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1岁.3个月前偶然发现右上腹包块,轻度压痛,包块渐增大,来院检查.查体:右上腹扪及一包块,约10.0cm×8.0cm大小,质硬,不活动,界清,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腹部超声:右上腹部有不均质性实质肿块,血供较丰富,肿块衰减及声影明显.腹部平片:右中下腹部见一大小约13.0cm×8.0cm的边界清晰、密度不均的高密度块影,其中心部密度较高,结肠有受压移位改变.
作者:孙清荣;王忠睿;罗勇;黄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女,30岁.发现左颈部和左颌下肿物半年入院.半年前偶然发现左颈部肿物,开始为小指头大小,后逐渐增大,并伴轻微疼痛不适.查体:于左颈上部可扪及约2.5cm×2.5cm大小的包块,边界清楚,质硬,活动可;左颌下可触及一肿大的淋巴结,压痛.余未见异常.
作者:陈碧敏;李恒国;康举龄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女,56岁.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持续性胀痛,间断性加重,无明显定位及规律性,伴视物模糊.左侧肢体乏力,运动不灵.头痛发作时有恶心、呕吐等表现,无发热,无意识障碍及抽搐发作.体检神志清楚,GCS 15分.右侧肌力Ⅴ级,左侧Ⅳ级,余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
作者:林志春;陈燕萍;张雪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59岁.2年前因尿频、尿痛,小便分叉,有时呈滴沥状就诊.外院诊断为前列腺增生,B超发现膀胱右后壁有一小肿块.患者无血尿、无发热、寒战,经给予抗炎等药物治疗,尿频症状有所好转,但仍有尿痛.B超复查示膀胱右后壁肿块较前增大.查体:耻骨上区压痛.肛诊:前列腺Ⅱ°大,质韧,压痛,中央沟消失,光滑,无结节感.膀胱镜检未见异常.临床诊断:膀胱壁肿瘤.
作者:孙振中;刘旭林;唐小峰;周承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27岁.来自牧区.患者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伴反酸、嗳气、恶心但无呕吐,发热、乏力、腹泻伴黑便.临床以胃溃疡收入院.查体:左下腹部可触及约14cm×8cm大小的柱状包块,质硬,表面尚光滑,触之无波动感,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双肾区无叩击痛.实验室检查:WBC 11.2×109/L,RBC 5.36×1012/L,HGB 163g/L,PLT 45×109/L.B超检查:左中腹部包囊虫.
作者:杜佩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67岁.不明原因出现间断性咳嗽伴食欲不振、乏力.查体:贫血貌,两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小水泡音,左锁骨上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脾大,胸骨后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 5.8×109/L,RBC 2.5×1012/L,Hb 8g/L;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分别占6%、8%、6%;中幼红、晚幼红分别占6%、8%;血小板 142×109/L.
作者:杨光;殷风华;韩捧银;刘秀建;谷铁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女,24岁.上腹部持续疼痛20天入院.腹部绞痛,放射至背部,无发热及黄疸,其间频繁呕吐,且吐血1次,解柏油样大便,大便隐血试验(+++).患者曾于1997年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心肺无特殊,腹软,剑下压痛,肝脾未触及,体温36.8℃,脉搏70次/min,血压13/8kPa.
作者:王正奎;李鹏;苟万明;陈筱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54岁.车祸伤及头、胸部5天,当时有头痛、头晕、呕吐及一过性昏迷史,现感胸闷、心慌,活动后加重.既往有高血压10余年,自服降压药物(卡托普利、心痛定).查体:胸廓对称,右乳头内侧胸壁淤血,右眼眶周及右颈部皮肤软组织肿胀,颈软,气管居中.左肺听诊呼吸音清晰,略低,叩诊示左上胸部近胸骨缘有直径约10cm的实音区.实验室检查:转氨酶比值0.7,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谷氨酰转氨酶60IU/L,高密度脂蛋白1.28mmol/L.
作者:陈俊香;赵兴圣;周茂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61岁.半个月前始觉下腹部疼痛不适,尿频,但无血精、脓血尿.查体:左下腹部扪及一约10cm×8cm大小肿物,质硬,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差.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常规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左下腹及盆腔内巨大不规则回声欠均质肿物,边界尚清,考虑腹膜后囊实性肿瘤,来源难以确定.
作者:马庆友;李建华;荆才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31岁.无痛性肉眼血尿1年入院.患者自诉1年前无诱因发现血尿,无膀胱刺激征,无发热,其后常见间断血尿,并偶见血精.专科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无特殊.B超检查:膀胱三角区探及1.5cm×1.4cm、1.4cm×1.1cm不规则稍强回声光团,与膀胱边界不清.
