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选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中的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并探讨其是否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经DNA染料Hoechst 33342染色后SKOV3中的SP细胞,并对侧群细胞(SP)与非侧群细胞(non-SP)作细胞生物学鉴定,包括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侵袭及迁移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及细胞周期.结果 SKOV3细胞系中SP细胞比例为(1.12±0.104)%,SP细胞增殖速度快于non-SP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胞,SP细胞克隆形成率高于non-SP细胞(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SP细胞侵袭与迁移的细胞数与non-SP相比均明显增多(P<0.05).SP细胞体外能分化为Non-SP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SP细胞大多处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结论 卵巢癌细胞系SKOV3中的SP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SP细胞表型可考虑作为富集卵巢癌干细胞样细胞的有效方法.
作者:钟艳平;孟泳圳;李力;尹富强;黎丹戎;张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低剂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C)干扰荷瘤小鼠体内微环境对改善过继回输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瘤体内归巢和杀伤活性的作用.方法 建立C57BL/6荷瘤小鼠模型并分为对照组、CYC注入(CYCI)组、0.9%NaC1溶液注入(NSI)+CTL组和CYCI+CTL组,每组40只,分别给CYCI组、CYCI+CTL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入CYC(20mg/kg),NSI+CTL组小鼠注入等量0.9%NaC1溶液.检测注射前后不同时间小鼠瘤体内调节性T细胞(Treg)、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变化.于注射后第4天回输CFSE-CTL,每只0.2 ml,含5x106个细胞.流式检测对比NSI+CTL组和CYCI+CTL组瘤体内CFSE-CTL比例.结果 NSI+CTL组小鼠Treg、IL-10、TGF-β水平随着瘤体增长而逐渐增高;CYCI+CTL组比NSI+CTL组回输的CFSE-CTL在肿瘤内归巢明显增加和持久(P<0.05).各组肿瘤体积除对照组和CYCI组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前应用低剂量CYC干预荷瘤小鼠体内微环境,可降低瘤体内Treg、IL-10和TGF-β水平,使过继回输的CTL在肿瘤中的归巢聚集明显增强,杀伤肿瘤效率提高.
作者:徐伟立;蔡建辉;李索林;问明;温军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微小RNA-101(microRNA-101,miR-101)的表达对人骨肉瘤细胞自噬和侵袭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骨肉瘤组织和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细胞以及成骨细胞miR-101的相对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B的表达;经脂质体转染将miR-101模拟物和miR-101阴性对照转染MG-63细胞,并设立空白对照,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和侵袭实验(Transwell)检测以上三组细胞miR-101的表达、Beclinl和LC3B的表达以及三组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癌旁骨组织和正常骨组织或成骨细胞相比,miR-101在骨肉瘤组织和MG-63细胞中表达明显下降(P<0.01);模拟物转染组miR-101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上调了255%,但该组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较空白组却显著降低(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模拟物转染组细胞迁移数目较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减少了60%和67.67%(P<0.01).结论 miR-101在骨肉瘤组织和骨肉瘤细胞中呈现低表达,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相关.miR-101抑制骨肉瘤细胞侵袭,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自噬而发挥作用.
作者:林松;邵增务;范磊;马秀才;浦飞飞;杨昊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s)对大鼠结直肠癌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结直肠癌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n-3PUFAs进行灌胃,对照组用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两组均用N-甲基-N-亚硝基脲(MNU)进行灌肠.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16周后解剖大鼠,观察大鼠肿瘤的情况.HE切片观察肿瘤的病理,气相色谱方法测定两组大鼠红细胞膜n-3PUFAs的浓度.结果 实验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改变轻于对照组(P<0.01或0.05),红细胞n-3PUFAs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3PUFAs能够改善大鼠的一般情况,预防SD大鼠结直肠癌的发生.
作者:刘春安;许庆文;何可;徐飞鹏;林琳;黄哲;周才进;朱文劲;王玮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与吉非替尼不同时序应用对肺腺癌细胞A549和PC-9生长及凋亡的影响,并阐述其可能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印迹法检测对EGFR下游信号通路及TS酶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 培美曲塞序贯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同步联合吉非替尼对PC-9和A549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较单药组均提高(P<0.05),培美曲塞可以提高EGFR、AKT、ERK磷酸化水平,而吉非替尼表现为抑制作用,同时吉非替尼降低TS酶表达.培美曲塞序贯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同步联合吉非替尼抑制EGFR、AKT、ERK磷酸化水平较单药更强.吉非替尼主要将PC-9、A549细胞阻滞在G0/G1期;培美曲塞主要将细胞阻滞在S期.培美曲塞序贯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同步联合吉非替尼较其他组G2/M期细胞比例提高(P.<0.05).结论 培美曲赛序贯吉非替尼、培美曲赛同步联合吉非替尼在PC-9、A549细胞中均起到协同增效作用,且培美曲赛序贯吉非替尼协同作用更为显著,可能主要与培美曲赛诱导EGFR、AKT、ERK磷酸化及吉非替尼降低TS酶作用有关.
