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青海省蚊虫标本中新分离的QH07130病毒株进行系统鉴定分析.方法 采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QH07130病毒进行鉴定,并对该病毒进行系统进化特征分析.结果 QH07130病毒株对C6/36细胞产生明显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QH07130病毒株与辽宁病毒(LNV)单克隆抗体呈现阳性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QH07130病毒为12条带双链RNA病毒,与LNV的6-5-1带型一致.该病毒第10节段序列测定全长为844 bp,与LNV SX0771和NE9712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5%和98.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QH07130病毒位于LNV进化分支内,并且与LNV SX0771和NE9712株的进化关系近,确认QH07130病毒为LNV.结论 青海省蚊虫中存在LNV传播,这是首次在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分离到该病毒.
作者:李文娟;李铭华;王静林;吕志;曹玉玺;王志玉;梁国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四川省宜宾市辖区内白蚁物种的多样性,研究其区系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大面积广泛调查方法,在房屋建筑区、园林绿地区、农田生活区、山坡草地区、人工林区及自然林区等生境中采集白蚁标本.结果 经5年考察和鉴定,记述了宜宾市白蚁种类3科9属22种,其中优势类群为黑翅土白蚁(占标本总数的32.75%)、黑胸散白蚁(24.24%)、黄胸散白蚁(15.98%)、尖唇散白蚁(7.31%)、细颚散白蚁(5.32%)和宜宾近扭白蚁(4.69%),占总种数的27.27%.全市性种类为黑翅土白蚁、黑胸散白蚁、黄胸散白蚁、尖唇散白蚁、细颚散白蚁、舌唇散白蚁和扬子江近扭白蚁,占总种数的31.82%.在我国动物区系划分中,宜宾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四川盆地亚区,结合动物地理区划和白蚁区划格局,把宜宾白蚁区系划分为戎西凉山余绪区(Ⅰ)、戎南四川盆地盆舷区(Ⅱ)、戎东北华蓥山余脉区(Ⅲ)、戎东南四川盆地东岭谷区(Ⅳ)、戎西北四川盆地盆中方山丘陵区(V)5个生态区.Ⅰ区发现白蚁3科6属11种,优势种4种,特有种3种;Ⅱ区发现白蚁2科4属15种,优势种3种,特有种3种;Ⅲ区发现白蚁2科4属14种,优势种5种,特有种2种;Ⅳ区发现白蚁3科5属12种,优势种4种,特有种1种;V区发现白蚁2科3属8种,优势种5种,无特有种.V区白蚁种类明显少于其他区.从西南部高山区向东北部浅丘区,海拔明显降低,白蚁种类从南向北逐渐增多.结论 此次调查明确了四川省宜宾市辖区内白蚁物种的多样性及其区系分布特征,为四川省宜宾市白蚁的生态和防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严少辉;彭晓涛;孙叙;彭正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方法 中华按蚊引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室内饲养50年以上,未接触任何杀虫剂.分别采用药液浸渍法和滤纸接触法测定幼虫和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度.结果 用药液浸渍法建立了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敌敌畏、仲丁威、杀螟硫磷和双硫磷7种杀虫剂对幼虫的敏感毒力基线,其结果分别为y=13.0586+ 3.8987x、y=9.2950+2.1510x、y=10.3449+4.4594x、y=4.3319+8.7669x、y=11.3541+ 11.2014x 、y=11.5447+6.9681x 、y=10.8033+4.6466x.用滤纸接触法建立了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仲丁威4种杀虫剂对成蚊的敏感毒力基线,其结果分别为y=12.5204+3.6871x、y=10.2596+ 3.0291x、y=8.4266+2.6610x和y=13.8210+5.0963x.结论 建立了7种常用杀虫剂对中华按蚊幼虫和4种常用杀虫剂对中华按蚊成蚊的敏感毒力基线,测定结果可以作为我国中华按蚊幼虫和成蚊区分剂量的参考值.
