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3-1142/R
  • 国内刊号:10-1522/R
  • 影响因子:0.96
  • 创刊:1990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265
  • 全年订价:19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杂志,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Pж(AJ) 文摘杂志(俄)
  • 2002年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年4期文献
  • 新疆人群感染莱姆病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探讨新疆部分自然疫源地自然人群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自然进程及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情况.方法 在2002年夏季完成的1406人莱姆病螺旋体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2006年在上述1406人中的1390人阴性人群中,随机抽取119人,与2002年16例阳性(共计135人)为研究对象,在这两个时点收集的血清标本均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方法检测抗Borrelia burgdorferi抗体IgM和IgG,并完成莱姆病表现频率调查问卷.同时留取135份尿液标本,应用巢式PCR扩增尿液标本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部分阳性产物测序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并将PCR检测结果与血清学的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2002年1406份血清标本中,抗体阳性16份,阴性1390份,阳性率为1.14%(16/1406)(16例中IgM阳性12例,IgG阳性2例,IgM、IgG均阳性者2例).2006年上述16例抗体阳性的感染者中,有7例抗体转为阴性,阴转率为43.75%(7/16),4例由IgM阳性转为IgG阳性,IgM持续阳性5例,2002年抗体阴性的119人中,2006年有58例抗体转为阳性(IgM阳性14例,IgG阳性25例,IgM和IgG均阳性的19例),阳转率为48.74%(58/119),确诊为莱姆病2例.2006年抗B.burgdorferi抗体总阳性率为49.63%(67/135)(2006年阳性58例+2002年阳性9例).无症状IgG血清转换率为34.07% (46/135)(2002年IgM阳性转换为IgG阳性的4例+2006年IgG阳性的25例、IgM和IgG均阳性的19例,其中确诊莱姆病2例);3例发展为莱姆病(2.22%).135份尿液PCR检测,阳性22份,阳性率为16.30% (22/135).8份PCR阳性结果测序分析显示7份为B.garinii,1份为B.afzelii基因型.结论 新疆自然疫源地人群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大多为隐性感染,自然进程较为良性,临床莱姆病少有发生.新疆人群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基因型主要为B.garinii,其次是B.afzelii.

    作者:谭毓绘;刘勇;万康林;郝琴;孙荷;于鲁海;侯学霞;耿震;张玉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广西全国疟疾监测点2010年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全国疟疾监测点疟疾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3个全国疟疾监测点资料,包括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数据及监测点学生疟疾免疫学检测资料,监测点传疟按蚊调查及当地居民蚊帐、纱门纱窗及杀虫剂的使用情况.结果 2010年广西3个全国疟疾监测点发热患者血检共2348人次,血检率为2.24% (2348/104 861),其中当地居民发热患者血检率为1.98% (2075/104 861),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率为0.26%(273/104 861),均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中华按蚊为当地的主要媒介按蚊,室外诱捕中华按蚊密度占99.94%,室内中华按蚊密度为100%,7月中华按蚊叮人率高为49.75只/(人·夜).结论 传疟媒介中华按蚊种群密度依然较高,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作者:林康明;杜进发;李锦辉;黄亚铭;傅剑羽;房天喜;江识思;黄必超;王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虫螨腈、噻虫嗪对白蚁的毒力测定及复配剂增效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虫螨腈、噻虫嗪及2种药物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对白蚁毒力和增效情况.方法 通过室内药膜法,将1ml不同浓度的药液处理滤纸后投入白蚁,持续接触,定期记录白蚁的死亡情况.结果 虫螨腈引起白蚁死亡率较高的时间发生在48~72 h和72~96 h时间段,噻虫嗪引起白蚁死亡的时间主要在24~48 h、48~72 h和72~96 h时间段,在24 h内,2种药物引起白蚁死亡率都不高(<10%).96 h后,白蚁的LC50值虫螨腈为1.854 mg/L,噻虫嗪为386.021 mg/L.虫螨腈和噻虫嗪在复配比例1∶40和1∶80(有效成分比)时,对白蚁的增效作用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1411.65和1767.79.结论 虫螨腈和噻虫嗪均为慢性杀白蚁药物,虫螨腈对白蚁的毒力比噻虫嗪高,前者为后者的208倍;虫螨腈和噻虫嗪的不同复配比例对白蚁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作者:林雁;何利文;郭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河北省西部山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调查河北省西部山区蜱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带菌情况,为蜱传斑点热群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已发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外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河北省西部山区采集的长角血蜱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1227份蜱DNA样本中检测出91份阳性,阳性率为7.4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西部山区长角血蜱携带立克次体与河北株暂定种(登录号:HQ651815、HQ651817、HQ651818、HQ651819、HQ651823、HQ651824)、福建株FUJ(登录号:AF169629)同处于一个分支,与河北株立克次体暂定种同源性高(99.02%),其次是福建株(98.50%)、黑龙江立克次体绥芬株HLJ-054(登录号:AF179362)和黑龙江立克次体虎林株HL-93(登录号:AF179364)(98.13%)、日本株YM(登录号:U43795)(97.92%).结论 河北省西部山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较为严重,应尽快制定防制措施,以免危及动物及人类健康.

