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双额叶挫裂伤冠状切口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ICP)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7例双额叶挫裂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冠状切口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12例采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监测ICP(观察组),根据ICP监测结果调整甘露醇用量;25例根据经验判断ICP调整甘露醇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期间甘露醇使用量明显减少(P<0.05),甘露醇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GOS评分1分2例,2~3分4例,4~5分6例;对照组GOS评分1分9例,2~3分6例,4~5分10例;两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CP监测能够有助于减少双额叶挫裂伤冠状切口去骨瓣减压术后甘露醇使用量,缩短甘露醇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作者:冯善刚;解昆明;王增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的72例老年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90 d存活58例,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4例,Ⅱ级11例,Ⅲ级26例,Ⅳ级14例,Ⅴ级3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19.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可改善预后.
作者:陈绪刚;黄前樟;董小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症状性骶管囊肿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显微镜下操作,行囊壁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漏口结扎,囊内有神经根者,则行神经袖套重建,所有囊肿切除后残腔均行自体脂肪瓣填塞.结果23例完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9个月;22例症状完全消失,7例自觉症状减轻,1例性功能障碍较术前改善;复查腰骶椎MRI示无囊肿复发.结论症状性骶管囊肿行显微手术治疗,漏口结扎,脂肪瓣填塞囊腔,可以达到较满意的手术疗效.
作者:程诚;尚爱加;唐红;赵水强;杜长生;王建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75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资料.结果175例中,恢复良好57例,中残20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11例,死亡45例;自动出院22例;转上级医院治疗5例(2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结论及时判断主要伤情,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强调重症监护及以神经外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诊治,对于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毛进鹏;陶治鹤;胡伟;刘琦;陈劲松;田少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快速立体定位固定系统在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快速立体定位固定系统辅助开颅手术治疗颅内病变15例,并对应用快速立体定位固定系统术中定位的准确性、使用的安全性和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定位平均误差(2±0.76)mm,术中均能准确定位病灶,系统无安全隐患.病变全切10例,脑内血肿穿刺引流4例,脑脓肿穿刺引流1例.术后均无神经功能障碍,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结论使用快速立体定位固定系统辅助开颅手术,能大幅度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
作者:杨晓滨;李德康;李平;杨安强;吴珂;刘松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椎管内病变全椎板切除术中椎板棘突还纳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手术治疗并回访成功的28例椎管内病变的临床资料,术中还纳椎板棘突9例(观察组),未还纳19例(对照组).根据术后MRI表现判定脊柱稳定性.结果观察组术后随访1~6个月3例,6~12个月3例,>12个月3例;对照组术后随访1~6个月7例,6~12个月8例,>12个月4例.观察组术后脊柱失稳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84.2%,16/19;P<0.05).结论椎管内病变全椎板切除术中椎板棘突还纳可以明显提高脊柱稳定性.
作者:姜良磊;赵洪洋;张方成;林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万古霉素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大剂量万古霉素治疗(1g,静脉滴注,持续2.5h,1次/8h).结果6例均治愈,治疗周期为6~26d,平均为14.66d.6例均未出现肾功能损害和红人综合征;但2例出现轻度白细胞减少症,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72×109/L、3.18×109/L.结论万古霉素以上述方案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良好、用药安全.
作者:尹立山;刘佰运;缪国专;姜林;谢森;韩轶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术后肺部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手术治疗的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后早期(24 h内)气管切开术36例(早期组),晚期气管切开术33例(晚期组).结果两组感染率、感染开始时间、感染控制率、总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组感染控制所需时间、N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晚期组(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术有利于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术后肺部感染的控制,缩短NICU住院时间,但并不能降低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
作者:刘健伟;徐继扬;甄勇;宋炳伟;何亮;申林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鞍区Rathke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23例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消失.术中发生2例脑脊液漏.23例术后均未行辅助放疗,随访3个月到2年,复查CT或MRI仅有1例复发.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是治疗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阿布都克尤木·阿布都吉力力;麦麦提依明·托合提;帕热哈提江·依孜木;李津生;杨小朋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方法对2例曾误诊的神经梅毒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以头晕入院,1例以肢体麻木入院;头颅MRI均示颅内占位,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均阳性,1例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误诊为脑膜瘤,均行开颅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梅毒树胶肿,予以青霉素抗梅毒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2年,均恢复满意.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较罕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接诊上述类似病人时应尽早综合分析判断,以减少或避免误诊.
