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基于CYP3A5、MDR1基因多态性的公式化用药对肾移植术后早期他克莫司用药的可行性和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7月30日肾移植受者129例,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5例、对照组64例.实验组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CYP3A5、MDR1基因多态性,并根据公式计算出他克莫司的用量,对照组根据体重经验性用药.服用他克莫司3天后,检测他克莫司浓度谷值,比较两组浓度的差异,及术后1周受者肾功能恢复情况、急性排斥反应及透析情况的差异.结果 术后首次他克莫司浓度:实验组平均为(9.24±2.32) μg/L,对照组平均为(9.39±3.47)μg/L.实验组有7例不在正常范围之内,对照组有18例不在正常范围(P<0.0)5).术后1周肌酐水平,实验组为(157.36±110.55)μg/L和(174.01±130.68)μg/L(P>0.05).实验组有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有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P>0.05.实验组有4例术后1周内需要透析治疗,对照组有10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CYP3A5、MDR1基因多态性的公式化用药较经验性用药更加合理,使他克莫司浓度更易于达到正常范围,有利于肾移植术后的早期恢复.
作者:柳东夫;马跃;于胜强;王健涛;单正飞;张成钧;万峰春;高振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ABO血型不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个体化预处理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的36例ABO血型不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病例,预处理方案包括单用口服免疫抑制剂,或口服免疫抑制剂联合血浆置换、血浆双重滤过及利妥昔单抗,查阅病历和电子数据库来评估受者血型抗体效价、移植肾功能、排斥反应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受者和移植肾的存活率.结果 36例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中AB型供给A型者6例,AB型供给B型者2例,A型供给B型者4例,B型供给A型者3例,A型供给O型者13例,B型供给O型者8例.ABO血型抗体初始滴度中位数为1∶32(1∶2~1∶256)(IgM)和1∶8(0~1∶64)(IgG).个体化预处理方案包括:10例仅口服免疫抑制剂,4例采用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1例采用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血浆双重滤过,16例采用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血浆置换,2例采用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血浆双重滤过,3例采用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血浆置换+血浆双重滤过.经个体化预处理后,36例受者在移植当天血型抗体IgM、IgG效价水平均≤1∶16.本研究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2个月(1~33个月),移植肾存活率为94.4%(34/36),受者存活率为100%(36/36),移植后1年血清肌酐中位数为89 μmol/L,eG-FR为81.07 m1·min-1·1.73 m-2.发生尿路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各1例,超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骨髓抑制、肺部感染各2例,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切口脂肪液化各3例.结论 初步的经验表明,基于初始ABO血型抗体效价进行个体化预处理是安全、可行的,给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受者带来了良好的短期存活率.
作者:王显丁;邱阳;吕远航;徐子林;宋涂润;黄中力;巫丽娟;黄春妍;汤曦;王莉;林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前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对受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中心接受首次肝移植的成人(年龄≥18岁)受者为研究对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收集相关临床资料,MS采用2009年全球统一定义的新标准,POAF定义为术后30天内新发的心房颤动,而患者术前没有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将肝移植受者分为MS组和非MS组,比较两组POAF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POAF的危险因素是否与MS有关.结果 842例肝移植受者,术前MS发生率是29.4% (247/842).有71例受者发生POAF,其发生率8.4%(71/842).MS组POAF的发生率14.6% (36/247)明显高于非MS组的5.9% (35/59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S是肝移植受者发生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2.290,95%可信区间1.342~3.907),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前心房颤动史和基线肌酐水平(OR值分别为1.030,2.479和1.380,P<0.05).结论 术前合并MS是肝移植受者发生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引起重视,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作者:左祥荣;XiaVW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环孢素A与他克莫司这两种钙调磷酸酶类免疫抑制剂(CNI)的应用对肾移植术后早期受者BK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 通过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肾移植术后以CNI为主的受者135例,且检测病毒感染阳性的受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毒感染严重程度分为病毒尿症阳性组、病毒血症阳性组和病毒性肾病组,比较环孢素A与他克莫司对BKV感染影响的差异.结果 135例受者中共发现病毒尿症者59例,其中服用他克莫司和环孢素A的受者分别为41例(69.5%,41/59)和18例(30.5%,18/59),发现病毒血症受者30例,其中服用他克莫司和环孢素A的受者分别为26例(86.7%,26/30)和4例(13.3%,4/30).统计学分析显示,CNI仅与术后病毒血症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术后服用他克莫司与病毒血症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r=0.423,P=0.018),而术后服用环孢素A则显示了负相关关系(r=-0.336,P=0.022).结论 肾移植术后受者服用他克莫司是术后早期BK病毒血症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环孢素A对移植术后BK病毒血症的进展可能存在抑制作用.