作者:范明秋;周毅彬;刘曜;冷培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药性现状,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WHO的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首只蚊虫击倒时间、击倒率和死亡率,以区分剂量判定抗性级别.结果 江陵县、襄州区、枣阳市、通城县、天门市、夷陵区、武穴市、广水市、曾都区、京山县和恩施市被溴氰菊酯击倒的首只中华按蚊时间分别为6、20、11、9、20、6、30、5、14、25和23 min,60 min时的击倒率(%)分别为9.62、7.69、14.55、2.11、3.00、48.94、2.80、10.78、14.00、1.00和3.06;11个地区中华按蚊在溴氰菊酯区分剂量作用下的死亡率除恩施市为70.85%外,其余均<50.00%,为高抗群体.结论 湖北区域范围内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击倒力强,抗性程度高,抗性发展快,应加强监测,现场应用宜适当加大使用剂量,确保防制效果.
作者:裴速建;张华勋;李凯杰;胡乐群;夏菁;尚晓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的食量情况及温度和食物类型对其食量的影响.方法 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和高脂肪食品为材料,观察蜚蠊不同温度下对它们的取食情况,然后统计分析温度对取食的影响.结果 对含水量5.70%的一般淀粉食物,在8、16和32℃时,3种蜚蠊的单只日平均食量德国小蠊雌性为(2.10±0.28)、(8.47±0.57)、(8.69±0.58)mg/d,雄性为(1.76±0.67)、(7.04±1.25)、(4.51±0.20) mg/d;美洲大蠊雌性为(25.78±1.31)、(65.56±13.73)、(142.94±13.00) mg/d,雄性为(17.67±5.31)、(32.94±4.82)、(76.81±7.55)mg/d;黑胸大蠊雌性为(32.07±10.02)、(46.90±8.42)、(92.46±7.77) mg/d,雄性为(15.38±2.15)、(17.21±2.26)、(50.61±3.05) mg/d.德国小蠊高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不同类型食物的单只日平均食量花生为(1.78±1.03)、(1.06±0.61)、(0.50±0.29) mg/d,肉松为(2.04±1.18)、(1.54±0.89)、(0.58±0.34)mg/d,红枣为(2.53±1.46)、(1.73±1.00)、(0.71±0.41)mg/d.结论德国小蠊的食量随温度上升呈现抛物线形式先增后减,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则呈线性递增;德国小蠊对高淀粉类的食品取食量大,高蛋白食品次之,高脂食品小,且进食量大小依次为高龄若虫>雌成虫>雄成虫.
作者:柴琪瑶;练键俊;张利剑;莫建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方法,建立大型活动重点行业蜚蠊风险评估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南昌市第七届城市运动会期间重点行业蜚蠊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风险评估指数矩阵法,首先对蜚蠊危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定义,并根据AS/NZS4360:2004矩阵评估指数表中相对应的情况确定重点行业风险事故的风险指数.结果 南昌市10个重点行业,风险发生可能性为A级的有3个行业,B级的有7个行业,C级的有1个行业.风险等级划分餐饮业为3级,农贸市场、茶座和歌舞厅为1级,其他6个行业为2级.重点行业风险事故的风险指数,餐饮业存在极严重风险(E),医院、茶座和歌舞厅存在中等危险度风险(M),其他7个行业存在高危险度风险(H).结论 建立重点行业蜚蠊风险评估体系,可预测重点行业蜚蠊侵害带来的生物风险,不仅能起到很好的预警预报作用,还可以指导不同风险水平的行业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作者:柳小青;陈海婴;马红梅;郭燕;陶卉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合肥市养殖屠宰环节中肉鸡沙门菌的带菌率、血清型分布、抗生素耐药谱分布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情况,为合肥市食品安全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为进一步加强合肥市公共卫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7-9月对合肥市10家肉鸡养殖场和14家屠宰户分别采用肛拭法和胴体漂洗法采集45份肉鸡活体和45份肉鸡胴体标本,根据GB/T 4789.4-2010对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分析;并采用PCR方法进行复核鉴定;对终确定的阳性菌株使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同时采用PFGE方法确定其分子分型.结果 在45份肉鸡活体样本中未检出沙门菌;45份肉鸡胴体样本中检出12株沙门菌,检出率为26.7%,经PCR复核检测,所分离的12株沙门菌对invA和hilA基因的携带率均为100%; 12株沙门菌分为3种血清型,其中9株为印第安纳沙门菌,2株为鼠伤寒沙门菌,1株为肠炎沙门菌;12株沙门菌对实验中所采用的15种抗生素总耐药以及多重耐药菌株数均为10株;12株沙门菌共分出7种PFGE带型,9株印第安纳沙门菌共分离出5种不同的PFGE带型;同一血清型的沙门菌分子分型结果,基本位于同一大簇中;相同PFGE带型的菌株,耐药谱非常接近.结论 合肥市肉鸡胴体沙门菌检出率高,沙门菌的血清型、药敏性以及基因型具有多样性特征,耐药现象严重,相同PFGE带型的菌株,耐药谱非常接近.
