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Castleman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发生于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术前CT检查对诊断该病有一定帮助,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综合治疗可获得较佳疗效.

    作者:赵晨晖;周文龙;张志伟;王名伟;黄滔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肾癌并肝下型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并肝下型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并癌栓切除术,分别采用下腔静脉切开、下腔静脉部分切除和节段性下腔静脉切除三种方法 取出癌栓.结果 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大出血、肺梗塞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38个月和76个月死亡,3例仍健在,平均存活时间为54个月,1例术后18个月后失访.结论 右肾癌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能够安全地进行,根治性肾切除并癌栓切除术能够使患者获得长期存活.

    作者:肖运政;袁淦宁;邹晓峰;黄崇明;刘跃光;何冬;赵树华;周琦;熊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睾丸Leydig细胞瘤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睾丸Leydig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总结5例睾丸Leydig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1例患者术中经腹股沟阻断精索切除病灶,并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证实为Leydig细胞瘤,行保留睾丸手术;1例患者行经阴囊的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Leydig细胞瘤.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睾丸Leydig细胞瘤临床罕见,对于怀疑为Leydig细胞瘤的睾丸小肿瘤患者,我们推荐术中冷冻病理检查.对于冷冻病理为良性特征的小体积Leydig细胞瘤,特别是儿童应首选保留睾丸的手术治疗.

    作者:韩苏军;李长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T1期肾癌肾部分切除术20例报告

    目的 总结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期肾癌的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的T1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4岁.20例中双侧肾癌1 例,孤立肾肾癌2 例,对侧肾有病变或有潜在功能受损的肾癌6例,对侧肾功能正常的肾癌11例.肿瘤平均直径3.8 cm.开放手术行肾部分切除术14例,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6例,其中行选择性肾段动脉阻断的肾部分切除术2例.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出血80 ml,平均手术时间160 min.平均肾动脉及肾段动脉阻断时间28 min.术后病理均为肾透明细胞癌.18 例患者获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无外科并发症,无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术后出现暂时性肾功能不全2例,肾萎缩1例.结论 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肾癌安全有效,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与开放手术比较,除术中出血稍多和手术时间稍长外,肿瘤的控制和并发症无显著差异.后腹腔镜选择性肾段动脉阻断的肾部分切除术在肾功能保留方面有一定优势.

    作者:余闫宏;肖民辉;杨晓华;李伟;齐书武;黄杰;张科;章卓睿;申杰;邹岷;徐万超;罗耀辉;解昆;杨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改良式经直肠前列腺8点穿刺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回顾改良式经直肠前列腺8点穿刺术(常规底部+中部+外侧中部+尖部+超声可疑点)在临床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优化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案.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就医的高度怀疑前列腺癌的96例患者行改良式经直肠前列腺8点穿刺活检术,术后行病理检查.统计前列腺癌的阳性率及各穿刺点癌细胞的阳性率.结果 96例患者中,有37例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占38.54%,21例诊断为前列腺上皮内瘤变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PIN),9例为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 伴慢性炎症,29例为BPH.超声可疑点对前列腺癌判断的敏感度为40.68%.穿刺阳性点多集中在中部、中外侧部或尖部.结论 对于初次活检的患者选择改良式前列腺8点穿刺方案是较为合理的.

    作者:谢群;褚靖;朱文燕;杨信;曹明奎;陈世清;张恒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局限性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19例分析

    目的 探讨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19例肾癌患者行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其中男16例,女3例,平均年龄53岁,平均肿瘤直径2.8 cm.术后评估局部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平均随访29(14~38)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肿瘤转移.结论 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癌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局限性肾癌患者.

    作者:彭健;潘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CD14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前列腺癌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CD14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9例PCa和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CD146、VEGF的表达情况,并检测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PCa组织中CD146的阳性表达率(82.05%)明显高于BPH组织(15.00%,P<0.05),其表达与PCa的病理分级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PCa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74.36%)明显高于BPH组织(10.00%,P<0.05),其表达与PCa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PCa中MVD(37.41±7.95)显著高于BPH(17.62±2.40,P<0.05),MVD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PCa中CD146阳性组及VEGF阳性组MVD(39.73±6.68、40.79±6.03)均高于CD146阴性组及VEGF阴性组(26.83±3.24、27.62±3.24,均P<0.05),CD146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643,P<0.05).结论 CD146、VEGF在PCa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CD146、VEGF表达和微血管的形成在PCa的发生、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起武;王庆堂;杨航;王亮;王章才;赵友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多肽CSNRDARRC与膀胱癌细胞结合亲和性及其位点的研究

    目的 研究肽段CSNRDARRC与T24膀胱癌细胞结合的亲和性及其结合位点.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多肽CSNRDARRC与T24膀胱癌细胞的结合能力以及结合位点的位置.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显示,多肽CSNRDARRC与T24膀胱癌细胞的结合呈浓度依赖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 显示,肽段与细胞的结合位点位于细胞核内.结论 肽段CSNRDARRC 和膀胱癌细胞具有高度的亲和性且可能结合位点位于细胞核内,为进一步的膀胱肿瘤活体定位提供了一定的实验研究基础.

