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
  • 国际刊号:1000-8578
  • 国内刊号:42-1241/R
  • 影响因子:0.73
  • 创刊:1973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70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剑桥科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 肿瘤学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2004年6期文献
  • B-ALL病人TCR Vβ基因谱系和克隆性分析

    目的了解B-ALL病人外周血T细胞的TCR Vβ基因谱系及其克隆性增殖情况.方法利用RT-PCR方法扩增13例初发未治B-ALL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24个TCR Vβ基因的互补决定区3(CDR3),PCR产物进一步经荧光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CDR3长度而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 13例B-ALL病人分别表达2~18个Vβ亚家族.13例病人均存在1个或多个Vβ亚家族的克隆增殖T细胞,增殖形式包括寡克隆及寡克隆增殖趋势、双克隆和单克隆.Vβ21和 Vβ23亚家族出现克隆增殖性T细胞的频率较高.结论 B-ALL病人外周血T细胞的TCR Vβ谱系呈现优势利用的特点,并存在克隆性增殖的T细胞,这可能是机体对白血病相关抗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Vβ21和 Vβ23亚家族T细胞发生克隆增殖改变的趋向性比较明显,可能与B-ALL相关抗原刺激有关.

    作者:黄梅娟;李扬秋;陈少华;杨力建;周羽竝;张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三氧化二砷对非M3的AML及ALL细胞Fas和FasL蛋白影响的研究

    目的了解As2O3对非M3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细胞Fas、FasL蛋白的影响.方法将非M3的AML细胞和ALL细胞体外与不同浓度As2O3共同培养,通过细胞计数、细胞活力的判定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NA、Fas和FasL蛋白的变化,来观察As2O3对上述细胞的细胞活力、增殖周期及Fas、FasL蛋白的影响.结果随着As2O3浓度由0μmol/L增加至2μmol/L,细胞活力由(91.1±2.3)%降至(64.32±3.5)%;细胞生长抑制率由(10.6±1.6)%增至(29.36±2.6)%;细胞凋亡率由(0.07±2.5)%增至(5.04±2.2)%;随着As2O3浓度增加,Fas、FasL的阳性率也随之增加.结论 As2O3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非M3的AML及ALL细胞的生长、活力及细胞周期,使G0-G1期细胞增多,As2O3在诱导非M3的AML及ALL细胞发生凋亡的同时,可以上调Fas、 FasL的表达,提示Fas/FasL系统可能参与了As2O3诱导的非M3的AML及ALL细胞的凋亡.

    作者:龙怡;杜欣;翁建宇;林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反义寡核苷酸对Daudi细胞α2,6唾液酸的下调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反义寡核苷酸对Burkitt's淋巴瘤Daudi 细胞α2,6-唾液酸转移酶(ST6Gal I)的活性和细胞表面α2,6-唾液酸水平的下调作用.方法以修饰后的ST6Gal I的反义寡核苷酸处理Daudi细胞,以RT-PCR 检测Daudi细胞ST6Gal I mRNA的表达,荧光定量法测定ST6Gal I的活性及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α2,6-唾液酸的含量.结果和对照组比较,以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的Daudi细胞ST6Gal I mRNA的表达下调,ST6Gal I酶活性下降,并导致细胞表面α2,6-唾液酸水平降低.结论反义寡核苷酸可有效降低Daudi细胞表面α2,6-唾液酸化水平,内源性减少α2,6-唾液酸对Daudi 细胞CD22受体的屏蔽作用.

    作者:林绍强;尹小菁;李君武;李扬秋;丁彦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VEGF反义核酸与柔红霉素联用对增加髓性白血病细胞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反义核酸与柔红霉素联用,对AML、CML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以前实验筛选所得的优反义核酸A7,长度为20脱氧核糖核苷酸,全硫代修饰;以脂质体介导转染细胞,24h以后加入柔红霉素,继续培养72h,用0.4%苔盼蓝拒染法计数活细胞,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VEGF蛋白的浓度,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百分数.结果VEGF反义核酸显著增加柔红霉素抑制AML、CML细胞生长,下调VEGF蛋白的表达,诱导AML、CML细胞凋亡.结论VEGF反义核酸提高AML、CML细胞对柔红霉素敏感性;内源性VEGF蛋白使AML、CML细胞产生耐药性.

