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国际刊号:1671-7651
  • 国内刊号:42-1682/R
  • 影响因子:0.48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19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口腔科学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2013年12期文献
  • 根管内台阶处理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根管显微镜以及预弯手用镍钛器械ProTaper去除根管台阶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根管台阶病例随机分为2组,A组在显微镜下疏通台阶,B组在肉眼下完成,使用用根尖定位仪及X线片评估台阶疏通是否成功;再将疏通成功的118例随机分为2组,C组使用预弯手用不锈钢器械疏通台阶并成形,D组使用手用Pro-Taper消除台阶并成形,记录两组消除台阶并预备到主尖的操作时间.结果:160个阻塞的根管中,成功疏通率为73.75%.根管上中段台阶的疏通率明显高于下段台阶(P<0.05);AB两组根管疏通率在根管上段有显著差异性(P<0.05);D组的操作时间短于C组(P<0.05).结论:使用根管手术显微镜,对根管中下段台阶的疏通结果并无显著影响;预弯手用大锥度镍钛器械能有效的消除台阶,节省预备时间,防止根尖偏移及新的台阶形成.

    作者:高原;王茹燕;彭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长沙市2~4岁儿童婴幼儿龋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调查长沙市2~4岁婴幼儿龋的关因素,为预防婴幼儿龋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调查长沙市2435名2~4岁儿童口腔健康情况,并抽取35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Logistc回归分析.结果:含奶瓶睡觉、怀孕时间、母乳喂养方式、每日刷牙次数、母亲文化程度及口腔知识等是婴幼儿龋的相关因素.结论:改正含奶瓶入睡习惯,保证孕期母体良好、足月生产、定时适量的母乳喂养、养成良好刷牙习惯、提高母亲文化程度、多吃粗粮可以有效减少ECC的发生.

    作者:陈秋迎;张凯;阙国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GTR联合植骨术中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联合植骨材料治疗骨内缺损是目前临床上能获满意效果的一种常用治疗手段.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GTR联合植骨术的治疗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术后6个月的观察评估此项手术技术应用于临床是否具有稳定的优越性.方法:选取20例慢性牙周炎牙槽骨垂直吸收的患牙,共计60个位点,随机分为实验组(PRF+ GTR联合植骨术组)和对照组(单纯GTR联合植骨术组)各30个位点.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拍摄CBCT确定术区骨密度,同时记录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并进行比较.在此期间,测量术前、术后1、2周、l、3、6个月时的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gingival width,KTW),观察其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D、CAL、BI的均值在术前与术后6个月时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CAL的改善方面要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角化龈宽度变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骨密度值的变化,两组差别则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RF的应用有利于提高GTR联合植骨术的临床疗效,在恢复牙周附着丧失方面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作者:吕欣欣;寇育荣;潘亚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3种冠边缘肩台设计对龈沟液中IL-1β、AST及其OPN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烤瓷熔附金属全冠不同冠边缘设计对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骨桥蛋白(OPN)水平的影响,为临床修复设计提供合适的边缘修复.方法:选择拟行固定冠修复的病例32例,均为上颌前牙56颗,分别设计不同的冠边缘修复设计,行镍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在修复前、修复后1、3、6、12个月分别检测、分析牙周临床指标,及应用ELISA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GCF)中IL-1β、AST、OPN的含量.结果:3组修复设计修复6个月后牙周临床指标和龈沟液中的细胞因子、酶类的水平变化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变化量趋于平稳.3组之间相比:B组的牙周临床指标和龈沟液中的各项指标表达量明显小于A、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镍铬合金烤瓷修复全冠无论何种冠边缘修复设计都会对牙周产生不良刺激,但是带斜面的浅凹形肩台组对牙周的刺激由于直角肩台组合刃状边缘组.