作者:杨长德;龚洪翰;王敏;姜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女,63岁.4年前曾因腹胀、腹痛、便血1年余入院.入院检查:OT实验(-),乙肝两对半(-).B超检查:肝、脾、肾周围间隙充满蜂窝状无回声区,深达3cm,盆腔左侧附件区见一类圆形囊性无回声区,直径约1.3cm.CT检查:盆腔左侧附件区占位伴腹水形成,考虑恶性肿瘤.钡灌肠检查:乙状结肠和直肠交界处可见充盈缺损,考虑直肠癌.手术所见:大量淡黄色胶冻状黏液充满腹腔,肠管浆膜充血,裹有薄层淡黄色黏液.左侧附件区见6cm×5cm×4cm黏液瘤.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病理诊断:双侧卵巢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伴腹膜黏液性种植.
作者:陈小启;戚乐;章有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20岁.左足跟部疼痛5个月,劳累后加重,无胸痛、消瘦、畏寒、发热等症状.专科检查:足外观正常,皮肤无红肿,皮温不高,局部稍有压痛,活动正常.X线片示:左跟骨结节内侧突见一不规则密度减低区,其下缘骨皮质缺损,无明显软组织肿块(图1).CT示:左跟骨后下部内侧有一约2.0cm×3.0cm×3.6cm大小的骨质破坏区,内有多发小斑片状死骨残存,边缘不规整,部分有硬化环,内下缘骨皮质缺损(图2).
作者:曾英琅;吴贵华;颜志平;刘昌华;罗万能;江显毅;廖洪锋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女,9岁.头痛25天就诊.查体:神志清,精神正常,语言无障碍,全身皮肤、淋巴结无异常,颅神经无异常,无锥体束征.右颞部可触及一4.0cm×5.0cm×6.0cm大小的包块,质硬,无压痛.
作者:杨运俊;程敬亮;张勇;赵艺蕾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转移性卵巢肿瘤的CT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转移性卵巢肿瘤进行CT回顾性分析. 结果 29例转移性卵巢肿瘤CT发现45个肿瘤,18例为双侧病灶(62.1%),9例为单侧病灶(31.0%),2例未发现病灶;45个肿瘤中Ⅰ型3个,Ⅱa型14个,Ⅱb型10个,Ⅱc型11个,Ⅲ型7个;以囊性为主的病灶17个,占37.8%,混合性10个,占22.2%,实性为主的病灶18个,占40.0%;以囊性为主的病灶单房3个,多房14个;原发部位分别为胃10例,肠7例,原发部位不明5例,宫颈2例,乳房、胆囊、阑尾、肺及类癌各1例. 结论转移性卵巢肿瘤病灶以双侧多见,实性为主,原发灶常见于胃肠道.
作者:许玲辉;王玖华;沙炎;陈彤箴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螺旋CT(SCT)表现特征与癌细胞中p21WAF1、p16INK4及PCNA表达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对39例(共41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患者,观察每个病灶SCT表现特征,包括肿瘤大小、包膜的形成、侵袭危险性及强化类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中p21WAF1、p16INK4、PCNA的表达情况.分析评价SCT表现特征与这3种蛋白之间的关系. 结果 SCT图像上HCC肿瘤大小、侵袭危险性、强化类型分别与p21蛋白、p16蛋白及PCNA有相关性(P<0.05),HCC包膜形成与p21蛋白、p16蛋白及PCNA无相关性(P>0.05). 结论根据HCC的SCT表现特征(肿瘤大小、侵袭危险性、强化类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推测p21WAF1、p16INK4及PCNA表达情况,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史英红;王滨;朱月莉;高志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描述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胃MALT淋巴瘤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4例均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和胃肠钡餐造影(GI)、CT及胃镜检查.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和浸润深度. 结果 4例均感染幽门螺旋杆菌.GI见胃内壁局限性或多个类圆形充盈缺损,黏膜破坏.CT表现见胃壁增厚或见小结节状突起.胃镜见胃黏膜明显增厚、充血,皱襞粗大、紊乱迂曲,并见多个小结节样增生及边缘模糊的浅表溃疡. 结论胃MALT淋巴瘤影像学表现虽没有特异性,但如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应考虑到胃MALT淋巴瘤的可能.
