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3-1142/R
  • 国内刊号:10-1522/R
  • 影响因子:0.96
  • 创刊:1990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265
  • 全年订价:19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杂志,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Pж(AJ) 文摘杂志(俄)
  • 2002年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9年3期文献
  • 从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目的:探讨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从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2株疏螺旋体,经用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均为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21和MD55.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鼠类为粤东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

    作者:万康林;郭衍;许世锷;张哲夫;谢林崇;潘林祥;罗敬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安徽省1993至1997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及趋势分析

    目的:掌握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趋势.方法:对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3个流行区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皖南山区是主要流行区和高发地区,疫区稳定,发病的季节性非常明显,9~10月是流行的高峰时段,与全省钩体病发病的季节性完全一致,该地区钩体病发病数可左右全省疫情;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地区钩体病流行的季节性不明显,全年都有病例发生.在1 497例钩体病例中,男与女之比为1.8:1,10~49岁年龄组占87.78%,农民占79.76%.人群发病构成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接触钩体病疫水的次数多少、时间长短和频率高低所致,并提出了针对性预防措施.结论:本省钩体病防制工作的重点为皖南山区.

    作者:张大荣;王建军;赵佐兰;倪守旗;王咏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海南省琼中地区三农场斑点热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海南省斑点热流行状况.方法:用补体结合试验,在琼中县大丰、阳江及新进3个农场的健康人群、家畜及啮齿动物中进行斑点热血清流行病学及啮齿动物种群和带蜱情况调查.结果:共检查牛血清18份,羊血清50份,猪血清63份,人血清72份,鼠血清120份,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康氏立克次体、小蛛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羊血清分别为4%(2/50)、2%(1/50)和2%(1/50).猪血清分别为3.17%(2/63)、0%(0/63)和3.17%(2/63),人血清分别为16.67%(12/72)、11.11%(8/72)和2.78%(2/72),鼠血清分别为30.00%(36/120)、10.83%(13/120)和7.50%(9/120),牛血清中未检测出上述抗体.该地区的优势鼠种为黄毛鼠、屋顶鼠、针毛鼠,带蜱率分别为15.91%(7/44)、30%(15/50)、36.36%(8/22).结论:海南省琼中县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

    作者:常丙功;张健之;田小东;蔡军;陆振豸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云南三带喙库蚊分布特点及自然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调查

    目的:研究三带喙库蚊的分布特点及乙型脑炎病毒的感染率.方法:在农村畜圈和人房捕蚊,用C6/36细胞和小白鼠法分离病毒.结果:采获成年雌蚊35种70 167只,其中三带喙库蚊20 464只,构成比为29.16%,季节高峰是7~9月.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20株乙型脑炎病毒,批阳性率为6.23%,现场感染比1:772,低带病毒率1.30‰.结论:三带喙库蚊在云南广泛分布,属优势蚊种,是云南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

    作者:张海林;自登云;施华芳;米竹青;龚正达;张云智;冯锡光;侯宗柳;李兆祥;杨兰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广东省部分地区登革热监测分析

    目的:加强广东省登革热的监测,防止该病的大流行.方法:收集发烧可疑患者的血标本及蚊子标本作病原分离,并进一步用RT-PCR鉴定;采集监测点健康人血标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在佛山、沙湾、坪石3个监测点收集的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标本,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媒监测结果表明: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全年大部分时间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逐年下降.结论: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作者:方美玉;陈翠华;温卫东;李荣彪;李锦清;彭翼飞;林立辉;马玉海;陈湛;田小东;蒋廉华;容顺明;陈唯军;刘建伟;徐春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河北省城市蜚蠊携带寄生虫及病毒的调查

    目的:调查本省城市蜚蠊携带寄生虫及病毒情况.方法:用体表洗涤液悬浮法、镜检蜚蠊携带寄生虫情况;用体表洗涤液,采用PCR方法,检测蜚蠊携带HBsAg情况.结果:检测到本省蜚蠊体表携带寄生虫及虫卵4种,而检测蜚蠊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为阴性.结论:本省蜚蠊机械携带寄生虫及虫卵,传病媒介作用不可忽视.

    作者:黄钢;高慧敏;李玉兰;马玉民;郭逸秀;刘继敏;李晓学;齐顺祥;刘文彦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中华按蚊旬密度与疟疾发病率、荧光抗体阳性率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中华按蚊密度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1980~1998年在本省不同疟区设立监测站,采用人饵帐诱捕法、血检和间接荧光抗体法,对当地中华按蚊密度、疟疾发病及居民血清抗体水平进行系统监测.结果:当中华按蚊密度降低时,疟疾发病、居民血清抗体水平亦随之下降.结论:3项指标呈现相关关系.