作者:岳峰;王海;杜国强;汤仁树;崔志刚;陶芳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区高原鼠兔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7-8月,累计设置和调查鼠兔活动洞群内5m×5m样方69个,另外在附近相同生境类型中无鼠兔活动地方设置对照样方62个.记录样方所在地的海拔高度、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土壤硬度以及距道路的距离等指标.结果 活动洞群和对照样方植被高度、植被密度、坡度、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和土壤硬度等生态因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高原鼠兔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坡度(0.886)、植物种数(-0.865)和土壤硬度(0.834).结论 高原鼠兔倾向于选择海拔高,坡度陡,植被高度低,而植物密度高,土壤硬度小的高寒草地或高寒荒漠生境.该结果为利用植被改良调控高原鼠兔密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李叶;王振宇;张翔;时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以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常见鼠为对象,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鼠类鉴定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采集鼠肝脏标本,并保存整只鼠,制作剥制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PCR法扩增线粒体CO Ⅰ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鼠类物种的DNA条形码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 87份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 Ⅰ基因条带,其中85份样本所构建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2份样本结果有差异,经反复鉴定头骨及形态标本,发现为现场鉴定错误.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鼠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同时还可以探讨啮齿动物属、种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问题.
作者:闫东;鲁亮;金圣浩;史献明;崔耀仁;刘冠纯;李玉伟;刘起勇;郑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为预防害鼠随青藏铁路出入西藏自治区(西藏),并造成对西藏和内地的危害,防止鼠疫等鼠传疾病随铁路流行,对青藏铁路沿线那曲段草场鼠类群落组成及密度进行调查.方法 在青藏铁路沿线的那曲、安多县和附近的班戈、聂荣、比如及嘉黎县草场,安多县河川草地及那曲县香茂乡青藏铁路护坡和农舍采用夹日法调查.结果 草场共收回有效夹1828夹,捕鼠145只,另53只鼠残体,捕获率为10.83%,其中捕获鼠2种,加上河川草地捕获鼠2种,及观察到鼠1种,草场以高原鼠兔为优势种,另有少量的长尾仓鼠、白尾松田鼠和喜马拉雅旱獭;铁路护坡捕获高原鼠兔1种,另有1只鼠残体;农舍布放有效夹286夹,捕鼠20只,在青藏铁路沿线的农舍以小家鼠和白尾松田鼠为主要害鼠.草场捕获率以7月那曲县为高,达30.32%.结论 青藏铁路那曲段草场以高原鼠兔为优势种,青藏铁路沿线的那曲县香茂乡农舍以小家鼠为优势种;未发现褐家鼠和黄胸鼠分布,但需要加强监控;鼠密度高的地方需要治理.
作者:李波;扎西;郭永旺;徐正刚;陈剑;洛桑达娃;张鹏;沈果;周训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德尔菲法建立用于评价病媒生物防治能力的指标体系.方法 采用文献法初步建立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根据指标重要性得分的均值和变异系数的大小筛选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33个.两轮专家应答率均>90%,权威系数为0.82,协调系数为0.23(x2=126.07,P< 0.05)和0.41(x2=212.26,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步建立病媒生物防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病媒生物防治能力评价提供量化依据.