    作者:费嘉;张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遗传学和免疫表型分析在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染色体G显带、荧光原位杂交和流式细胞术在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运用染色体G显带和流式细胞术,对15例骨髓细胞形态学拟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4型 (AML-M4)的患者进行核型分析和免疫分型,并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nterphasal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FISH)对其中6例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正常核型6例,伴有inv(16)(p13;q22) 异常2例,伴有del(16)(q22)、-X,5q-,t(8;21)(q22;q22)、t(9;22) (q34 ;q11)、t(11;17)和t(11;?)异常各1例,另有2例无分裂相可供分析.I-FISH对3例患者进行CBFβ基因重排检测,2例阳性,1例阴性;对这例阴性患者进一步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结果阳性;3例患者检测了MLL基因重排,2例阳性, 1例阴性但伴有t(9;22)异常,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免疫分型提示14例患者有髓系和单核系分化抗原的共同表达,1例仅有髓系表达.结论联合运用染色体G显带、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对于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嵩;刘晓力;杜庆锋;宋兰林;刘启发;易正山;林榕;冯茹;周淑芸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CTLs杀伤HL-60细胞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针对白血病细胞的CTLs杀伤活性.方法用IL-4和GM-CSF培养正常人外周血DC,以HL-60细胞裂解液致敏DC,再与淋巴细胞共孵育,激活T淋巴细胞,用LDH释放法测定致敏DC诱导杀伤性细胞对HL-60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出可见树突状形状的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α及CD86表达阳性,CD14表达阴性.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DC刺激的异体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较对照组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n=15,P<0.01).在效靶比为20∶1时,抗原致敏的DC诱导的杀伤性T细胞对HL-60细胞的杀伤率是39.9%±21.5%,直接以抗原刺激的T细胞的杀伤率是26.3%±15.6%.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n=16,P<0.001).效靶比为2∶1时,抗原致敏的DC诱导的杀伤性T细胞对靶细胞就有明显的杀伤作用,随着效靶比增加,杀伤作用增强.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效靶比杀伤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n=16,P<0.001).结论 DC在体外经HL-60细胞裂解液抗原致敏后,可诱导产生对HL-60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效应细胞,杀伤HL-60细胞,且随效靶比的增加,杀伤力增强.

    作者:黄仁魏;周蓓;李旭东;何易;林桂真;王东宁;林东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细胞周期素D2在霍奇金淋巴瘤及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

    目的检测细胞周期素D2(cyclin D2)在霍奇金淋巴瘤(HL)及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在HL和ALCL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288例恶性淋巴瘤石蜡包埋标本,筛选出HL26例,ALCL19例,切片经微波抗原修复,cyclin D2免疫组化染色,光学显微镜镜下计数阳性细胞.结果 cyclin D2在HL病例组中的表达率为92.3%(24/26),在ALCL组中阳性率为(36.8%)7/19,两组病例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cyclinD2在HL和ALCL中的表达差异提示HL和ALCL在发生过程中起因不同并存在不同的生长调控机制.(2)cyclin D2在HL和ALCL表达的差异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帮助.(3)HL与ALCL的细胞起源不同,但两者也可能存在一些重叠与过渡的形式,还有可能存在两种肿瘤的混合类型.