作者:范宇;钱叶勇;石炳毅;柏宏伟;罗用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对肝移植后受者移植物功能的影响,并探讨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Luminex液相芯片分析平台及LABSScreenR软件,对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收集的139例肝移植病例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及HLA抗体分析,对于PRA阳性病例,继续行DSA、C1q、C4d及肝脏病理相关检测.结果 在139例肝移植受者中有DSA阳性者12例,其中术前预存DSA者2例:1例为Ⅰ类DSA,另一例为基因位点为HLA-AⅡ类DSA,基因位点为HLA-DQ.肝移植后新发DSA 10例(其中1例为预存DSA),均为Ⅱ类DSA,基因位点均为HLA-DQ.5例肝脏病理检查提示为肝纤维化、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胆汁淤积,仅有2例肝脏病理C4d染色阳性.6例DSA病例中,C1q检测提示5例为阳性.DSA组与非DSA组受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DSA阳性病例治疗包括术后调整他克莫司剂量,加用或增加吗替麦考酚酯剂量,或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丙种球蛋白免疫固化等治疗.结论 DSA是肝移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DSA对肝移植受者及移植物的预后存在严重不良影响,需密切监测DSA的变化.
作者:王永翠;孙丽莹;朱志军;魏林;曲伟;刘颖;曾志贵;何恩辉;张梁;王玥;张建蕊;周光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亲属活体肝移植术患儿肾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择期行亲属活体肝移植术患儿40例,按照随机对照表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各20例.乌司他丁组将2万U/kg乌司他丁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万U/ml,分别于切皮前即刻和门静脉开放前5min各使用1/2剂量;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切皮前即刻(T0)、无肝期30min(T1)、新肝期3h(T2)、术毕(T3)及术后24h(T4)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和尿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8;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结果 与T0比较,两组血清T2~4时点Cr、BUN、β2-MG和尿β2-MG浓度增高(P<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组T2~4时点血清Cr、BUN、β2-MG和尿β2-MG浓度降低(P<0.05或0.01).与T0时点比较,两组T2~4时点TNF-α、IL-6和IL-18水平增高(P<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组T2~4时点血清TNF-α、IL-6、IL-18水平降低(P<0.05或0.01).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亲属活体肝移植术患儿围手术期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有关.
作者:王永旺;喻文立;杜洪印;翁亦齐;王清平;于泳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基因对胰岛移植物血管再生及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含有VEGF165基因的慢病毒-VEGF165 (LV-VEGF165)体外转染大鼠胰岛细胞,移植于近交系SD雄性糖尿病大鼠肾包膜下,设未含有VEGF165基因的LV-AcGFP1为空载体对照组(LV-AcGFP1组)和单独胰岛细胞为空白对照组.ELISA检测VEGF165的体内外表达,胰岛素、CD31免疫组化双染观察胰岛移植物血管化程度及胰岛细胞活性,并比较各组糖尿病大鼠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结果 LV-VEGF165组胰岛细胞体内外分泌的VEGF165浓度均显著高于LV-AcGFP1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检测LV-VEGF165组每平方毫米胰岛移植物平均微血管密度(MVD)为(24.3±3.7),显著大于LV-AcGFP1组(12.4±2.5)及空白对照组(12.7±2.1,P<0.01),胰岛素染色强度于LV-VEGF165组高于LV-AcGFP1组及空白对照组.多元分析糖尿病大鼠血糖、胰岛素水平,LV-VEGF165组优于LV-AcGFP1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LV-VEGF165组胰岛移植物于移植术后平均生存时间(MST)经log-rank检验长于LV-AcGFP1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 转染VEGF165基因具有促进胰岛移植物的血管再生及提高胰岛移植效果的作用.