    作者:冯帅;吴含;张力文;路朝旭;张成龙;李志平;张荣贞;周慧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上海市中心城区12所学校夏季蚊虫侵害状况研究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心城区各类学校环境蚊虫侵害水平,评估学生人群发生蚊媒相关疾病的风险.方法 随机选取黄浦区的5所托幼机构、4所小学和3所中学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孳生地调查和人诱法成蚊监测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各学校6、8月蚊虫侵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12年8月与6月相比,托幼机构、小学和中学的白纹伊蚊平均密度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0.25vs.0只/30 min·监测点;3.67vs.0.92只/30 min·监测点;0.11vs.0.06只/30 min·监测点,上升幅度均超过100%),其中8月托幼机构和小学的成蚊密度分别达到0.45和3.67只/30 min·监测点;托幼机构和中小学小型积水孳生地阳性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7.1%vs.16.7%;34.5%vs.28.6%),托幼机构阳性率增加,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0,P=0.046).结论 研究发现,上海市中心城区学校的蚊虫侵害指标和蚊虫孳生地平均阳性数均高于上海市地方标准的相应指标,且暑期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建议教育部门及相关学校应加大校园环境的治理力度,确保师生身体健康.

    作者:曹晖;高强;周毅彬;丁志伟;樊坚;冷培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复合型鼠类不育剂CQ-1对鸡安全性的初步评价

    目的 探讨复合型鼠类不育剂CQ-1对鸡的安全性.方法 试验设不育剂饵料4个浓度为0、10、15、20 mg/kg,对鸡连续无选择饲喂10d,给药结束继续观察30 d后解剖所有个体,记录鸡的一般体征、取食量、体重、产蛋率、内脏器官等指标,并与对照组比较,评价复合型鼠类不育剂CQ-1对非靶动物的安全性.结果 不育剂处理下鸡的一般体征无明显异常,对照组的取食量高为(0.44 ±0.12)g/kg,3个不育剂处理组取食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鸡平均食入纯药量高为20 mg/kg的处理达(4.20±1.44) μg/kg.3个处理组鸡的体重有暂时性下降,而对照组鸡的体重持续增长.3个处理组鸡的产蛋率均有下降,15 mg/kg处理组下降幅度多,达到49.3%,第41~50天,3个不育剂处理组产蛋率回升均可恢复正常.解剖检查脏器,3个不育剂处理组均无明显异常,内脏系数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合型鼠类不育剂CQ-1对鸡毒性较小,高浓度20 mg/kg连续无选择饲喂10d不会导致鸡死亡,虽然不育剂会使鸡的体重和产蛋率下降,但均可恢复.

    作者:隋晶晶;冯志勇;姚丹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92例蜱媒传染病病例分析

    目的 对2012年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全部92例蜱媒传染病患者进行分析,了解该地区就诊患者的蜱媒传染病人口学分布特征、医院救治能力等,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对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2012年1-9月全部92例蜱媒传染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人口学差异影响、入院时间分布、复合感染情况以及治愈情况等.结果 92例患者中,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莱姆病、森林脑炎和斑点热,其中复合感染率为7.61%(7/92).患者就诊时间与蜱季节消长不完全一致,该医院对蜱媒传染病治疗的总有效率在91.67%以上.结论 牡丹江地区存在蜱媒传染病风险.该地区专业医院具有很好的蜱媒传染病救治能力,是降低蜱媒传染病风险的有利因素.

