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荧光膀胱镜下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57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据所使用的膀胱镜的不同分为两组:白光膀胱镜组(n=30),采用白光膀胱镜下TURBT治疗;荧光膀胱镜组(n=27),采用荧光膀胱镜下TURBT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3、6、12及18个月不同时间点的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数目、病理分期及病理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导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膀胱镜组术后3、6、12及18个月不同时间点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白光膀胱镜组(P<0.05). 结论 荧光膀胱镜下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明显降低术后早期复发率.
作者:董锐;苏元华;王国举;王宁华;魏军;刘飞;刘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GEM)与表柔比星(EPI)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0例纳入研究,全部患者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后随机分别予以GEM和EPI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2年,观察两组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GEM组2年内复发率为20.0%,EPI组2年内复发率为22.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5%(GEM组)和32.5%(EPI组),GEM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EPI组(χ2=4.621,P<0.05).结论 GEM和EPI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相近,而GEM膀胱灌注不良反应更少,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卫锋;郭永连;陈琳;李国灏;舒博;彭松;余家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肾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1例肾孤立性纤维瘤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和术后随访状况.结果 肾孤立性纤维瘤是肾脏较罕见的一种间叶性肿瘤,良性居多,少数为恶性.病理特征多为VIM(+)、CD34(+)、BcL-2(+)、CD99(+).影像学检查显示为类圆形、包膜完整的肿物,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CT增强后呈现不同程度欠均匀强化.本例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孤立性纤维瘤(中间性),术后随访3月余,未见肿瘤复发、进展和转移.结论 肾孤立性纤维瘤属临床上较罕见的肿瘤,确诊主要通过病理诊断,治疗上首选手术切除肿瘤.
作者:王新光;王少刚;杨俊;杨为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后腹腔腹腔镜单侧肾上腺全切除及部分切除术后对机体反应速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醛固酮瘤患者56例,其中女34例,男22例,年龄21~60岁;34例行单侧肾上腺全切术,22例行单侧肾上腺部分切除术.采取直尺垂直下降法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反应速度.结果 56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肿瘤复发,56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反应速度均较术前慢(P<0.05),但术后3个月开始单侧肾上腺部分切除组反应速度较单侧肾上腺全切组快,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后对患者反应速度有影响,且单侧肾上腺全切较肾上腺部分切除影响大.但由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具体影响程度及机制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作者:贾智华;邰胜;施浩强;周骏;张翼飞;梁朝朝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在膀胱癌灌注化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科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辅以膀胱灌注化疗的80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灌注1000 mg吉西他滨,B组灌注30 mg吡柔比星.所有患者随访2年,根据随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复发率、肿瘤进展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膀胱肿瘤总复发率为46.25%,其中A组复发率为35.00%,B组复发率为57.50%,A组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A组约30.00%,B组为45.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A组约5.00%,B组为12.5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URBT术后采用吉西他滨进行膀胱灌注,能较好地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或进展,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廖义翔;周家杰;杨光华;曾金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附睾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加强对附睾良性肿瘤病理类型和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附睾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病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讨论.结果 患者右侧阴囊内肿物被完整切除,镜下见肿瘤境界清楚,似有纤维包膜,主要由稀疏小梭形细胞以及丰富胶原和散在分布的小血管组成.免疫组化:SMA(血管壁+),Caldesmon(血管壁+),Desmin(血管壁+),ER(梭形细胞+),AR(梭形细胞+),Ki-67(-),CD34(-).终病理诊断为(右侧阴囊内肿物)良性肿瘤,符合血管纤维瘤.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块复发.结论 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在附睾肿瘤类型中罕见,其主要好发于两性生殖区,镜下可见梭形细胞和厚壁血管分布于富含胶原纤维的间质中,属于良性的间叶性肿瘤.附睾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一般不复发.
作者:张协武;李腾;蒲小勇;刘久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治疗复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54例复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给予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治疗,观察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54例患者1年无瘤生存率为63%,其中男性1年无瘤生存率为64%,女性1年无瘤生存率为60%.54例患者中2例因频繁发作尿路刺激症状及肉眼血尿而停止灌注治疗,1例患者因灌注后发作附睾炎而停止灌注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8.5%.结论 吉西他滨对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有效,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复发性膀胱癌患者的灌注治疗药物.
