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原肾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治的2例肾移植术后原肾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情况、肿瘤特点、治疗方案、随访结果和预后,复习国内外文献,针对该2病例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例患者均在规律随访时经B超发现原肾恶性肿瘤,分别为肾移植后39个月和112个月.病例1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为透明细胞癌,术后免疫抑制剂改为包含雷帕霉素的治疗方案,至今随访8年,肿瘤无复发,移植肾功能正常.病例2发现原肾恶性肿瘤后拒绝手术治疗,6个月后肿瘤转移,失去切除肿瘤机会,采用舒尼替尼治疗4个月,因难以耐受不良反应而停药,目前门诊随访,发现肿瘤后存活18个月,移植肾功能正常.结论 肾移植术后原肾恶性肿瘤例数不多,但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肾移植术后随访中应加强针对性筛查,及早发现原肾恶性肿瘤.原肾恶性肿瘤发生后如果能及时行根治性切除术,预后较好,如有转移可以采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原肾恶性肿瘤术后采用包含雷帕霉素及其类似物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作者:余玉明;刘久敏;杨浣情;邓文锋;王亦斌;夏仁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大隐静脉能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电子数据库中进行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相关文献检索,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7年4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交叉阅读筛选及提取文献信息,第3名研究员对结果进行对比核查.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39篇.开放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组12篇(其中单纯保留大隐静脉组7篇,单纯切除大隐静脉组2篇,有3篇文献同时对比保留大隐静脉组及切除大隐静脉组),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组27篇(其中单纯保留大隐静脉组8篇,单纯切除大隐静脉组18篇,有1篇文献同时对比保留大隐静脉组及切除大隐静脉组).保留大隐静脉/不保留大隐静脉的开放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病例的切口感染率、皮瓣坏死率、淋巴肿发生率、血清肿发生率、下肢水肿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大隐静脉/不保留大隐静脉的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病例的切口感染率、血清肿发生率、下肢水肿发生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在开放或是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大隐静脉相对于不保留者能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吴健勇;唐勇;易贤林;陆浩源;彭新庆;李秀宁;高超;刘翰楠;庞波;李宇虹;陈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患者术前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与肿瘤病理分期、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对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行肾癌根治术或肾部分切除术的98例ccRCC患者术前血清hs-CRP与PCT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肿瘤病理分期、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与病理分期为pT1[0.610(0.006~2.730)mg/L]及pT2[0.990(0.140~3.120)mg/L]的患者相比较,pT3+4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增高[1.510(0.070~3.94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uhrman分级为Grade1~2组患者相比较,Grade3~4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增高[0.270(0.005~2.690)vs1.410(0.130~3.88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分期为pT1[0.060(0.001~2.630)ng/ml]组患者相比较,pT2[0.420(0.023~1.550)ng/ml]和pT3+4[0.480(0.080~2.630)ng/ml]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uhrman分级为Grade1~2的患者[0.050(0.001~1.220)ng/ml]相比较,Grade3~4[0.270(0.013~2.800)ng/ml]的患者其血清PCT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血清hs-CRP水平的阈值为0.652mg/L(灵敏度94.7%、特异性83.0%),血清PCT水平的阈值为0.086ng/ml(灵敏度82.1%、特异性80.5%).结论 ccRCC患者术前hs-CRP和PCT水平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分级具有相关性.
