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瞻性心电门控胸痛三联排查扫描在心率<75次/min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赵磊;王泽锋;刘挨师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胸痛, 辐射剂量, 心电门控
摘要: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胸痛三联排查扫描(triple-rule-out,TRO)在心率<75次/min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拟行TRO的胸痛患者89例(心率<75次/min,心率变异<10次/min),并随机分别行前瞻性心电门控(A组,45例)及回顾性心电门控(B组,44例)TRO,依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选择管电流(400 ~800 mA),管电压设定为120 kV.A组根据不同心率设定采集期像设定为75%/60%,重叠时间(Padding time)设置为100 ms/200 ms,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技术,35% ~85%满电流输出.比较A、B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检验水准α=0.05.结果 A组与B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4,P =0.481).A组辐射剂量平均8.08 mSv,B组辐射剂量平均23.65 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29,P<0.00001),采用前瞻门控技术降低了65%的辐射剂量.结论 心率<75次/min情况下前瞻门控TRO通过修改参数可以达到与回顾门控TRO相仿的图像质量且可满足诊断要求,而辐射剂量亦大幅降低.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GE VCT64排螺旋CT球管开路故障检修一则

    GE VCT 64排螺旋CT球管在使用至接近寿命后扫描过程会停止,多数会报明显故障,但有时报相关故障后尚能正常工作,出现与报警内容矛盾的现象.笔者遇到一则报道如下:故障现象GE VCT 64排螺旋CT能够平扫,但行冠状动脉检查则时有停止,进入“Diagnostic”程序,检查错误日志(Error Log):“扫描因灯丝原因而被暂停或终止”,Error:245213;“(50 -0204)灯丝永久开路.这是由于加热板导致的,原因是检测到灯丝开路并在100 ms内连续重启3次未成功”,Error:260118185.

    作者:程广斌;吴冰;黄金清;胡昕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脾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脾动脉瘤患者,其中真性脾动脉瘤10例,假性脾动脉瘤6例,介入治疗术前均经血管超声、CT及DSA明确诊断.14例行弹簧圈动脉瘤或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天和1周复查血常规和血淀粉酶;术后1周、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复查.结果 14例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CT增强扫描均未见栓塞以远脾动脉主干显影,动脉瘤体无对比剂填充,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示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血流通畅,瘤体无对比剂填充.7例出现低热,8例有左侧季肋区隐痛,低热及腹痛症状均在3~5天缓解或消失,8例载瘤动脉栓塞患者2天血淀粉酶复查有不同程度升高,1周复查时恢复正常.结论 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真、假性脾动脉瘤的方法.

    作者:宋进华;顾建平;楼文胜;何旭;陈亮;陈国平;苏浩波;汪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前瞻性心电门控胸痛三联排查扫描在心率<75次/min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胸痛三联排查扫描(triple-rule-out,TRO)在心率<75次/min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拟行TRO的胸痛患者89例(心率<75次/min,心率变异<10次/min),并随机分别行前瞻性心电门控(A组,45例)及回顾性心电门控(B组,44例)TRO,依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选择管电流(400 ~800 mA),管电压设定为120 kV.A组根据不同心率设定采集期像设定为75%/60%,重叠时间(Padding time)设置为100 ms/200 ms,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技术,35% ~85%满电流输出.比较A、B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检验水准α=0.05.结果 A组与B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4,P =0.481).A组辐射剂量平均8.08 mSv,B组辐射剂量平均23.65 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29,P<0.00001),采用前瞻门控技术降低了65%的辐射剂量.结论 心率<75次/min情况下前瞻门控TRO通过修改参数可以达到与回顾门控TRO相仿的图像质量且可满足诊断要求,而辐射剂量亦大幅降低.

