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女,22岁.下腹壁及膀胱前壁缺损伴排尿异常入院.患者出生时即发现下腹壁及膀胱前壁缺损,排尿异常.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性膀胱外翻”,未予以治疗.体检:下腹壁及膀胱前壁缺损,膀胱后壁膨出部分可见输尿管开口及间歇性排尿,膀胱外翻黏膜可见慢性炎症瘢痕.
作者:刘伟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患者 女,77岁.因“腹胀4年,腹部膨隆3年,下腹隐痛不适1年”入院.曾在当地医院拟诊为腹腔囊肿,建议手术.入院时B超示:腹盆腔巨大囊实性混合性包块约25 cm×20 cm大小,上达剑突下,下抵盆腔,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囊壁不光滑,囊壁中可见不规则团块状强化回声,囊内透声差;子宫萎缩,双侧附件显示不清;双侧腹股沟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拟诊:腹盆腔巨大囊实性肿块(来源于卵巢).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 CEA) 425.9ng/ml;糖类抗原199 (CA199) >500 U/ml;糖类抗原125(CA125)248.13 U/ml;糖类抗原153( CA153)36.9U/ml,均高于正常值.
作者:潘仲林;宋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患者 男,75岁 1个月前因暴饮暴食后出现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 无明显发热、胸闷、心悸、咳嗽、腹泻与脓血便等.曾在外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并给予输液治疗(药物不详)后腹胀、腹痛好转.但进食后仍恶心、呕吐.患者既往有胆囊炎、胆囊结石及胰腺炎病史.
作者:曹长健;曹志中;熊毅;徐辉;叶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患者 男,52岁.因间断头晕3年伴抽搐发作1次入院.体检:神志清楚,双侧上、下肢肌力 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生理反应存在、病理征阴性.实验室检查无特殊.MRI表现:右侧鞍旁可见团块状混杂信号灶,边界清晰,病灶内示分层,上部呈短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下部及周边轻度强化(图1~3);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低信号(图4);部分脑沟内见多发点状短T1信号(图5).
作者:郑卫华;庹艳红;黄劲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动态增强CT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类癌10例,其中典型类癌6例,非典型类癌4例.10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及病理特征,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例胃类癌病灶主体全部位于胃底贲门(6例)或胃窦(4例),且以胃后壁或小弯侧者居多(8例).CT平扫肿瘤多(9例)表现为突入胃腔且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肿块;病灶长径在2.5~6.0 cm之间.3例发生胃周淋巴结转移;3例突破浆膜层出现胃外浸润.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中、重度强化,三期平均CT值分别为64.30 HU、74.30 HU、73.63 HU.结论 胃类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动态增强扫描对此疾病的定量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对鉴别诊断亦有提示作用.
作者:刘恺;文戈;邓燕佳;侯刚强;李建胜;汪丹凤;张雪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A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ric artery disection,SISMAD)的显示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A诊断SISMAD的患者资料8例,总结及优化扫描方案,采用多种后处理方法显示.结果 共诊断SISMAD 8例,SISMAD起止的长度在10~75 mm之间;夹层发生的部位7例靠近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段,其中3例发生于SMA近心端距SMA开口处约10~30 mm;1例起于发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后.发现3处及以上破口的SISMAD 5例,发现2处破口1例,发现1处破口2例.部分假腔内可见血栓形成.结论 SISMAD涉及的多种病理改变64排128层螺旋CTA均可清楚显示,可作为诊断SISMAD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曹茂盛;陈爱华;孟瑜;张红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盆部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对6例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腹盆部DSRCT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CT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较大肿瘤内可见坏死、囊变区,6例均可见多少不等钙化灶;增强扫描3例肿瘤实质部分呈轻至中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可见多发条状明显强化血管影.