作者:焦自钊;薛武军;安茂竹;付海霞;李杨;孙元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造成的脑毒性较少见,且容易漏诊.自2002年7月以来,本院完成肾移植1 700余例,免疫抑制方案基本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皮质激素,其中1例儿童术后近期出现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相关的严重脑病并导致死亡,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宇;曲青山;张建东;牛杏果;董慧君;焦宪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心肺联合移植(CHLT)较常见的适应证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患者因广泛的大体肺侧枝(MAPCAs)形成或原姑息手术所致广泛黏连使这类患者心肺联合移植术非常困难.我们于2016年9月成功完成1例PA/VSD患者心肺联合移植,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超;徐鑫;韦兵;黎坤源;彭桂林;谢少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前组织活检是临床诊断急性排斥的金标准,但其具有创伤性,难以作为临床常规检测手段.而其他血清学标志物,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差.由于器官移植也伴随着基因组的移植,因此供体来源的游离DNA(donor-driver cell-free DNA,ddcfDNA)可以在受体的外周血中检测到,大量研究表明,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可以作为新的指示移植器官健康状态的生物标志物,具有无创、灵敏和实时等检测优势.通过检测患者外周血中ddcfDNA的含量,将成为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检测的新的研究热点.
作者:陈雅文;蒋廷亚;杨功达;周阳;唐笑天;刘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移植技术的提高,肝移植受者的短期存活率已得到明显改善,但如何进一步提高长期存活率仍是目前的一大挑战.研究结果显示,肝移植受者中依从性差的受者比例较高,依从性差会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免疫抑制剂浓度谷值个体内变异度、降低移植物和受者的长期存活率.减少服药频率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Weng等[1]研究结果显示,与每天服用2次相比,每天服用1次的药物治疗依从性更好.他克莫司是肝移植术后的核心基础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缓释胶囊是他克莫司缓释剂型,每天只需服用1次.2017年11月27~30日在菲律宾宿务召开的亚洲器官移植大会(CAST)上,多位研究者就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在初始和稳定期肝移植受者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前言自启动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我国器官捐献例数逐年增加,累积已超过一万例,已成为移植器官的主要来源[1].器官捐献工作的快速推进在拯救大量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生命的同时,也给移植界带来了一个重大挑战,即供者来源性感染(Donor-derived Infection,DDI)[2].DDI是指在器官捐献后,捐献者体内存在的病原体通过器官移植过程使受者罹患相同的感染.
