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部冬眠瘤1例

戴俊峰;丁小玲;布静秋

关键词:
摘要:冬眠瘤是罕见的包含棕色脂肪的良性软组织肿瘤,1906年首先被Murphey等报道,并称其为“假脂肪瘤”.因形态相似于冬眠动物的棕色脂肪,于1914年由Gery命名为冬眠瘤,临床报道较少.文中报道的冬眠瘤,因其位置在颈部正中舌骨前缘,极易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国内未见相似报道.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下颌骨牙槽突骨软骨瘤1例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是一种良性的骨肿瘤,好发于肢体长骨端,发生于颌面部骨较少.在上、下颌骨主要发生于髁突及喙突,其他部位发生者十分稀少;有报道称下颌正中联合、下颌角部、下颌体及下颌升支内侧均有发生[1],但下颌骨牙槽突内的骨软骨瘤在国内、外文献中均未见报道.

    作者:屈振宇;韩文利;赵岩;丰鑫;孙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炎症小体在炎症调节中的研究现况

    炎症小体(inflammasomes)是一类由胞浆内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参与组装的蛋白复合物,是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炎症介导中起重要作用[1].参与组装的PRRs主要为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like receptors,NLRs).炎症小体可通过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或宿主来源的危险信号分子模式(danger-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招募和激活半胱天冬酶Caspase-1.活化的Caspase-1可水解蛋白底物,调控IL-1β和IL-18等炎症因子前体的合成、分泌并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pyroprosis)[2].

    作者:薛绯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颈部冬眠瘤1例

    冬眠瘤是罕见的包含棕色脂肪的良性软组织肿瘤,1906年首先被Murphey等报道,并称其为“假脂肪瘤”.因形态相似于冬眠动物的棕色脂肪,于1914年由Gery命名为冬眠瘤,临床报道较少.文中报道的冬眠瘤,因其位置在颈部正中舌骨前缘,极易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国内未见相似报道.

    作者:戴俊峰;丁小玲;布静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3种冠边缘肩台设计对龈沟液中IL-1β、AST及其OPN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烤瓷熔附金属全冠不同冠边缘设计对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骨桥蛋白(OPN)水平的影响,为临床修复设计提供合适的边缘修复.方法:选择拟行固定冠修复的病例32例,均为上颌前牙56颗,分别设计不同的冠边缘修复设计,行镍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在修复前、修复后1、3、6、12个月分别检测、分析牙周临床指标,及应用ELISA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GCF)中IL-1β、AST、OPN的含量.结果:3组修复设计修复6个月后牙周临床指标和龈沟液中的细胞因子、酶类的水平变化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变化量趋于平稳.3组之间相比:B组的牙周临床指标和龈沟液中的各项指标表达量明显小于A、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镍铬合金烤瓷修复全冠无论何种冠边缘修复设计都会对牙周产生不良刺激,但是带斜面的浅凹形肩台组对牙周的刺激由于直角肩台组合刃状边缘组.

    作者:夏冬景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内窥镜在面颈部微创除皱术中的应用

    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面颈部皱纹的形成作为人体先出现衰老表征,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颈部作为人体常年暴露在外的部位,人的喜怒哀乐,言谈举止均是通过表情的变化而流露出来,因此成为人体受关注的部位之一.通常从25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大逐渐出现皱纹,其机制主要是由于皮肤的自然老化与光老化(photoaging)等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与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表皮角质层中的自然保湿因子(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NMF)不断减少、真皮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及退化、胶原和弹性纤维的排列紊乱、皮下脂肪细胞减少萎缩.此外,地心引力作用与面部表情肌运动也加剧了皱纹的形成[1].目前在除皱的各种治疗中,手术除皱相对于非手术除皱,明显具有效果好维持时间长等优点,并且逐渐向微创和无创方向发展,而内窥镜除皱技术作为微创手术的代表正顺应了这一发展的潮流.

    作者:陈翔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不同环境对玻璃渗透氧化铝陶瓷亚临界裂纹扩展的影响

    目的:研究口腔临床修复中常用的玻璃渗透氧化铝陶瓷(IA,In-Ceram Alumina,IA)在干燥环境和潮湿环境下的亚临界裂纹扩展(SCG)行为的区别.方法:通过三点弯曲强度测量方法测得15个IA样本的强度数据,采用循环疲劳测试法测出干燥环境下15个IA样本以及在潮湿环境下15个IA样本的循环疲劳断裂次数数据;SCG行为通过裂纹扩展速率和应力强度因子(K1)的函数关系来描述.结果:不同环境下IA在循环载荷下发生亚临界裂纹扩展后导致材料断裂,在干燥环境下应力强度因子K1为临界应力因子KIC的46%时发生裂纹传播;在潮湿环境下应力强度因子K1为临界应力因子KIC的40%时发生裂纹传播.结论:IA在循环载荷下存在SCG行为,当应力强度因子相同时,潮湿环境下样品的裂纹扩展速率较大,说明潮湿环境能加速亚临界裂纹扩展,符合口腔的实际情况.

