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疗效分析

千超;王建峰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 基底节, 穿刺引流术, 半暗区水肿带,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穿刺引流术(观察组).入院时及治疗后1、3、5、7 d,根据CT检查评估半暗区水肿带宽度.治疗后3个月采用巴氏指数(B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半暗区水肿带宽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3、5、7 d,观察组半暗区水肿带宽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BI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91.67%,33/36)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26/36;P<0.05).结论 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缩小半暗区水肿带宽度,改善预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显微手术治疗脊髓室管膜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脊髓室管膜瘤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80例脊髓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欧洲脊髓病评分(EMS)和McCormick分级评估手术前后脊髓功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全切除51例,次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平均随访(37.6±19.0)个月,复发5例,均为WHOⅡ级,复发时间为(58.4±43.1)个月.末次随访有49例脊髓功能较术前改善,19例无变化,12例加重.术后McCormick分级:Ⅰ级35例,Ⅱ级22例,Ⅲ级12例,Ⅳ级1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存在大小便功能障碍是不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而伴脊髓空洞是预后良好因素.末次随访EMS[(15.01±0.3)分]明显高于术前[(13.55±0.35)分;P<0.001]和术后3 d[(13.20±0.31)分;P<0.001].结论 脊髓室管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后脊髓神经功能在短期内以趋于稳定为主,但从长远来看,显微手术能有效治疗脊髓室管膜瘤.存在大小便功能障碍的室管膜瘤建议及早手术治疗;伴有脊髓空洞的脊髓室管膜瘤手术预后良好.

    作者:王金龙;刘亚军;罗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锁孔手术治疗侧脑室病变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锁孔手术治疗侧脑室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经锁孔手术治疗的10例侧脑室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无感染、脑积水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5例头痛基本消失,1例头痛缓解;1例视力下降改善,1例视力下降未加深;2例癫痫未再发作.术后病理示脑膜瘤6例,室管膜瘤1例,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例,蛛网膜囊肿2例.结论 个体化锁孔手术治疗侧脑室病变效果满意,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马磊;张海红;孙成丰;朱光耀;李甲;李振强;孙树凯;贾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神经外科无菌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无菌切口手术治疗的8478例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8478例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02例(1.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浓度<90 g/L、美国麻醉师协会评级>Ⅱ级、切口长度≥10 cm、手术持续时间≥3 h、糖皮质激素增高、血清白蛋白浓度<30 g/L、急诊手术等是神经外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神经外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应采取针对主要危险因素为主的综合措施,以降低神经外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

    作者:谢朝云;熊芸;孙静;杨怀;杨忠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大量出血

    目的 探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大量出血(60 ml以上)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采取额颞顶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28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大量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3个月ADL分级:Ⅱ级1例,Ⅲ级5例,Ⅳ级1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结论 超早期大骨瓣减压术挽救入院时GCS评分3~5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大量出血病人的生命有一定意义.

    作者:文明;杨先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29例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9例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即时造影显示完全栓塞17例,近全栓塞8例,不全栓塞4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脑梗死2例.29例术后3个月DSA复查显示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3例术后12个月复查DSA,3例瘤颈处造影剂显影较前稍增多,继续随访观察.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效果良好,但术中需注意防治操作相关并发症.

    作者:李光标;邱修辉;叶远良;罗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穿刺引流术(观察组).入院时及治疗后1、3、5、7 d,根据CT检查评估半暗区水肿带宽度.治疗后3个月采用巴氏指数(B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半暗区水肿带宽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3、5、7 d,观察组半暗区水肿带宽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BI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91.67%,33/36)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26/36;P<0.05).结论 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缩小半暗区水肿带宽度,改善预后.