作者: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学分会;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肾移植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9月53例儿童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统计受者相关因素对术后3年时受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 ml· min-1·1.73 m-2或<90 ml·min-1 ·1.73 m-2)的影响,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亲属活体供者19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17例,其他6例.53例受者,术后随访3~9年.受者血肌酐水平由术前(820.1±323.1)μtmol/L下降至术后3年时(51.6±24.9)μmol/L(P<0.05);eGFR由术前(17.1±7.8)ml/min升高至术后3年的(103.5±11.4) ml/min(P<0.05).受者移植时年龄、术前透析时间、HLA错配数及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感染和排斥反应等6个因素是术后3年时eGFR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仅排斥反应是影响术后3年时eGFR的危险因素.术后发生DGF 8例(8/53,15.1%),均迅速恢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6例(6/47,12.8%),慢性排斥反应1例(1/47,2.1%);发生感染9例(9/47,19.1%).术后6例受者出现原发病复发.术后3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4.3%(50/53)和88.7%(47/53).受者术后第1、2和3年身高平均增长(4.6±1.9)cm(0.5~19.1 cm)、(3.7±1.8)cm(0.7~14.3 cm)和(2.8±1.2)cm(0.3~8.7 cm).结论 儿童肾移植术后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尚文俊;索敬钧;徐飞;王志刚;庞新路;李金锋;谢红昌;刘磊;丰永花;王军祥;丰贵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儿童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15例儿童因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接受减低剂量预处理的allo-HSCT的临床资料.15例儿童受者的诊断分型明确,中位年龄5岁,其中无关供者(UD)造血干细胞移植11例,HLA位点8/10相合3例,10/10相合8例.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4例,均为HLA全相合,其中3例供者为同胞,1例供者为母亲.所有受者均使用减低剂量环磷酰胺+氟达拉滨+白消安的预处理方案.移植时输注单个核细胞中位数为11.4×108/kg(4.8×108/kg~20×108/kg),输注CD34+细胞中位数为9.8×106/kg(5.9×106/kg~27.2×106/kg).移植后采用环孢素A+短疗程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 移植后15例受者造血功能均获得重建,粒细胞植入时间和血小板植入时间的中位数分别是移植后12 d(9~21 d)和15 d(10~25 d).移植后,2例无关供者HSCT受者发生Ⅱ度急性GVHD,4例受者发生了局限性慢性GVHD.亲缘供者HSCT中无急性GVHD发生,1例受者发生局限性慢性GVHD.15例无一例出现严重移植相关并发症如肝静脉闭塞病、出血性膀胱炎、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等.随访中位时间24个月(2~48个月),15例受者均健康存活并脱离输血.结论 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在儿童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allo-HSCT中是安全可行的,移植效果良好.
作者:洪秀理;陆婧媛;陈亚玫;林进宗;胡嘉升;鹿全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未成年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单只供肾用于成人肾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探讨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5年8月未成年人DCD单只供肾肾移植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受者均顺利完成肾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21 d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血肌酐水平为(131.88±44.20)μmol/L,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12.9d.术后3~6个月内移植肾长度增长至9 cm左右,接近或达到成人肾脏大小水平.术后1年受者和移植肾总体存活率均为95.3%(82/86),术后2年受者和移植肾总体存活率均为93.7%(75/80).受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例(8.14%),药物中毒10例(11.62%),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21例(24.44%),尿漏4例(4.65%),术后肺部感染7例(8.14%),其中2例(2.32%)受者术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并发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2~4周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其余受者未发生并发症,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 经严格供受者选择后采用未成年人逝世后器官捐献单只供肾移植是安全可行.
作者:刘旭阳;孙煦勇;董建辉;秦科;李海滨;曹嵩;黄莹;李美思;蓝柳根;李壮江;邝晓聪;文宁;廖吉祥;高照;苏庆东;杨东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采用液相芯片技术的两种方法检测抗HLA抗体,比较两者检出率的差异,并分析初筛的漏检情况.方法 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214例肾移植术前有致敏史受者的血清样本,经Luminex xMAP平台应用混合抗原试剂(初筛试剂)LABScreen Mixed(LM)和单一抗原试剂(特异性检测试剂)LABSreen Single Antigen(LSA)检测抗HLA抗体.结果 LM法检测抗HLA-Ⅰ类抗体和抗HLA-Ⅱ类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0.9%和23.4%,LSA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8.9%和46.7%,LM法检测抗HLA抗体的阳性率低于LSA法,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M法检测抗HLA-Ⅰ类抗体的灵敏度为80.2%,特异度为90.9%,漏检率为19.8%,误检率为9.1%,漏检频率高的是Cw* 17:01、B* 15:12和B*45:01,高平均荧光强度(MFI)值为10603;检测抗HLA-Ⅱ类抗体的灵敏度为49.0%,特异度为99.1%,漏检率为51.0%,误检率为0.9%,漏检频率高的是DPA1* 01:03,DPB1* 06:01和DPA1* 01:03,DPB1* 01:01,高MFI值为3659.对于仅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两种方法检测抗HLA-Ⅰ类抗体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检测抗HLA-Ⅱ类抗体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既有输血史又有妊娠史患者,LM法和LSA法检测两类抗HLA抗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M法敏感性低于LSA法,且检测抗HLA-Ⅰ类抗体的漏检率低于抗HLA-Ⅱ类抗体.临床将LM法作为诊断性初筛实验存在一定弊端,建议对于有致敏史的患者,宜采用LSA法检测抗HLA抗体,通过LSA法可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抗HLA-Ⅰ、Ⅱ类抗体信息.