    作者:夏冬景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透明质酸凝胶治疗牙本质过敏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透明质酸治疗牙本质过敏的疗效.方法:以透明质酸凝胶脱敏为实验组,以75% NaF甘油糊剂脱敏为对照组,用VAS量表评估牙齿的敏感性,评价其疗效.另将15颗新鲜离体正畸牙随机分为3组,制备成牙本质过敏标本,分别用生理盐水及透明质酸凝胶处理,扫描电镜下观察样本.结果:1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疼痛VAS值均下降,治疗有效率为91.03%和85.7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透明质酸凝胶可以封闭牙本质小管.结论:透明质酸凝胶对牙本质过敏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孙春彦;李祎苗;林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HER-2/neu和COX-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HER-2/neu和COX-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SACC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HER-2/neu和COX-2在42例正常的涎腺组织和42例SACC组织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ACC中HER-2/neu和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9% (20/42)和64.3%(27/42)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SACC中它们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P=0.001,R=0.611).HER-2/neu的阳性率在不同分化程度的SACC中存在差异(P<0.05)与临床TNM无关,COX-2高表达与临床TNM分期有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HER-2/neu和COX-2表达与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关系(P<0.05).结论:HER-2/neu和COX-2的表达与SACC的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HER-2/neu和COX-2可能会成为SACC的病理分级和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李静;静广平;宋涛;孙翔宇;吕克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妊娠中期孕妇血清IL-1与牙周病的关系

    目的:研究妊娠中期孕妇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与牙周炎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中期妊娠妇女为研究对象,其中牙周炎30例,健康对照者30例.分别检查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出血指数(BI);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以ELISA法测定血清IL-1水平.结果:牙周炎组和对照组之间,PLI、PD、CAL、BI和血清IL-1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L-1与牙周临床指数PLI、PD、CAL、BI间相关系数为0.692、0.556、0.342、0.683.结论:血清IL-1与PLI、PD、CAL、BI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提示妊娠中期血清IL-1水平与牙周炎存在关联.

    作者:陈莹;汪涌;许晓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湿度及摩擦涂布对粘结剂渗入牙本质深度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目的: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观测不同湿度及摩擦涂布对粘结剂渗入牙本质深度的研究.方法:选用24颗新鲜第三磨牙,随机均分为6组,去除(牙合)面釉质,在干燥和再湿润脱矿牙本质上分别进行非摩擦涂布(no rub-bing action,NRA)、轻轻摩擦涂布(slight rubbing action,SRA)、加力摩擦涂布(vigorous rubbing action,VRA)各10s,光照10 s后粘结Chrisma树脂.平行牙本质小管方向片切厚1 mm的试件,并将其置于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中,在界面处,每5μm测量一个点,计算机自动记录拉曼光谱,根据所记录的谱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湿润组SRA渗透深度高,干燥组VRA渗透深度与其相当.结论: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是研究修复粘接界面的有效手段.干燥条件下,粘结剂加力摩擦涂布渗入牙本质的深度与湿润组轻轻、加力摩擦涂布相似.

    作者:郭良微;丁玲;刘宝峰;徐经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自然头位、颅面形态与颈椎姿势的研究

    目的:探讨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自然头位、颅面形态与颈椎姿势的关系.方法:测量86例8~15岁均角错(牙合)患者自然头位头颅侧位片并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颅部水平参考线与真垂线之间的夹角及颅颈角在骨性Ⅱ类错(牙合)大,骨性Ⅲ类错(牙合)小.结论: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畸形间自然头位及颈椎姿势有显著差别.

    作者:刘莹;孙新华;陈远萍;李新青;王亚斐;刘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低浓度他克莫司液治疗慢性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疗效观察

    目的:本研究观察了0.015 g/L的他克莫司液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起在我科门诊就诊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0.015 g/L的他克莫司液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康复新液治疗,疗程6个月,随访观察治疗6个月后显效率、不良反应和停药6月后复发率.结果:在6个月的治疗中,他克莫司液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康复新液,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显效患者随访停药后6个月内复发率比较,康复新液显著高于他克莫司液,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015 g/L的他克莫司液治疗慢性糜烂型口腔 扁平苔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付洪;周琦;张筱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3种方法根面平整对牙根表面形态影响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Gracey刮治器、Vector超声治疗仪和Er:YAG激光根面平整引起牙根表面形态学改变.方法:24颗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牙齿随机分为3组.A组,Gracey刮治器组,B组Vector超声治疗仪组,C组Er:YAG激光组.扫描电镜观察牙根表面形态.结果:A组牙根表面可见不规则的深沟和空洞样缺损.B组牙根表面清洁光滑,未见工作尖的痕迹,颗粒状结构覆盖于牙骨质层.C组牙根表面形态几乎没有改变,高倍镜下表层组织熔融呈火山状.结论:Er:YAG激光和Vector超声治疗仪都能有效地去除龈下牙石,而且与Gracey刮治器相比能更好的保存牙根表面健康组织.

