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改良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改良全膀胱切除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9例,均为男性,年龄40~64岁,平均55岁.尿路上皮癌8例,按WHO分级标准,Ⅱ级5例,Ⅲ级3例;腺鳞癌1例.肿瘤多发6例,均为尿路上皮癌,肿瘤大径1.5~11.0 cm.TNM临床分期:T2N0M0 7例,T3N0M0 1例,T4N1M0 1例.结果 手术时间210~330 min,平均260 min.术中出血量200~800 ml.输血5例,输血量400~600 ml.病理分期:T2aN0M0 5例,T2bN0M0 1例,T4aN0M0 2例,T4N2M0 1例.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64个月.7例无瘤生存,肾功能良好;2例术后2年死亡(1例腺鳞癌者死于全身转移,1例死于意外事故).所有病例白天控尿均良好,夜间控尿良好5例,剩余尿量0~50 ml.1例术后出现上尿路扩张积液、肾功能不全,为两侧输尿管末端粘连所致,经内镜下粘连松解后积液消退,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年龄<50岁者,术后6个月有阴茎勃起,服用西地那非片可完成性活动.结论 改良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黄洪才;周芳坚;吴宝国;黎建欣;方海林;张朝胜;钟晓健;曹正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分析开放与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肾癌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总结2004年12月至2010年2月我中心60例肾癌肾部分切除术,其中开放手术19例,男∶女=17∶2;后腹腔镜手术41例,男∶女=33∶8.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围手术期相关数据,所有患者肾癌临床分期均为T1N0M0,术后病理证实透明细胞癌5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开放组与后腹腔镜组患者年龄分别为(57.7±17.7)岁vs (55.2±16.6)岁(P=0.607);肿瘤直径为(3.3±0.9) cm vs (2.9±1.0) cm(P=0.063);术前肌酐为(107.9±54.7 ) μmol/L vs (96.8±18.2) μmol/L(P=0.396);术后肌酐为(117.8±55.9) μmol/L vs(107.5±19.6) μmol/L(P=0.443);手术前后肌酐变化分别为(9.8±22.2) μmol/L和(9.8±14.3) μmol/L (P=0.988);两组手术时间为(167.9±46.9) min vs (148.5±41.2) min(P=0.108);肾动脉阻断时间为(21.6±10.2) min vs (26.9±9.0) min(P=0.058);术中失血量为(327.9±174.2) ml vs (181.8± 120.1) ml(P=0.247);术后住院时间为(11.0±3.4) d vs (8.9±4.0) d(P=0.015).开放组与后腹腔镜组术后输血患者分别为3例和4例(P=0.668),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3例(P=0.648).两组患者分别随访38.8及45.4个月,肿瘤控制良好,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在治疗早期肾肿瘤方面,安全性及疗效与开放手术相似,而手术创伤小、恢复速度快.
作者:李刚;邱敏;马潞林;黄毅;侯小飞;王国良;肖春雷;赵磊;洪锴;卢剑;田小军;刘亚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同期经尿道微创治疗.方法 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可经尿道电切治疗的膀胱癌患者56例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部分切除或切开.结果 随访6~84个月,5例复发,无尿道及前列腺窝转移.结论 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可予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的非浸润性膀胱肿瘤或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适应行同期微创治疗.
作者:李彬;王泽佳;王玉军;唐志刚;张涛;王凤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干预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收治的94例R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69例,平均年龄42岁,肿瘤平均直径为6.6 cm.单发RAML 73例,多发RAML 21例.结果 RAML破裂出血并行急诊手术4例,其中2例行患肾全切术,2例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控制出血后择期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NSS);择期手术90例,其中NSS 71例,患肾全切术13例,选择性动脉栓塞术2例,射频消融术4例.开放及后腹腔镜下NSS对于直径在7 cm以下的RAML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住院天数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4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NSS是RAML的治疗首选,其中腹腔镜NSS对于体积较小的肿瘤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选择性动脉栓塞对于控制RAML急性破裂出血有独特优势,也用于多发肿瘤及RAML复发等情况.射频消融对于直径较小的RAML微创而有效.