作者:屈艳娟;田志雄;孙骏谟;张在鹏;廖美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口服对比剂螺旋CT胆管成像技术(OCHCTC)要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26例胆系疾病患者口服碘番酸6g,12h后行上腹部快速容积扫描,获取轴面原始图像后再进行胆管系统的二维和三维重建.对患者的观察结果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 (1)平均胆管强化CT值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4.0mg/dl者,胆管显影较差或不显影.(2)23例(88.5%)患者胆管显影程度均可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17例显示3级以上胆管.3D图像清晰地显示了胆管解剖结构、梗阻部位或病变形态,弥补了横断面图像的不足,提高了诊断能力. 结论 OCHCTC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的胆管系统无创检查技术,3D图像可满意显示胆管解剖结构,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强;丁仕义;由昆;何宝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多原发性及多源性肿瘤的MRI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多原发性及多源性肿瘤的MRI资料. 结果多原发性肿瘤17例,其中,颅内多发性胶质瘤8例,多发性脑膜瘤2例,椎管内多发性神经纤维瘤4例,神经鞘瘤3例;多源性肿瘤14例,其中10例为神经纤维瘤病合并颅内或椎管内肿瘤,有1例肿瘤细胞类型达到3种. 结论 MRI对多原发性肿瘤和多源性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孝柏;吕秀华;刘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CT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63例,分析其CT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肿瘤PCNA.对照PCNA表达程度与CT表现的关系. 结果星形细胞瘤PCNA表达强弱与病理级别相关,星形细胞瘤密度均匀性、瘤周水肿程度及强化程度与PCNA表达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肿瘤部位及大小与PCNA表达没有相关性. 结论星形细胞瘤CT表现,特别是脑水肿、强化程度等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PCNA表达强弱.
作者:张冬;邹利光;张哉根;王文献;戴书华;孙清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分析MRI检查与手术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MRI对难治性癫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选择52例经临床及脑电图诊断,并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结果证实的癫痫患者,对其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MRI对有结构改变组癫痫患者诊断价值确切,阳性检出率达84.6%(44/52);对无明显结构改变组患者,诊断价值有限,应进行综合性定位检查. 结论 MRI对难治性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前准确定位有重要意义,可帮助临床医生选择佳手术适应证,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郝晶;李坤成;张国君;杨小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结合病理分析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CT特点.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临床和CT资料. 结果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8例CT影像均有特征性表现,为一侧或两侧顶枕叶或额顶颞枕叶表浅部位的脑回状或弯曲条带状钙化伴病侧大脑半球发育不全或萎缩.同时合并脑软化灶者2例,合并同侧颅骨增厚者2例. 结论 CT能够很好地显示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宽大脑回状及弯曲条带状钙化的特征.诊断具有特征性.
作者:解明;藏国军;王锐;吴冠和;宋段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影像特征. 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30例,男13例,女17例,除9例仅作MR平扫外,其余均作MR平扫+增强扫描.12例选用FLAIR序列. 结果典型表现者27例,占90%,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有时不均匀;非典型表现者3例,占10%,T1WI上肿瘤实质内为高信号.21例增强扫描中,16例无强化,1例分隔状强化,4例边缘强化.T2WI上大多表现为均匀高信号,少数信号不均匀. 结论典型常见的表皮样囊肿T1WI为低信号,信号欠均匀;非典型的表皮样囊肿T1WI呈高信号,信号形成原因是高浓度蛋白质所致,并非脂类物质.
作者:龚美琳;陈爽;姚振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电影磁共振成像(cine-MRI)对左室心脏功能的测定. 资料与方法通过对6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cine-MRI,并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X线胸片、心脏B超等检查确诊为健康者.分别对其测定心脏功能运动指标,其中包括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以及室壁的厚度测量等运动指标. 结果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心室壁形态结构;左室舒张末容积为101.3±14.6ml,收缩末容积为31.9±9.8ml,射血分数69.8±3.9%;左室后壁、室间隔厚度增厚率分别为60.6±13.5%和57.8±14.9%. 结论 cine-MRI对左室心脏功能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曾献军;龚洪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肺腺鳞癌的螺旋CT表现与组织病理所见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鳞癌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2~73岁,平均60.8岁.均采用螺旋CT扫描.结合组织病理所见,观察和评价肿瘤内部结构、密度分布、边缘特征及周围肺组织改变等CT表现. 结果 15例肺腺鳞癌中,周围型12例,中央型3例;肿块直径为3.8±1.1cm;均匀密度肿块2例(13%),不均匀密度肿块13例(87%);常见CT征象包括分叶征14例(93%),胸膜凹陷征12例(80%),肿块内坏死11例(73%),血管集束征10例(67%)和毛刺征8例(53%).不常见征象包括空洞和支气管气相各1例.病理上肿瘤呈灰白色,边界清楚,分叶,肿瘤呈实体性生长,腺癌与鳞癌成分并存. 结论肺腺鳞癌以周围型多见,螺旋CT像上呈软组织肿块,常伴有坏死,这与肿瘤呈实体性生长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有关.