作者:孔祥宇;钱志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漏诊、误诊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收治的11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基底节区出血中,4例穿刺引流术发现新鲜出血,CT示血肿扩大,急诊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发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CTA检查发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行夹闭术,1例放弃治疗.5例外伤中,1例突发口鼻出血,DSA示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破裂,行动脉瘤栓塞;2例突发颅内出血、脑疝导致死亡;另2例复查头颅CT+CTA时发现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床突段各1例),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另1例家属拒绝手术保守观察.4例治愈,3例好转但遗留不同程度偏瘫及失语;2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7例术后随访1~10年,未发生再次出血.结论不典型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易被误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外伤时更易漏诊,诊治时需注意鉴别,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宝侠;高翔;胡春雷;张凯;许一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CD105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02~2008年人脑胶质瘤标本152例,其中WHO分级Ⅰ级4例,Ⅱ级32例,Ⅲ级68例,Ⅳ级48例;取同期颅脑损伤内减压术切除正常脑组织20例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EPO及CD105表达.收集2005~2008年人脑胶质瘤标本胶质瘤17例(WHOⅡ级6例,Ⅲ~Ⅳ级11例),正常对照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PO mRNA表达变化.术后随访截止2010年4月23日,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生存曲线.结果胶质瘤EPO表达阳性率(60.5%,92/152)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10%,2/20;P<0.001),胶质瘤EPO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s=0.368,P<0.001).EPO表达阳性组CD105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EPO高表达组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Ⅱ级胶质瘤组EPO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与Ⅲ~Ⅳ级胶质瘤组(P<0.05).对于高级别(WHOⅢ~Ⅳ级)胶质瘤,EPO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高表达组为36个月;EPO低表达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高表达组(P<0.05).结论人脑胶质瘤EPO蛋白的表达与病理级别及新生血管正相关;WHOⅡ级胶质瘤EPO mRNA在转录水平已上调;WHOⅢ~Ⅳ级组胶质瘤EPO表达高者生存期长.
作者:徐舒;岳志健;周晓平;王建军;王来兴;张煜辉;刘建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幕下髓母细胞瘤(MB)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8例儿童幕下MB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与第四脑室和小脑的关系,运用小脑延髓裂入路10例,采用小脑延髓裂联合小脑蚓部微切开入路18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3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6个月,KPS评分100分8例,90分10例,80分5例,70分3例,60分1例,50分1例.27例术后随访8~79个月,平均50个月;20例进行足量、全程放、化疗,3例术后3年内仍原位复发;7例未听进行足量、全程放、化疗,1例术后1年椎管内种植转移,2例术后1.5年发生原位复发;23例生活自理(14例复课),4例死亡(生存时间为13~39个月,平均24个月).结论MB恶性程度很高,术后极易复发;术后及时予放、化治疗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措施,有利于防止肿瘤复发和播散转移;术前正确的入路选择、熟练应用显微手术技巧,是取得良好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王陈;汪立刚;胡力;唐义锋;杨孔宾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6年11月手术治疗的60例ACoAA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ACoAA预后的影响因素.出院时按GOS评分评估预后,4~5分表示预后良好,1~3分表示预后不佳.结果60例中,预后良好43例,预后不佳1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直径>2.5 cm、术前动脉瘤破裂、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Ⅲ级、术后脑梗死以及术后脑水肿是影响ACoAA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CoAA预后影响因素很多,动脉瘤巨大、术前Hunt-Hess分级高、术后并发脑梗死和脑水肿,预后不佳.