    作者:张志升;肖云;李水根;苏剑生;刘伟才;陈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GTR联合植骨术中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联合植骨材料治疗骨内缺损是目前临床上能获满意效果的一种常用治疗手段.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GTR联合植骨术的治疗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术后6个月的观察评估此项手术技术应用于临床是否具有稳定的优越性.方法:选取20例慢性牙周炎牙槽骨垂直吸收的患牙,共计60个位点,随机分为实验组(PRF+ GTR联合植骨术组)和对照组(单纯GTR联合植骨术组)各30个位点.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拍摄CBCT确定术区骨密度,同时记录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并进行比较.在此期间,测量术前、术后1、2周、l、3、6个月时的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gingival width,KTW),观察其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D、CAL、BI的均值在术前与术后6个月时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CAL的改善方面要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角化龈宽度变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骨密度值的变化,两组差别则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RF的应用有利于提高GTR联合植骨术的临床疗效,在恢复牙周附着丧失方面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作者:吕欣欣;寇育荣;潘亚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HER-2/neu和COX-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HER-2/neu和COX-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SACC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HER-2/neu和COX-2在42例正常的涎腺组织和42例SACC组织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ACC中HER-2/neu和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9% (20/42)和64.3%(27/42)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SACC中它们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P=0.001,R=0.611).HER-2/neu的阳性率在不同分化程度的SACC中存在差异(P<0.05)与临床TNM无关,COX-2高表达与临床TNM分期有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HER-2/neu和COX-2表达与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关系(P<0.05).结论:HER-2/neu和COX-2的表达与SACC的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HER-2/neu和COX-2可能会成为SACC的病理分级和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李静;静广平;宋涛;孙翔宇;吕克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微波促进EDTA对牙本质的影响

    目的:研究微波能否促进EDTA对牙本质的影响.方法:收集活髓智齿,将根管牙本质片切成条形样本,将所有样本随机分为2组.第1组为对照组,第2组为微波组,第1组中样本均分为3份,分别在蒸馏水中放置1min、EDTA中放置1 min、2 min;第2组中样本增加微波照射,其他处理方法与第1组相同.通过垂直加压探头以2 mm/min的速度对样本加压,检测样本折裂时所需的小压力,计算牙本质的压缩强度.所得数据采用SPPS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显著性水准为0.05.结果:EDTA作用牙本质条2 min后,牙本质的压缩强度无显著性差异.微波联合EDTA作用牙本质条1 min、2 min后,牙本质的压缩强度均减小;且作用1 min时与无ED-TA作用时相比,牙本质条压缩强度有极显著差异(P<0.01),2 min后差异也极其显著(P<0.001);微波联合ED-TA作用1 min时牙本质条的压缩强度与作用2 min时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EDTA对牙本质短时间内(2 min)作用影响不大.微波能明显加快短时间(1 min)内EDTA对牙本质压缩强度的降低,并且微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反应早期.

    作者:张健;张平;葛久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可注射型热触发仿天然骨材料的基础研究

    目的:试图研制可注射型热敏仿天然骨材料,测定其理化特性,并将其初步应用于体外根尖孔破坏的离体牙模型上.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载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脂质体,考察其包封率、活性率及相变温度.将载ALP、载钙离子(Ca2+)和磷酸盐(Pi)3种脂质体与β-甘油磷酸盐(β-glycerophosphate,β-GP)混合制备矿化液,观测矿物质的形态、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曲线;将Ⅰ型胶原与以上矿化液混合制备的复合材料应用于根尖孔破坏的离体牙根尖周围,根管充填并统计分析.结果:载ALP的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25.1%,平均活性率为16.5%,相变温度为37.3~40.1℃,峰值为39.2℃;与未加ALP者相比,所得矿化物形态和Ca/Pi比与天然骨中矿化物更接近,红外光谱曲线表明其为羟基磷灰石;体外模型显示该复合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托根充材料,预防超充.

