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和浓缩血小板悬液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选择100例肝硬化、胃溃疡和胃癌等病人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对照组相类似50例病人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240例急性或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重症肝炎、烧伤、癌症放、化疗等患者分为两组,各组120例随机接受去白细胞的血小板或未去白细胞的血小板悬液,观察FNHTR的发生率.结果表明,在100例接受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未发生FNHTR,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8例发生FNHTR,发生率为16%;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去白细胞和未去白细胞的FNHTR发生7例和25例,发生率分别为5.83%和20.83%.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可防止或减少FNHTR的发生.
作者:赵树铭;成晓玲;胡建;向国春;张佳思;黎儒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了深入研究血栓形成的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抗血栓药物,将人von Willebrand(vWF)因子A1区cDNA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以获得高效表达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A1区蛋白,应用PCR方法从含有人全长vWF cDNA质粒中扩增A1区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至pUCm-T载体中,经DNA序列分析后,将其重组于有6×His Tag的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QE-31中,并在大肠杆菌M15中诱导表达.采用Ni-NTA柱进行纯化,用Western印迹鉴定.结果表明,PCR扩增得到854 bp的A1区基因片段,序列测定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IPTG诱导5小时后表达的vWF因子A1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30%左右,经Ni-NTA纯化后其纯度在95%以上.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A1蛋白具有很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结论: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人vWF A1区蛋白,为进一步研究vWF在血栓形成与止血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祝怀平;王迎春;季顺东;白霞;阮长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了研究野生型p53基因转染的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表达的变化,采用脂质体法将野生型p53基因转染HL-60细胞,用TUNEL检测细胞凋亡,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端粒酶活性变化,以及用RT-PCR方法检测hTERT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转染野生型p53基因的HL-60细胞在32.5℃培养24小时和72小时后,凋亡率分别为8.3%和21.0%,hTERT mRNA和端粒酶活性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68.4%和55.8%及27.3%和8.9%.结论:p53基因能下调HL-60细胞hTERT mRNA和端粒酶活性,这可能是野生型p53基因诱导细胞凋亡机制之一.
作者:李乃农;陈元仲;梁敏;吕联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探讨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移植特性,建立同种异基因脐血移植小鼠模型.采用体外集落培养和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FNPB与骨髓(BM)造血干/祖细胞含量与特性.给致死量环磷酰胺预处理的BALB/c(H-2d)小鼠经尾静脉输注C57BL/6(H-2b)小鼠FNPB,移植后动态观察受鼠存活状况、植入水平、造血与免疫功能恢复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情况.结果显示:FNPB中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和CD34+细胞含量与BM相近,粒单系祖细胞(CFU-GM)(14天),多向祖细胞(CFU-GEMM)及Sca-1+CD34+细胞亚群明显高于BM.FNPB移植能明显提高受鼠存活率,重建部分造血与免疫功能,未见明显GVHD表现,并在受体术后21天骨髓检出供体源造血干细胞占27.94%.结论:FNPB富含造血干/祖细胞,国内首次成功建立同种异基因脐血移植小鼠模型.
作者:黄绍良;黄文革;徐宏贵;方建培;魏菁;陈凤英;郭芬芬;李树浓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了探讨供者应用G-CSF与受者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与霉酚酸酯(MMF)HLA单倍体相合未去T细胞骨髓移植的可行性,对17例白血病病人进行HLA 2-3个位点不匹配的相关供者的骨髓移植.17例病人中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R2 6例,>CR2 4例,复发状态1例),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CR1 1例,CR21例),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2例,加速期2例).预处理方案是阿糖胞苷3.0g/m2,2次/日,连用3天(于移植前7至5天)、环磷酰胺45 mg/(kg@d),连用2天(于移植前5天和移植前4天)和全身照射10 Gy,分2次(于移植前2天和移植前1天进行).供者应用G-CSF 250μg/d,连用7日后采髓;预防GVHD除应用CSA和MTX外,在移植前4至1天应用ATG 5mg/(kg@d),移植后7天开始每天加用霉酚酸酯1.0 g,连用100天.结果表明:17例移植后均取得植入,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天数是18(13-23)天,血小板>10×109/L的中位天数是20(16-32)天.Ⅱ-Ⅳ度急性GVHD病人5例(29.4%),其中2例肠道Ⅱ度急性GVHD,2例肠道Ⅲ度急性GVHD,1例肝和肠道Ⅳ度GVHD.可评价的慢性GVHD病例9例,均发生慢性局限性GVHD.未发生移植方案相关Ⅲ级以上的毒性.中位随访时间是13(3-27)月.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GVHD,2例死于感染,1例死于白血病复发,其余11例无病存活,存活率为64.7%.结论:供者使用G-CSF和移植后受者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免疫抑制剂,其组合模式可以跨越HLA基因屏障.
