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癌(PCa)检出率及Gleason评分的影响,为我国不同BMI人群优化前列腺穿刺策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550例于我院行B超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BMI对前列腺穿刺活检PCa检出率及Gleason评分的影响.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550例患者中正常组(BMI<25 kg/m2)398例(72.4%),肥胖组(BMI≥25 kg/m2)152例(27.6%).经穿刺,正常组50.8%的患者发现PCa,肥胖组60.5%的患者发现PCa,两组间PCa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正常组高级别前列腺癌(HGPCa)(Gleason评分≥4+4)检出率为23.6%,肥胖组则为38.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当单独调整年龄变量后,BMI升高与PCa检出率呈正相关(OR 0.462,95%CI 0.996~2.146,P=0.052)、与HGPCa检出率呈正相关(OR 1.985,95%CI 1.329~2.964,P=0.001);而在调整所有偏倚变量后,BMI升高与PCa检出率之间不存在统计学相关(OR 1.217,95%CI 0.780~1.897,P=0.387);与HGPCa阳性检出率呈正相关(OR 2.062,95%CI 1.287~3.304,P=0.003).结论 BMI升高可能会增加中国人群前列腺穿刺活检中PCa阳性检出率,其是HGPCa检出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白培德;吴准;王雪刚;李伟;张开颜;陈斌;刘荣福;邢金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ncer,CRCC)与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混合性肾癌的诊治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7年我科收治的26例CRCC与PRCC混合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及预后随访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经B超、CT检查明确诊断,18例行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7例行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病理证实均为CRCC与PRCC的混合性肾癌.术后给予个体化治疗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平均生存时间59.93个月,3年生存率83%,5年生存率73%.结论 临床上CRCC与PRCC混合性肾癌少见,治疗以手术根治为主,术后治疗应个体化.患者的预后主要受临床和病理分期的影响,术后个体化治疗和随访也起重要作用.
作者:马帅军;李智斌;杨波;刘克普;阮东丽;张龙龙;张更;杨晓剑;袁建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LMNB1基因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析前列腺癌公共基因表达数据集GSE16560、GSE32448以及GSE79957,明确LMNB1基因在前列腺癌患者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LMNB1基因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Gleason评分、TNM分期的相关性,LMNB1基因对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另外,通过基因富集分析方法,分析LMNB1调控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 LMNB1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004).LMNB1高表达组前列腺癌患者的Gleason评分(P<0.0001)及TNM分期(P=0.04)均明显差于LMNB1低表达组前列腺癌患者.LMNB1低表达组前列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优于LMNB1高表达组前列腺癌患者(P=0.0004).LMNB1基因可能通过蛋白分泌和雄激素反应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结论 LMNB1可能作为前列腺癌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作者:宋章兴;崔应东;赵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提高对腹膜后Castleman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例腹膜后局灶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患者中,2例经后腹腔镜手术成功,1例因肿物包绕肾静脉而改为开放手术.切除肿块平均体积为(64.35±54.11)cm3.2例腹腔镜手术时间分别为1.8、2.5 h,平均2.2 h;术中出血分别为60、50 ml,平均55 ml.1例开放手术时间为6.75 h,术中出血约800 ml,术中输去白细胞的红细胞1.5 U.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18个月,复查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Castleman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局灶型Castleman病一般肿块较大并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局灶型Castleman病安全、有效、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但是术前要充分评估手术困难性.
作者:王培宇;樊松;施浩强;周骏;梁朝朝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着丝粒蛋白F(centromere protein F,CENPF)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其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CENPF对膀胱癌患者治疗预后的意义,预测CENPF推动膀胱癌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方法 从NCBI的基因表达汇编(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收集膀胱肿瘤相关的公共数据集,对表达谱资料及临床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基因富集分析方法,分析受CENPF调控的相关基因.结果 CENPF在膀胱癌组织中为高表达(P<0.0001);在不同性别、疾病进程、分级、T分期、N分期、是否全身化疗的膀胱癌患者中,CENPF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ENPF的表达与膀胱癌患者术后的总体生存和复发相关(P<0.05);CENPF高表达样本富集了与G2M检查点、有丝分裂纺锤体、E2F转录因子、DNA修复因子、癌基因MYC有关的基因集.结论 CENPF在膀胱癌中为高表达,与膀胱癌多个病理性指标相关,且可能作为潜在的判断膀胱癌患者预后的标志物和治疗肿瘤的靶标.