作者:梁嘉前;杨伟;黄遂斌;刘双林;袁敬东;吴维;周高峰;向威;章传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PSA表达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22RV1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构建含有针对PSA基因特异性短发夹RNA(shRNA,分别为shPSA1、shPSA2、shPSA3、shPSA4)和阴性对照序列(NC)的慢病毒载体并由慢病毒颗粒包装后,分别感染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22RV1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PSA特异性shRNA的shPSA1-、shPSA2-、shPSA3-、shPSA4-和表达NC序列的NC-22RV1细胞.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shRNA对22RV1细胞中PSA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CCK-8法、Transwell侵袭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SA基因沉默后的22RV1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情况.结果 与NC-22RV1细胞相比,shPSA3-22RV1细胞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沉默效果好;shPSA2组在24、48、72 h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1564±0.0225)、(0.2438±0.0358)、(0.3641±0.0205),shPSA3组分别为(0.1069±0.0120)、(0.1588±0.0192)、(0.2534±0.0289),与N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hPSA1、shPSA2、shPSA3组侵袭力分别为NC组的77.35%(P=0.002)、54.35%(P<0.001)、42.21%(P<0.001);shPSA2、shPSA3组凋亡率分别为(27.97±4.28)%(P=0.001)、(43.03±3.19)%(P<0.001),高于NC组[(16.77±0.59)%].结论 PSA具有促进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22RV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效应,抑制PSA表达后前列腺癌22RV1细胞凋亡增加.
作者:马哲;李琦;周治彦;吴遥西;陈金火;金应霞;宋鹏;李浩勇;梁培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370-5p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DU145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DU145分为2组:阴性对照组-转染随机序列(dsCon-trol);实验组-转染miR-370-5p或miR-370-5p+siP21.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p21 mRNA的表达及前列腺癌细胞系中miR-370-5p的基础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21蛋白的表达;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单个细胞克隆增殖情况;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与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比较,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DU145中miR-370-5p表达下降;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C3和DU145细胞中p2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提高了(2.457±0.392)倍和(1.844±0.295)倍.实验组PC3和DU145细胞中p21蛋白的相对表达分别为(0.52±0.09)和(0.63±0.14),阴性对照组为(0.18±0.06)和(0.24±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中PC3和DU145细胞的集落形成数目分别为(0.281±0.024)、(0.084±0.016)、(0.293±0.017)和(0.310±0.041)、(0.088±0.019)、(0.300±0.032),实验组在转染miR-370-5p后,细胞集落形成数目均较阴性对照组少;而在miR-370-5p+siP21共转染后,与转染miR-370-5p组相比较,PC3和DU145细胞集落形成数目均显著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转染miR-370-5p后,PC3和DU145细胞在48、72、96 h的存活情况(用吸光度OD值表示)分别为(0.395±0.040)、(0.691±0.042)、(0.874±0.045)和(0.437±0.044)、(0.700±0.051)、(0.875±0.052),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miR-370-5p+siP21共转染后48、72、96 h,PC3和DU145细胞的OD值分别为(0.675±0.041)、(1.072±0.124)、(1.323±0.136)和(0.633±0.106)、(1.072±0.167)、(1.337±0.102),与转染miR-370-5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370-5p能够通过上调p21蛋白的表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森茂;胡嘏;余虓;王少刚;叶章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膀胱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泌尿系肿瘤中发病率高,其发病与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其发生、发展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临床上对膀胱肿瘤复发的预防也尚无可靠方法.因此,进一步深入了解其发生、发展和复发的确切机制非常重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RNA,LncRNA)是一类转录长度大于200nt、缺少或者没有开放阅读框的RNA,相比编码RNA来说,具有较高的组织器官特异性,种间不保守.LncRNA主要是通过影响相关信使RNA的转录从而干扰下游基因的表达、抑制RNA聚合酶Ⅱ,或者通过蛋白修饰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机制发挥其生物学功能作用.本文就目前LncRNA在膀胱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郎斌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范围内每年有超过430000例新发膀胱癌患者,美国每年有74000例被诊断为膀胱癌,膀胱癌在男性肿瘤患者中居第4位,女性患者中居第11位,男女发病比例约3:1[1].膀胱癌有70%以上表现为非肌层浸润性,大多可以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得到有效的治疗,但具有易复发性、进展性和转移性[2].膀胱癌术后复发率高,有一部分进展为肌层浸润性,可能的原因是膀胱癌患者膀胱黏膜局部微环境的形成,使得肿瘤细胞容易逃避免疫监视得以生存复发,后期发生远处转移.肿瘤复发和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世博;林智谦;田俊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肾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ren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rPNET)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肉瘤,临床罕见,预后极差,术前影像学检查通常难以确诊[1].本文报道我院2016年12月收治的1例rPNET青年女性患者.