作者:陈惠仁;纪树荃;阎洪敏;王恒湘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了解造血干细胞动员剂G-CSF和GM-CSF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狼疮活动性的影响,用RT-PCR法测定不同浓度G-CSF和GM-CSF对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的TNF-α mRNA表达的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69表达和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0 μg/ml的G-CSF和GM-CSF对PBMNC分泌IgG的影响.结果发现:0.1-2.0μg/ml的G-CSF对活动期和静止期SLE患者的PBMNC的TNF-α mRNA的表达均无影响.0.1-1.6μg/ml或0.1-2.0 μg/ml的GM-CSF不影响活动期或静止期SLE患者PBMNC的TNF-α mRNA的表达,2μg/ml的GM-CSF可增加活动期SLE患者PBMNC的TNF-α mRNA的表达.0.1-2.0μg/ml的G-CSF和GM-CSF对静止期SLE患者PBMNC的CD69表达均无影响,浓度在0.1-2.0μg/ml的G-CSF和0.1-0.4μg/ml的GM-CSF对静止期和活动期SLE患者的CD69表达无影响,但GM-CSF的浓度达到或超过0.8μg/ml时可增加活动期SLE患者单个核细胞CD69的表达.10μg/ml的G-CSF对活动期和静止期SLE患者PBMNC的IgG分泌无明显影响,而相同浓度的GM-CSF对活动期SLE患者PBMNC的IgG分泌有促进作用.结论:用G-CSF作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剂对于SLE患者可能是安全的,但GM-CSF可增强与狼疮活动有关的三项指标,因此可能对活动期SLE患者产生不良影响,临床上应予以注意.
作者:陆春;李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研究观察大鼠内毒素血症时肺组织中及外周血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坏死及功能改变的差异.采用Wistar大鼠20只,腹腔注射LPS(O55B5,5 mg/kg)造成内毒素血症,给予LPS后2,4,8,12小时(每组5只动物)取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密度梯度法分离PMN,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和坏死比例以及呼吸爆发功能的改变,同时采用5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显示,内毒素血症时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PMN凋亡细胞比例相似.但与对照相比,外周血PMN坏死比例明显增加,呼吸爆发能力明显受抑,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MN坏死比例显著减少,呼吸爆发能力显著增强.结论:在内毒素血症时,扣押于肺组织中的PMN在凋亡和坏死上表现出与外周血PMN不同的改变,其结果是组织中PMN存活增加,并持续处于活化状态,这与PMN造成组织损伤有关.
作者:李双顶;刘韧;何春阳;肖南;田昆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B7-2分子是共刺激信号系统B7/CD28/CTLA-4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为了更深入地探讨B7-2分子在调控T细胞增殖、分化及相关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编码人B7-2分子胞外区的cDNA,测序后定向插入多个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用Western印迹和MTT鉴定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通过pGEX-4T-2载体实现了在宿主菌BL-21(DE3)-codenplUs-RIL中较高水平的表达,蛋白表达量为20%.经Western印迹和MTT鉴定,所表达及初步纯化的B7-2胞外区重组蛋白能与抗人B7-2单抗发生特异性结合;在抗人CD3单抗的协同下,B7-2胞外区重组蛋白能有效地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增殖.结论:B7-2胞外区重组蛋白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B7-2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作者:袁志宏;奚永志;孔繁华;张惠丽;刘楠;梁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了研究rhGM-CSF和rhIL-4诱导的髓性白血病细胞刺激自体T细胞的增殖作用和IFN-γ的分泌作用,运用rhGM-CSF和rhIL-4在体外进行CML和AML外周血MNC培养,培养的第7天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ML和AML细胞的CD80,CD86和HLA-DR表达;以诱导的白血病细胞作为刺激细胞,自体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在体外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测定自体T细胞的增殖情况和IFN-γ的分泌情况.结果显示,rhGM-CSF和rhIL-4明显上调CML细胞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并明显上调AML细胞的CD80与CD86表达;诱导后的白血病细胞刺激自体T细胞明显的增殖和促进IFN-γ的分泌(CML组)作用.结论:rhGM-CSF和rhIL-4诱导的CML和AML细胞可能具有向自体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的能力.