结论 腹盆部DSRC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当青少年患者腹盆部出现多发大小不等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可提示DSRCT的诊断,确诊仍需进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陈丽君;陈卫国;唐浩;徐维敏;胡碧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几种肾脏少见肿瘤的CT表现,探讨其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肾脏少见肿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瘤体的位置、包膜、密度、强化等情况,对比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原发性肾淋巴瘤5例,均位于肾髓质,4例浸润肾皮质,3例浸润肾盂,呈实性;2例呈实质肿块型,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并可见肿瘤包绕血管征;3例呈弥散浸润型,密度不均,无包膜,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1例位于肾皮质,2例位于肾髓质,呈实性,均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3例,囊实性,均位于肾髓质,有包膜,皮质受压但无侵犯,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轻至中度强化.血管周细胞瘤2例,呈实性,位于肾皮质,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血管样强化.结论 CT对肾脏少见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通过分析瘤体的位置、包膜、密度、强化方式等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朱庆强;王中秋;陈文新;朱文荣;吴晶涛;王守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MSCT)和X线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均行腹部平片、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胃肠道造影检查.结果 肿瘤位于空肠3例;结肠4例,其中乙状结肠3例,肝曲1例.MSCT均显示肠套叠及其顶端的肿瘤,套叠长度8~ 69 cm(平均31.43 cm);肿瘤长径2.74~9.89cm(平均5.81 cm),6例呈卵圆形或圆形,1例呈分叶状;肿瘤CT值为- 43 ~ - 93 HU(平均-73.14 HU),4例呈均匀脂肪密度,3例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腹部平片4例显示不全性肠梗阻,3例无阳性发现.2例胃肠道造影均发现肠套叠及其顶端的充盈缺损.结论 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可充分展现肠套叠及其顶端肿瘤的全貌,有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毅;张春来;陈金华;李然;石丹凤;张伟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GE VCT 64排螺旋CT球管在使用至接近寿命后扫描过程会停止,多数会报明显故障,但有时报相关故障后尚能正常工作,出现与报警内容矛盾的现象.笔者遇到一则报道如下:故障现象GE VCT 64排螺旋CT能够平扫,但行冠状动脉检查则时有停止,进入“Diagnostic”程序,检查错误日志(Error Log):“扫描因灯丝原因而被暂停或终止”,Error:245213;“(50 -0204)灯丝永久开路.这是由于加热板导致的,原因是检测到灯丝开路并在100 ms内连续重启3次未成功”,Error:260118185.
作者:程广斌;吴冰;黄金清;胡昕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少见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影像学误诊的29例椎管内神经鞘瘤影像表现.结果 髓外硬膜下25例,硬膜内外者3例,硬膜外者1例;C1-S4水平均可见肿瘤发生,多发者5例,肿瘤形态多样.MR T1 WI上呈等、低或高信号,T2WI上信号多样,以等或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以不均匀、明显强化为主.CT像上6例可见骨质破坏.位于胸髓平面以下者主要误诊为室管膜瘤(9例),伴骨质破坏者与骨肿瘤混淆(5例)、多发者主要误诊为神经纤维瘤(3例)和转移瘤(1例),MRI为等信号且增强明显强化的肿瘤主要误诊为血管源性肿瘤(4例)和脊膜瘤(2例),2例误诊为非肿瘤性病变即血肿及游离髓核(各1例).结论 椎管内神经鞘瘤影像表现多样,单发或多发均可,部分可伴骨质破坏,确诊需综合肿瘤部位、信号及强化等特点考虑.
作者:张立华;袁慧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伴薄型胼胝体的颅脑和脊髓MRI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个家系8例临床和遗传学确诊为HSP伴薄型胼胝体患者的颅脑和脊髓MRI资料.分析每例患者的MRI特点,并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和压部的厚度,分别在C3和T2水平测量相应平面脊髓的前后径及横径,另选取20例在本院行颅脑平扫MRI及颈椎MRI的正常病例为对照组进行相应测量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8例颅脑MRI均表现为胼胝体变薄,以膝部和体部明显,分别为(2.2±1.6)mm、(2.0±0.9) m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胼胝体压部未见明显变薄(P>0.05);C3、T2脊髓的前后径、横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8例均出现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及额顶叶深部脑白质对称性异常信号灶,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高信号.7例有脑萎缩,7例有颈胸段脊髓萎缩且其中1例胸髓末段显示异常信号灶.结论 HSP伴薄型胼胝体的颅脑和脊髓具有典型的MRI特点,主要表现为胼胝体膝部及体部变薄、脑萎缩、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内及额顶叶深部脑白质对称性异常信号灶及脊髓萎缩.MRI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确诊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查.