    作者:郭红革;曾子华;郑佩娥;李辉;郭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白血病和淋巴瘤常见染色体融合基因的检测分析

    目的应用多重巢式RT-PCR法,结合染色体核型检查分析75例不同类型白血病观察其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41例AML、8例CML、1例CLL、1例PLL、6例MDS、8例NHL、4例MM、5例ALL及1例嗜酸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进行RT-PCR及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 (1)RT-PCR示:75例白血病中30例阳性条带,45例无阳性条带.其中M3:PML/RARA的阳性率为50%,PLZF/RARA 8.3%,(包括3/12例门诊复查病例,2/12例为同一患者).M4:CBFB/MYH11 44.4%,MLLex7/MLLex2 11.1%.M5:MLL/AF6 33.3%.CML:BCR/ABL 87.5%.MDS: MLLex7/AF4 16.7%,EVI1(3q26) 16.7%.NHL:EVI1(3q26) 12.5%.MM: HOX11 50.0%.ALL: BCR/ABL 20.0%.(2)染色体核型检查多数与融合基因PCR结果相符,2例染色体核型检查正常而融合基因检测有阳性条带.结论 (1)某些融合基因作为标志性融合基因可成为诊断白血病类型的依据.(2)同一类型白血病所形成的融合基因不同, 提示其治疗和预后可能不同.(3)有文献报道,同一融合基因的断裂点不同,其缓解期及生存期也有不同,提示临床预后.(4)此方法可对白血病患者进行微小残留病检测,与染色体核型检查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作者:张英;朱强;顾江英;朱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实时定量PCR分析CML患者胸腺近期输出功能

    目的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 CD3+、CD4+和CD8+细胞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DNA环(TRECs)的含量,从而推测CML患者的胸腺近期输出功能.方法利用实时定量PCR(TaqMan)方法检测8例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3例CML患者CD4+和CD8+细胞中TRECs的水平.并根据外周血中CD3阳性率计算CD3+细胞中TRECs水平.9例正常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CML患者中TRECs含量为0.1±0.22/1 000 T细胞,明显低于正常人TRECs水平(6.84±4.71/1 000 T细胞,P<0.01).其中5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未能检测到TRECs,经分选CD4+和CD8+细胞后,2例可以检测到低水平的TRECs.结论本研究首先报道了CML患者TRECs水平情况,结果显示其胸腺近期输出功能明显降低.

    作者:耿素霞;李扬秋;杨力建;陈少华;韩素芳;周羽竝;陈青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转染外源HCAP1基因对Raji细胞化疗敏感性的作用

    目的探讨外源HCAP1基因产物对B淋巴瘤/白血病细胞系Raji细胞化疗敏感性的作用.方法用脂质体介导法,把HCAP1基因转染Raji细胞,经G418筛选后,分别与化疗药物DNR(daunorubicin,柔红霉素)、VP16(etoposide,足叶乙甙)和VCR(vincristine,长春新碱)联合培养24小时,用苔盼兰拒染试验计数活细胞.结果转染HCAP1的Raji细胞,在不同浓度的DNR(0.01~10.0μg/ml)和VP16(5~80μg/ml)作用下,与转染空载体和未转染对照细胞比较,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IC50(半数抑制浓度)值明显降低;但与不同浓度的VCR(12.5~100μg/ml)作用,细胞活力的抑制和IC50值与对照细胞相似.结论 HCAP1过表达可明显增加Raji细胞对DNR、VP16作用的敏感性,但不能显著增加对VCR作用的敏感性.

    作者:杜均祥;王嵘;吴向华;万大方;顾建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rhG-CSF对正常供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活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供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表面活化标志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者rhG-CSF动员前、中、后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及T淋巴细胞活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rhG-CSF动员第4天,淋巴细胞数、B淋巴细胞、CD3+、CD4+、CD8+细胞绝对值均明显升高;CD3+、CD4+、CD8+细胞的比例及CD4/CD8值动员前、中、后无明显变化.除CD4+CD25+、CD4+CD45RO+表达动员后降低外(且于动员停止后第7天恢复至动员前水平),其余活化标志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rhG-CSF可暂时性升高正常供者的淋巴细胞数及降低T淋巴细胞活化水平,但于停止动员后1周恢复至动员前水平.