    作者:石华;王玥;韩华;高晓丽;张雅明;张文佳;杨振洲;郑元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江苏省东海县2010-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媒介及宿主动物监测研究

    目的 调查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在动物及媒介中的分布情况,为该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法在发病区野外及居民区捕鼠,计算捕获率并进行鼠种分类,取其心、肝、脾、肺、肾、脑脏器;无菌采集当地的牛、羊、猪、鸡、犬等动物血,并采集螨、蜱、蚊等节肢动物;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鼠体脏器及螨、蜱、蚊体内SFTSV核酸;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动物血清中SFTSV总抗体.结果 东海县鼠类主要有黑线姬鼠、大仓鼠、小仓鼠、臭鼩鼱、褐家鼠、小家鼠6种;野鼠捕获率较高为13.47%,主要鼠种为黑线姬鼠;家鼠捕获率相对较低为6.98%,主要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各种鼠均有不同程度感染SFTSV,野鼠的心、肝、脾、肺、肾、脑脏器感染SFTSV构成比肝脏高为26.32%(5/19)>心、肺的21.05%(4/19)>肾、脾、脑的10.53%(2/19);室内鼠仅有心、脑脏器检出SFTSV核酸阳性,且为单一脏器感染;牛、鸡SFTSV的总感染率分别为4.55%和1.54%;节肢动物中的小盾纤恙螨及毒棘厉螨也携带SFTSV,而蜱和蚊未检出SFTSV核酸.结论 鼠类、牛、鸡及节肢动物中的小盾纤恙螨及毒棘厉螨可能是该地SFTSV的宿主动物或传播媒介.

    作者:王庆奎;葛恒明;胡建利;张振宇;王燕萍;焦永军;李志锋;胡书铭;陆大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健康教育对社区鼠类防制的干预效果评估研究

    目的 开展多种形式的干预活动,探索社区灭鼠宣传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评价干预效果,为制定适宜的社区灭鼠宣传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在武汉市江岸区和江汉区所辖的4条街道,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从每个样本街道中各抽取1~2个社区,共7个社区,分为试验社区和对照社区,分别抽取18岁以上人群进行KAP(知信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试验区人群采取不同形式的健康干预措施,进行干预前后的效果比较.结果 干预后,试验社区居民对灭鼠常识及相关情况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其中大部分问卷条目的知晓率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鼠密度(夹夜法)在干预前后分别为4.5%和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社区灭鼠工作中,在公共外环境承包工作到位、社区人群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开展形式多样且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群灭鼠知识水平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灭鼠效果.

    作者:周良才;吴太平;梁建生;包继永;田俊华;陈晓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芜湖地区居室空调粉螨污染研究

    目的 了解芜湖地区居室内空调粉螨的污染情况.方法 于2012年6-10月采集芜湖市居民家用柜式空调和壁挂式空调隔尘网的灰尘,对孳生的螨类进行分类鉴定,并按种统计个体数.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收集202份空调隔尘网积尘样本,检出螨类3265只,其中粉螨2796只,隶属6科14属18种;平均孳生密度为10.39只/g,孳生率为70.79%;柜式空调隔尘网积尘中螨类孳生率为58.73%,壁挂式空调螨类孳生率为76.2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42,P<0.05).麦食螨科、粉螨科和食甜螨科构成比较高,分别为53.47%、20.96%和18.13%.结论 芜湖地区柜式空调和壁挂式空调隔尘网粉螨孳生情况严重,物种多样性丰富.