作者:代波;庄杰;巫丽娟;林涛;王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的临床特点、诊治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62例allo-HSCT的临床资料,移植后9例发生EB病毒相关PTLD,发生率3.44%(9/262).该9例受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19岁;原发病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慢性髓系白血病1例.结果 EB病毒相关PTLD的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58 d(44~271 d),其临床表现多为抗感染治疗无效的反复发热,扁桃体和浅表淋巴结肿大.9例受者中,6例为病理诊断,3例为临床诊断;浅表淋巴结受累8例,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4例,肺部受累2例,骨骼受累1例.发病时,外周血EB病毒DNA中位拷贝数为7.21×104拷贝/ml (6.37×103~4.56×105拷贝/ml).4例CNS受累的受者发病时,仅1例受者外周血EB病毒DNA阳性.9例受者治疗后,4例全效,4例部分有效,1例无效.随访28个月(2~48个月),6例受者死亡,3例存活.结论 原发病为SAA的受者移植后较白血病受者更易发生EB病毒相关PTLD;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和小剂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是治疗EB病毒相关PTLD的有效手段.
作者:周健;祖璎玲;梁利杰;韩利杰;张莉;符粤文;李珍;林全德;赵慧芳;李玉富;刘艳艳;宋永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合成沉默p38基因的特异小分子干扰RNA (siRNA),通过模拟的肺移植模型,探讨p38 siRNA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p38 siRNA或非靶向siRNA转染至大鼠PMVEC并暴露于模拟的肺移植型.再灌注2h和4h,检测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丙二醛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和细胞凋亡;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a)含量;检测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激活蛋白1(AP-1)的表达.结果 与非靶向siRNA比较,p38 siRNA在再灌注2h和4h降低LDH漏出率(22.3±5.7与45.1±6.2,46.3±7.3与75.6±12.4),减少丙二醛水平(4.1±2.2与7.1±2.1,3.9±0.5与6.1±1.2),增加SOD含量(12.8±3.2与9.4±1.1,10.8±1.2与7.0±1.1),降低IL-1(288±89与592±95,380±94与775±175)和IL-6(38±5与70±12,80±20与118±17)水平,抑制细胞凋亡(2.8±0.6与4.1±1.4,3.1±1.1与5.8±1.3).p38 siRNA对TNF-d的表达无影响.p38 siRNA在再灌注2h和4h减少NF-κB p65磷酸化和NF-κB抑制剂激酶β磷酸化,增加NF-κB抑制剂α表达,但不影响AP-1的磷酸化表达.结论 通过抑制NF-κB激活经典通路,p38 siRNA减轻大鼠PMVEC氧化应激、炎症和细胞凋亡,保护细胞完整性,减轻缺氧及复氧损伤.
