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国际刊号:1001-9324
  • 国内刊号:42-1187/R
  • 影响因子:0.87
  • 创刊:1982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5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湖北省优秀期刊
  • 特种医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年4期文献
  • 蝶窦内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患者男,46岁.反复头痛10余年,近6个月来双眼视力模糊,外院CT和MR诊断为鞍内垂体瘤.入院检查,双眼视力差,实验室检查正常.依据外院CT和MR诊断行开颅手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视交叉下方,呈鲜红色,表面光滑,肿物向下延伸.穿刺肿物抽出鲜红血液,考虑血管性病变可能性大,未做肿物切除.术后5天再次行MRI检查发现鞍内及鞍上池短T1短T2信号影,大小约1.5cm×1.3cm,内部见多发小流空信号影,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有强化(图1、2).诊断为鞍区海绵状血管瘤,与术前原MRI比较肿物有明显缩小.

    作者:季洪兵;郑春雨;李铭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oats'病钙化一例

    患者男,11岁.因左眼斜视5年伴左眼痛、失明7天入院.7天前左眼开始出现红肿、疼痛、失明、头痛伴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外伤史或近期感冒史.检查左眼无光感,睑结膜和球结膜均有充血;无突眼;角膜水肿伴雾状混浊,晶状体有色素沉着,玻璃体混浊,不能观察眼底;左眼压高.血常规检查正常.B超发现玻璃体内侧强回声光团,疑为左眼球肿瘤.CT检查见左眼球内后壁有蝶形密度增高影,其上缘部分可见点状钙化,位于视乳头外侧.

    作者:李传资;王兆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左胸膜包虫囊肿钙化一例

    患者男,25岁.因咳嗽、咳痰,左胸痛半个月,加重3天就诊.X线胸片示:左侧胸壁平第5肋弓区见一境界较清,突向左肺野半弧形病变与侧胸壁夹角成钝角,病灶邻近肺纹理纠集紊乱,相对应肋骨未见明显异常.拟诊:①左胸膜非侵袭性间皮瘤;②左胸膜包虫囊肿.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CT平扫:纵隔窗示左胸壁平第5肋弓区有一境界清楚、致密半弧形病灶突向左肺野,大小5.5cm×2.5cm×3.0cm(图1),CT值25~175HU,以病灶顶部密度高,CT值210HU,肿块基底区25HU,肿块与胸壁夹角成钝角,相对应肋骨未见破坏,胸膜未见肥厚,胸膜腔未见积液;肺窗示肿块邻近肺组织纹理扭曲,肺组织受压推移(图2).

    作者:施顺和;吐尔孙太;许家华;冯秋兰;肖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右大腿软组织巨大粘液性脂肪肉瘤并钙化一例

    患者女,27岁.发现右大腿中上段前外侧包块逐渐长大2年,迅速增大2个月.查体:右大腿包块约30cm×30cm×15cm大小,边界清楚,质较软,表面有囊性感,无红肿、压痛,无血管扩张,皮温正常;穿刺抽出草绿色液体约3.0ml.各项常规化验及肝功能检查均正常.B超检查:包块为实质不均匀性,部分液化.

    作者:郭仁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少见部位肺隔离症一例

    肺隔离症常见于两下肺,尤以左下肺多见.笔者发现1例左上肺外型肺隔离症,报告如下.患者男,18岁.体检胸片发现左上纵隔肿块,患者无自觉症状.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作者:刘春柱;邓江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肺癌肉瘤一例

    患者男,51岁.因刺激性咳嗽1年,伴胸痛、气短3个月入院.查体:除左肺叩诊为实音,听诊除呼吸音减低外余无异常发现.支气管镜检未见瘤细胞,经胸穿刺活检示凝血组织及纤维组织,内见少许异性细胞团.胸部正位片见左侧肺野于肺门区有一9cm×11cm的高密度块影,边缘光滑有浅分叶,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散在斑点状钙化.块影内侧缘与脊柱紧密相切,其上缘与纵隔成锐角.侧位片示该块影位于肺门的后方与脊柱重叠(图1).