作者:杨帮国;洪涛;魏入廷;王天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系统评价胶质瘤部位与术前癫痫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CBM和CNKI等中文数据库,全面收集关于脑胶质瘤的部位与术前癫痫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检索时限截至2017年1月.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研究,包括4013例胶质瘤.Meta分析结果显示:额叶胶质瘤术前癫痫的风险较非额叶胶质瘤高(OR=1.43,95% CI 1.03~1.98,P=0.031),枕叶胶质瘤术前癫痫的风险较非枕叶胶质瘤低(OR=0.49,95% CI 0.26~0.93,P=0.014),而颞叶、顶叶、岛叶胶质瘤与术前癫痫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胶质瘤部位与术前癫痫发生率具有一定相关性,额叶胶质瘤术前癫痫发生率高,枕叶胶质瘤低,而颞叶、岛叶及顶叶胶质瘤术前癫痫风险暂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
作者:张坚;方媛;姚亮;刘建雄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支架成形术对急性前循环脑动脉闭塞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2例急性前循环脑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急性前循环血管闭塞伴原位狭窄24例,其中取栓术后行支架置入术13例(N1组),单纯取栓术11例(N2组);无原位狭窄18例行单纯取栓术(N3组).结果N1、N2、N3组替罗非班使用率分别为69.2%(9/13)、9.1%(1/11)、0%;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N3组手术时间较N1、N2组明显缩短(P<0.05).N2组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比例明显低于N1、N3组(P<0.05).3组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2b~3级比例、颅内症状性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脑动脉闭塞并原位狭窄取栓术后支架置入可能使病人获得更大的收益,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并不增加相关的出血并发症.
作者:徐东为;赵振伟;李江;闫忠军;屈延;高国栋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癫痫伴抑郁症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6~15岁癫痫伴抑郁症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学龄组(6~12岁,56例)和少年组(13~15岁,56例),评估治疗前后癫痫发作频率、认知功能(WISC-CR)、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生活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6、12个月,癫痫发作频率、认知功能、HAMD-17评分、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P<0.05);同时,学龄组癫痫发作频率、认知功能、HAMD-17评分、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少年组(P<0.05);两组治疗后BMI、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左乙拉西坦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癫痫伴抑郁症儿童可获得显著的疗效,其中学龄组疗效优于少年组.
作者:邢琼波;赵秀英;吴小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7例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20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7例经术前栓塞后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27例肿瘤均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3例发生轻度颅神经损伤,康复治疗后恢复.结论对于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精确的术前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手术计划,必要时行术前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后再行肿瘤切除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
作者:甘志强;姚国杰;张戈;杨铭;龚杰;马廉亭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异柠檬脱氢酶1(IDH1)突变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P53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胶质瘤标本72例(WHOⅡ级14例,Ⅲ级19例,Ⅳ级39例).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基因IDH1、P53、TERT突变情况;采用列联系数分析IDH1突变与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P53、TERT突变状态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IDH1突变的相关因素.结果72例中,IDH1突变率为29.2%,MGMT启动子甲基化率为47.2%,P53突变率为41.4%,TERT突变率为50%.相关性分析发现IDH1突变与MGMT启动子甲基化(列联系数=0.44;P<0.001)、P53突变(列联系数=0.32;P<0.05)均有显著相关性,但与TERT启动子突变无明显相关性(P>0.05).IDH1野生型胶质瘤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与TERT启动子基因突变具有相关性(列联系数=0.28,P<0.05).IDH1突变型胶质瘤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与P53基因突变具有相关性(列联系数=0.2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年龄、MGMT启动子甲基化是IDH1突变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胶质瘤IDH1突变可能与MGMT启动子甲基化、P53和TERT突变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调节作用.