    作者:解用江;焦娇;阎雷;宁佳;王洪霞;毛庆华;方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舌咽神经根丝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

    目的:通过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舌咽神经切断术(selective rhizotomy of glossopharyngeal nerve,SRGN)治疗舌咽神经痛,以提高有效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5月对8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舌咽神经切断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首先刺激舌咽神经,分别在软腭和环甲肌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a和Ab,其次,刺激下方的迷走神经,即远离舌咽神经的迷走神经根丝,在软腭和环甲肌各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m和An.再次,刺激邻近舌咽神经下方的混合根丝,在软腭和环甲肌分别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x和Ay.若Ay/An<50%,则予以切断,若Ay/An>50%,则予以保留.结果:Aa平均为(54±8.3) μV(40~80μV),Ax平均为(138±18.9) μV(120~160μV),Am平均为(192±8.1) μV(180~200μV),Ab平均为(12±9.5)μV(10~30μV),Ay平均为(22±5.5) μV(20~30μV),An平均为(36±7.2) μV(30~50μV).8例患者经3月~3年的随访,有效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0%.7例(87.5%)疼痛完全缓解(优),其中6例术后即刻缓解;1例术后1月完全缓解.1例(12.5%)中度缓解,卡马西平600mg/d可控制(良).7例疗效为“优”的患者未发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等并发症.1例疗效为“良”的患者却有呛咳症状,术后2月缓解.结论:术中刺激舌咽、迷走神经及其交通支,在软腭及环甲肌记录的监测方法可获得一个量化标准,提高SRGN有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文豪;陈敏洁;柴盈;张伟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应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根面处理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应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根面处理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例患者的26颗Ⅱ°根分叉病变磨牙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对照组14颗患牙施行常规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术(Bio-oss骨粉+生物膜);实验组12颗患牙是在对照组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先用盐酸米诺环素处理根面1 min,生理盐水冲洗后,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RP)与骨粉混合植入根分叉区,覆盖生物膜.比较两组患牙根分叉病变位点处的治疗前后的探诊深度(PD)、水平探诊深度(HPD)和骨密度(BMD)3项指标.观察时间为术前(基线)、术后3个月和6个月.结果:术后两组患牙根分叉病变位点处的PD、HPD和BMD 3项指标均较基线时有明显改善(P<0.01),且实验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根面处理能够促进常规牙周再生性手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汪涌;徐燕;陈莹;赵兵;巩丹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下颌三维定位技术指导下稳定型(牙合)垫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三维下颌定位技术指导下修正性调磨的(牙合)垫对TMD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从北京口腔医院颞颌关节门诊2003年3月~2008年12月就诊的患者选用40例(男12例女28例)颞颌关节病并有关节绞锁的患者,超声三维下颌定位仪中的髁突运动中心电子位置分析(electronic position analysis,EPA)检测指导下进行修正性调磨(牙合)垫治疗后,比较治疗前后下颌运动程度如张口度、关节绞锁运动、弹响和下颌运动疼痛的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发现超声三维下颌定位技术指导下修正性调磨的(牙合)垫治疗后,下颌运动明显改善,张口运动及被动大张口度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绞锁运动症状明显改善.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三维下颌定位技术指导下修正性调磨的(牙合)垫治疗TMD,能够改善TMD症状,在治疗绞锁运动方面有显著疗效.

    作者:杨鸯;杨晓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颌面部骨畸形的整复研究

    目的:评估快速成型技术在颌面部骨畸形整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面部各类骨畸形患者行三维CT扫描,扫描数据转换后在计算机软件上进行切割和设计个性化修复体,然后传入快速成型机床,制作出颌面部实体模型,在模型上详细分析畸形程度和部位等并进行测量,模拟外科手术,确定手术部位、截骨点、去骨厚度与方向等;对于骨量不足的畸形,在模型上制作树脂模型;术中,根据术前模拟的方案确定去骨修整的位点、方向和厚度,或者根据树脂模型修整植入衬垫体的形态,一步就位并固定.结果:术前模拟外科对术中发挥了显著的指导作用,手术过程明显快捷、顺利、出血不多,对于颌面部各类上下颌骨、颧骨等畸形均有实用价值.术后患者的双侧面形对称,医患满意度均较高.结论:对比传统方法,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可精确、快速地整复面部畸形和恢复面部对称性等,是一种简便、有效、可推广的方法.