    作者:千超;王建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脑脓肿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脑脓肿是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多发在卫生条件差、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地区,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或者治疗不当,导致严重的残疾甚至死亡.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提高,脑脓肿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欧美发达国家发病率在1%~2%,我国发病率在2%~8%[1].脑脓肿尽早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脑脓肿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阿布来提·胡达白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颅内感染性动脉瘤诊治的研究进展

    颅内感染性动脉瘤(intracranial infective aneurysm,IIA)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7%~5.4%,早期诊断困难,常常在发生破裂后才被识别,破裂出血后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1].本文就IIA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欧阳茫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颅脑肿瘤术后丙戊酸钠相关性高血氨脑病的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颅脑肿瘤术后丙戊酸钠相关性高血氨脑病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颅脑肿瘤术后使用丙戊酸钠并发高血氨性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伴有血氨升高、脑电图异常,及时停药后,临床症状及脑电图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颅脑肿瘤术后使用丙戊酸钠应积极观察意识状态,当排除颅内原发病,且伴有血氨升高,应及时停药,预后良好.

    作者:陈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可撑开通道系统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Caspar可扩张通道系统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在Caspar可撑开通道系统辅助下进行显微手术治疗.术前以及术后1、3、6、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分级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为59~78 min,平均(68.50±7.20)min;术中出血量为25~60 ml,平均(32.25±8.6)ml.30例术后复查腰椎MRI均示突出的髓核全部摘除.术中硬脊膜破裂2例,严密修补硬脊膜,术后无脑脊液漏.术后无神经根、马尾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并发症发生.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按Macnab评价标准:优25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6.7%(29/30).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 采用Caspar可撑开通道系统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术野清晰,神经根减压彻底,对脊柱稳定结构破坏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宋应豪;曾光亮;钱志远;孔祥宇;李如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左颞顶骨外粘液样软骨肉瘤1例

    1病例资料男,27岁,因左侧颞部头皮裂开出血并瘤组织嵌顿1 d入院.半年前因左侧颞部膨隆在当地医院行开颅去骨瓣减压并颅内占位切除术,4个月前颅内占位复发,再次行开颅占位切除术.此次因左侧额颞顶骨窗逐渐膨隆,撑破原手术切口,瘤体嵌顿于裂口处,出血多,来我院就诊.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正常,左颞顶骨瓣缺失,左颞肿物膨隆于皮下,部分撑破头皮并嵌顿,外露肿物呈红黑色肉样,大小约4 cm×3 cm×3 cm,可见暗红色血性液体渗出,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术前CT检查示左侧颌面部及额颞顶部占位,左侧额颞顶部骨瓣缺失并颅内术后状态,考虑脑肿瘤复发转移.遂行脑肿瘤切除术,取仰卧位,头右偏,头托固定.左耳后头皮破溃处出血不止,吸引器大块吸出脑肿瘤组织,行瘤体减压.然后沿原手术切口切开头皮、皮下,剥离骨膜翻向耳测,可见肿瘤呈灰褐色鱼肉状,血供丰富,实性肿瘤,质软,进一步切除肿瘤,向深部切除肿瘤过程中,颅底渗血严重,遂以明胶海绵及速即纱覆盖残腔.术后病理诊断为骨外粘液样软骨肉瘤.

    作者:涂圣旭;涂汉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内镜下经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大腺瘤80例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大腺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的80例垂体大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68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死亡1例.所有术前伴有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症状均有所改善.术后出现短暂性尿崩症23例,低钠血症3例,暂时性嗅觉丧失15例,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迟发鼻出血及颅内感染.术后随访0.5~5年,均无复发;3例嗅觉永久丧失.结论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大腺瘤创伤小,肿瘤全切除率高;完善的术前准备及规范的术中操作是提高手术疗效和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郭爱顺;陈寿仁;林瑞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新进展

    帕金森病是第二大进展性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特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等运动功能障碍[1].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左旋多巴药物替代治疗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2],但是随着病程进展,而且药效随之减退,长期服药可导致异动症和波动现象[1].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结合对基底节环路和帕金森病病理生理的认识,Benabid 等[3] 发现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可改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