作者:余建群;杨志刚;张尚福;月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明确三维梯度回波序列与脂肪抑制技术联合应用对关节软骨退变的诊断价值,并用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照研究. 资料与方法选择27例因外伤致半月板或韧带损伤需关节镜修复或关节镜下取游离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8例,女9例,年龄27~70岁,平均56岁.所有病例均行膝关节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SE T1WI、FE T2*WI、FS 3D RF-spoiled FAST.MRI检查后2周内行关节镜检查. 结果 FS 3D RF-spoiled FAST序列发现病变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98%、96%,病变检出率及分级与关节镜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三维梯度回波序列与脂肪抑制技术联合应用的T1WI是发现软骨退变的敏感序列.关节疼痛的患者行膝关节检查时,除常规MRI序列外,应加一软骨敏感序列.
作者:雷新玮;尹建忠;祁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视神经胶质瘤CT和MRI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视神经胶质瘤16例,其中CT检查15例,MRI检查6例,CT+MRI检查4例. 结果 16例中肿瘤位于眶内段13例,眶内段累及视神经管内2例,其中1例涉及颅内,另1例位于视神经管内.肿瘤表现为眼球后肌锥内肿块占位,梭形8例,条索状与椭圆形各3例,梨形及结节状各1例.CT检查15例,2例平扫与脑实质呈等密度,14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与视神经无法区分,增强后(13例)肿瘤大多呈轻至中等强化,1例CT扫描示视神经管扩大.MRI检查6例,3例肿瘤位于眶内段,2例涉及视神经管内,其中1例蔓延至颅内显示为视交叉前视神经增粗,另1例肿瘤位于视神经管内呈结节状;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肿瘤可强化,1例肿瘤内伴有囊性变. 结论 CT与MRI均能显示眶内段视神经胶质瘤,但MRI较CT能够获得更多的肿瘤内部信息,为管内及颅内视神经胶质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周蓉先;潘宇澄;邹明舜;罗道天;黄文虎;张骥;李逸尘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HRCT表现,评价HRCT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6例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HRCT扫描图像. 结果颞骨单侧发病10例,双侧发病6例.HRCT示受累颞骨弥漫性膨大,骨皮质变薄.根据病变的密度分为3种类型:硬化型9例(56.25%),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变形性骨炎型6例(37.5%),表现为高密度病灶中散在点或片状低密度区;囊型1例(6.25%),病变明显膨胀,表现为多个球形或卵圆形透亮区,有薄的骨壳包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导致颞骨的自然腔隙、孔道狭窄,如外耳道、鼓室腔、内听道、前庭导水管、耳蜗导水管及面神经乳突段骨管;一般不破坏听小骨和内耳骨迷路;常见并发症为炎症、胆脂瘤,3例(18.75%)继发胆脂瘤分别位于外耳道、乳突及上鼓室-乳突窦,其中上鼓室-乳突窦胆脂瘤破坏邻近听小骨、上半规管.此外,还可引起岩段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茎乳孔和颞下颌关节形态的改变. 结论 HRCT可清楚显示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质改变、病变范围及并发症,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本涛;汪卫中;王振常;鲜军舫;刘中林;梁熙虹;田其昌;兰宝森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身静脉血栓的常见表现.其主要并发症为肺栓塞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抗凝治疗虽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但血栓的溶解有赖于机体自身的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外科血栓切除术成功率有限,并可早期出现血栓复发.全身输注血栓溶解剂则有可能使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3倍的危险.导管接触性溶栓通过导管将血栓溶解剂直接送入血栓,明显提高了血栓溶解剂的效力、缩短了用药时间并迅速清除血栓,对病程在10~14天之内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良好.笔者就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龙;李彦豪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近年来,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在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仅在一个或三个方向施加弥散梯度磁场,所以不能正确评价具有不对称组织结构的各向异性特点.随着磁共振成像设备及技术的发展,新的弥散成像方式弥散张力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已初步应用于临床,成为临床诊断和研究脑白质病、脑血管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新方法.