    作者:董青山;郭家平;李志进;王翔;孙传孔;侯君;唐建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微波促进EDTA对牙本质的影响

    目的:研究微波能否促进EDTA对牙本质的影响.方法:收集活髓智齿,将根管牙本质片切成条形样本,将所有样本随机分为2组.第1组为对照组,第2组为微波组,第1组中样本均分为3份,分别在蒸馏水中放置1min、EDTA中放置1 min、2 min;第2组中样本增加微波照射,其他处理方法与第1组相同.通过垂直加压探头以2 mm/min的速度对样本加压,检测样本折裂时所需的小压力,计算牙本质的压缩强度.所得数据采用SPPS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显著性水准为0.05.结果:EDTA作用牙本质条2 min后,牙本质的压缩强度无显著性差异.微波联合EDTA作用牙本质条1 min、2 min后,牙本质的压缩强度均减小;且作用1 min时与无ED-TA作用时相比,牙本质条压缩强度有极显著差异(P<0.01),2 min后差异也极其显著(P<0.001);微波联合ED-TA作用1 min时牙本质条的压缩强度与作用2 min时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EDTA对牙本质短时间内(2 min)作用影响不大.微波能明显加快短时间(1 min)内EDTA对牙本质压缩强度的降低,并且微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反应早期.

    作者:张健;张平;葛久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煅烧牛骨对人牙髓干细胞体外增殖、牙向分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煅烧牛骨(calcined bovine bone,CBB)与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作为支架材料的牙向诱导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DPSCs,分别用四唑盐比色法(MTS)、茜素红染色法、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观察CBB生物材料对DPSCs增殖活性和牙向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CBB显著地刺激体外培养的DPSCs增殖,诱导了细胞的矿化和提高细胞ALP活性.RT-PCR结果显示CBB诱导后细胞mRNA水平表达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和牙本质基质蛋白(dentin matrix proteinl,DMP-1).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CBB与DPSC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支架材料对于DPSCs有较好牙向诱导作用.

    作者:张红梅;荀文兴;张晓梅;王江;李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不同环境对玻璃渗透氧化铝陶瓷亚临界裂纹扩展的影响

    目的:研究口腔临床修复中常用的玻璃渗透氧化铝陶瓷(IA,In-Ceram Alumina,IA)在干燥环境和潮湿环境下的亚临界裂纹扩展(SCG)行为的区别.方法:通过三点弯曲强度测量方法测得15个IA样本的强度数据,采用循环疲劳测试法测出干燥环境下15个IA样本以及在潮湿环境下15个IA样本的循环疲劳断裂次数数据;SCG行为通过裂纹扩展速率和应力强度因子(K1)的函数关系来描述.结果:不同环境下IA在循环载荷下发生亚临界裂纹扩展后导致材料断裂,在干燥环境下应力强度因子K1为临界应力因子KIC的46%时发生裂纹传播;在潮湿环境下应力强度因子K1为临界应力因子KIC的40%时发生裂纹传播.结论:IA在循环载荷下存在SCG行为,当应力强度因子相同时,潮湿环境下样品的裂纹扩展速率较大,说明潮湿环境能加速亚临界裂纹扩展,符合口腔的实际情况.

    作者:张志升;肖云;李水根;苏剑生;刘伟才;陈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巨噬细胞与三株念珠菌作用后MyD88和CARD9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三株不同白色念珠菌作用下,巨噬细胞激活的关键下游信号传导分子CARD9 、MyD88基因表达水平以及所产生的活性氧ROS差异,探讨巨噬细胞对三株白色念珠菌杀伤能力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方法:将骨髓来源小鼠巨噬细胞分别与三株念珠菌以1∶10的比例共培养,30 min、1h、2h和4h收集巨噬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MyD88、CARD9基因的表达差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产生的ROS量.结果:RT-PCR结果显示,巨噬细胞与三株白色念珠菌共培养早期MyD88基因表达水平,3683组高;CARD9基因表达水平,3630组高;随着时间的增长,不同组别的MyD88基因相对表达无明显变化,而CARD9基因共培养2h相对表达量SC5314组高于3630组及3683组(P<0.01);4 h,3683组相对表达量高于3630组、SC5314组(P<0.01).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ROS荧光强度3630组>3683组>SC5314组(P<0.05).结论:CARD9是白色念珠菌PAMPs与PRRs识别及产生抗念珠菌感染关键分子ROS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其表达水平的差异有可能是导致巨噬细胞对不同念珠菌杀伤能力产生差异的机制之一.