作者:岳根全;白立刚;王国强;黄勇;闫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上腺肿瘤手术中保留正常肾上腺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科接受保留肾上腺组织的肾上腺手术治疗的97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左侧50例、右侧32例、双侧15例,肿瘤平均直径2.3(0.9~4.6)cm,97例中醛固酮腺瘤58例、Cushing综合征12例、嗜铬细胞瘤5例、无功能腺瘤22例.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平均71min;术中失血量平均36ml;术后住院天数平均4.2d.随访3~48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残存肾上腺组织功能良好,均不需要激素替代治疗.结论 对于体积较小的肾上腺肿瘤患者,施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时保留正常肾上腺组织,安全性高,疗效良好,可避免患者术后需长期激素替代治疗而带来的危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高峰;柳懿鹏;刘双林;吕磊;吴维;黄遂斌;袁敬东;章传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iR-27a-3 p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的作用,观察其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使用脂质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将miR-27a-3p模拟物或miR-NC转染至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Caki-1和A-498;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27a-3p的靶基因KRAS及下游通路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噻唑蓝(MTT)检测细胞活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KRAS基因和下游通路蛋白的表达降低;转染miR-27a-3p后的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周期明显被抑制,G0/G1期的细胞比例上升(P<0.01);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降低(P<0.05).结论 过表达miR-27a-3p在体外可以显著降低肾透明细胞癌细胞Ras/Raf/MEK/ERK蛋白的表达,进而显著抑制其增殖能力.
作者:毛万里;赵英;王彬;张好春;王斌;胡攀攀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锯叶棕果实提取物沙芭特在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中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经M1表型的单核巨噬细胞THP-1细胞上清液共培养,治疗组加用沙芭特(10μg/ml)培养,MTS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炎症、纤维化及凋亡相关的蛋白分子(IL-1β、IL-17、TNF-α、Fas、COX2、Bax、TGF-β、DDR1、α-SMA及CollagenⅠ)的表达.消痔灵前列腺注射诱导大鼠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用von Frey纤维检测沙芭特治疗前后各组大鼠的痛觉敏感性,然后麻醉SD大鼠,腔静脉取血后摘取前列腺组织并称重,免疫组化及ELISA检测炎症因子的表达,masson染色检测纤维化.结果 沙芭特抑制RWPE-1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M1表型THP-1条件培养液能促进上皮细胞表达IL-1β、TNF-α及COX-2,沙芭特处理能抑制炎症刺激所致的炎症因子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表明沙芭特处理能抑制COX-2、DDR1、SMA及CollagenⅠ的表达,增加Fas及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消痔灵100μl每侧叶注射可以成功诱导前列腺炎症模型,沙芭特60mg/kg能减少大鼠前列腺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缩小前列腺体积,降低大鼠痛觉敏感性.结论 沙芭特能抑制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减小前列腺体积,抑制炎症因子及纤维化相关分子的表达,减轻前列腺炎症及纤维化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杨涛;吴柏霖;周辉;刘培军;姚炜敏;曾瑾;余淦;徐华;叶章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α-1,6岩藻糖基转移酶(α-1,6 fucocyltransferase,FUT8)在不同前列腺癌细胞系、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 培养前列腺正常上皮细胞(RWPE-1)、4种前列腺癌细胞(22RV1、LNCap、PC-3、DU145)及2种其他类型泌尿系统肿瘤细胞(T-24、786-O),收集15对前列腺癌及癌旁组织,提取总RNA,采用RT-PCR检测不同细胞系、癌及癌旁组织中FUT8 mRNA的表达,并进行差异比较.结果 FUT8 mRNA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高于前列腺正常上皮细胞系(RWPE-1)、膀胱癌细胞系(T-24)以及肾癌细胞系(786-O).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DU145)中FUT8 mRNA的表达高于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前列腺癌转移灶细胞系(PC-3、DU145)中FUT8 mRNA的表达高于前列腺癌原发灶细胞系(22RV1).同时还发现,FUT8 mRN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UT8在不同前列腺癌细胞系、癌及癌旁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可能参与前列腺癌的雄激素非依赖性转化及进展转移等过程.