作者:刘慧;王小宜;彭光春;龙学颖;曹觉;黄清;邢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CT、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08年4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患者资料,男20例,女13例,年龄2~68岁,回顾性分析其CT和(或)MRI表现.结果 33例中有12例同时行CT、MRI,8例单独行CT检查,13例单独行MRI.20例CT检查中,病灶密度以等/略高/略低密度为主,CT值范围21~48 HU,有10例发现点片状钙化,有13例发现“浇注”现象,术前CT准确诊断本病者3例.25例行MRI常规平扫加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呈T1 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25例均可发现不同程度的“浇注”现象,21例肿块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3例中重度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23例MRI术前确诊.33例中共有22例肿块内有囊变区,12例肿块与脑干分界欠清晰,29例继发脑积水,3例重度脑积水,15例伴有室旁间质水肿,19例肿块几乎占满第四脑室.结论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CT、MR1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是目前诊断该病的佳方法,综合分析CT、MRI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肖道雄;孙胜军;彭吉东;杨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运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voxel based morphometry,VBM)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是否于发病前即存在脑灰质容积的改变. 方法 PTSD危险人群于创伤暴露后2天内行3 T MRI全脑扫描.搜集12例终确诊的PTSD患者及12例年龄、性别及创伤暴露与之相匹配的对照组的脑结构图像,运用基于SPM5的VBM5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双样本t检验,以P<0.001(未校正),核团体素>3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TSD组右侧杏仁核、海马旁回、前扣带回、额上回、颞中回、颞下回,楔前叶、左侧额下回、颞上回、岛叶、中央前回及中脑的灰质容积减少,未发现PTSD组较对照组灰质容积增加的区域.结论 创伤暴露初期就能探测出PTSD患者存在与情绪控制、调节及记忆等功能相关的脑灰质结构改变,推测这些改变在创伤前可能已经存在,可能是PTSD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作者:孙雅文;王振;周滟;秦玲娣;苏珊珊;路青;陈增爱;许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技术测定听皮层不同区域代谢物分布的可行性.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右侧大脑听皮层的颞横回前外区(HGal)、颞横回后内区(HG-pm)、颞平面(PT)等区行二维多体素1H-MRS检测,观察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化合物(Cho)、乳酸(Lac)、谷氨酰胺和谷氨酸(glutamate/glutamine,Glx)、GABA等代谢物的波峰特点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完成检查后分别将以NAA/( Cho+ Cr)、Lac/(Cho+Cr)、Glx/( Cho+ Cr)、GABA/( Cho+ Cr)等指标含量为灰阶的伪彩图与轴位T1WI进行融合,直观听皮层不同分区代谢物的分布情况.结果 多体素1H-MRS研究发现NAA/( Cho+Cr)、Glx/( Cho+ Cr)、GABA/( Cho+ Cr)比值在听皮层颞横回前外区、后内区及颞平面各区含量不均匀.颞横回后内区Glx/GABA比值明显高于颞横回前外区、颞平面等,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672、6.6968,P<0.001).通过视觉分析观察伪彩图与常规MRI的融合图像可见Glx、Lac的分布主要局限于颞横回后内区.结论 二维多体素1H-MRS能够显示听皮层不同分区代谢产物的代谢特征,为耳聋情况下听皮层代谢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作者:梁永辉;曾志梅;窦晓清;陈贤明;陈自谦;李辉;倪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轴位测量数据预测胸腔积液量的准确性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胸腔积液患者的胸部CT扫描数据,用VR胸水体积测量其胸腔积液的量;在轴位图像上分别于膈顶、隆突下及主动脉弓下3个平面测量胸腔积液的厚度并分别用A、B、C值代表;将体积与各个平面胸腔积液的厚度分别进行1次回归(线性回归)、2次回归和3次回归分析,并从中挑选出模型和系数显著且解释度大的回归方程式.结果 所有回归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膈顶平面预测胸腔积液方程式为:胸腔积液量(ml) =22.804 ×A -0.061×A2 - 106.399,R2 =0.898;隆突下平面预测胸腔积液方程式为:胸腔积液量(ml)=37.841×B-0.204 × B2 -235.935,R2=0.924;主动脉弓下平面胸腔积液方程式为:胸腔积液量(ml)=31.825×C-0.140×C2 - 17.278,R2=0.846.结论 胸腔积液的厚度均能预测胸腔积液的量,尤其是隆突下平面的径线能更准确地反映积液的量.