作者:张卫东;梁碧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通过监测质子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变化研究单次大剂量分割照射后脑照射区域内的代谢变化及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放射性脑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建立单次大剂量分割照射后放射性脑损伤实验兔动物模型,通过测量照射前后动物乳酸(Lactic acid,Lac)、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等的波峰变化,比较照射前后不同时期各波峰变化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单次大剂量脑照射区域放射性损伤发生早期,质子MRS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 结论质子MRS分析可以作为早期检测放射性脑损伤的无创性、敏感性手段.
作者:陈龙华;官键;徐素俊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脑动脉瘤破裂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上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危险因素及预后. 资料与方法系统地回顾性分析78例(80枚)经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破裂的脑动脉瘤,男29例,女49例,年龄15~75岁,并将其分为A(介入栓塞42例)、B(开颅夹闭36例)两组,平均年龄A组为61岁,B组为57岁. 结果开颅夹闭治疗36例,1例重残,1例死亡;介入栓塞治疗42例,2例重残,无死亡病例;Hunt-Hess分级Ⅲ级以下两组治疗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介入栓塞治疗能处理形态各异和手术不能达到部位的动脉瘤,而大脑中动脉三分叉处宽颈或巨大动脉瘤开颅夹闭则优于介入栓塞治疗.
作者:邓东峰;李茂全;刘建民;张庆;陶妙娣;周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臭氧(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O3在腰椎间盘内的分布与疗效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用21G酒精针穿刺病变椎间盘并注射浓度为40μg/ml的O3气体8~10ml,术后立即行CT扫描观察椎间盘内O3气体的潴留及分布情况.所有患者随访超过18个月.分析椎间盘内O3情况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结果术后立即CT扫描显示气体在椎间盘内呈气湖状、裂隙状、小泡状或不定形状.按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显效者32例,有效者19例,无效者17例.46例气体呈散在分布,22例呈聚集分布,前者疗效优于后者(P<0.05);42例在突出或膨出的髓核组织之内可见单个或串珠状气泡分布,其疗效优于26例突出或膨出的髓核组织之内无气体者(P<0.01).而纤维环完整与不完整病例之间、盘内气体潴留量不同病例之间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疗效与O3气体在椎间盘内的分布特点有关,而与潴留量及纤维环完整与否无关.因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材、运用适当的注射手法可以提高疗效;纤维环完整与否在O3治疗中不宜作为病例选择的标准.
作者:俞志坚;何晓峰;何仕诚;李彦豪;滕皋军;陈勇;曾庆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骨盆骨折常引起膀胱尿道损伤,正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笔者总结了10例插入水囊导尿管后行CT检查诊断膀胱尿道损伤的病例资料,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付彪;秦义柳;傅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扩大的顶骨孔为一少见的颅骨先天发育异常,笔者于2002年遇到一个家族3代9例均有扩大的顶骨孔存在,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世军;施长华;潘玉才;倪忠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岛津SCT-5000TX型全身CT与SCT-4500型全身CT虽有高低档之区别,但二者在高压发生器、扫描架和扫描床等部分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基本相似.现将我们检修SCT-5000型全身CT的2例故障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作者:骆汉生;赵汉华;杨东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层面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中扫描参数和重建方法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60例共120次MSCT扫描, Marconi Mx8000型4层CT扫描仪,分别将准直层厚5.0mm、2.5mm、1.0mm与Pitch 0.875、1.25、1.75相匹配,各组数据分别以0%、50%、70%重叠重建率,对容积再现(VR)重建血管图像的图像质量和血管分支级数显示评分,不同层厚、重叠重建率和Pitch分组比较,将准直层厚2.5mm、1.0mm组,重叠50%重建68次血管成像行大密度投影(MIP)重建,与对应VR图像行配对t检验. 结果准直层厚1.0mm组0%和50%重叠重建及准直层厚2.5mm组重叠重建率50%、70%图像得分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准直层厚2.5mm组重叠重建率0%及准直层厚5.0mm组图像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准直层厚2.5mm时3种Pitch图像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准直层厚2.5mm和1.0mm时VR重建和MIP重建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MSCTA时选择适当的扫描重建参数,可以显示较多血管分支级数,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其优化的条件为:准直层厚2.5mm,Pitch 1.75,50%重叠重建,两种重建方法VR和MIP在显示血管方面无明显差别.
作者:刘玉林;陈宪;安连峰;陈军;杜东屏;郑之青;蒋春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沈天真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