    作者:郭宏斌;黄铨儒;郭炜;赵燕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气管低分化平滑肌肉瘤合并曲菌感染一例

    患者男,36岁.反复咳嗽、胸闷、气促3个多月,以过敏性哮喘入院.临床症状:自觉气管有阻塞感,气促,咯粘稠黄痰,偶有血丝.查体:桶状胸,双肺布满哮鸣音.实验室检查:AFP(-),CEA 32.9,EB 1∶10(+);查痰:2次找癌细胞(-),但有大量曲菌菌丝及孢子.

    作者:张昌政;黄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颅咽管瘤的MRI信号模式

    目的分组探讨信号强度与肿瘤组织类型及囊液成分之间的关系,加强对颅咽管瘤多样性表现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18例,常规作SE序列横断位T1WI、PDWI、T2WI及矢状位T1WI,全部病例均作增强扫描,部分病例作了囊液的生化分析.根据肿瘤在各序列上的信号强度,将颅咽管瘤的信号分为3种组合形式. 结果 18例肿瘤散布在各个年龄阶段,全部病例均发生在鞍区,其中实性肿瘤2例,囊性肿瘤11例,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瘤5例.囊性肿瘤和肿瘤囊性成分的信号表现在不同的成像序列上十分复杂多变,T1WI从低信号到完全高信号不等,PDWI从等信号到完全高信号不等,T2WI均为高信号.根据各序列上的信号强度,肿瘤的信号表现可分为3种不同的组合模式. 结论肿瘤的信号特点与肿瘤继发改变及囊液的生化成分有关,与肿瘤的组织亚型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将肿瘤按信号特点分为3种表现模式,可以强化对颅咽管瘤的认识,指导临床诊断.

    作者:戴平丰;胡吉波;周晓俊;孙伟军;章士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星形细胞瘤MRI瘤周水肿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与肿瘤血管生成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对68例MRI术前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星形细胞瘤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测量MR图像上肿瘤大小和瘤周水肿范围. 结果 MR图像中,星形细胞瘤大小与MVD无相关性(P>0.05);瘤周水肿与病理分级、MVD明显相关,随着病理级别的增加和MVD值的增高,瘤周水肿范围增大(P<0.01). 结论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与血管生成、病理分级密切相关,MRI图像显示的瘤周水肿范围可作为预测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征象.

    作者:张辉;周康荣;刘起旺;杨晓棠;张锁旺;梁力;孙少杰;徐坚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椎管硬膜外原发肿瘤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硬膜外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硬膜外原发肿瘤的MRI表现. 结果 MR定位正确率为100%,5例血管脂肪瘤中4例以脂肪信号为主,瘤体内血管成分表现为条带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3例海绵状血管瘤呈椭圆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可明显均匀强化.1例血管瘤MR表现与海绵状血管瘤相似.4例恶性淋巴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可中度或显著强化,有2例通过椎间孔向椎旁生长,1例破坏邻近椎体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3例脊膜瘤呈宽基底附着于硬膜,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瘤体明显均匀强化,邻近硬膜增厚. 结论根据椎管硬膜外原发肿瘤的MR表现,可准确定位并可推测其病理类型.

    作者:胡春洪;陈剑华;王雪元;丁乙;傅引弟;郭亮;沈海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四肢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螺旋CT三维影像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影像(SSD和MPR)在四肢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技术要点. 资料与方法研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45例患者的螺旋CT横轴位及三维影像,其扫描参数为:层厚2~5mm,螺距1.5,重建间距1~2mm;作SSD时阈值之低值范围为120~180,观察SSD和MPR的窗宽和窗位分别为3000~3200、1000~1200和1500、400. 结果螺旋CT横轴位结合SSD和MPR检出病灶47个,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82.2%;SSD图像质量优秀34例(75.6%),良好7例(15.6%),较差4例(8.9%);CT横轴位结合三维影像立体地显示了病灶的骨质破坏形式、形态、累及范围及周围软组织改变;MPR图像质量优秀35例(77.8%),良好6例(13.3%),较差4例(8.9%). 结论螺旋CT横轴位结合SSD和MPR图像能提供肢体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非常有价值空间结构信息,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临床应用价值大,利于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手术计划.

