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手术导板在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穿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5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采用CT引导下脑内血肿穿刺术(对照组),78例采用3D打印手术导板辅助脑内血肿穿刺术(观察组).结果 术后复查CT发现观察组血肿穿刺准确率(91.0%,71/78)明显高于对照组(74.4%,58/78;P<0.05).术后7d,观察组血肿清除有效率(91.0%,71n8)明显高于对照组(66.6%,52/78;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术,有助于提高定位准确率,提高血肿清除有效率.
作者:张涛;刘晟;高阳;李勐;李泽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和空肠造瘘术(PEG/J)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PEG/J处理的105例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营养状况均有改善,85%(55/65)肺炎得到控制,出院前GCS由平均8.7恢复到13.1分.术后出现4例空肠造瘘口脱入胃腔、20例造瘘口皮肤感染、4例堵管、3例包埋综合征.86.6%病人拔除PEJ管出院,其中60例拔除PEG管,平均拔管时间118d.住院期间4例因原发病加重死亡,6例出院后平均10个月死亡.结论 PEG/J安全、有效,对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营养状况、肺部感染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丁伟;陈晓斌;宋平;张严国;罗明;王孟阳;李继强;段发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化脓性脑室炎的细菌学、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1例急性化脓性脑室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中,3例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2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例大肠埃希菌感染.7例临床治愈,4例死亡;治愈率为63.6%(7/11),病死率为36.4% (4/11).结论 急性化脓性脑室炎应早期明确病原菌、及时拔出原引流管、持续引流脑脊液,静脉或脑室予以敏感足量抗生素,以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作者:秦虎;徐丹书;汪永新;朱晓锋;王增亮;柳琛;更·党木仁加甫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伴复杂蝶窦的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利用多种技术辅助切除的68例伴复杂蝶窦的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头颅CT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根据CT评估蝶窦形态及气化状况.术中应用神经导航定位鞍底、辅以高速磨钻内镜下或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蝶窦气化不良23例,蝶窦多个分隔36例,蝶窦分隔附着于视神经管或颈内动脉隆突9例.全部病例均在神经导航定位下,快速顺利到达鞍底,全程高速磨钻磨除骨质.肿瘤全切除45例,近全切除18例,大部分切除5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伴有复杂蝶窦垂体腺瘤经鼻蝶手术,术中神经导航、高速磨钻以及神经内镜等多种技术的使用,可提高手术精准度,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肖瑾;王卫红;毛忠祥;程宏伟;王先祥;李志范;王斌;张义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Dyna-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采用Dyna-CT引导下PBC治疗的17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Dyna-CT引导下穿刺,颅底3D-CT重建证实穿刺针抵达卵圆孔.通过穿刺针将带导丝CTZ-14球囊导入Me⪙腔,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结果 住院时间3~9 d,平均5.6 d.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4例,明显缓解2例,无缓解1例;总有效率为94.2%(16/17).术后出现面部麻木15例、咀嚼略乏力9例、眼角干涩2例、口角疱疹5例,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Dyna-CT引导下PBC,是针对复发三叉神经痛、高龄、不愿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三叉神经痛的有效微创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章;李俊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的内听道部分的处理方法 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的37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依照内听道病理形态及病人综合情况,19例采取磨除部分内听道后壁法,16例采用刮除法,2例内听道内肿瘤未予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面神经均解剖保留,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Ⅰ~Ⅱ级34例,Ⅲ~Ⅳ级2例,Ⅴ级1例;术后3个月面神经功能Ⅰ~Ⅱ级35例(94.6%),Ⅲ级1例(2.7%),Ⅳ级1例(2.7%).肿瘤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发生瘤腔再出血1例,脑脊液耳漏合并颅内感染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3年,1例残余肿瘤明显增大,行伽玛刀治疗后得到控制;其余病例未见明显残余肿瘤增大或复发.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中,依照内听道病理形态及病人综合情况,个体化处理内听道内肿瘤安全有效.
作者:谷速杰;李俊;李闪闪;王潞;范明波;张章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方法 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治疗的116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增强MRI分为中小型听神经瘤组(大径≤3 cm;83例)和大型听神经瘤组(大径>3 cm;33例).结果 中小型听神经瘤组肿瘤全切除率为97.6%(81/83),面神经解剖保留80例(96.4%).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良好(H-B分级Ⅰ~Ⅱ级)59例(71.1%).大型听神经瘤组肿瘤全切除率87.9%(29/33),面神经解剖保留28例(84.8%),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良好18例(54.5%).结论 对于中小型听神经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可实现肿瘤完全切除和良好的面神经功能保护.对于大型听神经瘤,在良好体位、充分释放脑脊液、电生理监测等辅助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也可实现肿瘤安全满意切除和面神经功能保护.