作者:陈莉;吕发金;张丽娟;李剑秋;姚开情;勒都晓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与高分辨率CT(HRCT)在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solitary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SBAC)诊断中协同应用的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SBAC患者的PET/CT及HRCT影像资料,患者均先行PET/CT显像,其中16例根据诊断需要于0~3天内行HRCT检查,分析两者对SBAC的协同诊断价值.结果 28例中,PET/CT显像确切诊断肺癌者15例(53.6%),恶性不除外5例(17.9%),良性病变8例(28.6%),误诊率较高.16例HRCT协同PET/CT确切诊断肺癌15例,其中1例初诊良性病变,后经HRCT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为肺癌,1例伴右肺门淋巴结转移者,HRCT图像仅显示形态正常淋巴结影,而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后经病理证实;PET/CT与HRCT协同诊断正确率达100%.结论 PET/CT显像诊断SBAC易出现假阴性,误诊率较高;PET/CT与HRCT在SBAC诊断中的协同应用能够弥补常规PET/CT显像中的不足,达到优势互补并充分发挥PET/CT的资源优势,有助于提高对SBAC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彭辽河;丁久荣;李杰;邱大胜;胡晓燕;朱佳;周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免疫状态患者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的临床及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病理或细菌学证实的46例PC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别对免疫健全和免疫抑制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免疫健全患者临床症状较轻而CT表现较明显,CT像上以结节/肿块、实变影多见;免疫抑制患者临床症状与CT表现一致,CT像上以片状浸润/渗出影、空洞多见.结论 PC的CT表现多样化,病变多见于两下肺;其影像学表现与患者免疫状态有关,免疫健全患者以结节/肿块型为主.CT对PC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斌;刘洪超;李清楚;金文韬;朱冬青;谢丽璇;刘锴;刘士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AM)的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随访中影像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活检证实的10例PLAM患者的HRCT随访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并讨论随访结果.结果 10例HRCT像上均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于肺中心及周边区域、大小不等的边界清楚的薄壁含气囊腔,以中等大小囊肿为主.在对10例患者随访中,6例肺囊肿数目增多伴随囊肿直径增大,1例在随访过程中先后行左右肺移植术,2例肺部囊肿数目及直径无显著改变,1例连续间隔1年后随访出现进展,再次随访6个月后无改变.伴随征象中间质增生及类结节影无显著改变.并发症3例肺不张中2例复张、1例范围缩小;2例胸腔积液,1例吸收、1例减少;2例气胸,1例吸收、1例吸收后复发;2例液气胸均吸收.合并症有腹腔淋巴管扩张,右肾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左前纵隔血管平滑肌瘤,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各1例.结论 肺部囊肿的数目及直径改变,液、气胸改变是随访过程的主要观察指标,HRCT检查是PLAM有效的诊断及随访手段.
作者:马永红;叶剑定;陈群慧;张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患者的MSCT征象.结果 9例患者中,7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为1.2 cm × 1.3 cm~6.5 cm×6.2 cm;CT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2例可见突入支气管内生长,2例呈“分叶征”,2例可见钙化,1例示“晕征”,1例示“空气半月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持续性强化,部分呈“花斑”样.5例示“贴边血管征”.结论 边界清晰、光滑,密度均匀、明显持续性强化为PSH的主要表现,综合分析其他征象更有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作者:郑芸;杨贤卫;周泽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X线、CT在减压性骨坏死(dysbaric osteonecrosis,DO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66名潜水员为观察组;50名正常者为对照组.分别行双肩、双髋、双膝关节X线及CT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早期DON征象的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X线检出病灶共36个,其中单纯囊变病灶9个,单纯钙化病灶21个,钙化与囊变共存者3个.CT显示观察组病灶共119个,其中单纯囊变病灶21个,单纯钙化病灶58个,钙化与囊变共存者20个.CT显示对照组钙化病灶56个;囊变病灶0个.结论 在DON早期诊断中CT对钙化、囊变征象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P<0.05);囊变可作为诊断DON的早期征象;钙化虽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差,因此只能作为诊断DON早期诊断的参考征象.