    作者:李友林;彭振军;韩萍;田志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边缘-中心向心强化率在肌骨系统良恶性肿块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参数边缘-中心向心强化率(Rrim-center)在肌骨系统良恶性肿块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28例肌骨系统肿块(良性14例,恶性14例)采用GRASS序列作MRI动态增强扫描.计算Rrim-center,分析其在良恶性肿块之间有无差异.通过描绘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得出佳评价指标. 结果恶性组Rrim-center0.62±0.22(范围0.18~0.92);良性组0.19±0.27(范围-0.16~0.84),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1),以0.30为界,对肿块潜在恶性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1.3%、91.7%、85.7%. 结论 MRI动态增强参数Rrim-center有助于肌骨系统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作者:丁庆国;胡春洪;丁乙;郭亮;谢道海;付引弟;朱晓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伤性髋关节脱位CT诊断

    目的探讨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的特点、合并症及半脱位形成的原因. 资料与方法测量40例健康成人的髋关节间隙对照分析34例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的CT表现. 结果后脱位15例占44.12%,中心型脱位9例占26.47%,半脱位8例占23.53%,陈旧性脱位2例占5.88%. 结论 CT对发现外伤性髋关节脱位及其合并症能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作者:郝志勇;苗成喜;陈冠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73例症状性子宫肌瘤,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明确子宫肌瘤血供后,分别行栓塞术. 结果本组子宫肌瘤均表现为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并行一次性两侧栓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3~6个月,98.33%月经恢复正常,92.68%贫血缓解,压迫症状均缓解,肌瘤体积分别缩小47.92%和56.05%.副反应有缺血性盆腔疼痛、发热和消化道反应,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

    作者:张电波;肖湘生;欧阳强;董伟华;董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不同栓塞剂栓塞子宫肌瘤的对比研究

    目的用不同类型的栓塞剂栓塞子宫肌瘤,对比分析费用及疗效. 资料与方法 7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4组,采用不同栓塞剂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Ⅰ组:聚乙烯醇(PVA)颗粒;Ⅱ组:碘油+平阳霉素+PVA颗粒;Ⅲ组:碘油+平阳霉素+明胶海绵;Ⅳ组:真丝线段.术后统计所需费用,随访观察3个月后月经恢复情况及6个月后B超复查瘤体大小变化. 结果Ⅰ、Ⅱ组疗效优于Ⅲ、Ⅳ组,Ⅰ组费用高. 结论碘油+平阳霉素+PVA颗粒是目前子宫肌瘤栓塞的推荐剂型.

    作者:王义清;王执民;郭卫平;张洪新;杨意心;关彦;李文献;倪代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膈下动脉供血在肝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膈下动脉侧支形成原因和膈下动脉供血病灶的分布范围,探讨膈下动脉供血在肝癌介入化疗加碘油栓塞(TACE)术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膈下动脉供血的肝癌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41~67岁,平均58岁.其中原发性肝癌17例,结肠癌肝转移3例,乳腺癌肝转移1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发现膈下动脉供血后,行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灌注化疗药,注入碘油,明胶海绵栓塞血管,并摄肝区碘油平片. 结果膈下动脉造影显示接受膈下动脉供血的肝内病灶沿膈下动脉走行分布,供血以右膈下动脉为主,病灶多发,多数与其他动脉支同时供养肿瘤组织.注入碘油后,病灶内碘油沉积良好. 结论膈下动脉是供养肝肿瘤的重要侧支血管,原发于肝动脉的供血支闭塞是促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瞿旭东;王建华;刘嵘;刘清欣;颜志平;程洁敏;李文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T导向下骨骼穿刺活检

    目的探讨CT导向下骨骼穿刺活检的方法、安全性及准确率. 资料与方法 38例骨骼病变患者,脊柱16例,其他22例.分别在CT导向下行抽吸、切割或同轴式活检. 结果穿刺成功率为100%,准确率为9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CT导向下骨骼穿刺活检安全有效,尤其对于脊柱等特殊部位应予采用.