作者:莫承强;毛晓鹏;丘少鹏;陈俊星;陈羽;林焕懿;庄锦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单孔腹腔镜手术(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LESS)行根治性肾脏切除术治疗肾脏肿瘤的临床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我们应用单孔4通道(Quadport)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肾脏切除术技术治疗3例肾脏肿瘤,1例为右侧中央型4.2 cm肾肿瘤,另两例分别为左侧肾下极7.4 cm和肾中部4.5 cm肾肿瘤.经脐部切口将Quadport置入腹腔,采用5 mm头部可弯腹腔镜和标准腹腔镜直器械实施标准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根治性肾脏切除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估计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例手术均由LESS完成,无加辅助通道、无转标准腹腔镜手术或开放手术完成病例.仔细实施手术步骤,避免过度钝性分离组织造成术中出血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采用Quadport减少了器械间的相互干扰.根治性肾脏切除术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15、230、170 min,估计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100、150 ml.本组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术后留置引流时间分别为4、3、2 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10、8 d.本组术后无继发性出血和切口感染病例.病理结果示肾透明细胞癌2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分别为pT1bN0M0 2例,pT2aN0M0 1例.本组未见肿瘤侵及肾周围组织.结论 LESS根治性肾脏切除术治疗肾脏肿瘤是安全可行的,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作者:朱刚;张亚群;张耀光;金滨;魏东;万奔;王建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临床评价联合检测尿液中尿膀胱癌抗原(urinary bladder cancer antigen,UBC)和survivin基因诊断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4例膀胱癌患者、20例泌尿系其他良性疾病患者,在膀胱镜检查之前留尿将尿样分为3份,分别进行UBC、survivin和脱落细胞检测,分析比较三种方法诊断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UBC和survivin诊断膀胱癌的敏感度分别为85.9%(55/64)和93.8%(60/64),与脱落细胞学(40.6%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方法诊断膀胱癌的特异度分别为85.0%(17/20)、95%(19/20) 和95%(19/20).各分级和分期UBC和survivin诊断膀胱癌的敏感度均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UBC值和survivin检测的敏感度在各分级和分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肿瘤的分级越高,其敏感度越高(P<0.01),各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运用UBC和survivin,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达到100%.结论 尿液中的UBC和survivin是早期诊断膀胱癌较好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作者:蒲小勇;郑祥光;刘久敏;闻安民;许建宁;徐战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B7-H1和CA9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B7-H1和CA9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7例正常膀胱组织中B7-H1 和CA9 的表达,并评价它们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4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B7-H1和 CA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11%、67.44%.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两者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复发相关(P<0.0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B7-H1的表达水平与CA9 的表达水平有关联(P<0.05).结论 B7-H1和CA9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为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杨青壮;杨金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羟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在体外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凋亡、增殖和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氟伐他汀对T24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PI和Annexin V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划痕愈合和Transwell试验检测氟伐他汀对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ax、Cleaved-caspase-3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氟伐他汀在体外能显著抑制T24细胞的增殖,成明显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可以显著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能显著抑制T24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 氟伐他汀能显著诱导T24细胞发生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作者:吴志明;郑祥毅;秦杰;谢立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microRNA-199a-3p(miR-199a-3p)在肾癌细胞株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究miR-199a-3p在肾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miR-199a-3p在肾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miR-199a-3p模拟物转染肾癌细胞786-0上调miR-199a-3p后,通过CCK-8、克隆形成、Transwell以及细胞周期检测来探究其在肾癌细胞中的作用.结果 miR-199a-3p在肾癌细胞中明显低表达,在78%(14/18)的肾癌组织中亦明显低表达;上调miR-199a-3p可显著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存活和侵袭并能诱导细胞周期G1期阻滞.结论 我们的研究显示在肾癌中miR-199a-3p明显低表达并参与肾癌的发生、发展,这表明miR-199a-3p具有作为肾癌诊断和治疗靶点的潜能.
作者:陶良俊;秦超;曹强;钱健;蔡宏宙;朱建;李普;邵鹏飞;孟小鑫;殷长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在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RC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58例RCCC、30例癌旁非癌肾组织、18例正常肾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HMGB1和MMP2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58例RCCC中,组织学分级为高分化24例、中分化16例、低分化18例;临床分期为Ⅰ期13例、Ⅱ期15例、Ⅲ期21例、Ⅳ期9例.结果 HMGB1在正常肾组织、癌旁组织、RC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2%、36.6%、82.7%,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在RCCC中,HMGB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临床分期Ⅲ期和Ⅳ期高于Ⅰ期和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肿瘤直径≥5 cm组高于肿瘤直径<5 cm组,肿瘤有坏死组高于无坏死组,HMGB1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肿瘤所在部位均无关(P>0.05).MMP2在正常肾组织、癌旁组织、RC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33.3%、79.3%,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在RCCC中,MMP2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临床分期Ⅲ期和Ⅳ期高于Ⅰ期和Ⅱ期,低分化组高于中、高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MMP2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所在部位、大小、是否坏死均无关(P>0.05).结论 HMGB1和MMP2蛋白的高表达参与了RCCC的发生、发展,可以作为判断RCCC预后的分子指标.