    作者:戈艳萍;章小缓;李文卿;胡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骨髓浓缩物(BMAC)对牙种植体周成骨结构影响的显微影像学分析

    目的:利用Micro-CT图像分析骨髓浓缩物(Bone Marrow Aspirate Concentrate,BMAC)对牙种植体周骨缺损的成骨结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杂种犬6只,拔除每只犬双侧下颌第三和第四前磨牙(P3和P4)作为实验牙位.3个月后在每只犬拔牙处植入4颗种植体,同期在种植体近中造箱状骨缺损,选2处骨缺损移植骨髓浓缩物(BMAC组),另2处分别移植自体牙槽骨(AB组)和空白明胶海绵(对照组).术后第4、12周各处死3只实验犬,标本行Micro-CT扫描重建,分析缺损区内的骨形态学参数.结果:植入后第4周,骨髓浓缩物组(BMAC组)和自体牙槽骨组(AB组)的Tb.Sp值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浓缩物可以缩短骨再生时间,术后第4周成骨质量优于自体牙槽骨;Micro-CT可有效分析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空间结构.

    作者:尹传蓉;梁欣;仲维剑;孙琳琳;杨颖;马国武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巴西天然蜂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激活的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及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巴西天然蜂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 LPS)激活的人巨噬细胞(THP-1)极化的调控及分子机制.方法:染色分析人慢性牙周炎牙龈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浸润;检测P.g LPS激活的THP-1中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精氨酸合成酶(Arginase-1)mRNA的表达;检测巴西天然蜂胶对P.g LPS激活的THP1极化的调控及对NF-κB活化的抑制作用.结果:人慢性牙周炎牙龈组织中巨噬细胞大量浸润.P.g LPS诱导THP-1高表达iNOS,微量表达Arginase1.巴西天然蜂胶显著抑制P.g LPS诱导THP-1表达的iNOS和TNF-α,并抑制P.g LPS诱导的NF-κB活化.结论:证实了巴西天然蜂胶通过抑制P.g LPS激活的THP-1中NF-κB的活化,阻止了THP-1向M1极化.

    作者:刘译聪;武洲;于维先;中西博;周延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三维打印组织工程骨支架计算机辅助建模及快速成型技术

    目的:建立适用于组织工程骨需求的支架材料CAD空间构型,支架结构实体微观模型及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骨支架.方法:将螺旋CT获得的DICOM格式文件输入MIMICS软件,将其生成的三维模型导入GEOMAG-IC软件,提取外层轮廓,利用偏移功能模拟得到外层皮质骨.利用CATIA V5R17软件构建支架材料空间内部多孔微观模型单体,在空间合适坐标上阵列得到组织工程骨内部支架整体模型,通过变更单体构型快速建立多种整体支架构型.装配皮质骨与内部空间支架得到STL文件.采用PROJETTM3500三维打印机成型材料为光固化丙烯酸树脂,支撑材料为无毒可分解石蜡打印该模型,得到组织工程骨实体模型.后期利用生物可降解材料结合固高GXYZ303010-XYLE三维打印系统打印得到可降解组织工程骨支架.结果:成功的建立了骨组织支架微观结构CAD模型,并成功构建出该模型实体及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骨支架.结论:基于结合计算机逆向与正向工程建模技术,可快速建立多种符合组织工程骨要求的支架材料空间构型.其仿生三维微观模型对三维打印组织工程骨有着积极意义,结合三维打印机及适合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便可快速成型出植入所需的组织工程骨生物支架.

    作者:张嘉宇;米雪;刘勤;何惠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可注射型热触发仿天然骨材料的基础研究

    目的:试图研制可注射型热敏仿天然骨材料,测定其理化特性,并将其初步应用于体外根尖孔破坏的离体牙模型上.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载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脂质体,考察其包封率、活性率及相变温度.将载ALP、载钙离子(Ca2+)和磷酸盐(Pi)3种脂质体与β-甘油磷酸盐(β-glycerophosphate,β-GP)混合制备矿化液,观测矿物质的形态、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曲线;将Ⅰ型胶原与以上矿化液混合制备的复合材料应用于根尖孔破坏的离体牙根尖周围,根管充填并统计分析.结果:载ALP的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25.1%,平均活性率为16.5%,相变温度为37.3~40.1℃,峰值为39.2℃;与未加ALP者相比,所得矿化物形态和Ca/Pi比与天然骨中矿化物更接近,红外光谱曲线表明其为羟基磷灰石;体外模型显示该复合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托根充材料,预防超充.