作者:吴彤宇;侯海光;秦娜;张静;王伟;李今越;李培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浙江省啮齿动物巴尔通体携带状况,为巴尔通体人群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夹夜法在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捕获啮齿动物,无菌操作取啮齿动物的肝和脾,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巴尔通体,然后对部分阳性产物测序,将所测核酸序列提交到GenBank,做相似性比较及序列分析.结果 从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东方田鼠、北社鼠和黄毛鼠中检测到巴尔通体特异DNA片段,阳性率分别为5.76%(17/295)、2.86%(1/35)、10.00%(1/10)、5.26%(1/19)、3.91%(7/179)和3.03%(1/33),浙江省首次从小家鼠中检测到巴尔通体DNA片段;岱山、海宁、建德、丽水、仙居、龙游地区的阳性率分别为2.63%(3/114)、10.84%(9/83)、2.88%(3/104)、11.11%(12/108)、0(0/46)和0.57%(1/175);4个季度阳性率分别为3.39%(4/118)、6.08%(9/148)、2.95%(7/237)、6.30%(8/127),平均阳性率为4.44% (28/630);遗传进化分析提示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 henselae遗传关系接近.结论 浙江省啮齿动物中广泛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存在对人群致病的风险,应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作者:凌锋;丁丰;龚震宇;陈恩富;侯娟;缪梓萍;施旭光;秦淑文;栗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2008年6月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鼠疫菌专业实验室收到青海省天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交的6份疑似鼠疫样本.为及时判定疫情,同时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RGICA)、鼠疫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和细菌分离培养法平行检测6株疑似鼠疫样本,结果均为阳性.在细菌分离培养过程中发现4号和6号样本携带鼠疫噬菌体,出现此类情况,上述任何单独的一项检验对该样本的鼠疫诊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采用3种方法进行联合检测,获得了可靠结果.
作者:李存香;祁芝珍;王丽;于守鸿;谢辉;王梅;熊浩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九宫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城东南,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7 m,被称之为鄂南第一峰,面积196 km2,有植物1983种.年降雨量平均约为1800 mm,盛夏季节日平均气温21℃左右,是华中地区闻名的避暑游览胜地[1].为了解九宫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鼠类的种群分布及密度,为保护区制定鼠害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我们于2010年6月5-27日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卫刚;郑建忠;聂涛;岳木生;王谷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掌握安康市双翅目蚊科昆虫种类.方法 采用人帐诱法、畜诱法、灯诱法和网捕法.结果 共捕获蚊类2亚科4属28种,即按蚊亚科按蚊属3种;库蚊亚科伊蚊属9种,库蚊属15种,脉毛蚊属(赛蚊属)1种.结论 初步掌握了安康市蚊虫种类,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韩雪玲;张文香;胡淑芳;沈兆媛;张亚萍;李莉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4种有机磷药物对臭虫野外种群的杀灭效果.方法 果酱瓶法,用4种杀虫药剂各制作3种浓度梯度的广口药膜瓶,并设一个丙酮溶剂对照组,将臭虫放入瓶中持续接触直至死亡.结果 臭虫野外种群在各浓度药物中半数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敌敌畏15.3、18.4、20.2 min,倍硫磷220.5、290.7、231.3 min,辛硫磷230.7、335.9、1300.0 min,杀螟硫磷490.5、475.3、460.0 min.杀虫效果和起效速度依次为敌敌畏、辛硫磷、倍硫磷、杀螟硫磷.结论 4种受试药物中建议首选辛硫磷,敌敌畏在紧急情况下可酌情使用.
作者:马世伟;刘小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流行特点,以期更好地做好登革热防制工作.方法 收集临床医生报告的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样本,采用ELISA和免疫层析法(ICT)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差异.分析登革热流行特征.结果 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头痛及肌肉骨关节痛为主,并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49.35%),白细胞减少(31.17%)及血小板降低(22.08%).登革热病毒IgM抗体可在2~22d内检出,ELISA检测阳性率达42.54%,高于ICT检出率(34.81%);发病高峰为10月,中青年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 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疫情呈散发状态,大多数病例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时采集患者血清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对登革热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鹏娟;甘标;曹钰芹;黄芳;谭锦花;王国玲;曾青华;许少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新型灭螺药10%氯代水杨胺可湿性粉剂(LDS)对浙江省山丘地区钉螺和有螺环境的灭螺效果,为现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浓度0.1、0.2、0.4、0.6、0.8 mg/L的LDS分别进行实验室和现场浸杀法灭螺,采用浓度0.2、0.4、0.6、0.8、1.0 g/m2的LDS分别进行实验室喷洒法、现场喷洒法和撒粉法灭螺,同时设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药物对照和清水对照,观察药物的灭螺效果.结果 室内和现场浸杀试验LDS 0.1 mg/L浓度组,浸杀1d钉螺死亡率分别达100%和95%以上,与WPN药物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内喷洒灭螺LDS 0.8 g/m2浓度组,喷洒1d钉螺死亡率>95%,现场喷洒灭螺LDS 0.2 g/m2浓度组,喷洒3d钉螺死亡率>85%,现场撒粉灭螺LDS 0.4 g,/m2浓度组,撤粉后1d钉螺死亡率>85%.各LDS试验组钉螺死亡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结论 10% LDS对浙江省山丘地区钉螺和有螺环境具有较好的灭螺效果.
