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影磁共振成像对左室心脏功能的研究

曾献军;龚洪翰

关键词:电影, 磁共振成像, 心脏功能试验
摘要:目的研究电影磁共振成像(cine-MRI)对左室心脏功能的测定. 资料与方法通过对6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cine-MRI,并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X线胸片、心脏B超等检查确诊为健康者.分别对其测定心脏功能运动指标,其中包括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以及室壁的厚度测量等运动指标. 结果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心室壁形态结构;左室舒张末容积为101.3±14.6ml,收缩末容积为31.9±9.8ml,射血分数69.8±3.9%;左室后壁、室间隔厚度增厚率分别为60.6±13.5%和57.8±14.9%. 结论 cine-MRI对左室心脏功能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口服对比剂螺旋CT胆管成像技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口服对比剂螺旋CT胆管成像技术(OCHCTC)要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26例胆系疾病患者口服碘番酸6g,12h后行上腹部快速容积扫描,获取轴面原始图像后再进行胆管系统的二维和三维重建.对患者的观察结果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 (1)平均胆管强化CT值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4.0mg/dl者,胆管显影较差或不显影.(2)23例(88.5%)患者胆管显影程度均可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17例显示3级以上胆管.3D图像清晰地显示了胆管解剖结构、梗阻部位或病变形态,弥补了横断面图像的不足,提高了诊断能力. 结论 OCHCTC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的胆管系统无创检查技术,3D图像可满意显示胆管解剖结构,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强;丁仕义;由昆;何宝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单次大剂量照射后脑放射区域的活体MRS研究

    目的通过监测质子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变化研究单次大剂量分割照射后脑照射区域内的代谢变化及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放射性脑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建立单次大剂量分割照射后放射性脑损伤实验兔动物模型,通过测量照射前后动物乳酸(Lactic acid,Lac)、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等的波峰变化,比较照射前后不同时期各波峰变化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单次大剂量脑照射区域放射性损伤发生早期,质子MRS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 结论质子MRS分析可以作为早期检测放射性脑损伤的无创性、敏感性手段.

    作者:陈龙华;官键;徐素俊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以广泛肺间质纤维化为突出表现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一例

    患者男,67岁.不明原因出现间断性咳嗽伴食欲不振、乏力.查体:贫血貌,两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小水泡音,左锁骨上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脾大,胸骨后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 5.8×109/L,RBC 2.5×1012/L,Hb 8g/L;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分别占6%、8%、6%;中幼红、晚幼红分别占6%、8%;血小板 142×109/L.

    作者:杨光;殷风华;韩捧银;刘秀建;谷铁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颅内巨型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一例

    患者女,56岁.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持续性胀痛,间断性加重,无明显定位及规律性,伴视物模糊.左侧肢体乏力,运动不灵.头痛发作时有恶心、呕吐等表现,无发热,无意识障碍及抽搐发作.体检神志清楚,GCS 15分.右侧肌力Ⅴ级,左侧Ⅳ级,余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

    作者:林志春;陈燕萍;张雪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外伤性纵隔巨大血肿一例

    患者男,54岁.车祸伤及头、胸部5天,当时有头痛、头晕、呕吐及一过性昏迷史,现感胸闷、心慌,活动后加重.既往有高血压10余年,自服降压药物(卡托普利、心痛定).查体:胸廓对称,右乳头内侧胸壁淤血,右眼眶周及右颈部皮肤软组织肿胀,颈软,气管居中.左肺听诊呼吸音清晰,略低,叩诊示左上胸部近胸骨缘有直径约10cm的实音区.实验室检查:转氨酶比值0.7,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谷氨酰转氨酶60IU/L,高密度脂蛋白1.28mmol/L.

    作者:陈俊香;赵兴圣;周茂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视神经胶质瘤的CT与MRI表现