作者:谢彦晖;陈勤奋;谢毅;谢弘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比较脐血和骨髓淋巴细胞及祖细胞分化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FCM)双标法对38份脐血及10份骨髓免疫细胞表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①脐血及骨髓淋巴细胞中均测到幼稚淋巴细胞(CD3-CD4+),且前者中含量较多,但脐血细胞毒T细胞含量(CTL,CD3+CD16+56+)低于骨髓;②脐血中NK细胞(CD3 CD16+56+)比例高于骨髓;③脐血有核细胞中CD34+细胞的比值接近于骨髓,但脐血CD34+细胞中髓系祖细胞(CD34+CD13+,CD34+HLA-DR+)及淋巴系祖细胞(CD34+CD19+)含量均低于骨髓.结论:①脐血免疫细胞具有不成熟性,这估计是脐血移植后GVHD程度轻的主要原因;②脐血淋巴细胞中NK细胞含量较高,推测脐血移植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并不会降低;③脐血CD34+细胞中髓系祖细胞及淋巴系祖细胞比例均低于骨髓,可能是脐血移植后造血及免疫重建速度较慢的原因之一.
作者:郭荣;邹萍;邹典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了探讨ABO血型不合的急性白血病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的临床意义,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方法检测供、受者ABO和MN血型,用Diana Gel phenotype Rh卡检测Rh血型.移植后观察受者血型和红细胞凝集素效价变化以及用STR-PCR方法监测供者细胞植入情况.结果显示,4例受者中2例供者细胞混合嵌合伴血型嵌合,其中1例在移植后100天转为完全嵌合,血型亦转为供者型.另2例受者细胞呈供、受混合嵌合体,但血型未见转变,其中1例在移植后154天出现移植排斥.红细胞凝集素效价检测显示,受者红细胞凝集素效价高者,供者细胞植入率低,血型不易嵌合.反之,效价低者,供者细胞植入率高,血型易嵌合.结论:在非清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中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可间接反映移植效果,协助确定临床预处理方案和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的强度,估计预后,指导移植期的输血.
作者:王海林;时葆赋;徐敏;杨小红;刘卫;任国忠;陆岩;许国岩;吕乃武;曹艳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探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全密闭5天保存袋保存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研究在(22±2)℃条件下振荡和静置两种方法保存的血小板有无差异.采用Sysmex F-82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机采血小板产品计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机采血小板上清液中P-选择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振荡与静置两种方法保存的血小板产品中血小板计数和P-选择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随保存时间延长,振荡和静置保存的血小板计数逐渐减少和P-选择蛋白逐渐增多,其中两组内的血小板计数在保存0-72小时以内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保存96-120小时后与保存前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振荡保存组0-72小时内,每相邻1天之间P-选择蛋白量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时间段均有显著性差异;静置保存组0-72小时内各时间段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①使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全密闭5天保存袋,对血小板制品的有效保存期以3天为宜;②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的血小板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优于静置保存的血小板.
作者:聂慧芳;刘宝庆;张润玲;张玉春;张支风;袁春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对新型自动出凝血检测仪STA-R(法国,Stago公司产品)在儿科血液实验室应用进行评价.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和儿科领域应用的评价方法.常规分析方法包括:①准确性,含重复性(n=21,2个质控血浆)和可重现性(n=20,2个质控血浆),用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因子Ⅱ(FⅡ),因子Ⅶ+Ⅹ(FⅦ+Ⅹ),因子Ⅴ(FⅤ),纤维蛋白原(fg)和抗凝血酶(AT).②相关性:选择50份儿科病人新鲜血浆标本分别用STA-R和STA检测和比较APTT,FⅡ,FⅦ+Ⅹ,FⅤ和fg.儿科领域应用评价包括:①低凝血因子浓度范围内评价STA-R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比较STA-R和STA的结果;②测定标本的小容积;③特殊标本的应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STA-R有很好的准确性.50份血浆样本的STA-R和STA检测结果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APTT 0.990;fg0.995;因子Ⅱ0.996;因子Ⅶ+Ⅹ 0.997和因子Ⅴ 0.996.在低凝血因子浓度范围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可接受的小容积为50μl.很微量的标本、选择实验及急诊标本容易在本仪器操作.结论:STA-R显示了好的技术性能,特别适用于儿科出凝血指标的检查.