    作者:赵磊;王泽锋;刘挨师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卵巢交界性Brenner瘤MRI表现一例

    患者 女,77岁.因“腹胀4年,腹部膨隆3年,下腹隐痛不适1年”入院.曾在当地医院拟诊为腹腔囊肿,建议手术.入院时B超示:腹盆腔巨大囊实性混合性包块约25 cm×20 cm大小,上达剑突下,下抵盆腔,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囊壁不光滑,囊壁中可见不规则团块状强化回声,囊内透声差;子宫萎缩,双侧附件显示不清;双侧腹股沟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拟诊:腹盆腔巨大囊实性肿块(来源于卵巢).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 CEA) 425.9ng/ml;糖类抗原199 (CA199) >500 U/ml;糖类抗原125(CA125)248.13 U/ml;糖类抗原153( CA153)36.9U/ml,均高于正常值.

    作者:潘仲林;宋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3.0T高分辨率CE-MRA对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颈部动脉血管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临床拟诊颈部动脉血管狭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患者行颈部3D CE-MRA.将两种方法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 23例患者共230个节段血管,3D CE-MRA显示了227个节段,共诊断出74处(32.6%)狭窄,其中28处轻度狭窄,22处中度狭窄,20处重度狭窄,4处闭塞;DSA共显示了230个节段的血管,共诊断出69处(30.4%)血管狭窄,其中24处轻度狭窄,23处中度狭窄,19处重度狭窄,3处闭塞.与DSA相比,3D CE-MRA对颈部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动脉闭塞的显示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分别为85.71%、90.91%、90%和75%,两种检查方法对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有良好的一致性(κ=0.921,P=0.000).结论 3.0T 3D CE-MRA能够可靠的评价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基本可以替代DSA检查.

    作者:凌俊;叶靖;黄文诺;孙继全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胸腔积液量的多层螺旋CT定量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轴位测量数据预测胸腔积液量的准确性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胸腔积液患者的胸部CT扫描数据,用VR胸水体积测量其胸腔积液的量;在轴位图像上分别于膈顶、隆突下及主动脉弓下3个平面测量胸腔积液的厚度并分别用A、B、C值代表;将体积与各个平面胸腔积液的厚度分别进行1次回归(线性回归)、2次回归和3次回归分析,并从中挑选出模型和系数显著且解释度大的回归方程式.结果 所有回归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膈顶平面预测胸腔积液方程式为:胸腔积液量(ml) =22.804 ×A -0.061×A2 - 106.399,R2 =0.898;隆突下平面预测胸腔积液方程式为:胸腔积液量(ml)=37.841×B-0.204 × B2 -235.935,R2=0.924;主动脉弓下平面胸腔积液方程式为:胸腔积液量(ml)=31.825×C-0.140×C2 - 17.278,R2=0.846.结论 胸腔积液的厚度均能预测胸腔积液的量,尤其是隆突下平面的径线能更准确地反映积液的量.

    作者:陈莉;吕发金;张丽娟;李剑秋;姚开情;勒都晓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8F-FDG PET/CT显像发现意外高代谢原发恶性肿瘤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18F-FDG PET/CT)显像发现意外高代谢原发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共4896例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其中已知或可疑恶性肿瘤患者3967例,健康体检者929名.意外高代谢病灶定义为新发现的与原发或可疑肿瘤无关的、或在健康体检者发现的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代谢异常增高灶.通过病理学检查、临床随访等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 共发现可疑意外高代谢病灶245个,其中53个病灶经病理证实为意外恶性原发肿瘤,依次为甲状腺癌4个、肺癌6个、结直肠癌17个、胃癌8个、前列腺癌6个、胰腺癌2个、乳腺癌2个、其他8个.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上意外高代谢病灶往往提示恶性病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病理,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房娜;王艳丽;曾磊;赵伟;崔新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近红外荧光染料在肿瘤特异性成像中的研究