作者:赵宇航;王泽芬;徐成仕;李凯;李志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靶向沉默Wip1基因表达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及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用携带Wip1基因RNA干扰载体的慢病毒感染U251细胞沉默Wip1基因表达,然后对U251胶质瘤细胞进行放疗干预.根据对U251细胞处理方法分为4组:Wip1基因沉默后放疗组(IR+Wip1组)、单纯Wip1基因沉默组(Wip1组)、单纯放疗组(IR组)和NC组(空载体病毒感染U251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Chk1、Chk2 mRNA表达,免疫印迹检测细胞Chk1、Chk2蛋白表达.结果U251细胞慢病毒感染后3~4 d,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根据绿色荧光蛋白阳性表达判定感染效率,结果显示感染效率均90%以上.放疗后24、48、72、96、120 h,IR组和Wip1组增殖率均显著低于NC组(P<0.05),而IR+Wip1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IR组和Wip1组(P<0.05).放疗后24 h,IR+Wip1组Chk1 mRNA表达明显低于Wip1组(P<0.05),明显高于IR组和NC组(P<0.05);IR+Wip1组Chk2 mRNA表达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IR+Wip1组Chk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IR组和NC组(P<0.05),Chk2蛋白表达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靶向沉默Wip1基因表达可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可能通过抑制Chk1、Chk2的蛋白表达增加胶质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
作者:尹雷;王鹏;侯崇显;李炎稳;周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辛伐他汀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4)、脑出血组(n=24)、高剂量辛伐他汀组(HS组,n=24)和低剂量辛伐他汀组(LS组,n=24).采用Ⅶ型胶原酶注射法建立大鼠ICH模型,对照组注入1 μl生理盐水.辛伐他汀干预组造模前2周给予辛伐他汀灌胃至造模当天(LS组2 mg/kg· d,HS组8 mg/kg·d).造模前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造模后24 h,每组取6只大鼠测定血肿体积;造模后5d,每组取6只大鼠评估肢体运动功能,然后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造模后5d,每组取6只大鼠采用FluoroJade B染色检测血肿周围神经元变性;造模后5 d,每组取6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通道蛋白(AQP)4、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和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血肿体积显著增加(P<0.05),脑含水量、血肿周围脑组织FJB阳性细胞数以及VEGF、AQP4、p-ERK和p-JNK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神经功能显著变差(P<0.05).预防性应用辛伐他汀,显著缩小血肿体积(P<0.05),显著降低脑含水量、血肿周围脑组织FJB阳性细胞数以及VEGF、AQP4、p-ERK和p-JNK表达水平(P<0.05),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P<0.05).HS组血清TC和LDL-C水平、神经功能、血肿周围VEGF、AQP4、p-ERK和p-JNK表达水平较LS组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血肿体积、脑含水量、血肿周围变性神经元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VEGF和AQP4的表达,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减少血肿周围神经元变性,从而改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
作者:梁智雄;胡松;彭岩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当前,大部分癫痫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但仍有部分癫痫经正规服药后仍不能完全控制,主要因素之一是癫痫的病因复杂性及其异质性.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对癫痫作出正确诊断和分类,为开发癫痫靶向治疗提供机会.Engel等[1]将癫痫的生物标志物定义为客观可测量的生物学特征,可识别癫痫发作的发展、存在、严重性、进展或定位.癫痫生物标志物能够快速的对疾病进行诊断,如癫痫发生部位或严重程度,还可预测未来临床表现,如癫痫发展的速度、预后以及治愈的情况,具有较高的潜在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来癫痫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扶宇;李经纶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枕叶癫痫(occipital lobe epilepsy,OLE)指致痫灶主要位于枕叶的一组癫痫综合征,占全部癫痫的5%~10%,占手术治疗癫痫的2%左右[1,2].由于OLE放电可以迅速传播至远隔脑区,加之其本身皮层的位置相对较深,OLE症状学和电生理学表现多种多样[3,4].本文主要针对OLE外科治疗进行综述,加强对OLE治疗现状的理解.