作者:于成福;杨艺;曹子文;李绍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对少见部位骨软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软骨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其中7例行X线平片检查,6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 顶骨、颞骨、颧骨、鞍底、锁骨及跟骨各1例,耻骨2例,颈椎4例,距骨5例.X线平片及CT像上均可见软骨帽,9例可见肿瘤中心松质骨与母骨髓腔相互移行,1例肿瘤周缘软组织出现肿胀.在MRI上,肿瘤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其间夹杂斑点状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结论 综合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可准确诊断少见部位的骨软骨瘤,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判定肿瘤是否发生恶变.
作者:唐浩;胡桂周;陈卫国;蔡裕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小圆细胞肿瘤(small round cell tumor of bone,SRCT)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SRCT的影像表现.13例行X线平片检查,19例行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结果 28例中,淋巴瘤10例,尤文氏肉瘤6例,浆细胞肿瘤6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4例,小细胞型骨肉瘤1例,间充质软骨肉瘤1例.CT、MRI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多数破坏较轻,但灶周软组织肿块较大且大于骨侵犯范围.结论 SRCT既有类似的影像学表现,各自也有其影像学特征,综合临床,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陈荣华;吴宏洲;陈恩德;郑力文;萧植丰;陈立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创伤性膝关节积脂血症(traumaticlipohemarthrosis,TL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TLH的普通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 34例患者中,左膝关节22例,右侧膝关节12例.34例均行普通X线平片检查,提示膝关节骨折32例;16例行CT检查,15例可见明确脂肪、关节液、血液不同成分的分层密度改变.18例行MRI检查,均可见“脂肪-血液接口征”.并拟诊隐性骨折2例.结论 X线平片对骨折的诊断意义大,对积脂血症的诊断帮助不大.CT及MRI均能很好显示创伤性TLH,均有“脂肪-血液接口征”这一特征性表现,尤其MRI除显示积脂血症的典型征象外,对隐性骨折的诊断更有意义.
作者:吴耀贤;高剑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颈部动脉血管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临床拟诊颈部动脉血管狭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患者行颈部3D CE-MRA.将两种方法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 23例患者共230个节段血管,3D CE-MRA显示了227个节段,共诊断出74处(32.6%)狭窄,其中28处轻度狭窄,22处中度狭窄,20处重度狭窄,4处闭塞;DSA共显示了230个节段的血管,共诊断出69处(30.4%)血管狭窄,其中24处轻度狭窄,23处中度狭窄,19处重度狭窄,3处闭塞.与DSA相比,3D CE-MRA对颈部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动脉闭塞的显示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分别为85.71%、90.91%、90%和75%,两种检查方法对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有良好的一致性(κ=0.921,P=0.000).结论 3.0T 3D CE-MRA能够可靠的评价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基本可以替代DSA检查.
作者:凌俊;叶靖;黄文诺;孙继全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头颈联合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CTA)对动脉成窗变异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行64排容积CT头颈联合CTA的患者资料1042例,对获得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曲面重组(curve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等后处理,比较各组图像对头颈部动脉成窗变异的显示情况,分析头颈部动脉成窗变异的检出率、部位、CTA表现、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伴发其他血管性病变等.结果 1042例中,头颈动脉成窗变异58例,共计61处,位于基底动脉24处、椎动脉16处、大脑前动脉12处、前交通动脉区7处、大脑中动脉2处.根据CTA表现分型,42处为裂隙型,19处为凸透镜型.58例成窗变异中12例伴有颅内动脉瘤,8例伴有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伴有右侧椎动脉行径异常,10例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论 头颈联合CTA可以立体、直观、准确地显示头颈部动脉成窗变异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有无伴发其他血管性病变等,有助于指导临床对伴发的血管性病变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唐翠松;汤光宇;李伟;李宝平;沈永菊;刘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近年来,光学成像以其非侵袭性、实时、分辨率高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领域,可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反映肿瘤解剖学结构及代谢情况.近红外(near-infrared,NIR)荧光成像是目前光学分子成像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合适的荧光探针标记细胞、蛋白质分子或核酸,用特定波长的红光激发荧光染料,使其发出波长长于激发光的近红外荧光,应用近红外荧光成像设备进行检测,即可直接检测生物体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和病理状态[1].其光谱范围为700~1000 nm,在此波段范围内被监测的生物体与组织的自发荧光干扰较小,穿透组织距离可高达数厘米,提高了成像的准确度和灵敏度[2].NIR探针主要包括无机分子探针和有机分子探针,具有针对病灶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即靶向性成像的性能.无机分子探针应用多的是量子点( quantum dots,QDs)和纳米颗粒;有机分子探针主要包括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和NIR荧光染料等.笔者主要简述NIR荧光染料的应用以及针对肿瘤特异性成像的新型多功能NIR染料的研究进展[3,4].