作者:杨琦;熊俊;訾晓渊;张春雷;时浩清;田亲亲;孔德沛;许传亮;孙颖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前列腺癌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男性肿瘤死亡原因中占第二位[1].尽管过去几十年在前列腺癌治疗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有相当一部分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几乎都会经历生化复发、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终死于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是一种生物学行为异质性较大的肿瘤,甚至在同一个患者身上也会出现.鉴于此,为了优化治疗策略,前列腺癌正走向精准化治疗.在此过程中分子影像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前列腺癌的初始诊断和分期、根治性治疗后临床复发的检测以及治疗,终目的是让每个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接受合理的治疗[2].近些年来,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作为靶分子在前列腺癌影像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PSA不同,PSMA是存在于前列腺上皮细胞膜的固有蛋白,在几乎所有的前列腺癌中均高特异性表达,且随着肿瘤的侵袭、转移和复发而表达增高,在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过程中,很多前列腺癌细胞可能丢失PSA,但PSMA仍然得以保留[3].尽管PSMA也表达于正常组织和其它肿瘤的新生血管,如唾液腺、肾近端小管、小肠、膀胱癌、胰腺癌、肺癌等,但其表达水平仅为前列腺癌的1/100~1/1000[4].多个研究显示,以PSMA作为靶分子的PET/CT在评价高危前列腺癌、初始治疗后复发的检测方面均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另外在前列腺癌治疗方面的应用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前景[5-7].目前多个PSMA配体正在进行研发和试验,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PSMA配体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上的效果不低于现有的手段[8].本文将对PSMA分子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柯鑫文;胡志全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原发性输尿管肿瘤是一种少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以输尿管尿路上皮癌为主,鳞状细胞癌少见,输尿管腺癌更少见,三种癌并存的输尿管混合性癌临床则罕见.咸宁市嘉鱼县康泰医院于2014年4月收治1例输尿管混合性癌患者,现报告如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陈神保;马礼坤;宋晓东;王家权;宋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肾嗜酸细胞瘤(renal oncocytoma,RO)在临床上较少见,是一种良性肾脏肿瘤.RO由Zippel于1942首次描述并认定为恶性肿瘤,直到1976年才由Klein和Valensi[1]又做了全面的描述并重新确定为良性肾肿瘤.RO起源于集合管的闰细胞,其发生率在肾脏肿瘤中占3%~7%[2].2015年11月我院收治1例RO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朱岩;赵耀瑞;谢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主要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手术治疗.但由于膀胱恶性肿瘤具有多发性和侵袭性,单纯电切手术治疗术后膀胱癌复发率很高,通常采取术后定期膀胱灌注药物化疗或免疫治疗,以预防膀胱肿瘤的复发和进展,但总体疗效欠佳[1].近些年来开展的热灌注化疗,能充分发挥热疗和化疗的协同作用,提高对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我院于2013年引进体腔热灌注治疗机,对NMIBC患者行经尿道膀胱癌等离子电切结合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向利;关海英;朱晓峰;沈鹤清;杨建伟;陈晨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11位,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50000人死于膀胱癌[1].膀胱癌也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男性发病率约为7.3/10万,女性发病率约为2.0/10万,而且中国膀胱癌的发病率也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膀胱癌的发生具有多中心性的特点,术后复发率较高,需要患者经常复查,长期监测,这对于患者家庭和社会而言都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近年来,人们对膀胱癌的关注越来越多,大量针对膀胱癌发病原因和机制,以及诊断、治疗等相关研究也获得很大的进展,本文通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膀胱癌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做一个系统性的综述.
作者:叶涛;叶章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快速康复外科(the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指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依据的围手术期处理优化措施,以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其核心是通过一系列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减少手术创伤及应激.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加尿流改道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术式,可提高患者生存率,避免局部复发和转移.但该手术耗时长,创伤大,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目前,ERAS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的应用逐渐被医务人员和患者接受,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ERAS理念在全膀胱切除术中的应用综述如下,旨在为医护人员系统地了解ERAS护理及其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蒙;何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在第9位[1].虽然膀胱癌的发病率在4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但其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甚至儿童也可能发生[2].对于未侵犯尿道和发生远处转移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3].新膀胱在功能和容量上接近正常膀胱,充盈时顺应性好,且无返流,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新膀胱没有排尿感觉和自主收缩功能[4],因此,术后新膀胱的功能训练及并发症的处理和精心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6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1例年轻女性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术后出现贫血、怀孕期双肾积水等并发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将该患者的治疗过程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秦云静;翟力蕊;李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