    作者:方文;滕皋军;郭金和;何仕诚;邓钢;朱光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粘膜下子宫肌瘤动脉栓塞后的随访研究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穿刺,置入4F或5F Cobra导管选择性插入双侧子宫动脉,动脉造影后注入自制真丝线段微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阻断肌瘤血供. 结果子宫动脉栓塞后,粘膜下肌瘤因缺血发生萎缩、坏死等改变,并在治疗后1~3个月内全部自行脱落或部分娩出.肌瘤娩出后,无论瘤蒂多粗均可直接切断,局部不需缝扎处理,无活动性出血发生.子宫形态、月经量在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贫血症状逐步改善,临床有效率达到100%. 结论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及栓塞方法是治疗粘膜下肌瘤的佳选择.

    作者:谭伟;柯要军;姜玲;笪坚;余中发;沈蓓;时建军;简纪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压缩性胸腰段脊椎骨折的CT扫描方法

    一般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CT检查,主要只扫描骨折的椎体,此方法虽能对骨折椎体及椎管内脊髓的损伤情况作出较准确的诊断,但是对配合临床的内固定术治疗价值不大.近年来,笔者根据临床RF钢板内固定的需要,采取加扫与骨折椎体相邻的上、下两椎体椎弓根的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徐桂军;陈汉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柯尼卡Li 10A激光相机故障检修一例

    故障现象 (1)激光相机打印出的胶片是白片,没有任何图像;(2)303D红灯报警.故障分析及检修经过分析、试验、检查,后经柯尼卡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确认,是AOM Driver发生故障.分析出现白片的原因可能有:(1)胶片类型不对,经仔细辨认,没有换过胶片; (2)用不同的条件照像,打印出的胶片结果还是白片; (3)药水温度正常,药液未失效; (4)胶片在暗盒存放正

    作者:董福;赵明菡;李寒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GE sytec 4000i环形伪影的故障检修

    故障现象扫描过程中,图像中央部分出现一直径为5cm的单环形伪影,机器无任何故障代码显示.故障分析球管发射的X线穿过被扫描的物体到探测器上,探测器内密封的高压氙气将X线信号转换成电流信号,输入到DAS中,DAS再将电流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并处理转送到CPU内,由CPU完成数据校正、图像重建和图像显示工作.

    作者:周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妇产科疾病介入治疗新技术

    目前,介入放射技术已在妇产科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如:髂内动脉栓塞已成为产后盆腔大出血治疗的首选方法;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和再通术比腹腔镜检查和输卵管显微外科技术更简单、有效,已被不孕患者所接受;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已成为中、晚期妇科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介入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其所涉足的范围越来越广,一些新的介入治疗技术正逐渐在妇产科疾病中开展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妇产科诊疗内容.

    作者:张彦舫;冯敢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旋转DSA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旋转DSA三维成像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显示效果. 资料与方法对49例常规位置和患侧旋转造影后处理系统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三维成像在显示病变大小、范围、血液动力学以及总体空间表达的效果. 结果 49例中20例显示血管性病变,其中1例正侧位血管边缘显示不规则,通过旋转采集明确为梭形动脉瘤,29例阴性. 结论旋转DSA可立体、直观、完整地显示脑血管的病理解剖关系,对指导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文诺;吴勇健;陈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 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作者:方松华;罗叶旋;孟磊;章士正;金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的X线检查

    目的提高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的X线检出率. 资料与方法应用数字1000mA胃肠机检查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58例,强调检查体位,并按病理分型、局部分区、侵犯粘膜的深浅分别探索检出率. 结果 58例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检出51例,检出率为88%,其中Ⅰ、Ⅲ型检出率为100%,Ⅱa和Ⅱc型分别为89.4%和81.3%.贲门处检出率为80%,胃小弯近贲处为94%,胃底近贲门处为50%.病变浸润粘膜层检出率为75%,粘膜下层为94%.小能检出0.3cm×0.5cm大小病变. 结论数字胃肠机及认真应用体位检查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显示率很高.