    作者:汪春仙;武军驻;王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长沙市2~4岁儿童婴幼儿龋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调查长沙市2~4岁婴幼儿龋的关因素,为预防婴幼儿龋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调查长沙市2435名2~4岁儿童口腔健康情况,并抽取35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Logistc回归分析.结果:含奶瓶睡觉、怀孕时间、母乳喂养方式、每日刷牙次数、母亲文化程度及口腔知识等是婴幼儿龋的相关因素.结论:改正含奶瓶入睡习惯,保证孕期母体良好、足月生产、定时适量的母乳喂养、养成良好刷牙习惯、提高母亲文化程度、多吃粗粮可以有效减少ECC的发生.

    作者:陈秋迎;张凯;阙国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医疗行为中的过错责任严格化趋势再探讨

    在医疗侵权损害诉讼中,实行的是医疗过错责任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在理论上,由于医疗机构能够以更低的成本防止损害和提供证据,过错责任原则可以有效地激励医生以合理的成本来减少过错产生的损害,而举证责任倒置则是一种收益大化的责任分配方式.本文选取了国内两个案例和美国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在现实中,医疗过错责任已经演变成事实上的严格责任,这种严格化的趋势对医疗行为已经产生了过度威慑.为了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应严格区分医疗行为过错的性质,严格掌握归责原则,才能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缓解医患矛盾.

    作者:傅宏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3种方法根面平整对牙根表面形态影响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Gracey刮治器、Vector超声治疗仪和Er:YAG激光根面平整引起牙根表面形态学改变.方法:24颗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牙齿随机分为3组.A组,Gracey刮治器组,B组Vector超声治疗仪组,C组Er:YAG激光组.扫描电镜观察牙根表面形态.结果:A组牙根表面可见不规则的深沟和空洞样缺损.B组牙根表面清洁光滑,未见工作尖的痕迹,颗粒状结构覆盖于牙骨质层.C组牙根表面形态几乎没有改变,高倍镜下表层组织熔融呈火山状.结论:Er:YAG激光和Vector超声治疗仪都能有效地去除龈下牙石,而且与Gracey刮治器相比能更好的保存牙根表面健康组织.

    作者:解用江;焦娇;阎雷;宁佳;王洪霞;毛庆华;方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三维打印组织工程骨支架计算机辅助建模及快速成型技术

    目的:建立适用于组织工程骨需求的支架材料CAD空间构型,支架结构实体微观模型及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骨支架.方法:将螺旋CT获得的DICOM格式文件输入MIMICS软件,将其生成的三维模型导入GEOMAG-IC软件,提取外层轮廓,利用偏移功能模拟得到外层皮质骨.利用CATIA V5R17软件构建支架材料空间内部多孔微观模型单体,在空间合适坐标上阵列得到组织工程骨内部支架整体模型,通过变更单体构型快速建立多种整体支架构型.装配皮质骨与内部空间支架得到STL文件.采用PROJETTM3500三维打印机成型材料为光固化丙烯酸树脂,支撑材料为无毒可分解石蜡打印该模型,得到组织工程骨实体模型.后期利用生物可降解材料结合固高GXYZ303010-XYLE三维打印系统打印得到可降解组织工程骨支架.结果:成功的建立了骨组织支架微观结构CAD模型,并成功构建出该模型实体及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骨支架.结论:基于结合计算机逆向与正向工程建模技术,可快速建立多种符合组织工程骨要求的支架材料空间构型.其仿生三维微观模型对三维打印组织工程骨有着积极意义,结合三维打印机及适合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便可快速成型出植入所需的组织工程骨生物支架.

    作者:张嘉宇;米雪;刘勤;何惠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妊娠中期孕妇血清IL-1与牙周病的关系

    目的:研究妊娠中期孕妇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与牙周炎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中期妊娠妇女为研究对象,其中牙周炎30例,健康对照者30例.分别检查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出血指数(BI);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以ELISA法测定血清IL-1水平.结果:牙周炎组和对照组之间,PLI、PD、CAL、BI和血清IL-1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L-1与牙周临床指数PLI、PD、CAL、BI间相关系数为0.692、0.556、0.342、0.683.结论:血清IL-1与PLI、PD、CAL、BI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提示妊娠中期血清IL-1水平与牙周炎存在关联.