作者:张剑锋;朱明东;严晓岚;蒋能明;林丽君;黄礼兰;俞丽玲;叶晓东;闻礼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温州市登革热和疟疾等输入性虫媒传染病发病情况,为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12年登革热和疟疾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收集和分析登革热及疟疾监测资料.结果 温州市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1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以孟加拉国和新加坡输入为主(8/11);发病以6-11月为主,占81.82%.2010-2012年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4.65、18.43和16.98,6月布雷图指数高.2004-2012年累计报告疟疾病例322例,其中间日疟242例,恶性疟71例,混合感染9例.疟疾病例中315例为输入性病例,其中境外输入占34.29%,境内输入占65.71%.血检“三热”患者157 500例,感染率为0.20%.结论 温州市存在登革热和疟疾输入风险及引起本地暴发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防止登革热和疟疾等输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
作者:余向华;倪庆翔;张孝和;魏晶娇;陈祎;朱善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攀枝花市2008-2012年鼠类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的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攀枝花市鼠类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1次,在居民区、特殊环境和农村自然村进行监测.结果 攀枝花市2008-2012年年平均鼠密度为0.74%,以2009年高为0.86%,2012年低,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主要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占捕获总数的54.94%,其次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鼠类雌雄比为1.10:1;以特殊行业年平均鼠密度高,达1.20%,占捕获总数的54.58%;鼠类活动高峰集中在6-8月,占捕获总数的40.29%.结论 基本掌握了攀枝花市鼠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建议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在6-8月集中开展防鼠、灭鼠工作;继续加强对鼠类的长期监测,做到有的放矢,科学防控,以减少鼠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陈祖华;唐刚;刘瑜;蒋德勇;闫姝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该文就SFTS的临床特征、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研究和SFTSV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复制特点做一概述.
作者:孙立平;童巧霞;揭盛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淮南地区蠓科昆虫的种类组成情况.方法 采用挥网法采集蠓类,并制片鉴定标本.结果 在淮南地区采获蠓类41种,隶属3亚科5属,其中包括发现的1新亚属和2新种,分别为毛蠓亚科1属,即毛蠓属13种;铗蠓亚科3属,即裸蠓属8种、铗蠓属16种和蠛蠓属1种;蠓亚科1属,即库蠓属3种.结论 为淮南地区蠓类的本底、虫媒病及其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宋福春;王健;虞以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银川市月牙湖鼠疫监测点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省级监测点,属于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鼠疫自然疫源地,2005年至今,共有3个年份发生6起动物间鼠疫流行.现将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处理情况报告如下.1动物流行病学调查1.1基本情况 红墩子鼠疫疫点属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地处银川市滨河新区中部,宁夏203省道沿线贯穿,是通往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交通要道.疫点距红墩子矿区、203省道、兴庆区牧民新村、兵沟影视城等地区均在10 km范围内.
作者:郑艳娟;吴建华;雷静;刘月淑;张家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一种在自然界节肢动物体内广泛存在、能经卵传递的革兰阴性胞内共生菌.估计约65%的昆虫种类和28%的蚊虫种类天然携带沃尔巴克氏体.当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不携带或者携带不同沃尔巴克氏体型的雌蚊交配,雌蚊产的卵将不会孵化,该性状称为胞质不相容性(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CI).胞质不相容性赋予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生殖优势,从而使其可以扩散到蚊群中去;同时沃尔巴克氏体在蚊媒体内能对多种人类病原体(如登革热病毒、黄病毒和疟原虫等)产生抗性.基于以上特性可建立2种虫媒病控制的新策略:①将野生的传病蚊媒改变成对人类病原体具有抗性的蚊虫,从而阻断蚊媒病的传播(种群替换);②持续诱导引起胞质不相容性的交配,从而压制或区域性根除传病蚊媒(种群压制).
作者:潘晓玲;刘起勇;奚志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