    作者:翁建宇;杜欣;张建军;陆泽生;吴穗晶;陈运贤;林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肿瘤细胞体外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本文试图了解PDGF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和胞内传递通路的作用及肿瘤细胞是否表达PDGF受体.方法应用白血病细胞株Dami作为肿瘤细胞模型,观察PDGF对Dami细胞的体外增殖和集落生成的影响,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对胞内c-fos蛋白的作用.亦使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PDGF受体的表达.结果 Dami细胞表达PDGF受体,而且PDGF β受体水平高于PDGFα受体水平.通过该受体,PDGF上调胞内c-fos蛋白的表达和促进Dami细胞增殖和集落生成.结论 PDGF可能通过肿瘤细胞表面的PDGF受体,激活胞内信息通路,刺激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提示血小板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曹泓;杨默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巨核细胞白血病发生与细胞因子网络失衡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因子的表达谱系.方法用RT-PCR方法结合Southern印迹检测4个分化程度不同的巨核细胞株Meg-01、Dami、CHRF-288-11、与M-07e的多个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4个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均表达自分泌生长因子IL-1β、IL-3、IL-6,涉及免疫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IL-1α、IL-5和IL-12p40仅在细胞分化程度高的Meg-01中表达,而且4个巨核细胞株也存在不同的细胞因子表达谱系.结论巨核细胞白血病的发生与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可能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值得今后在巨核细胞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诊疗过程中进一步关注.

    作者:赵东长;杨默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在恶性淋巴瘤诊治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PET对恶性淋巴瘤分期和治疗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初诊时或复发治疗前对35例恶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式淋巴瘤和非何杰金式淋巴瘤进行PET检查,部分病例尚进行全身CT扫描,WHO分类标准进行诊断.结果 PET对初诊淋巴瘤患者的敏感性为93.5%(29/31),PET与CT的一致性为70%(12/17);另有5例患者的分期结果不一致,不一致性为29%.追踪检查发现,PET检测复发或微小残留病的敏感率88%(8/9),准确性75%(6/8).在经过6~8个周期的CHOP方案化疗后,50%(4/8)的进展期NHL患者仍有残留病灶.结论 PET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后评估比CT敏感,尤其是在微小残留病方面.

    作者:杜欣;李群华;翁建宇;陆泽生;谢蓉;唐安戊;林伟;黄梓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纯化的自体CD34+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对照观察

    目的分析CD34+纯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病人进行了CD34+纯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8例患者进行了未分选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方案为CTX+Vp-16联合G-CSF.CD34+细胞分选采用CliniMACS系统.结果分选后CD34+细胞纯度达到(88.99±6.88)%,回收率达到(69.06±17.07)%.11例分选患者感染率为(5/11例),复发率为(1/11例),死亡率为(3/11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为(11±1)天,血小板>20×109/L为(13±3)天,8例未行CD34+分选患者的感染率(4/8例),复发率为(3/8例),死亡率为(5/8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11±1)天和血小板>20×109/L(14±4)天.结论利用CliniMACs系统体外进行外周血CD34+细胞的富集与纯化纯度、回收率均满意,自体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顺利;与对照相比造血重建时间、感染率无显著差别,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周芳;王健民;章卫平;冯曹波;宋献民;周虹;龚胜篮;丁小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自体与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白血病和非霍杰金氏淋巴瘤(NHL)的疗效和移植相关死亡.方法 222例白血病和NHL中,112例接受自体HSCT、110例接受异体HSCT,其中3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和36例NHL均为自体HSCT.移植预处理方案包括:149例TBI+Cy、23例改良Bucy、50例MACC方案.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在自体与异体移植后白细胞>1.0×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二组分别为(14.3±6.1)d和(17.8±9.2)d与(15.1±4.6)d和(19.6±10.3)d,二组比较造血重建时间无差异(P>0.01).非M3白血病自体与异体移植后5年估计无病生存率为(52.0±5.8)%和(62.4±6.2)%、复发率为(44.7%和14.5%),M3白血病自体移植无病生存率(93.6±4.4)%、复发率5.3%,NHL自体移植无病生存率(66.3±8.0)%、复发率22.2%.自体与异体移植相关并发症致死率5.3%和19.1%(P<0.01) .结论异体HSCT治疗的白血病5年无病生存率优于自体HCST,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率低于自体移植,但移植后相关并发症死亡率高于自体移植,自体移植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尤其是M3和NHL具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