    作者:湛孝东;陈琪;郭伟;李朝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不同水质对诱蚊诱卵器监测白纹伊蚊效果评价

    目的 观察诱蚊诱卵器在监测白纹伊蚊密度时水质对该蚊诱蚊诱卵的影响,同时评价该监测方法的实用效果.方法 在2012年7-8月白纹伊蚊数量高峰季节,选择深圳市某医院花园作为试验现场,用诱蚊诱卵器对白纹伊蚊进行诱蚊诱卵试验,比较评价其诱捕白纹伊蚊成蚊、卵的效果.结果 共布放240个诱蚊诱卵器,有效回收230个,诱卵阳性率为37.39%,诱蚊阳性率为18.26%,成蚊逃逸率为51.16%;试验发现生态水(自然环境积水)对白纹伊蚊诱卵率显著高于瓶装矿泉水(x2=13.79,P<0.01);以是否有幼虫孵化作为衡量诱卵阳性结局的金指标,发现诱蚊诱卵器监测方法观察的白纹伊蚊产卵阳性率与实际产卵阳性率一致性较高(Kappa=0.828,P<0.01),该法监测白纹伊蚊产卵灵敏度为82.56%,特异度为97.92%,试验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0.853~0.952).结论 诱蚊诱卵器监测白纹伊蚊诱卵效果较佳,但捕蚊效果不甚理想;不同水质对诱蚊诱卵器监测白纹伊蚊效果不同;诱蚊诱卵器监测伊蚊产卵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作者:何林;李雪梅;陈戊申;杨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天津市餐饮业德国小蠊侵害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天津市餐饮业德国小蠊侵害程度和特点,以便根据调查数据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粘捕法监测德国小蠊侵害率、密度和密度指数,在全市18个县(区)共调查540家餐馆.结果 全市餐饮业德国小蠊平均侵害率为43.9%,密度为3.7只/张,密度指数为20.6只/间.操作间、冷荤间、面点间和食品仓库德国小蠊密度较高,主要侵害部位为冰柜散热器、敷料存放柜和面点原料及甜食存放处.城区和乡镇侵害率分别为43.0%和44.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小型和大型餐馆侵害率分别为43.4%和45.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营年限<5、5~10、>10年的餐馆侵害率分别为33.9%、57.6%和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营年限是餐饮业德国小蠊侵害率的影响因素(OR=1.833,P<0.05).结论 天津市餐饮业德国小蠊侵害较严重,要加强监测,重视早期防制,重点部位是操作间、冷荤间、面点间和食品仓库的冰柜散热器、敷料存放柜和面点原料及甜食存放处.

    作者:王伟;吴彤宇;陈树斌;郝连义;李培羽;张静;秦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地区鼠形动物种群构成调查

    目的 在湖北省发生较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麻城市、英山县、随州市、咸安区、崇阳县、兴山县区域开展鼠形动物种群构成调查,为控制该疾病的传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结果 随州市的广水县和随县室外以北社鼠为优势种,占该地捕获总数的58.88%;咸安区以北社鼠为优势种,占该地捕获总数的68.18%;麻城市和兴山县均以灰麝鼩为优势种,分别占40.48%和66.67%;英山县和崇阳县均以黄胸鼠为优势种,分别占43.75%和47.06%.所采集到的不同种鼠类均以雌性鼠为主.结论 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区域室外鼠种类构成差异较大,主要以北社鼠、黄胸鼠和灰麝鼩为优势种,且捕获的鼠类绝大多数为雌鼠.

    作者:谭梁飞;熊进峰;张令要;朱彬彬;官旭华;占发先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蜡皮颗粒毒饵杀灭家栖鼠类效果研究

    目的 观察0.05%敌鼠钠蜡皮颗粒毒饵及蜡皮颗粒混合毒饵现场对褐家鼠和小家鼠的杀灭效果.方法 选择济南市张马村居民居住比较集中的住宅共760间房间(每个房间约为15 m2).其中,放置蜡皮颗粒混合毒饵组为249间房间,蜡皮玉米颗粒毒饵组为267间房间,蜡皮小麦颗粒毒饵组为244间房间;在每房间内布放蜡皮毒饵3堆,每堆10 g.连放4d,观察26 d.灭效考核用格粉板法(400格法).结果 蜡皮颗粒混合毒饵和蜡皮玉米颗粒毒饵对褐家鼠的灭效分别为97.45%和92.4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22,P<0.01);对小家鼠的灭效分别为100%和99.4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46,P>0.05).蜡皮颗粒混合毒饵与蜡皮小麦颗粒毒饵对褐家鼠的灭效分别为97.45%和96.5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19,P>0.05);对小家鼠的灭效均为100%.结论 蜡皮毒饵对褐家鼠和小家鼠的杀灭效果均很好.且蜡皮玉米颗粒毒饵7份与蜡皮小麦颗粒毒饵3份混合使用杀灭褐家鼠要比单独使用蜡皮玉米颗粒毒饵效果好.

