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肢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螺旋CT三维影像应用研究

李友林;彭振军;韩萍;田志梁

关键词:螺旋CT, 三维成像, 骨, 肿瘤, 肿瘤样病变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影像(SSD和MPR)在四肢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技术要点. 资料与方法研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45例患者的螺旋CT横轴位及三维影像,其扫描参数为:层厚2~5mm,螺距1.5,重建间距1~2mm;作SSD时阈值之低值范围为120~180,观察SSD和MPR的窗宽和窗位分别为3000~3200、1000~1200和1500、400. 结果螺旋CT横轴位结合SSD和MPR检出病灶47个,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82.2%;SSD图像质量优秀34例(75.6%),良好7例(15.6%),较差4例(8.9%);CT横轴位结合三维影像立体地显示了病灶的骨质破坏形式、形态、累及范围及周围软组织改变;MPR图像质量优秀35例(77.8%),良好6例(13.3%),较差4例(8.9%). 结论螺旋CT横轴位结合SSD和MPR图像能提供肢体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非常有价值空间结构信息,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临床应用价值大,利于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手术计划.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听骨链异常的CT诊断

    目的分析33例外伤性听小骨异常的CT表现以探讨CT在外伤后听小骨异常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资料与方法对33例耳外伤性听小骨异常均行横、冠状面高分辨率CT扫描并分析其CT表现. 结果听骨链完全断裂10例(30.3%),锤砧关节脱位或伴有锤、砧骨移位16例(48.5%),锤砧骨移位4例(12.1%),砧镫关节脱位2例(6.1%),镫骨脚骨折1例(3.0%). 结论高分辨率CT对诊断外伤性听骨链异常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中林;宋丽娜;郑军;刘志莹;郑雅丽;郭继周;李强;王冰;陶健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伤性髋关节脱位CT诊断

    目的探讨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的特点、合并症及半脱位形成的原因. 资料与方法测量40例健康成人的髋关节间隙对照分析34例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的CT表现. 结果后脱位15例占44.12%,中心型脱位9例占26.47%,半脱位8例占23.53%,陈旧性脱位2例占5.88%. 结论 CT对发现外伤性髋关节脱位及其合并症能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作者:郝志勇;苗成喜;陈冠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柯尼卡Li 10A激光相机故障检修一例

    故障现象 (1)激光相机打印出的胶片是白片,没有任何图像;(2)303D红灯报警.故障分析及检修经过分析、试验、检查,后经柯尼卡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确认,是AOM Driver发生故障.分析出现白片的原因可能有:(1)胶片类型不对,经仔细辨认,没有换过胶片; (2)用不同的条件照像,打印出的胶片结果还是白片; (3)药水温度正常,药液未失效; (4)胶片在暗盒存放正

    作者:董福;赵明菡;李寒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鼠超急性脑梗死弥散-灌注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弥散-灌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法制作的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超急性脑梗死进行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其中2只为假手术A组,其余按栓塞时间30分钟、1、3、6小时分成B、C、D、E 4组.A组于2、24小时后,B、C、D、E组分别于栓塞后30分钟、1、3、6小时以及线栓拔出后2、24小时行弥散和灌注成像扫描. 结果假手术A组弥散、灌注成像无异常信号.实验B、C、D、E组均见灌注异常信号且范围无变化,弥散高信号区随时间延长而范围增大,6小时后与灌注异常信号区一致.栓塞2小时后T2WI显示高信号. 结论弥散磁共振成像可显示超急性脑梗死灶大小及其演变规律,灌注成像显示脑梗死缺血范围.

    作者:殷信道;冯晓源;符荣;陈元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GE sytec 4000i环形伪影的故障检修

    故障现象扫描过程中,图像中央部分出现一直径为5cm的单环形伪影,机器无任何故障代码显示.故障分析球管发射的X线穿过被扫描的物体到探测器上,探测器内密封的高压氙气将X线信号转换成电流信号,输入到DAS中,DAS再将电流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并处理转送到CPU内,由CPU完成数据校正、图像重建和图像显示工作.