    目的分析视神经胶质瘤CT和MRI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视神经胶质瘤16例,其中CT检查15例,MRI检查6例,CT+MRI检查4例. 结果 16例中肿瘤位于眶内段13例,眶内段累及视神经管内2例,其中1例涉及颅内,另1例位于视神经管内.肿瘤表现为眼球后肌锥内肿块占位,梭形8例,条索状与椭圆形各3例,梨形及结节状各1例.CT检查15例,2例平扫与脑实质呈等密度,14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与视神经无法区分,增强后(13例)肿瘤大多呈轻至中等强化,1例CT扫描示视神经管扩大.MRI检查6例,3例肿瘤位于眶内段,2例涉及视神经管内,其中1例蔓延至颅内显示为视交叉前视神经增粗,另1例肿瘤位于视神经管内呈结节状;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肿瘤可强化,1例肿瘤内伴有囊性变. 结论 CT与MRI均能显示眶内段视神经胶质瘤,但MRI较CT能够获得更多的肿瘤内部信息,为管内及颅内视神经胶质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周蓉先;潘宇澄;邹明舜;罗道天;黄文虎;张骥;李逸尘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胰腺炎并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患者女,24岁.上腹部持续疼痛20天入院.腹部绞痛,放射至背部,无发热及黄疸,其间频繁呕吐,且吐血1次,解柏油样大便,大便隐血试验(+++).患者曾于1997年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心肺无特殊,腹软,剑下压痛,肝脾未触及,体温36.8℃,脉搏70次/min,血压13/8kPa.

    作者:王正奎;李鹏;苟万明;陈筱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CT表现(附8例报告)

    目的结合病理分析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CT特点.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临床和CT资料. 结果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8例CT影像均有特征性表现,为一侧或两侧顶枕叶或额顶颞枕叶表浅部位的脑回状或弯曲条带状钙化伴病侧大脑半球发育不全或萎缩.同时合并脑软化灶者2例,合并同侧颅骨增厚者2例. 结论 CT能够很好地显示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宽大脑回状及弯曲条带状钙化的特征.诊断具有特征性.

    作者:解明;藏国军;王锐;吴冠和;宋段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腹腔成骨肉瘤一例

    患者女,51岁.3个月前偶然发现右上腹包块,轻度压痛,包块渐增大,来院检查.查体:右上腹扪及一包块,约10.0cm×8.0cm大小,质硬,不活动,界清,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腹部超声:右上腹部有不均质性实质肿块,血供较丰富,肿块衰减及声影明显.腹部平片:右中下腹部见一大小约13.0cm×8.0cm的边界清晰、密度不均的高密度块影,其中心部密度较高,结肠有受压移位改变.

    作者:孙清荣;王忠睿;罗勇;黄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CT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63例,分析其CT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肿瘤PCNA.对照PCNA表达程度与CT表现的关系. 结果星形细胞瘤PCNA表达强弱与病理级别相关,星形细胞瘤密度均匀性、瘤周水肿程度及强化程度与PCNA表达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肿瘤部位及大小与PCNA表达没有相关性. 结论星形细胞瘤CT表现,特别是脑水肿、强化程度等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PCNA表达强弱.

    作者:张冬;邹利光;张哉根;王文献;戴书华;孙清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腺性膀胱炎一例

    患者男,31岁.无痛性肉眼血尿1年入院.患者自诉1年前无诱因发现血尿,无膀胱刺激征,无发热,其后常见间断血尿,并偶见血精.专科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无特殊.B超检查:膀胱三角区探及1.5cm×1.4cm、1.4cm×1.1cm不规则稍强回声光团,与膀胱边界不清.

    作者:杨长德;龚洪翰;王敏;姜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左侧腰大肌包囊虫误诊为脓肿一例

    患者男,27岁.来自牧区.患者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伴反酸、嗳气、恶心但无呕吐,发热、乏力、腹泻伴黑便.临床以胃溃疡收入院.查体:左下腹部可触及约14cm×8cm大小的柱状包块,质硬,表面尚光滑,触之无波动感,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双肾区无叩击痛.实验室检查:WBC 11.2×109/L,RBC 5.36×1012/L,HGB 163g/L,PLT 45×109/L.B超检查:左中腹部包囊虫.

    作者:杜佩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跟骨结节结核一例

    患者男,20岁.左足跟部疼痛5个月,劳累后加重,无胸痛、消瘦、畏寒、发热等症状.专科检查:足外观正常,皮肤无红肿,皮温不高,局部稍有压痛,活动正常.X线片示:左跟骨结节内侧突见一不规则密度减低区,其下缘骨皮质缺损,无明显软组织肿块(图1).CT示:左跟骨后下部内侧有一约2.0cm×3.0cm×3.6cm大小的骨质破坏区,内有多发小斑片状死骨残存,边缘不规整,部分有硬化环,内下缘骨皮质缺损(图2).