    作者:陈宇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光动力疗法治疗脑胶质瘤的护理

    目的 总结脑胶质瘤光动力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行光动力治疗的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均手术顺利,多数肿瘤切除比较完整,与肿瘤相关的临床症状得以减轻及控制,3例出现皮肤过敏,5例术后有血压升高,7例术后有呕吐现象,经过医护的精心护理,对症治疗,症状很快得以控制.结论 加强对胶质瘤光动力手术了解,掌握光动力治疗胶质瘤的护理措施,了解围手术期护理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可提高该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吴世菊;王文蕾;沈寻;李润英;乔琳;秦怀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幕上临界出血量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手术时机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幕上临界出血量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76例幕上临界出血量HICH的临床资料,其中≤6 h手术28例,7~24 h手术26例,>24 h手术22例.结果 ≤6 h组并发症发生率(42.86%)明显高于7~24 h组(19.23%;P<0.05)和>24 h组(13.64%;P<0.05),而7~24 h组和>24 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4 h组血肿吸收时间[(27.87±3.75)d]较≤6 h组[(23.04±4.97)d]和7~24 h组[(22.92±5.00)d]明显延长(P<0.05),而≤6 h组和7~24 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 h组(82.14%)和7~24 h组(84.61%)总有效率明显高于>24 h组(50.00%;P<0.05),而≤6 h组和7~24 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幕上临界出血量HICH,及早手术能减少住院时间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早期手术(7~24 h)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而且安全、并发症少.

    作者:陈德生;马少彬;韩焕超;黄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Onyx胶联合弹簧圈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目的 探讨经静脉入路Onyx胶联合弹簧圈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6例海绵窦区DAVF的临床资料,均经股静脉-岩下窦路径使用Onyx胶-18/联合弹簧圈栓塞.结果 每例病人弹簧圈用量(4.00±0.73)个,Onyx胶用量(3.43±0.93)ml.岩下窦显影13例,未显影3例;置管成功率100%.16例均治愈.术后7例(43.75%)出现并发症,其中4例为一过性心动过缓,3例为术后头痛,经对症处理均治愈.结论 经静脉入路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DAVF疗效肯定,安全性较高.

    作者:边远;汤树洪;谭衍;郑惠娜;梁敏;冼克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并文献回顾

    目的 探讨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总结.结果 37岁男性,以右侧颞叶脑梗死起病,发病5 d后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颞叶血肿,行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中切开动脉瘤,见瘤体内有血栓形成.结论 以脑梗死症状首发的颅内动脉瘤大部分都是血栓性动脉瘤,对于出现急性脑梗死、瘤体较大、动脉瘤的长度与动脉瘤的颈宽的比值较大的病人,可以尽早进行外科干预.

    作者:袁璞;刘保华;聂文臣;熊方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头皮神经鞘瘤囊性变1例

    1病例资料女性,61岁,因发现左侧耳后逐渐增大包块10年入院.10年前,发现左侧耳后包块,约黄豆大小,质地偏硬,无压痛,可活动,皮肤无红肿、破溃,无其他不适,未引起重视,未予诊治,但包块进行性增大,至就诊时约鸽蛋大小,有压痛,余无其他不适.既往体健,家族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左侧耳后见约3.5 cm×2 cm大小包块,质地稍硬,有压痛,边界清楚,可活动,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与四周无粘连.超声检查示表皮样囊肿可能(图1A、1B).胸部X线、心电图无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及大小便检查无异常.术前诊断:左侧耳后包块:表皮样囊肿可能?手术完整切除包块,术后病理结果示左侧颞部神经鞘瘤囊性变(图1C、1D).术后随访6个月未复发.

    作者:龚光辉;刘金辉;龚明;樊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经皮脊柱内镜下手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手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经皮脊柱内镜下手术治疗的38例腰5-骶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采用经椎间孔入路26例,经椎板间入路12例.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MacNab量表评分、KP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疗效.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结果 38例中,34例(89.5%)疗效优良.术后VAS评分[(1.0±1.5)分]较术前[(7.9±1.1)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腰椎JOA评分[(21±5.7)分]较术前[(7.4±4.6)分]明显提高(P<0.05).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的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皮脊柱内镜下选择椎间孔入路或椎板间入路均可有效、安全并且微创地治疗腰5-骶1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舒伟;李勇杰;陶蔚;卢光;张佳星;倪兵;孙涛;朱宏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ERAS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收治CSDH 10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ERAS组(6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钻孔引流术治疗.ERAS组根据ERAS理念进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果 ERAS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ERAS组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颅内积气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复发率、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根据ERAS理念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CSDH,可有效引流血肿,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折刚刚;郝文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