作者:孙守家;赵凯;王俊文;朱明欣;蒋伟;杨正明;舒凯;雷霆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滴鼻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全麻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80例,根据滴鼻药物分为4组(n=20),即对照组(C组)和低、中、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组、D2组、D3组).手术结束前30 min,D1、D2、D3组用右美托咪定0.6、1.0、1.4 μg/kg滴鼻,C组用生理盐水滴鼻.记录入室时(T0)、滴鼻前即刻(T1)、手术结束时(T2)、患者苏醒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1 min(T5)、5 min(T6)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与心率的乘积(RPP);记录术后恢复指标(包括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质量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与C组比较,D1组T3~T5、D2和D3组T2~T6 MAP、RPP、HR均明显降低(P<0.05);D2组和D3组拔管质量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Ramsay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D3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与D1组比较,D2和D3组T3~T6 MAP、RPP、HR均明显降低(P<0.05),D3组拔管质量评分明显降低(P<0.05)、RamaSay评分明显增高(P<0.05),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与D2组比较,D3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D2和D3组HR、MAP、RPP、拔管质量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滴鼻全麻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同时不影响术后恢复.
作者:李敏;刘志贵;石泉;熊威威;梁维;陈治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SOX7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手术切除的胶质瘤标本131例,另取颅脑损伤内减压术中切除的正常脑组织标本32例作为对照.应用甲基化特异PCR及RT-PCR方法检测SOX7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mRNA表达水平.采用K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曲线.结果 胶质瘤SOX7基因甲基化率(71.8%,94/131)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32.4%,11/34;P<0.05).高级别胶质瘤SOX7甲基化率(81.01%,64/79)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57.69%,30/52).胶质瘤SOX7 mRN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P<0.05).SOX7基因甲基化组生存期较非甲基化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胶质瘤SOX7基因甲基化率升高,SOX7在胶质瘤中表达水平下调,SOX7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病人生存期密切相关.
作者:穆寅东;赵天书;谢清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MCA)分流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致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STA-MCA分流术治疗的7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B超探查显示71例吻合口血流通畅满意,4例血流缓慢.术后3d死亡2例,其余73例术后CT灌注成像检查显示脑血流灌注明显改善.术后7、14d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12个月神经功能评分进一步好转(P<0.05).术后随访12个月,73例未出现因搭桥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新发脑梗死及TIA;67例CTA检查显示血管显影良好.结论 STA-MCA分流术是预防和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性卒中安全、有效的手段.
作者:朱耀祖;蔡利;刘汉东;敖祥生;彭鹏;陈锋;张海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囊性脑膜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13例囊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7例,Ⅱ级切除6例.术后病理显示均为脑膜瘤,其中上皮细胞型6例,过渡型3例,纤维型2例,血管型2例.术后随访0.5~11年,平均5.3年;1例复发;1例中残;其余11例均预后良好.结论 对于囊性脑膜瘤,在手术安全前提下,尽量全切肿瘤及囊壁,并根据术后病理,决定是否放疗,多数病人可取得良好预后.
作者:裴士文;周钟阳;姚运喜;于志华;王宏伟;汪恩焕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在烟雾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血管重建术治疗的33例成年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DSA检查评估血管重建术效果;采用PWI评估脑灌注.结果 33例中,术后27例临床表现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DSA显示脑部供血状况良好;PWI显示相对脑血容量增加不明显(P>0.05),但是额叶和颞叶相对脑血流量显著增加(P<0.05),相对平均血流通过时间和相对达峰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 PWI可以定量地分析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有效地评估手术效果.
作者:孙登彬;糜相明;刘运振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黄芪甲苷组(腹腔注射用0.1%二甲基亚砜助溶的黄芪甲苷溶悬液)、模型组和溶媒组(腹腔注射等体积0.1%二甲基亚砜),每组10只.采用颈内动脉刺破法制作SAH模型.SAH后24 h根据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评定大鼠神经功能.SAH后6d,HE染色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评估血管痉挛,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基底动脉p-Akt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基底动脉C-myc和α-SM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溶媒组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减小(P<0.05),基底动脉α-SM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基底动脉p-Akt和C-myc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模型组和溶媒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媒组相比,黄芪甲苷组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提高(P<0.05),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基底动脉α-SM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基底动脉p-Akt和C-myc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黄芪甲苷可能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下调C-myc的表达、促进α-SMA表达,影响SAH大鼠基底动脉血管平滑肌表型转换和增殖,增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从而缓解基底动脉痉挛.