作者:边劲;王琳;寻琛;黄伟;秦叔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胃癌耐药复发相关基因ABCC4在胃癌耐药复发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RT-PCR、流式细胞检测胃癌组织及胃癌耐药细胞中ABCC4的表达情况,利用RNA干扰技术下调ABCC4基因在胃癌耐药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ABCC4基因在多种胃癌细胞中高表达,尤其是在胃癌耐药细胞中表达增加更为显著,但在正常胃黏膜细胞中极低表达或表达缺失.RNA干扰下调ABCC4基因可导致胃癌耐药细胞发生凋亡,并且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1期以内.5-Fu可以显著抑制ABCC4沉默后肿瘤细胞增殖,同时,也能明显抑制ABCC4沉默后裸鼠体内肿瘤生长.结论 ABCC4基因过度表达于胃癌耐药细胞中,下调ABCC4基因表达可抑制胃癌多药耐药细胞增殖,并且可增强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度.
作者:张广钰;钟漓;王振冉;朱袭嘉;董陈诚;冉福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T-VISA-BikDD脂质体对肿瘤治疗的作用.方法 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T-VISA-BikDD和CMV-BikDD质粒转染入多种肿瘤细胞株中,MTT法检测细胞活性计算死亡率.结果 T-VISA-BikDD质粒经转染进入多种肿瘤细胞,对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杀伤作用;同一肿瘤系、不同细胞株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P<0.01).结论 T-VISA-BikDD质粒在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在临床抗肿瘤基因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桂容;齐颖;罗肇璋;王洪敏;莫国玉;杨富强;饶桂荣;谢小明;陈光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观察香连片对DKK-1 mRNA、B-catenin和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明确香连片预防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香连片用药组和柳氮磺胺嘧啶组,采用DMH/DSS复合法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模型,造模时间为18周,用药时间为11周.Real-time PCR检测DKK-1基因的表达,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β-catenin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香连片可以上调DKK-1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香连片可以下调β-catenin和PCNA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香连片预防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作用机制与上调DKK-1的表达,阻抑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李素云;吴琳群;宋花玲;蔡西晨;王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对哈萨克族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及N-亚硝胺类化合物致癌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哈萨克族正常食管上皮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MNNG (0,0.75,1.5 and 3μg/ml)培养液中,0μg/ml MNNG为对照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MNNG对哈萨克族食管正常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MNNG对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 Ⅴ-FITC/PI双染法检测MNNG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暴露于不同浓度的MNNG 24 h后,四组哈萨克族食管正常上皮细胞抑制率分别为0、12.880%、28.414%、44.401%,后三组与对照组0 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和G2/M期,细胞比值分别为(26.000±1.808)%、(29.867±3.769)%、(37.833±3.782)%、(47.100±2.427)%和(10.867±1.747)%、(16.133±1.498)%、(18.533±1.115)%、(14.267±1.84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533±0.252)%、(1.767±0.252)%、(11.033±2.173)%、(26.767±1.95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NNG抑制哈萨克族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尹东;黄思语;邓彦超;陈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疗(3D-CRT)引起放射性肺炎(RP)发生的相关物理参数及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根治性3D-CRT的203例NSCLC临床资料,其中男163例、女40例;中位年龄63岁(30~83岁);21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ⅢA期79例、ⅢB期124例.70例单纯放疗、133例放化联合治疗,中位等效照射剂量6 200 cGy(5 000~7 800 cGy);RP评价采用RTOG标准,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物理参数与≥2级和≥3级RP的关系.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结果 203例放疗后发生≥2级RP者32%(65/203),≥3级RP者20.7%(42/203).Spearman相关和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物理参数中肺平均剂量、双肺V5~V40,临床因素中COPD病史、分割方式(常规分割/大分割)、放疗剂量、GTV和GTV/肺体积均与≥2级和≥3级RP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吸烟、病变部位(中央型/周围型、肺上叶/肺中下叶)、化疗与否等均与≥2级和≥3级RP无明显关系(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肺V25是≥2级和≥3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肺V25分界值为29%;COPD是≥2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VH参数可用于预测和评价放射性肺炎,肺V25可能是有效预测≥2级RP和≥3级RP的指标,合并COPD增加≥2级RP的发生率.