    作者:周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原发性心脏心包肿瘤的MRI诊断

    目的评价MRI在原发性心脏心包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原发性心脏心包肿瘤的MRI表现,并与UCG检查结果比较. 结果除1例右心房粘液瘤漏诊、1例定位错误外,其余定位和良恶性定性均正确,10例术前组织学定性正确.与MRI比较,UCG另有3例定位定性错误. 结论 MRI对心腔内肿瘤不仅定位准确,还多可定性;对肌壁肿瘤的良、恶性区别也有重要价值;对心包肿瘤多因其好发部位与特殊信号诊断不难.MRI是诊断和评价原发性心脏心包肿瘤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何伟良;丁文洪;杨光钊;李森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螺旋CT三维透明重建对内耳解剖结构的观察

    目的评价螺旋三维Ray Sum重建技术对内耳解剖结构的显示能力. 资料与方法对20位健康志愿者两侧内耳进行三维Ray Sum重建,沿X轴从0°开始自前向后每30°旋转1次,再沿Y轴从0°开始自上而下每30°旋转1次,观察内耳骨迷路和内听道的解剖结构. 结果内耳三维Ray Sum重建清楚地显示了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等内耳膜迷路的解剖结构.该方法从前向后和从上向下各12个位置的内耳膜迷路各结构的解剖清晰可见. 结论内耳三维Ray Sum重建成像能立体而直观地显示内耳膜迷路的解剖结构.

    作者:李龙;池晓宇;黄新才;吴晓军;刘卫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椎管硬膜外原发肿瘤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硬膜外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硬膜外原发肿瘤的MRI表现. 结果 MR定位正确率为100%,5例血管脂肪瘤中4例以脂肪信号为主,瘤体内血管成分表现为条带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3例海绵状血管瘤呈椭圆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可明显均匀强化.1例血管瘤MR表现与海绵状血管瘤相似.4例恶性淋巴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可中度或显著强化,有2例通过椎间孔向椎旁生长,1例破坏邻近椎体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3例脊膜瘤呈宽基底附着于硬膜,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瘤体明显均匀强化,邻近硬膜增厚. 结论根据椎管硬膜外原发肿瘤的MR表现,可准确定位并可推测其病理类型.

    作者:胡春洪;陈剑华;王雪元;丁乙;傅引弟;郭亮;沈海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星形细胞瘤MRI瘤周水肿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与肿瘤血管生成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对68例MRI术前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星形细胞瘤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测量MR图像上肿瘤大小和瘤周水肿范围. 结果 MR图像中,星形细胞瘤大小与MVD无相关性(P>0.05);瘤周水肿与病理分级、MVD明显相关,随着病理级别的增加和MVD值的增高,瘤周水肿范围增大(P<0.01). 结论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与血管生成、病理分级密切相关,MRI图像显示的瘤周水肿范围可作为预测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征象.

    作者:张辉;周康荣;刘起旺;杨晓棠;张锁旺;梁力;孙少杰;徐坚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的MRI诊断

    目的评价MRI在主动脉弓畸形诊断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28例心脏MR检查中61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的MRI表现,37例尚有心血管造影(CAG),44例经手术证实. 结果 61例先天性主动脉畸形中,主动脉缩窄(COA)25例,右位主动脉弓24例,主动脉弓离断(IAA)5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伴COA)2例,孤立性左锁骨下动脉(伴右位主动脉弓)1例,永存第5对主动脉弓(伴IAA)1例,主动脉扭曲畸形(Kink A)2例,升主动脉扭曲1例. 结论比较MRI与CAG,MRI在对先天性主动脉畸形的诊断方面已达到CAG水平.

    作者:钟玉敏;朱铭;李玉华;唐旭峰;王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73例症状性子宫肌瘤,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明确子宫肌瘤血供后,分别行栓塞术. 结果本组子宫肌瘤均表现为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并行一次性两侧栓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3~6个月,98.33%月经恢复正常,92.68%贫血缓解,压迫症状均缓解,肌瘤体积分别缩小47.92%和56.05%.副反应有缺血性盆腔疼痛、发热和消化道反应,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

    作者:张电波;肖湘生;欧阳强;董伟华;董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粘膜下子宫肌瘤动脉栓塞后的随访研究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穿刺,置入4F或5F Cobra导管选择性插入双侧子宫动脉,动脉造影后注入自制真丝线段微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阻断肌瘤血供. 结果子宫动脉栓塞后,粘膜下肌瘤因缺血发生萎缩、坏死等改变,并在治疗后1~3个月内全部自行脱落或部分娩出.肌瘤娩出后,无论瘤蒂多粗均可直接切断,局部不需缝扎处理,无活动性出血发生.子宫形态、月经量在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贫血症状逐步改善,临床有效率达到100%. 结论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及栓塞方法是治疗粘膜下肌瘤的佳选择.

    作者:谭伟;柯要军;姜玲;笪坚;余中发;沈蓓;时建军;简纪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气管低分化平滑肌肉瘤合并曲菌感染一例

    患者男,36岁.反复咳嗽、胸闷、气促3个多月,以过敏性哮喘入院.临床症状:自觉气管有阻塞感,气促,咯粘稠黄痰,偶有血丝.查体:桶状胸,双肺布满哮鸣音.实验室检查:AFP(-),CEA 32.9,EB 1∶10(+);查痰:2次找癌细胞(-),但有大量曲菌菌丝及孢子.