作者:吴德深;冯兆海;姜磊;石鑫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病例资料男,68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右侧肢体抽搐6 h入院.发病前无明确外伤史.既往6个月前曾行左侧第2磨牙拔除术,术后继发牙周感染;3个月前行左侧下颌皮肤脓肿切开引流术,伤口愈合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2℃,血压140/90 mmHg;左下颌见一约2 cm×2 cm大小肿物,皮肤红肿,皮温高,按压无脓性分泌物;构音障碍,定向力减退,双侧瞳孔等大等园,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额纹对称,右侧鼻唇沟浅,口角左偏,右口角抽搐,伸舌不配合;右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Ⅲ级,右侧肢体抽搐,颈强直,右侧Babinski征阳性.头部CT示左额颞部颅骨内板下见弧形稍高密度影,邻近脑沟、脑回受压,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右偏.血常规:白细胞19.2×109/L,中性粒细胞占92%.血糖6.7 mmol/L.入院初步诊断:左侧额颞部硬膜下脓肿?血肿?左下颌脓肿.入院后,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抗感染治疗.第2天,全麻下行左额颞部钻孔引流术,术中诊断为硬膜下脓肿,引流出灰白色稀薄脓液约40 ml;术中探查左下颌脓肿,见脓肿与口腔内相通,上颌窦下壁受侵犯,彻底清除面部及口腔内脓肿.术后继续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替硝唑等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见左额颞部颅骨内板下弧形密度影消失,邻近脑沟、脑回轻度受压减轻,中线结构居中.术中脓液培养未见细菌生长.术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3.1×109/L,中性粒细胞占83%.术后腰椎穿刺术测压为180 mmH2O.脑脊液检查:细胞总数0.2×106/L,白细胞0.8×108/L,蛋白0.46 g/L,糖3.4 mmol/L,氯化物114 mmol/L.术后第4天引流管无明显液体流出,拔除引流管.继续应用抗生素至术后2周,体温逐渐正常,面部伤口未见脓液流出.术后3个月随访,神志清楚,言语欠清晰,右侧鼻唇沟浅,左面部伤口已愈合,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左侧肢体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正常,未再发生抽搐,复查头颅CT脓肿未见复发.
作者:刘永杰;袁益光;刘文斌;李东蛟;狄超;夏鹤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病例资料女,7岁,因发现右顶部肿物并逐渐增大4年余入院.体格检查:全身多处可见小片状色素沉着斑,呈深咖啡色;右顶部可见一不规则肿物,大小约4 cm×4 cm,质地极为柔软,触之如棉絮,无压痛,无波动感,边界不清;肿物处皮肤稍粗糙,毛发均匀分布,肤色较周围稍深,无异常分泌物.头颅MRI平扫+增强示右顶部皮下富血供病变(图1A、1B).遂行头皮肿物切除术,术中可见一灰色囊壁样肿物生长于皮下与帽状腱膜之间,界限不清,呈下垂状,触之柔软,病变累及毛发层.术后病理结果示(头部)丛状神经纤维瘤(图1C).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出院.
作者:孙枢文;张恒柱;王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病例资料女,35岁,因头痛、恶心、呕吐3年并左眼突出半年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左眼球突出,视力0.1,左视野向心缩小,左眼可闻及血管性杂音.头颅MRI示左眼眶内与颅内沟通占位,T1WI呈等信号(图1A),T2WI及T2FlAIR呈高信号(图1B、1C);Gd-DTPA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D).超声示左眼眶内可见一前后径约10.8 mm的病变区,内回声均一,后界不清.DSA示左眼眶颅内沟通占位异常血管染色,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眼动脉下分支供血肿瘤(图1G).在全麻下经左侧翼点入路手术切除左侧眼眶及颅内沟通肿瘤.用超声骨刀平前颅底切除额骨额鳞、蝶骨嵴切除,包括向颅底方向切除蝶骨大翼的外侧部分,可以暴露与血管瘤相邻的颞极内侧硬膜,血管瘤已破坏了前床突根部,切除受压变薄的蝶骨小翼可显露血管瘤及眶上裂.术后病理示血管瘤.海绵窦瘘处理:嘱病人右手按压左颈总动脉,每次15~20 min,每日3次.术后6个月复查左眼视力改善,左眼球突出消失,左眼未闻及血管性杂音;头颅MRI平扫+增强示病变消失(图1E、1F);DSA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消失(图1H).