    近年来,光学成像以其非侵袭性、实时、分辨率高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领域,可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反映肿瘤解剖学结构及代谢情况.近红外(near-infrared,NIR)荧光成像是目前光学分子成像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合适的荧光探针标记细胞、蛋白质分子或核酸,用特定波长的红光激发荧光染料,使其发出波长长于激发光的近红外荧光,应用近红外荧光成像设备进行检测,即可直接检测生物体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和病理状态[1].其光谱范围为700~1000 nm,在此波段范围内被监测的生物体与组织的自发荧光干扰较小,穿透组织距离可高达数厘米,提高了成像的准确度和灵敏度[2].NIR探针主要包括无机分子探针和有机分子探针,具有针对病灶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即靶向性成像的性能.无机分子探针应用多的是量子点( quantum dots,QDs)和纳米颗粒;有机分子探针主要包括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和NIR荧光染料等.笔者主要简述NIR荧光染料的应用以及针对肿瘤特异性成像的新型多功能NIR染料的研究进展[3,4].

    作者:田迎;郑玲;卢光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先天性膀胱外翻合并耻骨联合分离一例

    患者 女,22岁.下腹壁及膀胱前壁缺损伴排尿异常入院.患者出生时即发现下腹壁及膀胱前壁缺损,排尿异常.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性膀胱外翻”,未予以治疗.体检:下腹壁及膀胱前壁缺损,膀胱后壁膨出部分可见输尿管开口及间歇性排尿,膀胱外翻黏膜可见慢性炎症瘢痕.

    作者:刘伟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双源CT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的评价

    目的 分析双源 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肺动脉瓣狭窄的评价能力.方法 选取经手术证实存在肺动脉瓣狭窄的先心病患儿98例.采用双斜位多平面重组进行图像后处理,将肺动脉瓣成像效果评为1~4分,比较4个年龄段及3个心率水平下肺动脉瓣评分差异,并将评分与年龄、心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手术为对照,评价DSCT对肺动脉瓣的评价效果.结果 72例(73.5%)图像质量评分≥3分,可用于诊断.年龄<1岁组与≥1~3岁组、≥3~7岁组与≥7 ~ 14岁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龄组高于小龄组).心率<90次/min( bpm)组,90 ~ 110 bpm组,>110bpm组评分依次降低而不完全相同(F=19.05,P<0.01).心率与评分呈负相关(r=-0.391,P<0.001),年龄与评分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185,P=0.070).DSCT对肺动脉瓣瓣叶数目、形态、关闭线位置及瓣膜开放情况等的评价均与手术相符.结论 DSCT能够较好评价先心病患儿的肺动脉瓣,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患儿的心率是影响成像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占国;陈月芹;黄书然;王林省;史志涛;曹冠杰;王彦辉;贾存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腹盆部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腹盆部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对6例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腹盆部DSRCT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CT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较大肿瘤内可见坏死、囊变区,6例均可见多少不等钙化灶;增强扫描3例肿瘤实质部分呈轻至中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可见多发条状明显强化血管影.结论 腹盆部DSRC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当青少年患者腹盆部出现多发大小不等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可提示DSRCT的诊断,确诊仍需进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陈丽君;陈卫国;唐浩;徐维敏;胡碧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气道重度狭窄:介入放射学钳夹活检技术探讨

    目的 探讨气道重度狭窄行介入放射学钳夹活检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 选取2006年10月至2011年9月气道重度狭窄、不能耐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24例,行胸部MSCT以明确狭窄部位及程度,其中严重狭窄位于气管者14例,隆突2例,左主支气管6例,右主支气管2例;DSA下以介入放射学技术经口腔依次向气道引入导丝、导管,并交换引入鞘管,经鞘管引入内镜活检钳对气道狭窄区钳夹活检病理检查.结果 气道狭窄区钳夹活检技术成功率100%,能获取满足病理要求的标本,未出现气道出血、穿孔、纵隔气肿、窒息、气胸等并发症.结论 DSA导向下介入放射学钳夹活检是急诊气道支架置入前明确病理学性质或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失败者的可行替代技术,操作简单、安全,阳性率高.