作者:秦凌辉;孙晓松;石洪波;许明伟;唐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阴茎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目前阴茎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联合放疗、化疗等.淋巴转移是阴茎癌主要的转移途径,而腹股沟淋巴结是转移的首站,因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是手术治疗阴茎癌的重要步骤[1].开放和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切口大,切除皮下组织多,术后极易发生腹股沟区皮肤缺血坏死或淋巴瘘,造成切口长期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皮桥式腹股沟淋巴结清扫也存在切口大、愈合慢的问题,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及后期治疗[2].我科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对20例阴茎癌患者行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帅军;杨波;张龙龙;郑万祥;王延柱;杨晓剑;袁建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肾细胞癌简称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发病率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在中国,肾细胞癌的发病率位居泌尿系肿瘤的第2位,仅次于膀胱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美国有63000例新发病例及14000例肾癌死亡病例,是第9位常见的癌症.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肾癌患者得到了较早期的治疗,肾癌总体的5年生存率达到74%,但晚期转移者仅为12%[1].因此,探索寻找敏感的肾癌生物标志物和特异性的治疗靶点及提供个性化治疗对提高肾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浩然;叶章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肾细胞癌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1].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各种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无症状肾癌检出率明显增加,典型的肾癌三联征就诊患者明显减少.对小肾癌(直径≤4cm)行保留肾单位手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2].保留肾单位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neph-ron sparing surgery,LNSS)与开放性手术相比,并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肾脏的热缺血时间,但是却可以显著减少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国内也不乏相关报道[3],因此LNSS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4].然而该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为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就必须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视.协同护理模式(collaborative care model,CCM)主要是强调在现有人力与财力基础上,充分发挥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健康护理,强化护士、患者及家属三者的协同作用[5].为了提高小肾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我科对20例小肾癌患者行LNSS,对患者围手术期实施CCM,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孔秀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一种全新的外科理念,早由丹麦Hvidovre大学医学院外科医生HenrikKehlet提出,其旨意是在围手术期联合采用麻醉、护理、外科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减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和应激,减少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已在欧美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目前国内研究报道中,ERAS主要应用于普通外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2],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报道较少.为了评估ERAS在泌尿外科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50例接受ERAS理念护理的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患者的资料,现将护理过程以及护理效果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肖凡;屈晓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居男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美国,前列腺癌是危害男性健康的第一位肿瘤.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2].前列腺癌的研究已经成为医学关注的热点.几乎所有的前列腺癌终都会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e-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3],且转移比例高[4].转移性CRPC(metastatic CRPC,mCRPC)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闪烁现象(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flare,PSAflare),即患者经过治疗后,PSA值相对于基础水平先升高,但随后又开始降低终低于基础水平的现象[5-7].
作者:双卫兵;夏漫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2016年6月7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泌尿外科对近期诊疗的1例左侧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疑难病例进行了学术讨论.讨论由泌尿外科谭万龙教授主持,病理科李学农教授、放疗科袁亚维教授、影像中心冯婕教授、肿瘤科李荣教授以及泌尿外科吴芃教授、李飞主治医师等共同参与了讨论,现将讨论内容整理如下.
作者:李飞;吴芃;魏强;谭万龙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