    作者:汪春仙;武军驻;王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内窥镜在面颈部微创除皱术中的应用

    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面颈部皱纹的形成作为人体先出现衰老表征,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颈部作为人体常年暴露在外的部位,人的喜怒哀乐,言谈举止均是通过表情的变化而流露出来,因此成为人体受关注的部位之一.通常从25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大逐渐出现皱纹,其机制主要是由于皮肤的自然老化与光老化(photoaging)等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与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表皮角质层中的自然保湿因子(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NMF)不断减少、真皮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及退化、胶原和弹性纤维的排列紊乱、皮下脂肪细胞减少萎缩.此外,地心引力作用与面部表情肌运动也加剧了皱纹的形成[1].目前在除皱的各种治疗中,手术除皱相对于非手术除皱,明显具有效果好维持时间长等优点,并且逐渐向微创和无创方向发展,而内窥镜除皱技术作为微创手术的代表正顺应了这一发展的潮流.

    作者:陈翔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炎症小体在炎症调节中的研究现况

    炎症小体(inflammasomes)是一类由胞浆内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参与组装的蛋白复合物,是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炎症介导中起重要作用[1].参与组装的PRRs主要为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like receptors,NLRs).炎症小体可通过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或宿主来源的危险信号分子模式(danger-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招募和激活半胱天冬酶Caspase-1.活化的Caspase-1可水解蛋白底物,调控IL-1β和IL-18等炎症因子前体的合成、分泌并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pyroprosis)[2].

    作者:薛绯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平台转换技术中基台相关因素对种植体成功率的影响

    平台转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种植修复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平台转换技术可在保持种植体直径不变的情况下,基台直径可任意减小,故平台转换技术中基台因素对种植体的成功率和美学修复有重要影响.本文就平台转换技术中的基台直径,基台穿龈高度,基台角度,种植体-基台连接方式,种植体-基台界面(implant-abutment interface,IAI)位置及基台材料六个方面做一综述,探讨平台转换技术中基台相关因素对种植体的美学修复和成功率的影响.

    作者:滕腾;孙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牙源性干细胞研究进展

    干细胞的发现是人类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器官修复和组织再生提供了希望.通常干细胞(stem cells)具有3种重要特性:克隆生长、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根据分化能力不同,干细胞可分为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cells)、亚全能干细胞(pluripotent cells)和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 cells);根据发育阶段不同,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ESC可分化为人体任何一种组织或器官并发育成一完整个体,因而具有全能性;ASC可特异性的向某一种或几种细胞谱系分化,具有多能性[1,2].近年来,通过体细胞基因重组方式获得的一种新型干细胞——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因其可发育成个体,故将其划归全能干细胞[3].

    作者:吕陶红;穆超;穆锦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下颌骨牙槽突骨软骨瘤1例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是一种良性的骨肿瘤,好发于肢体长骨端,发生于颌面部骨较少.在上、下颌骨主要发生于髁突及喙突,其他部位发生者十分稀少;有报道称下颌正中联合、下颌角部、下颌体及下颌升支内侧均有发生[1],但下颌骨牙槽突内的骨软骨瘤在国内、外文献中均未见报道.

    作者:屈振宇;韩文利;赵岩;丰鑫;孙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颈部冬眠瘤1例

    冬眠瘤是罕见的包含棕色脂肪的良性软组织肿瘤,1906年首先被Murphey等报道,并称其为“假脂肪瘤”.因形态相似于冬眠动物的棕色脂肪,于1914年由Gery命名为冬眠瘤,临床报道较少.文中报道的冬眠瘤,因其位置在颈部正中舌骨前缘,极易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国内未见相似报道.

    作者:戴俊峰;丁小玲;布静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医疗行为中的过错责任严格化趋势再探讨

    在医疗侵权损害诉讼中,实行的是医疗过错责任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在理论上,由于医疗机构能够以更低的成本防止损害和提供证据,过错责任原则可以有效地激励医生以合理的成本来减少过错产生的损害,而举证责任倒置则是一种收益大化的责任分配方式.本文选取了国内两个案例和美国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在现实中,医疗过错责任已经演变成事实上的严格责任,这种严格化的趋势对医疗行为已经产生了过度威慑.为了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应严格区分医疗行为过错的性质,严格掌握归责原则,才能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缓解医患矛盾.

    作者:傅宏宇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