    作者:曲宝泉;王学军;景晓;张世水;宫学诗;霍新北;刘峰;赵志刚;赖世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新疆沙雅县2008-2010年人间布鲁氏菌病血清学及疫情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动态、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和控制措施效果.方法 分层抽样选择6岁以上不同人群,对有可疑临床症状及接触密切的人群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测.阳性率和患病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个案调查4003人,血清学检测1903人,3年平均血检阳性率为1.52%,平均患病率为0.45%.兽医的血检阳性率和患病率均高,分别为2.86%和2.36%.结论 羊是沙雅县布病传染源,有较高的疫情漏报,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实验,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和平板凝集试验就可以满足调查目的.

    作者:阿衣夏木·克尤木;邰新平;木合塔·艾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石家庄市蚊幼虫孳生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石家庄市区蚊幼虫孳生情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1年7-8月对小型积水和容器积水采用直接观察法,大中型水体采用目测法结合捞勺法调查孳生情况;同时采集阳性积水或水体中的蚊幼虫带回实验室鉴定.结果 大中型水体广场喷泉池、公园景观水域(人工湖)、民心河(环城人工河),平均阳性率为10.94%;各类小型积水和容器积水1120处,蚊幼虫孳生阳性221处,阳性率在6.35%~38.46%之间,平均阳性率为19.73%.蚊幼虫孳生优势种群为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其中白纹伊蚊占42.74%,淡色库蚊占35.55%.结论 石家庄市不同水体蚊虫孳生各具特点,为蚊虫防制和治理策略制定提供了依据.

    作者:赵志清;翟士勇;侯雨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社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

    目的 为客观评价社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推进社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开展,通过科学研究建立一套社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评价体系.方法 采用专家咨询法,共选择10位病媒生物防制方面的专家进行3轮咨询,对评价体系各级指标进行筛选,并对三级指标赋值.结果 咨询问卷回收率为100%,修改率>60%,确定了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结论 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社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评价体系.

    作者:盛新春;潘艺;刘本成;王明华;冷培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温州市室内蜚蠊种群调查

    目的 调查分析温州市蜚蠊种群及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粘捕法在全市按地域和行业分布进行密度监测,分析蜚蠊种群、分布、季节消长等特征.结果 温州市室内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占97.91%;密度分布以餐饮业和农贸市场为高,分别为4.28和3.33只/张;同时海岛洞头在地域分布中密度高,为5.13只/张;季节消长呈现6月和11月双高峰.结论 温州市室内蜚蠊侵害情况严重,应加强防制工作.

    作者:徐毅;倪朝荣;庄仁莲;曹建海;黄周良;陈胜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检出的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监测情况,为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2008-2011年入境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来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发热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判定染疫嫌疑的采集样本送检,对阳性病例资料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病例均来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9例入境时在发病,2例入境后医学观察期间发病;平均年龄40.2岁,以男性中青年为主;体温监测是主要检出手段;未发生二代病例.结论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防制基孔肯雅热的措施适当得力,能有效阻止基孔肯雅病毒通过口岸进行传播.

    作者:黄鹂;张显光;张文;邓荆;林少佳;吴惠明;黄吉城;戴俊;潘德观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福建省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 掌握福建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全省疫情报告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笼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抗原检测及分型.结果 2011年福建省HFRS报告病例259例,发病率为0.70/10万.疫情分布于64个县(市、区),但主要集中在南平、宁德、福州和泉州4个市.松溪和周宁县发病率位居全省县(市、区)前2位.啮齿动物监测显示,室内平均鼠密度为8.22%,褐家鼠为主要鼠种,携带汉城型病毒(Ⅱ型).混合型疫区野外平均鼠密度为6.53%,针毛鼠为主要鼠种,其次是黑线姬鼠,携带汉滩型病毒(Ⅰ型).首次从德化县褐家鼠中检出HFRS病毒抗原.结论 福建省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仍以褐家鼠为主,闽东北混合型疫区野外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2011年福建省HFRS疫情有明显上升,松溪和周宁县HFRS发病率超过中发县水平,应切实做好灭鼠工作,对重点人群推广使用HFRS双价疫苗,减少发病,严防疾病暴发流行.