作者:田迎;郑玲;卢光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胸痛三联排查扫描(triple-rule-out,TRO)在心率<75次/min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拟行TRO的胸痛患者89例(心率<75次/min,心率变异<10次/min),并随机分别行前瞻性心电门控(A组,45例)及回顾性心电门控(B组,44例)TRO,依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选择管电流(400 ~800 mA),管电压设定为120 kV.A组根据不同心率设定采集期像设定为75%/60%,重叠时间(Padding time)设置为100 ms/200 ms,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技术,35% ~85%满电流输出.比较A、B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检验水准α=0.05.结果 A组与B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4,P =0.481).A组辐射剂量平均8.08 mSv,B组辐射剂量平均23.65 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29,P<0.00001),采用前瞻门控技术降低了65%的辐射剂量.结论 心率<75次/min情况下前瞻门控TRO通过修改参数可以达到与回顾门控TRO相仿的图像质量且可满足诊断要求,而辐射剂量亦大幅降低.
作者:赵磊;王泽锋;刘挨师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气道重度狭窄行介入放射学钳夹活检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 选取2006年10月至2011年9月气道重度狭窄、不能耐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24例,行胸部MSCT以明确狭窄部位及程度,其中严重狭窄位于气管者14例,隆突2例,左主支气管6例,右主支气管2例;DSA下以介入放射学技术经口腔依次向气道引入导丝、导管,并交换引入鞘管,经鞘管引入内镜活检钳对气道狭窄区钳夹活检病理检查.结果 气道狭窄区钳夹活检技术成功率100%,能获取满足病理要求的标本,未出现气道出血、穿孔、纵隔气肿、窒息、气胸等并发症.结论 DSA导向下介入放射学钳夹活检是急诊气道支架置入前明确病理学性质或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失败者的可行替代技术,操作简单、安全,阳性率高.
作者:任克伟;吴刚;韩新巍;任建庄;王艳丽;焦德超;张文广;朱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针刀神经根松解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 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4)和对照组(n=42).治疗组行腰椎CT引导下针刀神经根松解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对照组行单纯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7~ 10天、3个月、6个月的疗效,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综合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治疗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CT引导下针刀松解触激神经根加周围阻滞治疗具有显效快、疗效好、操作简便、微创潜在风险低的优势,可操作性强,易于临床推广.
作者:肖新华;阮宜骏;叶仁群;陈武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Deep球囊血管成形联合动脉灌注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34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17)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动脉灌注治疗;对照组(n=17)接受局部清创、抗生素及胰岛素等常规治疗.对两组追踪观察6~9个月.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8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ep球囊血管成形联合动脉灌注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作者:高天俊;许美丽;范义;罗明娟;娄明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脾动脉瘤患者,其中真性脾动脉瘤10例,假性脾动脉瘤6例,介入治疗术前均经血管超声、CT及DSA明确诊断.14例行弹簧圈动脉瘤或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天和1周复查血常规和血淀粉酶;术后1周、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复查.结果 14例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CT增强扫描均未见栓塞以远脾动脉主干显影,动脉瘤体无对比剂填充,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示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血流通畅,瘤体无对比剂填充.7例出现低热,8例有左侧季肋区隐痛,低热及腹痛症状均在3~5天缓解或消失,8例载瘤动脉栓塞患者2天血淀粉酶复查有不同程度升高,1周复查时恢复正常.结论 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真、假性脾动脉瘤的方法.