    作者:张昌政;黄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右大腿软组织巨大粘液性脂肪肉瘤并钙化一例

    患者女,27岁.发现右大腿中上段前外侧包块逐渐长大2年,迅速增大2个月.查体:右大腿包块约30cm×30cm×15cm大小,边界清楚,质较软,表面有囊性感,无红肿、压痛,无血管扩张,皮温正常;穿刺抽出草绿色液体约3.0ml.各项常规化验及肝功能检查均正常.B超检查:包块为实质不均匀性,部分液化.

    作者:郭仁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肺癌肉瘤一例

    患者男,51岁.因刺激性咳嗽1年,伴胸痛、气短3个月入院.查体:除左肺叩诊为实音,听诊除呼吸音减低外余无异常发现.支气管镜检未见瘤细胞,经胸穿刺活检示凝血组织及纤维组织,内见少许异性细胞团.胸部正位片见左侧肺野于肺门区有一9cm×11cm的高密度块影,边缘光滑有浅分叶,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散在斑点状钙化.块影内侧缘与脊柱紧密相切,其上缘与纵隔成锐角.侧位片示该块影位于肺门的后方与脊柱重叠(图1).

    作者:郭宏斌;黄铨儒;郭炜;赵燕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压缩性胸腰段脊椎骨折的CT扫描方法

    一般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CT检查,主要只扫描骨折的椎体,此方法虽能对骨折椎体及椎管内脊髓的损伤情况作出较准确的诊断,但是对配合临床的内固定术治疗价值不大.近年来,笔者根据临床RF钢板内固定的需要,采取加扫与骨折椎体相邻的上、下两椎体椎弓根的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徐桂军;陈汉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四肢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螺旋CT三维影像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影像(SSD和MPR)在四肢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技术要点. 资料与方法研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45例患者的螺旋CT横轴位及三维影像,其扫描参数为:层厚2~5mm,螺距1.5,重建间距1~2mm;作SSD时阈值之低值范围为120~180,观察SSD和MPR的窗宽和窗位分别为3000~3200、1000~1200和1500、400. 结果螺旋CT横轴位结合SSD和MPR检出病灶47个,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82.2%;SSD图像质量优秀34例(75.6%),良好7例(15.6%),较差4例(8.9%);CT横轴位结合三维影像立体地显示了病灶的骨质破坏形式、形态、累及范围及周围软组织改变;MPR图像质量优秀35例(77.8%),良好6例(13.3%),较差4例(8.9%). 结论螺旋CT横轴位结合SSD和MPR图像能提供肢体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非常有价值空间结构信息,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临床应用价值大,利于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手术计划.

    作者:李友林;彭振军;韩萍;田志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旋转DSA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旋转DSA三维成像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显示效果. 资料与方法对49例常规位置和患侧旋转造影后处理系统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三维成像在显示病变大小、范围、血液动力学以及总体空间表达的效果. 结果 49例中20例显示血管性病变,其中1例正侧位血管边缘显示不规则,通过旋转采集明确为梭形动脉瘤,29例阴性. 结论旋转DSA可立体、直观、完整地显示脑血管的病理解剖关系,对指导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文诺;吴勇健;陈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膈下动脉供血在肝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膈下动脉侧支形成原因和膈下动脉供血病灶的分布范围,探讨膈下动脉供血在肝癌介入化疗加碘油栓塞(TACE)术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膈下动脉供血的肝癌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41~67岁,平均58岁.其中原发性肝癌17例,结肠癌肝转移3例,乳腺癌肝转移1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发现膈下动脉供血后,行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灌注化疗药,注入碘油,明胶海绵栓塞血管,并摄肝区碘油平片. 结果膈下动脉造影显示接受膈下动脉供血的肝内病灶沿膈下动脉走行分布,供血以右膈下动脉为主,病灶多发,多数与其他动脉支同时供养肿瘤组织.注入碘油后,病灶内碘油沉积良好. 结论膈下动脉是供养肝肿瘤的重要侧支血管,原发于肝动脉的供血支闭塞是促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瞿旭东;王建华;刘嵘;刘清欣;颜志平;程洁敏;李文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妇产科疾病介入治疗新技术

    目前,介入放射技术已在妇产科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如:髂内动脉栓塞已成为产后盆腔大出血治疗的首选方法;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和再通术比腹腔镜检查和输卵管显微外科技术更简单、有效,已被不孕患者所接受;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已成为中、晚期妇科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介入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其所涉足的范围越来越广,一些新的介入治疗技术正逐渐在妇产科疾病中开展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妇产科诊疗内容.

    作者:张彦舫;冯敢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