作者:晏鑫;郭梓鑫;袁佳仪;蒋佳志;毕娅琼;李洁莉;李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RNP)的上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upper tract,UTUC)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泌尿外科行RNP的184例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中国人群的BMI值,184例患者分为3组:体重正常组(BMI 18.6~22.9 kg/m2,n=110))、超重组(BMI 23.0~24.9 kg/m2,n=35)和肥胖组(BMI≥25.0 kg/m2,n=39).利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3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根治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8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5~60个月.患者术前BMI平均为(22.37±2.82)kg/m2.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及肿瘤外形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膀胱癌病史(P=0.038)、尿脱落细胞学检查(P=0.024)、肿瘤T分期(P=0.014)、分级(P=0.039)和淋巴管浸润(LVI)(P=0.013)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UTUC患者术后无复发和总生存率的因素有BMI、膀胱癌病史、病理T分期、病理分级以及LVI;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为UTUC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HR=1.351,95%CI 1.019~1.791,P=0.037),而对总生存率的影响则无统计学意义(P=0.085).结论 肥胖可能是影响UTUC患者根治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BMI值越高,复发率越高,而对总生存率无影响.
作者:陈韶展;许宁;吴宇鹏;陈少豪;林婷婷;李晓东;魏勇;郑清水;黄金杯;薛学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ABO血型与原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13例原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丝裂霉素或盐酸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统计患者ABO各血型的数量,单变量和多因素竞争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疾病的复发、进展情况.平均随访时间为63.7个月.结果 713例患者中终521例纳入分析研究,其中A型血患者241例(46.1%),B型血患者66例(12.7%),O型血患者178例(34.2%),AB型血患者36例(6.9%).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型血患者恶化复发的发生率和进展速度较O型(P=0.0469、P=0.0175)、B型(P=0.0030、P=0.0004)及AB型血(P=0.0146、P=0.0002)患者更高、更快.结论 ABO血型可以影响原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预后,A型血患者具有高的肿瘤疾病复发和进展率,ABO血型可以成为预测原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和进展的一个理想的辅助标志物.
作者:贺乐乐;魏伟;杨明州;刘建光;姜兴金;杨进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17β-雌二醇(17β-E2)联合DNA去甲基化试剂5-氮胞苷(5-AzaC)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22RV1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17β-E2和/或5-AzaC处理前列腺癌22RV1细胞,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并计算增殖抑制率;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其对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雌激素受体2(ESR2)和侵袭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17β-E2和5-AzaC对前列腺癌22RV1细胞的增殖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依赖关系,联合用药效果明显增强(P<0.05);经17β-E2或5-AzaC处理后前列腺癌22RV1细胞体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降低,且联合应用时效果更明显(P<0.05),并伴随ESR2表达的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MMP-9)、p-AKT表达的下调.结论 联合应用17β-E2和5-AzaC能明显抑制前列腺癌22RV1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联合应用17β-E2和5-AzaC调节ESR2、MMP-2、MMP-9的表达可能是抑制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转移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卫锋;郭永连;陈琳;李国灏;余家俊;彭松;吴钉;朱建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miR-377-3p在多种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377-3p在正常前列腺细胞系RWPE-1及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PC-3和DU-145中的表达,选取其中两种表达miR-377-3p少的LNCaP和PC-3为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转染miR-NC)和实验组(转染miR-377-3p).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前列腺癌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miR-377-3p可能的靶基因.qRT-PCR检测p21活化蛋白激酶2(PAK2)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AK2、p-Akt和p-ER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iR-377-3p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均低.实验组细胞活力明显被抑制,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实验组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实验组PAK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AK2 mRNA在LNCaP细胞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表达量分别为(1.00±0.10)和(0.60±0.23)(P<0.05),在PC-3细胞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表达量分别为(1.01±0.14)和(0.46±0.14)(P<0.01).p-Akt和p-ER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miR-377-3p在多种前列腺癌细胞系中呈低表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和PC-3的增殖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是靶向抑制PAK2基因,可能成为具有前列腺癌靶向治疗意义的分子.