作者:宋进华;顾建平;楼文胜;何旭;陈亮;陈国平;苏浩波;汪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判断不同性质与比重液体的特性.材料与方法 配置盐水与血浆两组液体,每组均配置1.010、1.013、1.015、1.018及1.020 5种不同比重的液体各50 ml,采用双能量CT扫描后将图像载入工作站,运用Dual Energy Monoenergetic软件,分别测量两组不同比重液体从40 ~ 190 Kev的CT值,并绘制出不同比重液体的能谱曲线图.结果 两组曲线在低能量(40~70 Kev),其CT值呈明显下降趋势,在高能量(80~190 Kev),其CT值呈平台期.两种不同液体呈现两种不同的曲线形态,盐水组曲线曲率较血浆组大,有着明显下降段;血浆组曲线曲率较小,下降段较盐水组平缓.不同性质的液体有不同的曲线形态,相同性质不同比重液体有着不同的曲线分布,在低能量时尤为明显.结论 能谱成像对不同性质与比重液体有一定的鉴别作用.
作者:邵燕惠;钱农;薛跃君;吴建康;潘昌杰;汤晓强;许轶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18F-FDG PET/CT)显像发现意外高代谢原发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共4896例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其中已知或可疑恶性肿瘤患者3967例,健康体检者929名.意外高代谢病灶定义为新发现的与原发或可疑肿瘤无关的、或在健康体检者发现的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代谢异常增高灶.通过病理学检查、临床随访等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 共发现可疑意外高代谢病灶245个,其中53个病灶经病理证实为意外恶性原发肿瘤,依次为甲状腺癌4个、肺癌6个、结直肠癌17个、胃癌8个、前列腺癌6个、胰腺癌2个、乳腺癌2个、其他8个.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上意外高代谢病灶往往提示恶性病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病理,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房娜;王艳丽;曾磊;赵伟;崔新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脐尿管囊肿的CT影像学表现及分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对12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且有完整CT检查资料的脐尿管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其平扫密度将其分为单纯囊肿型、混合性肿块型、实性肿块型3种类型.结果 所有病例均发生在腹中线脐尿管走行区,单纯囊肿型3例;混合性肿块型8例,均为脐尿管囊肿伴感染,矢状位重组显示肿块连接于膀胱顶壁与脐之间,其中7例病灶周围Retzius间隙内呈片絮状或索条状高密度影,7例局部壁层腹膜规则增厚呈“海鸥征”改变,5例病灶邻近膀胱者膀胱壁受累增厚,4例 膀胱前部受压,3例与腹直肌粘连,2例呈多房状改变,2例肿块实质部分内见点状钙化;实性肿块型1例.结论 脐尿管囊肿解剖部位独特,CT表现多样,若伴慢性感染以混合性肿块型多见,CT能显示脐尿管囊肿的部位、形态、密度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认识其CT影像表现及分型,有利于对该病的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张轶瑾;占礼志;范涛;刘克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双源 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肺动脉瓣狭窄的评价能力.方法 选取经手术证实存在肺动脉瓣狭窄的先心病患儿98例.采用双斜位多平面重组进行图像后处理,将肺动脉瓣成像效果评为1~4分,比较4个年龄段及3个心率水平下肺动脉瓣评分差异,并将评分与年龄、心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手术为对照,评价DSCT对肺动脉瓣的评价效果.结果 72例(73.5%)图像质量评分≥3分,可用于诊断.年龄<1岁组与≥1~3岁组、≥3~7岁组与≥7 ~ 14岁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龄组高于小龄组).心率<90次/min( bpm)组,90 ~ 110 bpm组,>110bpm组评分依次降低而不完全相同(F=19.05,P<0.01).心率与评分呈负相关(r=-0.391,P<0.001),年龄与评分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185,P=0.070).DSCT对肺动脉瓣瓣叶数目、形态、关闭线位置及瓣膜开放情况等的评价均与手术相符.结论 DSCT能够较好评价先心病患儿的肺动脉瓣,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患儿的心率是影响成像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占国;陈月芹;黄书然;王林省;史志涛;曹冠杰;王彦辉;贾存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3.0 T与1.5 T MR正常乳腺组织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图像质量,从而评价3.0 T 乳腺MR DWI的可行性.方法 对44名女性乳腺受检者分别在3.0 T MR与1.5 T MR上行DWI.3.0 T DWI应用选择性水激励( Water excitation)技术行脂肪抑制,1.5 T DWI应用频率选择脂肪饱和(Fatsat)技术行脂肪抑制,b值均为0,1000 s/mm2,其他参数相同.比较3.0 T 及1.5 T乳腺MR DWI图像的主观质量评分,测量并计算3.0 T 及1.5 T乳腺MR DWI乳腺组织信噪比(SNR)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 T乳腺MR DWI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07±0.79),主观质量评分达到3分(可以诊断)及以上者为34名,占总检查例数的77.27%.1.5 T 乳腺MR DWI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23±0.52),主观质量评分达到3分及以上者为42例,占总检查例数的95.4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5,>0.05).3.0 T 乳腺MR DWI的乳腺组织SNR 为(52.28±19.34),1.5 T 乳腺MR DWI的乳腺组织SNR为(49.97±17.99).3.0 T 乳腺MR DWI图像乳腺组织平均SNR略高于1.5 T,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500,>0.05).3.0 T MR DWI的平均ADC值为(1.80±0.44)×10-3mm2/s,1.5 T MR DWI的平均ADC值为(1.73±0.32)× 10-3mm2/s,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2,>0.05).结论 DWI可用于3.0 T MR乳腺成像,图像质量可以达到1.5 T MR DWI的效果,且ADC值与1.5 T 的ADC值无明显差异.