    作者:傅兆义;王金祥;赵长磊;傅斌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对我国部分肾综合征出血热毒株及病人血清的分型研究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毒株及病人血清分型方法.方法: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结果:6株来自黑线姬鼠和病人的毒株,其免疫血清对Ⅰ型标准株76-118的中和效价较Ⅱ型标准株(UR)高4~256倍;而另6株来自褐家鼠和大白鼠的毒株,包括Gou3和K24的免疫血清,对Ⅱ型标准株UR的中和效价高于Ⅰ型76-118株8~128倍;被检的所有毒株和病人血清都能准确地分型.结论:RFFIT具有快速、简便、特异和准确灵敏的特点,不仅可检测中和抗体,且适用于HFRS病毒血清学分型.

    作者:唐汉英;朱智勇;翁景清;陆群英;姚苹苹;李敏红;刘合宾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四川省首次发现由实验大白鼠引起的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

    目的:了解实验大白鼠及其接触者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情况.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结果:某医学研究所现养和已售出的大白鼠中,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率分别为51.25%(41/80)和42.50%(17/40),现养大白鼠抗体阳性率为45.00%(36/80);与这批大白鼠密切接触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2.20%(19/59),其中1人发生HFRS;非接触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12%(3/49).结论:首次证实我省存在由非HFRS实验室的实验大白鼠引起的HFRS,在暴露于这些大白鼠的人员中,汉坦病毒隐性感染率也较高.

    作者:张佳珂;刘学成;陈丹林;余佳;赖文红;谢世宏;杨维中;张灵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浙江仙居县1976至199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20年来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和监测结果.方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结果:疫情呈单峰型特征,即1985年前呈阶梯式上升,1986年达高峰,1988年起又逐年下降;历年累计报告病人1 568例,1986年发病率高达49.50/10万;各乡镇均有发病,多数病例呈点状分布,相互间无明显联系,但有相对集中现象,大部分病例集中在永安溪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季节分布表现为双峰型;男女之比为1.89:1,20~40岁青壮年占43.43%,农民占发病总数的88.01%.黑线姬鼠是主要传染源.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2.42%.流行季节存在轻型、不典型病例漏诊的可能.结论:本县存在HFRS家鼠型和野鼠型疫源地;在检测鼠肺抗原的同时检测鼠血抗体,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作者:陈忠妙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湖北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目的:查明湖北省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方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从1 192人中检出阳性152份,排除钩体MAT阳性30份,实际莱姆病IgG抗体阳性122份,阳性率10.49%(122/1 162).其中五峰县14.39%,南漳县9.92%,保康县7.12%.男性阳性率10.71%,女性阳性率9.94%,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人群年龄为9~68岁, 20~40岁青壮年感染阳性率高.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农民8.93%,林业工人13.65 %,学生3.57%.人群蜱叮咬率为5.92%.有蜱叮咬史者莱姆病阳性率高达56.71%;而无明确蜱叮咬史者阳性率仅为7.67%.确诊莱姆病关节炎4例.结论:湖北省人群中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并有莱姆病发生.

    作者:张流波;程均福;万康林;侯学霞;林凤荣;张艺;吴海翔;向选森;胡志元;林珍启;冯卫国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刺蛾幼虫毒刺毛毒力的实验观察

    目的:探讨刺蛾幼虫毒刺毛的致病性.方法:用成熟刺蛾幼虫毒刺毛直接触刺自愿者的上肢皮肤和采用皮肤挑刺法将毒刺毛洗脱液直接接种于自原者上肢皮肤后,对刺蛾幼虫毒刺毛的毒力作直接动态观察.结果:自愿者上肢皮肤被刺蛾幼虫毒刺毛触刺后,局部表现为刺痛、奇痒、红晕、风团、丘疹等;接种毒刺毛洗脱液后,自愿者上肢皮肤所出现的皮炎症状与毒刺毛触刺皮肤后出现的皮炎症状相似;而加热后再接种自愿者上肢皮肤,则不出现上述皮炎症状.结论:刺蛾幼虫的毒刺毛具有致病性,致病物质成分为蛋白类毒素,其毒力较强.

    作者:李朝品;刘群红;秦志辉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河北省199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回升分析

    河北省是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由于连年开展灭鼠工作,将鼠密度一直控制在不足为害水平,使HFRS发病率逐年下降,但1998年HFRS发病率有了较大回升.为此,进行了调查分析.

    作者:高富贵;杨毅;李晓学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从炭疽痈中检出1株铜绿假单胞菌

    炭疽在临床上常见为皮肤型,如未予治疗,极易在炭疽痈的分泌物中分离出炭疽杆菌.本文报告1例在炭疽痈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且并发混合感染的病例.