    作者:曾英琅;吴贵华;颜志平;刘昌华;罗万能;江显毅;廖洪锋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岛津全身CT故障检修二例

    岛津SCT-5000TX型全身CT与SCT-4500型全身CT虽有高低档之区别,但二者在高压发生器、扫描架和扫描床等部分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基本相似.现将我们检修SCT-5000型全身CT的2例故障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作者:骆汉生;赵汉华;杨东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先天性顶骨孔的影像诊断及其鉴别诊断(附3代9例分析)

    扩大的顶骨孔为一少见的颅骨先天发育异常,笔者于2002年遇到一个家族3代9例均有扩大的顶骨孔存在,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世军;施长华;潘玉才;倪忠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膀胱外生型无功能嗜铬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59岁.2年前因尿频、尿痛,小便分叉,有时呈滴沥状就诊.外院诊断为前列腺增生,B超发现膀胱右后壁有一小肿块.患者无血尿、无发热、寒战,经给予抗炎等药物治疗,尿频症状有所好转,但仍有尿痛.B超复查示膀胱右后壁肿块较前增大.查体:耻骨上区压痛.肛诊:前列腺Ⅱ°大,质韧,压痛,中央沟消失,光滑,无结节感.膀胱镜检未见异常.临床诊断:膀胱壁肿瘤.

    作者:孙振中;刘旭林;唐小峰;周承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电影磁共振成像对左室心脏功能的研究

    目的研究电影磁共振成像(cine-MRI)对左室心脏功能的测定. 资料与方法通过对6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cine-MRI,并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X线胸片、心脏B超等检查确诊为健康者.分别对其测定心脏功能运动指标,其中包括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以及室壁的厚度测量等运动指标. 结果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心室壁形态结构;左室舒张末容积为101.3±14.6ml,收缩末容积为31.9±9.8ml,射血分数69.8±3.9%;左室后壁、室间隔厚度增厚率分别为60.6±13.5%和57.8±14.9%. 结论 cine-MRI对左室心脏功能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曾献军;龚洪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肝细胞癌SCT表现特征与p21WAF1、p16INK4、PCNA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螺旋CT(SCT)表现特征与癌细胞中p21WAF1、p16INK4及PCNA表达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对39例(共41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患者,观察每个病灶SCT表现特征,包括肿瘤大小、包膜的形成、侵袭危险性及强化类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中p21WAF1、p16INK4、PCNA的表达情况.分析评价SCT表现特征与这3种蛋白之间的关系. 结果 SCT图像上HCC肿瘤大小、侵袭危险性、强化类型分别与p21蛋白、p16蛋白及PCNA有相关性(P<0.05),HCC包膜形成与p21蛋白、p16蛋白及PCNA无相关性(P>0.05). 结论根据HCC的SCT表现特征(肿瘤大小、侵袭危险性、强化类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推测p21WAF1、p16INK4及PCNA表达情况,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史英红;王滨;朱月莉;高志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盘内臭氧分布与疗效

    目的分析臭氧(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O3在腰椎间盘内的分布与疗效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用21G酒精针穿刺病变椎间盘并注射浓度为40μg/ml的O3气体8~10ml,术后立即行CT扫描观察椎间盘内O3气体的潴留及分布情况.所有患者随访超过18个月.分析椎间盘内O3情况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结果术后立即CT扫描显示气体在椎间盘内呈气湖状、裂隙状、小泡状或不定形状.按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显效者32例,有效者19例,无效者17例.46例气体呈散在分布,22例呈聚集分布,前者疗效优于后者(P<0.05);42例在突出或膨出的髓核组织之内可见单个或串珠状气泡分布,其疗效优于26例突出或膨出的髓核组织之内无气体者(P<0.01).而纤维环完整与不完整病例之间、盘内气体潴留量不同病例之间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疗效与O3气体在椎间盘内的分布特点有关,而与潴留量及纤维环完整与否无关.因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材、运用适当的注射手法可以提高疗效;纤维环完整与否在O3治疗中不宜作为病例选择的标准.

    作者:俞志坚;何晓峰;何仕诚;李彦豪;滕皋军;陈勇;曾庆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左颈上部和颌下恶性蝾螈瘤一例

    患者女,30岁.发现左颈部和左颌下肿物半年入院.半年前偶然发现左颈部肿物,开始为小指头大小,后逐渐增大,并伴轻微疼痛不适.查体:于左颈上部可扪及约2.5cm×2.5cm大小的包块,边界清楚,质硬,活动可;左颌下可触及一肿大的淋巴结,压痛.余未见异常.

    作者:陈碧敏;李恒国;康举龄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