作者:黄昌恒;于耀宇;赵文可;何一川;姚自同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对神经母细胞瘤系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神经母细胞瘤系SHEP2细胞,细胞分为Control、sh-MALAT1、miR-181a-5p inhibitor和sh-MALAT1+ miR-18 1a-5p inhibitor组,其中sh-MALAT1组转染sh-MALAT1,miR-181a-5p inhibitor组转染miR-181a-5p inhibitor,sh-MALAT1+ inhibitor组共同转染sh-MALAT1与miR-181a-5p inhibitor,Control组加入等量空载体.PCR检测mRNA水平;生物信息预测MALAT1与miR-181a-5p的靶向关系,荧光素酶实验鉴定;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Hoechst法检测细胞凋亡;划痕实验测试细胞迁移;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结果 sh-MALAT1明显降低MALAT1并提高miR-181a-5p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EP2细胞mRNA水平.miR-181 a-5p mimic明显降低MALAT1 wt荧光素酶活性.sh-MALAT1抑制SHEP2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促进细胞凋亡;miR-181 a-5p inhibitor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抑制细胞凋亡,并减弱sh-MALAT1产生的影响.同时,sh-MALAT1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而miR-181a-5p inhibitor可激活此信号通路并减弱sh-MALAT1的抑制作用.结论 MALAT1靶向下调miR-181a-5p表达促进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EP2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作者:董孟宁;张建党;张元峰;韩伟一 刊期: 2019年第02期
对交通性脑积水(communicating hydrocephalus,CHC)的认识,一直处于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对CHC的诊治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湍流理论下的CHC,首选分流术,尤其是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随着对CHC认识的深入,以及神经内镜技术进步,神经内镜对CHC的诊治地位日益提高,从早的神经内镜下脉络丛电灼术(choroid plexus cauterization,CPC),到目前较为流行的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神经内镜安全、可直视、创伤小、省时、预后好的特点得以充分体现,通过结合新的影像学技术,可进一步推动神经内镜对CHC的诊治作用.
作者:龙腾;杨承勇;杨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常规头颅CT和MRI对鉴别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和微出血灶不够敏感,而这些损伤又可能发展为震荡后综合征、慢性创伤性脑病.研究表明CT扫描只可以检测到10%的轻型颅脑损伤(traumaticbrain injury,TBI)异常[1],常规MRI仅检测到轻型TBI中约32%弥漫性的轴索血管损伤[2].脑爆震伤后影像学检查大多阴性,伤后轴突丢失和胶质瘢痕形成会持续多年[3].本文总结外周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 (ubiquitin carboxy-terminal hydrolase L1,UCH-L1)水平与TBI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TBI提供外周静脉血参考水平.
作者:高玉松;罗新铭;胡成萧;张松坡;扈俊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即使采用手术联合术后行同步放化疗及替莫唑胺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中位生存期仍然只有14.6个月,5年生存率只有4%~5%[1].寻找胶质母细胞瘤有效的治疗方法有赖于对其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参与调节细胞内稳态、增殖、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物学过程[2].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失控可能与胶质瘤的恶性进展存在密切的关系.而除了研究较多的经典细胞凋亡外,细胞铁死亡越来越多引起关注.本文阐述细胞铁死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胶质瘤中的作用.
作者:袁凡恩 刊期: 2019年第02期
1病例资料女,39岁,因突发意识障碍2h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昏迷,GCS评分6分;左侧瞳孔散大,直径约5 mm;右侧瞳孔直径约2 mm;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皆消失;四肢肌张力偏高,右侧病理征阳性.急诊头部CT示左侧颞顶叶及侧脑室后角出血(图1A).急行开颅探查、脑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术中见硬膜张力极高,直接穿刺血肿腔,抽出约15ml暗红色血性液体后将硬脑膜放射状剪开,于皮质下约2 cm见暗红色血性液体,其间夹杂“鱼肉样”病变组织.术中清除血凝块及可疑病变组织约60 ml并送病理检查.
作者:郑锐哲;姜秀峰;陈二涛;孙兆良;冯东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压疮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13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根据压疮分类,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结果 住院期间压疮11例,发生率为8.3%(11/132),均为合并糖尿病或营养不良病人,其中老年6例,中青年2例;小面积压疮8例,重度压疮3例;住院时间10~46d,无因压疮死亡病人.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由于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容易出现压疮;根据压疮分类,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田圳坤;张美霞;谢莉;普亚晶;李永平;邱文娟;田耿家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颅眶穿透伤合并创伤性湿肺的术前急救及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颅眶穿透伤合并创伤性湿肺的临床资料,在全麻下行眼眶、颅内异物取出术+右眼球摘除术+右眼眶及颅骨内清创术+颅底重建术+右边侧颞肌下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抗感染、抗癫痫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 病人术后逐步恢复,GCS评分15分,生命体征平稳,头部伤口一期愈合.右眼摘除及右眼眶清创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右侧上眼睑仍轻微水肿,左眼视力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结论 及时而彻底的颅脑清创术加优质的护理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王鹿婷;王艳;王艳新;吉润芷;陈颖;吴秋兰;陈银银;钟孝益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整体性护理对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病人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符合标准的脑动脉瘤共42例,根据护理方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1例.观察组给予整体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时间;术后1个月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ADL)评分评估护理干预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手术室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SDS、AD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动脉瘤早期介入治疗应用整体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早日康复,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于爱侠;孙晓兰;单瑞;张芳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穿刺引流术(观察组).入院时及治疗后1、3、5、7 d,根据CT检查评估半暗区水肿带宽度.治疗后3个月采用巴氏指数(B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半暗区水肿带宽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3、5、7 d,观察组半暗区水肿带宽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BI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91.67%,33/36)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26/36;P<0.05).结论 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缩小半暗区水肿带宽度,改善预后.
作者:千超;王建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