作者:王玉祥;田丹丹;邱嵘;田秀明;王丽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NF-κB与hTERT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食管癌)癌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4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21例不典型增生和24例切缘正常组织中NF-κB和hTERT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SAS统计学软件分析食管癌组织中NF-κB和hTERT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hTERT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88.9%)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57.1%)和切缘正常组织(12.5%)(P<0.05),hTERT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食管癌的浸润深度有关(P<0.01).NF-κB在癌组织中的表达(80.0%)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57.1%)和切缘正常组织(20.8%)(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食管癌的浸润深度有关(P<0.01).统计学分析,食管癌组织中NF-κB与hTERT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hTERT及NF-κB表达异常增高可能是引起食管癌变的因素之一,联合检测hTERT及NF-κB蛋白,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作者:刘亮;贺红梅;左静;左连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表现为磨玻璃样病变(GGO)的肺腺癌的临床特点与EGFR及K-RAS基因突变关系.方法 连续选择37例经胸腔镜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肺GGO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检测EGFR与K-RAS基因突变情况,及与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34例行肺叶切除术,3例行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6例为原位腺癌,13例为微浸润腺癌,8例为浸润性腺癌.EGFR基因突变22例,K-RAS基因突变1例;在单纯型GGO及混合型GGO病例中,EGFR与K-RAS基因突变均无明显差异;在女性、不吸烟病例中EGFR基因突变相较男性及吸烟病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基因在表现为GGO的肺腺癌病例中表现出较高的突变率,为肺GGO病例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郭天兴;潘小杰;欧德彬;叶明凡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首次进行外科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外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应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生存率,影响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预后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向前逐步回归法).结果 全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1.6%、57.3%、35.3%;接受R0切除的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18例(51.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复发或转移(RR:2.269,95%CI:1.055~4.880)、周围组织侵犯(RR:3.386,95%CI:1.142~10.044)、肿瘤出血坏死(RR:3.015,95%CI:1.120~4.880)及肿瘤破裂(RR:8.085,95%CI:2.517~25.967)是影响本组E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EGIST患者症状隐匿,不易诊断,首次就诊时肿瘤体积往往较大.肿瘤复发或转移、周围组织侵犯、肿瘤出血坏死及肿瘤破裂是影响本组E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高业博;花宝金;付强;谢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人食管鳞癌组织中B7-H3分子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以及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人食管癌组织、对应癌旁正常食管组织及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中B7-H3分子的表达以及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B7-H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98.8%(81/82),而B7-H3在癌旁及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中几乎不表达.B7-H3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浸润深度及TNM分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5).结论 B7-H3在食管癌中过表达,和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食管癌中B7-H3分子的表达可能参与了抑制食管癌组织内CD8+T细胞功能,促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提示B7-H3在食管癌诊断、判断预后及靶向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曹娜娜;王玲;王珊;单保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结肠癌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接受根治术治疗的255例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对其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55例结肠癌患者的术前纤维蛋白原为(3.17±0.88)g/L,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肿瘤大小、肿瘤位置、TNM分期、mGPS (modify glasgow prognostic)评分、白细胞计数、NLR(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PLR(platelet/lymphocyte ratio)及CEA均与纤维蛋白原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民族、BMI、分级、大体类型、神经/淋巴管浸润、AFP均与纤维蛋白原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RR=4.08,95.0%CI:2.07~8.04,P=0.00)和PLR(RR=1.79,95.0%CI:1.02~3.14,P=0.04)与纤维蛋白原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吸烟、肿瘤大小、肿瘤位置、TNM分期、mGPS评分、白细胞计数、NLR、PLR及CEA与纤维蛋白原均具有相关性,白细胞计数与PLR可能成为影响纤维蛋白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一发现为降低血清纤维蛋白原以纠正高凝状态、降低炎性微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韩晓娜;孙振强;唐勇;王海江;曲颜丽;汤旭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用直线加速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扫描技术探讨肺癌患者的摆位误差,为实行肺癌放疗计划时CTV外放到PTV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41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20例应用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治疗,B组21例用Varian Trilogy TX直线加速器治疗.全组患者在首次放疗前均用千伏级CBCT进行扫描,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情况每周进行扫描,将得到的千伏级CBCT扫描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靶区中心分别在Lateral左右(X)、Longitudinal头脚(Y)、Vertical背腹(Z)方向上的误差值及其误差分布情况,比较两台加速器摆位误差的差异,并计算两台治疗系统MPTV外放边界大小.结果 A、B两组患者的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的平移误差在X、Y、Z方向分别为(1.79±0.15)mm、(2.16±0.17)mm;(3.71±0.28)mm、(4.29±0.32)mm;(1.66±0.15)mm、(1.96±0.18)mm.A组患者在X、Y、Z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小于B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用两种加速器治疗的患者在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X:4.36 mm、4.94 mm;Y:8.22 mm、9.20 mm;Z:4.38 mm、5.02 mm.结论 利用CBCT能够比较准确的测算出肺癌靶区中心在X、Y、Z方向上的误差值.