    作者:赵扬;杨晓峰;郝小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膀胱癌细胞系T24特异性导向小分子多肽的筛选

    目的 膀胱原位癌和微小转移灶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寻找高特异性和高结合力的肿瘤导向多肽已成为提高诊断和治疗效率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获得与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细胞株T24特异结合的小分子多肽序列,以期作为膀胱癌靶向诊断和治疗的导向载体.方法 利用噬菌体随机7肽库对肿瘤细胞进行4轮全细胞筛选,分析筛选后单克隆对膀胱癌细胞的特异性结合能力.提取单克隆DNA并测序,得出多肽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4轮筛选后所挑选的20个单克隆均显示与膀胱癌细胞有较高的特异性结合,并测序得到四条重复性高的多肽序列(-SNARGTE-、-VSEKNRQ-、-DSIYNAR-、-DWSGACS-).结论 通过噬菌体随机肽库对膀胱癌细胞进行全细胞筛选得到的噬菌体多肽能与膀胱癌细胞T24特异性结合,初步可作为膀胱癌靶向诊断和导向药物研究的载体.

    作者:郝小强;杨晓峰;赵扬;王锐刚;赵慧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测定54例肾细胞癌和20例正常肾脏组织中VEGF-C和VEGFR-3蛋白表达水平,观察VEGF-C和VEGFR-3的表达与肿瘤分级、肿瘤分期、淋巴管浸润或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结果 肾细胞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肾脏组织,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级、肿瘤分期与VEGF-C和VEGFR-3蛋白的表达强度存在相关性(RR=0.83;0.78).在伴有淋巴管转移浸润或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其VEGF-C和VEGFR-3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通过检测肿瘤组织VEGF-C/VEGFR-3的表达情况,有助于了解肾细胞癌的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倾向,可能对临床治疗术式选择以及术后辅助治疗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楚晨龙;周文龙;张志伟;王名伟;黄滔;张朝晖;赵晨晖;杨安卿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E-cadherin、Bcl-2在早期肾癌及癌旁不同距离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E-cadherin、Bcl-2在早期肾癌及癌旁不同距离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早期肾细胞癌行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安全边距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标本45例,病理诊断均为肾透明细胞癌,分别取癌组织(a),癌旁0.5 cm(b)、1.0 cm(c)、2.0 cm(d)处正常组织,应用即用型非生物素免疫组化Elivision法研究E-cadherin、Bcl-2在各组组织中的表达和组织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E-cadherin在肾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1.1%,Bcl-2在肾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0%,a组的E-cadherin、Bcl-2阳性表达率与b、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b、c、d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癌旁0.5 cm处可认为早期肾癌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安全边距.

    作者:李园;张建国;葛东峰;杨延辉;于江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GRP78在肿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

    肿瘤细胞为了适应低糖、低氧和低钙等慢性应激反应,可诱导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GRP78)的表达[1].GRP78作为内质网主要分子伴侣之一,在蛋白质的折叠和转运过程及内质网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邓康俐;王志华;胡志全;叶章群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反义寡核苷酸在泌尿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的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基因突变还有可以编码一些促进细胞信号传递肽类物质的基因.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对已发生的肿瘤还可以加速其发展和转移.泌尿系肿瘤中大多数为起源于上皮的肿瘤,其中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尿路上皮细胞癌,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占70%以上[1].

    作者:高明东;王志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乳房外Paget病1例

    乳房外Paget病,又称乳房外湿疹样癌,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少见疾病,临床上易于误诊.2010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诊治1例以糜烂为主要表现的阴茎Paget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香君;梁朝朝;张旭;杨勇;马鑫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精索良性肿瘤15例及文献复习

    实质性精索肿瘤临床较少见,良性精索肿瘤多于恶性.我科1991年至2007年共收治实质性精索良性肿瘤15例,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15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38.9岁.左侧7例,右侧8例;位于阴囊内12例,位于腹股沟3例.病程1个月~6年,平均2.3年.

    作者:徐立奇;方建军;蔡雅富;任胜强;梁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原位尿流改道的远期疗效及其面临的问题

    膀胱癌根治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效的方法,膀胱癌根治术后原位尿流改道已成为全世界很多中心的首选术式.常见的原位尿流改道术式有Camey Ⅱ式术、W形回肠新膀胱、S形回肠新膀胱、低压回肠新膀胱、半-Kock膀胱、Mainz膀胱、Le Bag 膀胱、右半结肠膀胱、乙状结肠新膀胱以及T形膀胱等.

    作者:邱学德;徐鸿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以健康行为HAPA模型为指导提高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的研究

    目的 建立一套以健康行为HAPA模型(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健康行动过程取向)为指导,有利于增强膀胱癌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的医院-家庭一体化康复护理模式.方法 选取58例膀胱癌行泌尿造口手术的患者,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康复护理.于患者出院后1年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造口自我护理调查问卷对患者的自我效能和造口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除5例患者在1年内死亡,不能参与自我效能和造口自我护理能力的评价外,其余53例患者中,自我效能评分:优(31~40分)32例,良(21~30分)15例,一般(10~20分)6例,优良率为88.68%;44例(83.02%)患者能独立完成造口护理,46例(86.79%)患者没有出现造口相关并发症.结论 以健康行为HAPA模型为指导增强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模式,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康复护理效果.

    作者:丁莉;王薇;戴韻;牟旭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PSA动力学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合适的肿瘤标志物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十分重要.自1960年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被发现以来,其已成为前列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主要肿瘤标志物[1].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PSA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特异性较差.

    作者:沈国球;叶章群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肾错构瘤伴瘤栓的诊治方案

    詹鹰医师:首先汇报病史.患者,男,35岁,因左腰部隐痛1个月余就诊.入院后B超示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扩张,左肾积水,双肾实质性病灶(错构瘤可能),左肾结石.MRI:肝右叶异常信号,考虑为良性病变,双肾多发错构瘤,左肾错构瘤突入左肾静脉至下腔静脉入口处,左输尿管上段结石并左肾积水,左输尿管上段管壁增厚.

    作者:詹鹰;宋晓东;陈忠;杨为民;周四维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