    作者:李忠福;陈卫民;蔡洪涛;徐建哲;王广仁;梁旭东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森林脑炎合并莱姆病葡萄膜病变1例

    患者,男,37岁,因蜱叮咬后患森林脑炎入我院内科治疗.化验检查:森脑抗体(+),莱姆抗体(-).入院7d后家属发现其眼红,虹膜表面出现色素斑.眼部检查:因患者不配合,视力无法检查.右眼球结膜睫状充血(+),角膜后壁可见色素样沉着物,房闪(),虹膜表面小隐窝及纹理不清,并可见散在色素斑.诊断:右眼葡萄膜病变.给予青霉素2 000万U/d静点,地噻米松2.5mg隔日1次球结膜下注射,口服消炎痛、维生素c,1%阿托品眼药水散瞳、热敷.7d后查角膜后壁沉着物明显减少,房闪(+),虹膜表面色素斑无变化.改地噻米松2.5mg 2次/7d球结膜下注射,21d后眼部症状消除,但虹膜表面色素斑仍无变化.

    作者:朱淑琴;洪克晋;张艳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贵州宽阔水林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调查

    1982~1987年在省内进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和传染源调查,证实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分别是农耕区和住宅区优势种和主要宿主动物.为证实原始森林中是否存在HFRS疫源地,1991和1993年选择高发疫区绥阳县宽阔水原始森林进行了调查.

    作者:童亦兵;王昭孝;卢大琦;瓮超然;胡兴义;何韬;李谊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分析与探讨

    我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始于60年代初,70年代疫情上升,80年代进入发病高峰,90年代疫情稳定.为进一步提高防制水平,我们分析探讨了有关资料.

    作者:赵芝雅;龚震宇;傅桂明;翁景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网上检索生物医学数据库MEDLINE中媒介生物文献的几点小技巧

    现今在INTENER上检索生物医学数据库MEDLINE中媒介生物文献的科技人员越来越多,确实给防制科研工作带来许多方便.

    作者:纪勇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椒江区199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为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人间疫情动态,于1996年开展了监测研究.

    作者:杨年忠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北京速必洁杀虫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产品简介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Ⅰ型灭活疫苗免疫持久性研究

    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Ⅰ型灭活疫苗初免的基础上,笔者对连续3年接种该疫苗者进行了免疫原性、免疫持久性及对人群防病效果的追踪调查.

    作者:王庆奎;吴扬生;董秋良;单良中;徐亚东;李中典;朱凤才;刘光中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浙江省1997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为进一步掌握全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特征和规律,1997年开展了人群病原学、血清学和宿主动物疫情监测.

    作者:傅桂明;龚震宇;赵芝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桐柏山疟疾暴发流行区传播媒介调查

    桐柏山位于我省西南部,约北纬32°15'~40',东经113°02'~51',淮河源于境内,西部桐柏山北麓、淮南为山区,淮北为丘陵区.平均气温14.5℃,年降雨量1 000mm以上,种植水稻、小麦.居民住房简陋,喂养牛、猪等大牲畜.流行间日疟,50年代局部有恶性疟.50及80年代调查,中华按蚊遍布境内,山区有嗜人按蚊.该地为非稳定性、地方性疟疾流行区,1954、1970及1974年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发病率均超过10%,经过积极防治,1981年后发病率降至0.1‰以下,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5年南部山区又发生局部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29.78%~49.30%,遂于1996年6~10月进行了传疟媒介调查.

    作者:钟元国;庄建安;李爱民;陈广玉;王万松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黑河地区鼠种及其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调查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本市发生已近60年,近年来发病呈缓慢阶梯式上升趋势.为有效地防治本病,对黑河地区的鼠种及其携带病毒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高鹏;刘海江;柳青林;苑德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24例散发疟疾浅析

    为了解疟疾发病规律,指导部队做好害虫防制和临床诊治工作,我们对1995年2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24例散发疟疾进行收集整理,并浅析如下:

    作者:韩坤生;张学军;孔宝玲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革螨性皮炎暴发的调查

    1998年7~9月,德州卷烟厂高级香烟车间暴发一起皮炎,调查证实为革螨所致.

    作者:朱文彬;郑林祯;郑蔚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应用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疫苗适条件的研究

    我国目前用于预防狂犬病的主要是地鼠肾细胞疫苗,其产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防病、灭病的需要.Vero细胞经WHO检定合格并推荐作为生产人用灭活狂犬病疫苗的传代细胞,不仅来源方便,繁殖速度快,维持时间长,容易控制外源因子污染,而且对狂犬病毒敏感,适合大规模生产.为此,我们对狂犬病毒在Vero细胞上传代的适条件进行了研究.

    作者:于伟;谭喜君;李春英;王宏伟;钱浩;鲁宏;窦志勇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神经螺旋体炎

    Neuroborreliosis是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美国和欧洲常被认为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神经系统的感染.