    作者:任克伟;吴刚;韩新巍;任建庄;王艳丽;焦德超;张文广;朱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HRCT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AM)的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随访中影像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活检证实的10例PLAM患者的HRCT随访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并讨论随访结果.结果 10例HRCT像上均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于肺中心及周边区域、大小不等的边界清楚的薄壁含气囊腔,以中等大小囊肿为主.在对10例患者随访中,6例肺囊肿数目增多伴随囊肿直径增大,1例在随访过程中先后行左右肺移植术,2例肺部囊肿数目及直径无显著改变,1例连续间隔1年后随访出现进展,再次随访6个月后无改变.伴随征象中间质增生及类结节影无显著改变.并发症3例肺不张中2例复张、1例范围缩小;2例胸腔积液,1例吸收、1例减少;2例气胸,1例吸收、1例吸收后复发;2例液气胸均吸收.合并症有腹腔淋巴管扩张,右肾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左前纵隔血管平滑肌瘤,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各1例.结论 肺部囊肿的数目及直径改变,液、气胸改变是随访过程的主要观察指标,HRCT检查是PLAM有效的诊断及随访手段.

    作者:马永红;叶剑定;陈群慧;张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并薄型胼胝体的MRI表现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伴薄型胼胝体的颅脑和脊髓MRI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个家系8例临床和遗传学确诊为HSP伴薄型胼胝体患者的颅脑和脊髓MRI资料.分析每例患者的MRI特点,并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和压部的厚度,分别在C3和T2水平测量相应平面脊髓的前后径及横径,另选取20例在本院行颅脑平扫MRI及颈椎MRI的正常病例为对照组进行相应测量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8例颅脑MRI均表现为胼胝体变薄,以膝部和体部明显,分别为(2.2±1.6)mm、(2.0±0.9) m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胼胝体压部未见明显变薄(P>0.05);C3、T2脊髓的前后径、横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8例均出现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及额顶叶深部脑白质对称性异常信号灶,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高信号.7例有脑萎缩,7例有颈胸段脊髓萎缩且其中1例胸髓末段显示异常信号灶.结论 HSP伴薄型胼胝体的颅脑和脊髓具有典型的MRI特点,主要表现为胼胝体膝部及体部变薄、脑萎缩、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内及额顶叶深部脑白质对称性异常信号灶及脊髓萎缩.MRI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确诊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查.

    作者:刘慧;王小宜;彭光春;龙学颖;曹觉;黄清;邢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正常人听皮层不同分区代谢多体素1H-MRS研究

    目的 探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技术测定听皮层不同区域代谢物分布的可行性.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右侧大脑听皮层的颞横回前外区(HGal)、颞横回后内区(HG-pm)、颞平面(PT)等区行二维多体素1H-MRS检测,观察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化合物(Cho)、乳酸(Lac)、谷氨酰胺和谷氨酸(glutamate/glutamine,Glx)、GABA等代谢物的波峰特点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完成检查后分别将以NAA/( Cho+ Cr)、Lac/(Cho+Cr)、Glx/( Cho+ Cr)、GABA/( Cho+ Cr)等指标含量为灰阶的伪彩图与轴位T1WI进行融合,直观听皮层不同分区代谢物的分布情况.结果 多体素1H-MRS研究发现NAA/( Cho+Cr)、Glx/( Cho+ Cr)、GABA/( Cho+ Cr)比值在听皮层颞横回前外区、后内区及颞平面各区含量不均匀.颞横回后内区Glx/GABA比值明显高于颞横回前外区、颞平面等,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672、6.6968,P<0.001).通过视觉分析观察伪彩图与常规MRI的融合图像可见Glx、Lac的分布主要局限于颞横回后内区.结论 二维多体素1H-MRS能够显示听皮层不同分区代谢产物的代谢特征,为耳聋情况下听皮层代谢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作者:梁永辉;曾志梅;窦晓清;陈贤明;陈自谦;李辉;倪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Deep球囊血管成形联合动脉灌注治疗糖尿病足17例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Deep球囊血管成形联合动脉灌注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34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17)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动脉灌注治疗;对照组(n=17)接受局部清创、抗生素及胰岛素等常规治疗.对两组追踪观察6~9个月.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8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ep球囊血管成形联合动脉灌注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作者:高天俊;许美丽;范义;罗明娟;娄明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椎管内神经鞘瘤少见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少见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影像学误诊的29例椎管内神经鞘瘤影像表现.结果 髓外硬膜下25例,硬膜内外者3例,硬膜外者1例;C1-S4水平均可见肿瘤发生,多发者5例,肿瘤形态多样.MR T1 WI上呈等、低或高信号,T2WI上信号多样,以等或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以不均匀、明显强化为主.CT像上6例可见骨质破坏.位于胸髓平面以下者主要误诊为室管膜瘤(9例),伴骨质破坏者与骨肿瘤混淆(5例)、多发者主要误诊为神经纤维瘤(3例)和转移瘤(1例),MRI为等信号且增强明显强化的肿瘤主要误诊为血管源性肿瘤(4例)和脊膜瘤(2例),2例误诊为非肿瘤性病变即血肿及游离髓核(各1例).结论 椎管内神经鞘瘤影像表现多样,单发或多发均可,部分可伴骨质破坏,确诊需综合肿瘤部位、信号及强化等特点考虑.