作者:张明星;尹丽霞;窦中岭;史海军;王晓彬;刘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RNA沉默技术下调前列腺癌CWR22RV1细胞株的Rictor基因表达,并筛选具有稳定转染Rictor-shRNA的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Rictor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 针对Rictor基因设计合成siRNA序列;鉴定、测序并转染293T细胞观察基因表达情况;构建Rictor-shRNA慢病毒载体;进行Rictor-shRNA慢病毒包装及滴度测定;筛选稳定表达Rictor-shRNA的前列腺癌CWR22RV1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稳定转染前列腺癌CWR22RV1细胞株Rictor的表达水平.结果 Rictor-shRNA慢病毒成功包装后转染前列腺癌CWR22RV1细胞,进行嘌呤霉素筛选,获得沉默Rictor基因的前列腺癌CWR22RV1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该细胞株Rictor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稳定沉默Rictor表达的前列腺癌CWR22RV1细胞株,为后续的实验了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先国;梁朝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微创治疗在治疗泌尿系肿瘤方面已经取得较快的发展,而冷冻治疗是在泌尿系肿瘤中研究多的微创治疗方法.冷冻治疗是由Arnott在1851年使用盐-冰混合物治疗宫颈癌和乳腺癌时首先提出.在1961年,Cooper和Lee介绍了第一台冷冻治疗仪,这为现代冷冻治疗铺平了道路.从此以后,冷冻治疗开始试着用于治疗人类各种肿瘤.冷冻技术在过去十几年间随着影像技术和冷冻外科设备的发展,已经获得了明显改进,且对肿瘤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在泌尿外科领域,主要体现在肾癌和前列腺癌治疗方面.冷冻治疗通过连续快速的冻结/解冻循环导致细胞坏死,许多实验和临床报道显示当温度低至-40~-50 ℃时能引起细胞完全死亡[1].本文就冷冻消融术在治疗肾癌和前列腺癌方面的主要方法、新技术及疗效做一综述.
作者:丁辉;王志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常见病,在欧美等国家前列腺癌是男性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占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1].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发展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前列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及检出率也呈显著增长趋势,是威胁老年男性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2].目前前列腺癌实验室早期诊断指标主要是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但是血清PSA作为前列腺特异性而非前列腺癌特异性标志物,在有关前列腺各种检查(直肠指诊和经直肠超声)及非肿瘤状态下(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也有表达.临床上将PSA>4 ng/ml作为前列腺癌诊断的临界值,但是当PSA值在4~10 ng/ml 时,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仅在25%左右,活检阴性率占70%~80%,阴性的活检结果并不能完全排除恶性肿瘤存在的可能性[3].因此寻找敏感性、特异性高的生物标志物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近几年研究较为热点的几种标志物予以综述.
作者:刘玉峰;赖彩永;苏泽轩;丁泓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增生性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这与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发展、病理诊断水平的提高和化学性致病因素的增加等有关,但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及镜下或肉眼血尿,下腹部盆腔疼痛不适,部分患者有黏液排出[1-2].现对腺性膀胱炎的病理、病因及其与膀胱癌的关系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林明恩;姚友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之一,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显著增长的趋势[1].前列腺癌根治术(radical prostatectomy, RP)是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近些年,随着对前列腺解剖的进一步认识和手术技术的提高,RP在肿瘤控制和性功能及尿控功能保护方面都有明显改善[2].只有熟练掌握相关解剖学知识,尤其是前列腺周围的多层筋膜结构,才能保证术者层次清楚地分离前列腺,在达到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预防尿道外括约肌和自主神经的损伤,从而保护性功能和尿控功能[3].
作者:毕海;马潞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hinese Urology Associatioin,CUA)、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EAU)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都分别在各自的网站上推出了<肾细胞癌诊治指南>[1-3](以下简称为<指南>,肾细胞癌简称为肾癌).EAU于2010年,CUA和NCCN在2011年分别对各自推出的<指南>进行了修订.以下就3个<指南>中几个主要部分的各自观点做一介绍,供大家参考.
作者:马建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由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协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承办的第七届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学术会议于2012年4月6~8日在武汉成功召开.7日下午进行了专家组病例讨论,主要讨论了肌层膀胱癌的治疗、中央型小肾癌治疗的选择、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优势如何?在讨论过程中,专家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气氛热烈.现将会议热点整理如下.
作者:李功成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