作者:张雪梅;林江;叶芳;姚秀忠;曾蒙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MRI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R)-MRI)4类病例乳腺癌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初步探讨其亚分类. 方法 回顾性总结BI-RADS(R)-MRI 4类286例患者的MRI资料,以病理及随访结果为金标准,统计该类病例活检率及PPV,并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各征象的PPV和优势比(OR).结果 BI-RADS(R)-MRI 4类活检率为75.5%,PPV为30.6%.不规则型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平台型或流出型曲线的PPV为0.56;毛刺肿块,强化均匀的PPV为0.45;圆形/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强化均匀的PPV为0.11.病灶呈导管/段样分布、不均匀强化的PPV为0.35;病灶呈局灶/区域/广泛分布、强化均匀的PPV为0.22.结论 PPV能初步对BI-RADS(R)-MRI 4类行亚分类,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炳光;曹满瑞;张方景;杜牧;朱志军;赵弘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回顾性比较研究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dedicated bre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BMRI)、超声(ultrasound,US)及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3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前同时行DBMRI、MG及US 3种检查的患者共612例,剔除36例于检查时已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共57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数据分析与统计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DBMR对乳腺癌病灶检出的敏感性为97.1%,高于MG(77.6%)(x2=53.904,P=0.000)及US(91.0%)(x2=10.370,P=0.001);MG对乳腺癌病灶检出的特异性为88.8%,高于DBMR( 82.8%)(x2=3.925,P=0.048)及US(82.5%)(x2=4.383,P=0.036).对于导管内癌,DBMRI检出的敏感性为97.9%,高于US(77.8%)(x2=29.445,P=0.000)及MG(71.1%)(x2=9.680,P =0.002).在致密型乳腺中,DBMRI诊断灵敏度高为96.0%,高于MG( 66.7%)(x2=35.806,P=0.000);US诊断敏感性为92.1%,高于MG(66.7%)(x2=24.812,P=0.000).在非致密型乳腺中,DBMR诊断敏感性为97.9%,高于MG( 85%)( x2=19.684,P=0.000)及US(90.4%)(x2=19.684,P =0.002).DBMRI、MG、US对伴钙化的乳腺癌检出的敏感性分别为98.3%、94.0%和94.8%.结论 DBMRI对乳腺癌的检出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对于导管内癌的诊断,DBMRI具有显著优势;在致密型乳腺乳腺癌的检出中,DBMRI与US均具有高敏感性,优于MG.
作者:李志;钱明理;汪登斌;阮玫;王丽君;柴维敏;严福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进行性骨干发育不全(progressive diaphyseal dysplasia,PDD)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PD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例均是以步态呈“鸭步”状摇摆为主要症状,伴四肢酸痛,并有下肢肌肉萎缩.X线特征性表现为全身管状骨皮质对称性增厚;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下降、血沉加快、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四肢酸痛给予一般止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无效.结论 PD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较罕见,临床确诊率低,易与其他骨皮质增厚疾病混淆,治疗尚缺乏经验.
作者:韦积华;韦庆军;刘军延;肖仕辉;李伟岸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