    作者:陈阳;何似;林文;李述杨;陈亮;邓艳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宝鸡市秦岭山脉鼠类种群分布及其带病毒调查

    目的 通过对宝鸡市秦岭山脉鼠类调查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类种群数量、分布和带病毒状况,为宝鸡市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进行调查;点位分别设在秦岭山脉的不同生态环境,包括阔叶混交林、山谷、桃树林、休耕地等5种生态环境类型.结果 此次调查监测共捕获野外鼠类9种164只,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海拔鼠类种群分布不同,海拔在1850m以下的山谷、耕地黑线姬鼠所占比例高,占54.23%(77/142),其次为大林姬鼠,占16.20%(23/142);海拔在1850m以上的针阔叶混交林高山姬鼠、大林姬鼠分布高,分别占72.73% (16/22)、18.18%(4/22);鼠带病毒情况监测显示,鼠类带病毒率为17.81%,阳性鼠种除黑线姬鼠外,初次检出1只大林姬鼠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结论 宝鸡市秦岭山脉存在多种媒介鼠,而且不同海拔鼠类种群不同,与HFRS发病基本吻合.

    作者:李旭龙;张宝芳;张铮;王军浩;杨培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哈边境口岸地区野生动物感染多房棘球蚴的流行病学调查

    多房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是当今世界重要人兽共患病.在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流行区域从西北重灾区现已扩散到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在中哈边境口岸地区该病的中间宿主未见有大沙鼠等沙鼠类动物感染的报道.2006年5月阿拉山口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鼠疫监测的同时从大沙鼠肺组织中首次发现多房棘球蚴,随后又在红尾沙鼠、子午沙鼠、柽柳沙鼠发现该病,为此,我们于2006-2012年对该病在野生动物中的感染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尹小平;田延河;骄娃;张江国;阿布都·扎伊尔;陈胤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植物精油对吸血节肢动物的驱避活性

    当前,化学合成药剂对昆虫和节肢动物的防治已引起环境的污染和威胁人类健康,而天然源产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和环境安全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天然源,从不同植物中提取的精油已广泛用于驱避试验,在有开发前景的精油作为驱避剂的植物中,香茅属、罗勒属和桉树属应用为广泛.该文着重从植物精油对吸血节肢动物的驱避活性,植物精油中的成分和驱避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及植物精油对驱避的增效作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袁建忠;黄健波;单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逊克县吸血蠓调查及逊克库蠓雌虫的发现与描述(双翅目:蠓科)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逊克县吸血蠓的种类分布.方法 采用诱虫灯和网捕法采集吸血蠓.结果 逊克县采获吸血蠓7810只,计1属16种,发现了逊克库蠓雌虫.结论 为黑龙江省逊克县吸血蠓种的分布提供了依据.标本保存在逊克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作者:杨军;刘国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海南省有瓣蝇类一新纪录种

    于2008年采用笼诱法捕获蝇类.所捕种类中有海南省新纪录有瓣蝇类,系蝇科(Muscidae)综蝇属(Synthesiomyia)裸芒综蝇[Synthesiomysia nudiseta(Wulp,1883)].

    作者:孙定炜;郑促伟;赵伟;李善干;曾林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农村病媒生物控制卫生设施设计及应用研究

    目的 设计和安装农村环境卫生的基础设施,有效控制病媒生物的孳生.方法 设计并建设一套适应农村病媒生物控制的“五防”(防蚊、防鼠、防蝇、防蜚蠊、防臭气)基础卫生设施,控制农村病媒生物,提高农民生活的环境质量.结果 对广东省2198个卫生村和20个卫生镇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五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后蚊、鼠、蝇、蜚蠊密度比建设前均下降90%以上,居民对卫生环境满意率达95%以上.结论 在农村建设“五防”卫生基础设施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居民易接受,适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推广使用.

    作者:邹钦;许立凡;陈绍文;苏育鹏;张元凯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