    作者:黄裕宏;吴树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螺旋CT三维透明重建对内耳解剖结构的观察

    目的评价螺旋三维Ray Sum重建技术对内耳解剖结构的显示能力. 资料与方法对20位健康志愿者两侧内耳进行三维Ray Sum重建,沿X轴从0°开始自前向后每30°旋转1次,再沿Y轴从0°开始自上而下每30°旋转1次,观察内耳骨迷路和内听道的解剖结构. 结果内耳三维Ray Sum重建清楚地显示了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等内耳膜迷路的解剖结构.该方法从前向后和从上向下各12个位置的内耳膜迷路各结构的解剖清晰可见. 结论内耳三维Ray Sum重建成像能立体而直观地显示内耳膜迷路的解剖结构.

    作者:李龙;池晓宇;黄新才;吴晓军;刘卫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伤性听骨链异常的CT诊断

    目的分析33例外伤性听小骨异常的CT表现以探讨CT在外伤后听小骨异常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资料与方法对33例耳外伤性听小骨异常均行横、冠状面高分辨率CT扫描并分析其CT表现. 结果听骨链完全断裂10例(30.3%),锤砧关节脱位或伴有锤、砧骨移位16例(48.5%),锤砧骨移位4例(12.1%),砧镫关节脱位2例(6.1%),镫骨脚骨折1例(3.0%). 结论高分辨率CT对诊断外伤性听骨链异常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中林;宋丽娜;郑军;刘志莹;郑雅丽;郭继周;李强;王冰;陶健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鼠超急性脑梗死弥散-灌注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弥散-灌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法制作的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超急性脑梗死进行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其中2只为假手术A组,其余按栓塞时间30分钟、1、3、6小时分成B、C、D、E 4组.A组于2、24小时后,B、C、D、E组分别于栓塞后30分钟、1、3、6小时以及线栓拔出后2、24小时行弥散和灌注成像扫描. 结果假手术A组弥散、灌注成像无异常信号.实验B、C、D、E组均见灌注异常信号且范围无变化,弥散高信号区随时间延长而范围增大,6小时后与灌注异常信号区一致.栓塞2小时后T2WI显示高信号. 结论弥散磁共振成像可显示超急性脑梗死灶大小及其演变规律,灌注成像显示脑梗死缺血范围.

    作者:殷信道;冯晓源;符荣;陈元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经腹膜后入路建立犬髂动脉狭窄模型

    目的采用经腹膜后入路建立犬髂动脉狭窄模型. 材料与方法 12只犬经腹膜外作髂动脉部分结扎,造影观察术后即时于2~3个月后观察管腔狭窄情况. 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在术后即时造影显示管腔均通畅,狭窄率在(30±12)%;术后2~3个月造影,9只双侧动脉狭窄模型成功,狭窄率(70±18)%,其中4只出现狭窄后扩张.其余3只中,1只双侧动脉闭塞,2只单侧动脉闭塞. 结论本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动脉狭窄模型,有助于研究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过程.

    作者:尚鸣异;王建华;范隆华;李文涛;周康荣;钱晟;符卫国;姜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原发性心脏心包肿瘤的MRI诊断

    目的评价MRI在原发性心脏心包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原发性心脏心包肿瘤的MRI表现,并与UCG检查结果比较. 结果除1例右心房粘液瘤漏诊、1例定位错误外,其余定位和良恶性定性均正确,10例术前组织学定性正确.与MRI比较,UCG另有3例定位定性错误. 结论 MRI对心腔内肿瘤不仅定位准确,还多可定性;对肌壁肿瘤的良、恶性区别也有重要价值;对心包肿瘤多因其好发部位与特殊信号诊断不难.MRI是诊断和评价原发性心脏心包肿瘤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何伟良;丁文洪;杨光钊;李森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的MRI诊断

    目的评价MRI在主动脉弓畸形诊断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28例心脏MR检查中61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的MRI表现,37例尚有心血管造影(CAG),44例经手术证实. 结果 61例先天性主动脉畸形中,主动脉缩窄(COA)25例,右位主动脉弓24例,主动脉弓离断(IAA)5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伴COA)2例,孤立性左锁骨下动脉(伴右位主动脉弓)1例,永存第5对主动脉弓(伴IAA)1例,主动脉扭曲畸形(Kink A)2例,升主动脉扭曲1例. 结论比较MRI与CAG,MRI在对先天性主动脉畸形的诊断方面已达到CAG水平.

    作者:钟玉敏;朱铭;李玉华;唐旭峰;王谦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