    作者:张立华;袁慧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MSCT表现

    目的 分析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MSCT)和X线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均行腹部平片、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胃肠道造影检查.结果 肿瘤位于空肠3例;结肠4例,其中乙状结肠3例,肝曲1例.MSCT均显示肠套叠及其顶端的肿瘤,套叠长度8~ 69 cm(平均31.43 cm);肿瘤长径2.74~9.89cm(平均5.81 cm),6例呈卵圆形或圆形,1例呈分叶状;肿瘤CT值为- 43 ~ - 93 HU(平均-73.14 HU),4例呈均匀脂肪密度,3例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腹部平片4例显示不全性肠梗阻,3例无阳性发现.2例胃肠道造影均发现肠套叠及其顶端的充盈缺损.结论 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可充分展现肠套叠及其顶端肿瘤的全貌,有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毅;张春来;陈金华;李然;石丹凤;张伟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CT、MRI影像表现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CT、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08年4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患者资料,男20例,女13例,年龄2~68岁,回顾性分析其CT和(或)MRI表现.结果 33例中有12例同时行CT、MRI,8例单独行CT检查,13例单独行MRI.20例CT检查中,病灶密度以等/略高/略低密度为主,CT值范围21~48 HU,有10例发现点片状钙化,有13例发现“浇注”现象,术前CT准确诊断本病者3例.25例行MRI常规平扫加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呈T1 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25例均可发现不同程度的“浇注”现象,21例肿块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3例中重度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23例MRI术前确诊.33例中共有22例肿块内有囊变区,12例肿块与脑干分界欠清晰,29例继发脑积水,3例重度脑积水,15例伴有室旁间质水肿,19例肿块几乎占满第四脑室.结论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CT、MR1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是目前诊断该病的佳方法,综合分析CT、MRI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肖道雄;孙胜军;彭吉东;杨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28层螺旋CTA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A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ric artery disection,SISMAD)的显示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A诊断SISMAD的患者资料8例,总结及优化扫描方案,采用多种后处理方法显示.结果 共诊断SISMAD 8例,SISMAD起止的长度在10~75 mm之间;夹层发生的部位7例靠近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段,其中3例发生于SMA近心端距SMA开口处约10~30 mm;1例起于发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后.发现3处及以上破口的SISMAD 5例,发现2处破口1例,发现1处破口2例.部分假腔内可见血栓形成.结论 SISMAD涉及的多种病理改变64排128层螺旋CTA均可清楚显示,可作为诊断SISMAD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曹茂盛;陈爱华;孟瑜;张红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