作者:谭晶;王林林;崔晓光;周华成;杨万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Tim-3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并探讨单核/巨噬细胞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72只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四组,每组18只.(1)IR+ Tim-3 mAb组(实验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抗Tim-3 mAb 200 μg,并于1d后建立小鼠肾脏IR模型;(2)IR+ IgG单抗组(阴性对照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抗IgG mAb 200 μg,并于1d后建立小鼠肾脏IR模型;(3)IR组:仅建立小鼠肾脏IR模型;(4)对照组:不建立小鼠肾脏IR模型.分别于IR后6、24和48 h时,取每组6只小鼠的内眦静脉血,采用酶促动力学法检测血清肌酐水平;然后处死小鼠,收集各组小鼠肾组织标本,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Tim-3、F4/80表达,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进行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im-3蛋白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结果 IR组肾组织和单核细胞中Tim-3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而实验组Tim-3表达量较IR组明显下调(P<0.05).对照组小鼠肾组织结构基本正常,其余三组小鼠肾组织损伤明显加重,且血清肌酐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实验组血清肌酐水平较IR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小鼠肾组织凋亡指数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三组肾组织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而实验组肾组织凋亡指数较IR组明显下降(P<0.05),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同样的变化.对照组肾小管间质有少量F4/80+阳性巨噬细胞浸润;其他三组较对照组巨噬细胞表达明显增多,且主要分布于肾小管间质;实验组F4/80+表达较IR组明显减少.并且F4/80+与Tim-3表达部位一致.IR组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白细胞介素18(IL-18)、CXCL-1、CXCL-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Tim-3 mAb明显下调了IR引起的上述炎症因子升高.结论 抗Tim-3单抗可以通过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减轻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郭云珊;丁尧海;张颖玮;姜晓宇;李宏栋;李震;刘沫言;刘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的供受者肝重量比(GW/RLW)对于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BN大鼠为供鼠,Lewis大鼠为受鼠,分别行全肝移植(A组)、GW/RLW> 33%部分肝移植(B组)和GW/RLW<30%部分肝移植(C组).术后观察28 d,通过比较术后各组存活时间、黄疸、体重曲线和移植肝脏Banff RAI评分来评估急性排斥反应.再另设GW/RLW>33%部分肝移植(B1组)和GW/RLW<30%部分肝移植(C1组),在术后48 h和第7天比较移植物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颗粒酶B、穿孔素和CD3的mRNA水平.并在术后第7天,比较B1组和C1组中的肝功能、总胆红素、B7-H1的mRNA水平和Ki67阳性肝细胞数.结果 A、B两组受鼠术后28 d内全部存活,C组受鼠在术后22 d内全部死亡.B、C组受鼠黄疸出现时间早于A组(P<0.01),体重增长曲线低于A组(P<0.05).C组的体重增长曲线则低于B组(P<0.05).A组移植肝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未见血管内皮增厚;B组移植肝可见汇管区存在淋巴细胞的浸润,中央静脉内皮明显增厚;C组移植肝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内皮明显增厚,正常的肝细胞排列形态被破坏,其Banff RAI评分高于A组和B组.移植术后第7天,C1组肝移植物中的穿孔素、颗粒酶B、IL-2和CD3 mRNA水平,以及肝酶和移植肝增重均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1组的免疫抑制共刺激分子B7-H1的mRNA水平低于B1组(P<0.05).但两组间的Ki67阳性的肝细胞数比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W/RLW降低时,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被增强.
作者:金昊;徐自强;张岩;余蓉;陈学海;王瑾珺;陈必成;蔡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肺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肺病的有效措施,目前脑死亡器官捐献(DBD)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我国主要的移植器官来源.由于供肺相对短缺,在实际工作中常面临扩大标准供者的选择.但是扩大标准供者器官的使用对受者近、远期并发症及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明确.现报道我中心溺水供者扩大标准供肺(“边缘”供肺)肺移植的病例资料.
作者:张文平;胡为才;徐磊;马利军;吴波;张伟;张加强;王凯;高培玉;陈静瑜;魏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一种致命的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SAA的重要方法[1].脐血已成为除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之外(特别是缺乏HLA相合同胞供者)的重要造血干细胞来源[2].目前,脐血移植(CBT)治疗恶性血液病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2],但无关供者脐血移植(UCBT)治疗SAA的报道相对较少,我中心采用UCBT治疗18例SAA,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丽云;刘立民;苗瞄;仇惠英;唐晓文;韩悦;傅琤琤;金正明;孙爱宁;吴德沛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