    作者:王雁英;徐刚;焦辉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我国恙虫病流行情况分析及展望

    恙虫病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引起,该立克次体广泛存在于恙螨和多种节肢动物体内,对人致病性很强,临床上常以突然高热、淋巴结肿大、虫咬溃疡和皮疹为特征,严重威胁着广大民众的健康及部队的活动[1].

    作者:王士明;张健之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分布广,危害大,且病原复杂,群型繁多,流行受诸多因素影响[1],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近几年来,国内同仁在钩体病流行因素方面作了不少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作者:程德明;潘会明;周会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莱姆病

    莱姆病(Lyme Disease)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 Borreliosis),是由若干不同基因种的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主要传播媒介为蓖麻硬蜱复合体(Ixodes ricinus Complex)的几种硬蜱.其中有北美的肩板硬蜱(I.scalpularis)和太平洋硬蜱(I.pacificus),欧洲的蓖麻硬蜱(I.ricinus)以及亚洲的全沟硬蜱(I.persulcatus).1977年Steere首次全面的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1982年Burgdorfer及其同事首次从蜱的中肠发现和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1984年Johnson根据其基因和表型特征,认为该螺旋体是一个新种,命名为伯格多弗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莱姆病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特别是在北半球分布广泛.

    作者:张哲夫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50年来我国蚊媒研究进展

    蚊类不仅吸血骚扰,而且传播多种严重疾病,我国就存在疟疾、淋巴丝虫病、乙型脑炎(JE)和登革/登革出血热(DF/DHF),其媒介研究是它们流行病学和防治的首要工作之一.早在1877年,Patrick Manson在我国厦门发现致倦库蚊(Culex fatigans)(=Cx.quinquefasciatus Say,1821)是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的中间宿主,揭开了蚊类与人类疾病关系的新篇章.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就开始对疟疾以及班氏丝虫病和由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所致的马来丝虫病的媒介,进行了实验感染和自然感染调查.然而由于受当时条件和水平的限制,在这方面仅有了初步认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医学媒介才得以广泛和深入研究,不仅纠正和补充了早期工作的不足,更搞清了上述4类蚊媒病的重要媒介及其生态习性,包括以前未涉及的JE和DF/DHF媒介,为病媒蚊虫防制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我国蚊类研究,也是预防医学的重大成就.

    作者:陆宝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蜚蠊可能引起/传播的疾病

    蜚蠊是重要的卫生害虫.关于蜚蠊的致病和传病作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作者:胡修元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关于鼠传疾病防制的问题和建议

    我国啮齿动物的种类多,分布广,密度高,鼠传疾病对人的危害相当严重.在数十种与鼠类有关的疾病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和鼠疫为我国的主要病种.据有关部门统计,1990~1993年全国HFRS共发病182 454例,死亡4 017人,病死率2.20%;钩体病101 930例,死亡2 288例,病死率2.24%;鼠疫虽然只发病172例,但死亡24例,病死率高达13.93%,而且潜在威胁很大.从病死率看,它们在25种甲、乙类法定传染病中的顺位,均在前10位以内;而HFRS和钩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在这4年中都进入前10位(表1),现实危害很大.

    作者:汪诚信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一、卫生害虫及其危害(续2)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第3届国际炭疽学术会议简介

    1998年9月7~10日,第三届国际炭疽学术会议在英国普利茅斯召开.和数年前的文彻斯特会议相比,反映出人类对炭疽的认识又有长足进展.炭疽及其病原体炭疽芽孢杆菌在分子水平的面目,已日渐清晰.这里,拟对会议所交流的新研究成果,做一简单介绍.

    作者:俞东征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汉坦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第四届国际HFRS和汉坦病毒会议资料综述

    汉坦病毒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种有包膜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包括L、M、S 3个片段,分别编码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蛋白.汉坦病毒包括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多不拉伐病毒(Dobrava virus,DOBV),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的无名病毒(Sin Nombre virus,SNV)、纽约病毒(New York virus,NYV)、污黑小河沟病毒(Black Creek Canal virus,BCCNV)、牛轭湖病毒(Bayou virus,BAYV)、安第斯病毒(Andes virus,ANV)以及与人类疾病关系尚不清楚的一组病毒,如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PHV)、泰国病毒(Thailand virus,THAIV)、图拉病毒(Tula virus,TULV)、索托帕拉雅病毒(Thottapalayam virus,TPMV)、哈巴罗夫斯基病毒(Khabarovsk virus,KBRV)、El Moro Canyon病毒(ELMCV)、Rio Segundo病毒(RIOSV)、岛景病毒(Isla vista virus,ISLAV)、Muleshoe病毒(MULEV)、Bloodland lake病毒(BLLLV)、Rio Mamore病毒(RMV)、Topografov病毒(TOPV)等.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型病毒的发现,汉坦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得以飞速发展.

    作者:张永华;陈化新 刊期: 199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