作者:周琛海;魏孟广;薛德友;董俊强;徐浩祥;张文彬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病例资料男,45岁,因头痛伴视力下降1年、加重1月余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额顶部显著,呈阵发性胀痛,可忍受,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性功能障碍,未系统诊治.1个月前头痛加重,视力下降较前加重并出现双眼同侧暗点.头部CT示鞍区异常密度影.体格检查:左眼视力0.5,右眼0.2;双眼同侧暗点.血皮质醇0点、8点、16点分别是205.55、501.65、315.2 nmol/L;24 h尿游离皮质醇1 341.46 nmol/L,24 h尿量为1.72 L.血清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血清泌乳素384.48 mIU/L(正常范围为55.97~278.36),其余垂体激素均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头部MRI平扫+增强示蝶鞍未增大,鞍底未下陷,鞍上池并突向第三脑室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及稍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瘤体均匀强化,冠状位高径约2.1 cm、左右径1.8 cm、矢状位前后径2.0 cm,病灶与垂体关系不清,垂体柄似受压弧形向前移位,视交叉受压、上抬,鞍内垂体形态略小,增强扫描内信号欠均匀(图1).在全麻下,经额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完整切除肿瘤.术后1d出现嗜睡,高钠血症,给予补液纠正后第2天意识清楚,血钠恢复正常.术后复查甲状腺功能示T3、T4下降,血皮质醇(0点、8点、16点)下降,给予口服优甲乐和氢化可的松治疗.术后病理示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WHOⅠ级).
作者:杨军;辛志英;缪逸涛;陈庚;赵刚;洪新雨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基于优质理念的体位管理对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前瞻性收治脊柱后凸畸形10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体位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体位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基于优质理念的体位管理干预.结果体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0%)明显低于常规组(20.00%;P<0.05).体位组下床时间[(18.96±2.21)h]、住院时间[(14.78±1.57)d]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分别为(22.47±2.58)h、(17.42±2.04)d;P<0.05].体位组护理满意率(94.00%)明显高于常规组(78.00%;P<0.05).结论基于优质理念的体位管理干预可有效减少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康复,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曹子君;林华;胡靖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总结眶外侧入路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采取眶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治疗的78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和方法.结果急性起病67例,慢性起病11例;均采用眶外侧入路开颅,开颅时间为15~30 min,平均21.8 min.术后1例脑血管痉挛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疝,行右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结论眶外侧入路显微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围手术期重点内容的针对性护理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雅静;张红波;李明昌;陈谦学;田道锋;简志宏;张世忠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系统评价以医院为主导的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自2000年1月至2017年8月收录在Cochran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的中、英文文献,采用RevMan 5.3 Meta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研究对象为1331例,干预组667例,对照组6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延续护理干预组可提高Barthel指数(MD=15.87;95% CI:11.27~20.46;P<0.0001),提高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评分(MD=14.76;95% CI:3.2~26.43;P=0.01),提高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MD=15.78;95% CI:8.63~22.93;P<0.0001),降低再入院率(OR=0.19;95% CI:0.05~0.77;P=0.02).结论以医院为主导的延续护理能提高脑卒中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能力,降低再入院率,对病人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蒋真真;许红梅;王梅林;苏鑫阳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