    作者:陈莹;汪涌;许晓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应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根面处理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应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根面处理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例患者的26颗Ⅱ°根分叉病变磨牙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对照组14颗患牙施行常规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术(Bio-oss骨粉+生物膜);实验组12颗患牙是在对照组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先用盐酸米诺环素处理根面1 min,生理盐水冲洗后,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RP)与骨粉混合植入根分叉区,覆盖生物膜.比较两组患牙根分叉病变位点处的治疗前后的探诊深度(PD)、水平探诊深度(HPD)和骨密度(BMD)3项指标.观察时间为术前(基线)、术后3个月和6个月.结果:术后两组患牙根分叉病变位点处的PD、HPD和BMD 3项指标均较基线时有明显改善(P<0.01),且实验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根面处理能够促进常规牙周再生性手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汪涌;徐燕;陈莹;赵兵;巩丹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湿度及摩擦涂布对粘结剂渗入牙本质深度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目的: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观测不同湿度及摩擦涂布对粘结剂渗入牙本质深度的研究.方法:选用24颗新鲜第三磨牙,随机均分为6组,去除(牙合)面釉质,在干燥和再湿润脱矿牙本质上分别进行非摩擦涂布(no rub-bing action,NRA)、轻轻摩擦涂布(slight rubbing action,SRA)、加力摩擦涂布(vigorous rubbing action,VRA)各10s,光照10 s后粘结Chrisma树脂.平行牙本质小管方向片切厚1 mm的试件,并将其置于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中,在界面处,每5μm测量一个点,计算机自动记录拉曼光谱,根据所记录的谱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湿润组SRA渗透深度高,干燥组VRA渗透深度与其相当.结论: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是研究修复粘接界面的有效手段.干燥条件下,粘结剂加力摩擦涂布渗入牙本质的深度与湿润组轻轻、加力摩擦涂布相似.

    作者:郭良微;丁玲;刘宝峰;徐经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牙源性干细胞研究进展

    干细胞的发现是人类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器官修复和组织再生提供了希望.通常干细胞(stem cells)具有3种重要特性:克隆生长、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根据分化能力不同,干细胞可分为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cells)、亚全能干细胞(pluripotent cells)和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 cells);根据发育阶段不同,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ESC可分化为人体任何一种组织或器官并发育成一完整个体,因而具有全能性;ASC可特异性的向某一种或几种细胞谱系分化,具有多能性[1,2].近年来,通过体细胞基因重组方式获得的一种新型干细胞——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因其可发育成个体,故将其划归全能干细胞[3].

    作者:吕陶红;穆超;穆锦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下颌三维定位技术指导下稳定型(牙合)垫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三维下颌定位技术指导下修正性调磨的(牙合)垫对TMD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从北京口腔医院颞颌关节门诊2003年3月~2008年12月就诊的患者选用40例(男12例女28例)颞颌关节病并有关节绞锁的患者,超声三维下颌定位仪中的髁突运动中心电子位置分析(electronic position analysis,EPA)检测指导下进行修正性调磨(牙合)垫治疗后,比较治疗前后下颌运动程度如张口度、关节绞锁运动、弹响和下颌运动疼痛的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发现超声三维下颌定位技术指导下修正性调磨的(牙合)垫治疗后,下颌运动明显改善,张口运动及被动大张口度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绞锁运动症状明显改善.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三维下颌定位技术指导下修正性调磨的(牙合)垫治疗TMD,能够改善TMD症状,在治疗绞锁运动方面有显著疗效.

    作者:杨鸯;杨晓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巨噬细胞与三株念珠菌作用后MyD88和CARD9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三株不同白色念珠菌作用下,巨噬细胞激活的关键下游信号传导分子CARD9 、MyD88基因表达水平以及所产生的活性氧ROS差异,探讨巨噬细胞对三株白色念珠菌杀伤能力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方法:将骨髓来源小鼠巨噬细胞分别与三株念珠菌以1∶10的比例共培养,30 min、1h、2h和4h收集巨噬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MyD88、CARD9基因的表达差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产生的ROS量.结果:RT-PCR结果显示,巨噬细胞与三株白色念珠菌共培养早期MyD88基因表达水平,3683组高;CARD9基因表达水平,3630组高;随着时间的增长,不同组别的MyD88基因相对表达无明显变化,而CARD9基因共培养2h相对表达量SC5314组高于3630组及3683组(P<0.01);4 h,3683组相对表达量高于3630组、SC5314组(P<0.01).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ROS荧光强度3630组>3683组>SC5314组(P<0.05).结论:CARD9是白色念珠菌PAMPs与PRRs识别及产生抗念珠菌感染关键分子ROS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其表达水平的差异有可能是导致巨噬细胞对不同念珠菌杀伤能力产生差异的机制之一.

    作者:戈艳萍;章小缓;李文卿;胡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