作者:邵焕军;赵振伶;郝丽娜;刘显河;朱家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50岁以上男性常见肿瘤,临床常规治疗策略以其创伤大、毒副作用多等问题给患者带来不便及困扰.磁感应热疗(magnetic induced hyperthermia,MIH)技术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新突破,其治疗PCa安全、有效、微创,且可多次重复治疗.本文就近年MIH技术治疗PCa的研究展开综述.
作者:游慧娟;王良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前列腺癌体外平面细胞培养模型(2D模型),由于平面化的细胞生长排列方式和细胞外基质的缺失并不能很好地模拟肿瘤微环境.体内模型因昂贵的饲育费用、更长的建模周期、非同种的组织来源和批量化难度大,其应用也有限.前列腺癌三维细胞培养模型(3D模型)具有多样的组织来源及灵活的构建方法,相对2D模型在生物学特征上更近似体内模型,相对体内模型其建立更易批量化、规范化,作为介于两者间的一种新型前列腺癌研究模式,3D模型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新型前列腺癌3D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在肿瘤机制研究与抗癌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进展.
作者:胡云;胡梦博;姜昊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平滑肌肉瘤是一种平滑肌来源的恶性肿瘤,巨大盆腔平滑肌肉瘤临床少见,占所有恶性肿瘤的 1%,占肉瘤的 2%~9%[1].本文报道 1 例巨大盆腔平滑肌肉瘤.
作者:罗振国;邓勇泉;迟宝进;王凯;陶然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先天性肾脏、泌尿道畸形(congenital anomalies of kidney and urinary tract,CAKUT)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我科于 2014 年 11 月收治 1 例重复肾双输尿管并肾细胞癌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杨代俊;雷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患者常出现远处转移,转移的方式有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主要的转移方式)、血道转移(播散到肝、肺、骨、脑等,亦可经脐静脉转移到脐周围皮肤)、腹腔种植(广泛性腹膜、肠系膜的转移).由于前列腺的血流及解剖学特点,较少出现消化道肿瘤转移至前列腺.本文报道 2 例消化道肿瘤前列腺转移的病例.
作者:罗耿聪;蒋丽娟;李永红;王延军;邱海波;周芳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肾癌患者初诊时约 1/4 已经发生转移,其转移脏器发生率依次为肺 48.4%、骨 23.2%、肝脏 12.9%、肾上腺 5.2%、皮肤 1.9%、脑 1.3%、其他部位 7.10%,其中 11.9%的患者为多脏器转移[1].但 肾 癌 转 移 到 睾 丸 国 内 未 见 报 道. 我 院 于2017 年 5 月收治了 1 例左肾癌伴左侧肾上腺及左侧睾丸转移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毛俊彪;张青汉;陈小刚;袁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泌尿系肿瘤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深入研究其复发和转移的原因及机制,寻找更加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是泌尿系肿瘤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作者:曾进;陈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RTOG 9902 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对伴有高 风 险 前 列腺癌(PCa)的 患 者 实 施 24 个 月 的 雄 激 素 抑 制 (AS)和 放 疗(RT)加辅助化疗(CT:紫杉醇联合口服依托 泊 苷 和 雌 莫 司汀,×4 周期),首先进行 AS,共计 4 个月,在实施 AS 治疗 2个月后行 RT 治疗.累计 397 例可评价病例由于毒性过高而提前关闭.
作者: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学术部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