作者:崔天祥;徐燕梅;金俊余;孙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属于中等恶性程度的肿瘤.选取恰当的肿瘤标志物和相关基因对于确诊肿瘤的性质以及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就MTC特异性标志物及相关基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张丽;焦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Sox2作为干细胞关键的转录因子,除了具有维持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外,其异常表达可能促进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具体的作用机制涉及肿瘤的增殖、分化、侵袭、转移及耐药等多个环节.同时,Sox2与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关系密切,而上皮间质转化是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细胞获得迁移和侵袭能力的重要生物学过程.通过对Sox2在肿瘤领域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新的临床治疗手段.
作者:纪晓宁;王小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晚期胃癌一线化疗后继续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102例初治晚期胃癌患者,以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方案化疗4~8周期,达疾病控制患者分别进入维持组或观察组,维持组以卡培他滨单药化疗(1.0 g/m2,口服2次/日,d1~14,3周重复)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观察组单纯随访.结果 102例患者经一线化疗后,客观缓解率41.2%,疾病控制率77.5%.达到疾病控制患者共79例,其中44例进入维持组,35例进入观察组,随访期间两组客观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维持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7.8月,观察组5.8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维持组中位总生存时间17.1月,较观察组13.4月有所延长(P=0.041).不良反应情况,维持组在手足综合征的发生上高于观察组(P<0.05),但仅1例患者停药,余经处理均可耐受;其他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肝肾功能异常、外周神经毒性、口腔炎等,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方案一线化疗达疾病控制后以卡培他滨维持治疗能够延长晚期胃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作者:陈晓秋;刘楠楠;王树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雷替曲塞或氟尿嘧啶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经一线FOLFOX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二线治疗.A组(25例)化疗方案为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B组(27例)化疗方案为氟尿嘧啶联合伊立替康及亚叶酸钙,比较两组二线治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A组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36%和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6.0%和5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6.0月和4.5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能耐受,使用方便,值得临床上推荐使用.
作者:王俊斌;吴穷;邹维艳;汪子书;杨燕;郑荣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beclin 1、RASSFA-1、p16、DAPK等抑癌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及其联合检测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法,检测37例肝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组织中beclin 1、RASSFA-1、p16和DAPK 4种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通过与AFP的单一ROC曲线分析及其逐步Logistic回归的ROC曲线下面积,对单一及组合方式的敏感度、特异性、Youden指数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肝癌组织中beclin 1、RASSFA-1、p16和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5.4%(2/37)、94.6%(35/37)、73.0%(27/37)和35.1% (13/37),其中相应的癌旁组织RASSFA-1、p16和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出率与肝癌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SSFA-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和AFP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肝癌检测的敏感度(95.0%)和特异性(97.3%),曲线下面积大(0.903),并获得高于单一基因甲基化的敏感度、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论 RASSFA-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和AFP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能是早期筛查和诊断肝细胞癌的有效指标.
作者:汪永强;叶婷;刘靳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核黄素转运蛋白RFT2基因中1172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食管鳞癌(ES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磁珠法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包括240例食管癌患者和198例健康对照人群.PCR扩增目的片段后直接测序,分析RFT2基因的SNP 1172C>T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其与食管癌的易感性关系.结果 食管癌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RFT2 SNP1172C>T的基因型频率有显著差异(x2=13.10,P=0.001).分析1172C>T位点显示,与C/C相比,C/T和T/T基因型降低食管癌发生率(OR=0.66,95%CI:0.41~1.05).结论 RFT2基因功能区SNP 1172C>T与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作者:魏武;马良;徐延钧;王也煜;李丹;纪爱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蔬菜、水果、豆类及谷类摄入与直肠癌的关系,为降低直肠癌的患病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Pubmed、SpringerLink、ScienceDirect、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有关蔬菜、水果、豆类及谷类与直肠癌关系的文献,并对纳入文献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后,利用Review Manage 5.2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合并效应量为OR值及95%CI.结果 终纳入8篇文献,经Meta分析发现蔬菜、豆类是直肠癌的防护因素,合并OR值分别为0.81(95%CI:0.74~0.89),0.85(95%CI:0.77~0.94);未发现水果、谷类与直肠癌的关系,合并OR值分别为1.01 (95%CI:0.84~1.21),0.94(95%CI:0.75~1.17).结论 蔬菜、豆类可降低直肠癌的患病风险,适当增加摄入量可预防直肠癌的发生.
作者:刘敏;宋扬;杨富国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