    作者:刘启发;张钰;魏永强;徐丹;孙竞;徐兵;刘晓力;冯茹;孟凡义;周淑芸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与抗CD3单克隆抗体治疗皮质激素耐药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抗CD3单克隆抗体联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皮质激素耐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疗效.方法 11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病患者,移植后发生Ⅲ~Ⅳ度aGVHD,经大剂量MP治疗3~9d无效后接受ATG(ATG组)或抗CD3单克隆抗体(WuT3组)联合大剂量MP治疗.ATG 2.5mg/(kg·d),连续5~7d;WuT3 5mg/(kg·d),10~14d后停药;MP 5mg/(kg·d),aGVHD控制后逐渐减量.结果 ATG组:7例中4例获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例无效(NR),总有效率85.7%.WuT3组:1例获CR、1例PR、2例NR, 1例获CR患者至今已存活8个月,缓解后出现CMV阳性.4例中有3例治疗中合并感染.结论 ATG联合大剂量MP治疗皮质激素耐药aGVHD优于抗CD3单克隆抗体.早期ATG联合大剂量MP治疗激素耐药的aGVHD具有较高的疗效.

    作者:徐丹;刘启发;孙竞;魏永强;张钰;孟凡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生物芯片及其应用进展

    0 引言生物芯片是世纪之交发展起来的一项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它是将生物分子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如硅片、玻片、聚丙烯酰胺凝胶、塑料、尼龙膜等)的表面,形成高密度的点阵,与样品中的靶分子作用后,对杂交或反应信号进行检测,从而对样品中的靶分子进行定性或/和定量.该技术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同时对一个生物体的多个基因甚至全部基因进行分析检测,研究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杜金伟;朱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B细胞淋巴瘤的抗独特型免疫治疗

    0 引言随着对肿瘤免疫机制的不断了解,肿瘤的免疫治疗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寻找能够有效激发机体免疫反应的肿瘤特异性抗原是进行免疫治疗的关键.B细胞淋巴瘤在此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Ig)可变区的独特型(idiotype,Id)可作为肿瘤特异性抗原,诱导产生抗独特型抗体和/或激活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从而用于免疫治疗.本文将对B淋巴瘤的抗独特型免疫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刘静;朱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以纯红再障为首发的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分析

    0 引言非何杰金淋巴瘤是淋巴组织的恶性疾病,多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易结外发病,但以纯红再障为首发的非何杰金淋巴瘤国内外报道不多.现将我科2003年4月收治的纯红再障,3月后转变为非何杰金淋巴瘤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学利;钟隽;古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MINE方案和改良CHOP方案治疗NHL近期疗效观察

    0 引言为提高恶性淋巴瘤化疗的有效率,观察不同化疗方案治疗NHL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我院近年来用MINE方案和改良CHOP方案治疗NHL病人32例,取得较满意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涛;朱康儿;张学利;罗更新;钟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0 引言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cute tumor lysis syndrome,ATLS)是肿瘤治疗过程中紧急的并发症,由于肿瘤细胞大量溶解破坏,快速释放细胞内容物,超过了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能力,使代谢产物蓄积而引起,表现为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顽固性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发生的11例ATLS报告如下.

    作者:钟隽;张学利;许敏华;朱康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输注治疗半相合骨髓移植后复发bcr/a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

    0 引言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差,首次完全缓解(CR)后早期复发率高、治疗效果差.主张对该类患者在首次CR后即给予骨髓移植(BMT).尽管如此,移植后复发率仍然高达30%~40%,近几年半相合骨髓移植[1]和移植后免疫细胞治疗方法的成熟[2],已经使Ph+ALL的疗效有进一步提高.现报告1例经G-CSF动员的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输注治疗半相合骨髓移植后复发的Ph+(bcr/abl+)ALL治疗情况.

    作者:段连宁;纪树荃;陈惠仁;王恒湘;闫红敏;朱培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血液肿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0 引言恶性肿瘤治疗的目的仍然是在不损伤正常组织的前提下,长时期根治肿瘤.近年来,血液肿瘤治疗的大进步在于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作者:李扬秋;刘启发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