作者:吴润晖;Marie-Francoise Hurtoud-Roux;Marc Boirie;Nicole Schlgel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了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原代培养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TERT基因ASODN作用于AML和CML细胞后hTERT蛋白表达含量的变化,采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测定(PCR-ELISA)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显示:hTERT ASODN作用于AML和CML细胞24,48和72小时后,hTERT蛋白表达水平不断降低;同时,AML和CML细胞端粒酶活性均逐渐受到抑制.结论:hTERT基因ASODN可以通过特异性地抑制AML和CML细胞hTERT蛋白的表达,抑制AML和CML细胞端粒酶的活性.
作者:何冬梅;张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观察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重组GST-KGDX(谷胱甘肽S-转移酶-赖-甘-天冬-X)融合蛋白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设计合成了两条编码KGDX(赖-甘-天冬-X)的寡核苷酸链,两端分别为BamHI和XhoⅠ酶切位点.将该基因插入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GEX-4T-1的tac启动子下游,获得重组质粒pGEX-4T-1KGDX,转化大肠杆菌DH5a,37℃诱导使重组子表达.GST-KGDX融合蛋白具有可溶性,产量为35 mg/L培养基,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8.02%.破碎菌体上清经谷胱甘肽-琼脂糖悬珠亲和层析法获得纯度为95%的重组蛋白.血小板凝聚仪检测活性表明,在体外GST-KGDX融合蛋白抑制ADP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作用强于GST(P<0.05或<0.01).全血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GST-KGDX能与GPⅡb/Ⅲa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大肠杆菌中能够表达出较高产量的GST-KGDX融合蛋白,为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蛋白质来源.
作者:查艳萍;秦永文;荆清;穆瑞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研究建立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溶血试验比色法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方法为取正常人、贫血病人和PNH病人(各10例)外周血标本,用HEC毒素处理外周血红细胞并于630 nm测定吸光度,以定量溶血程度.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术检测CD59-细胞进行验证.结果表明,PNH病人的红细胞对HEC毒素溶血试验有抗性,而正常人和非PNH病人的红细胞几乎全部溶解.结论:HEC毒素溶血试验比色法对PNH是一种简便、快速、特异而又可靠的诊断方法.
作者:杨洋;许彩民;王健;陈岚;潘华珍;张之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研究探讨骨髓内皮细胞分泌的造血抑制因子在扩增造血祖细胞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收集无血清膏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BMEC-CM),离心超滤,获得>10 kD和<10 kD的组分,以观察BMEC-CM原液及其>10 kD和<10 kD组分对CFU-GM及HPP-CFC的增殖作用的影响;检测骨髓内皮细胞及BMEC-CM中抑制因子的表达,用抗体中和实验检测BMEC-CM中的抑制因子对造血集落的抑制活性;用膜杂交法检测抑制因子联合造血刺激因子扩增造血细胞时增殖与分化相关基因的改变.结果表明:①BMEC-CM,>10 kD及<10 kD组分分别加入集落培养体系,BMEC-CM对CFU-GM及HPP-CFC的生成无明显影响,>10 kD组分增加CFU-GM及HPP-CFC的生成,<10 kD组分抑制CFU-GM及HPP-CFC的生成.②BMEC-CM,>10 kD及<10 kD组分分别加入骨髓细胞液体培养体系培养24小时后,BMEC-CM组CFU-GM明显减少,HPP-CFC显著增加;>10 kD组分组CFU-GM明显增加,HPP-CFC无显著改变;<10 kD组分组CFU-GM及HPP-CFC均明显减少.③小鼠骨髓内皮细胞表达MIP-2,MIP-1α,MSP,TGF-β,TNF-α,IFN-γ及Tβ4.BMEC-CM中存在有MIP-2,MIP-1α,MSP,TGF-β,TNF-α和Tβ4.④抗体中和实验结果表明在BMEC-CM中的TGF-β,MSP,MIP-1α,IFN-γ和Tβ4有明显抑制活性.⑤Tβ4与SCF,IL-3,IL-6,GM-CSF和EPO联合加入CD34+细胞扩增体系时,HPP-CFC明显增加,细胞增殖与分化相关基因及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表达较单用造血刺激因子组明显减弱或缺失.结论:BMEC-CM能显著促进早期造血祖细胞HPP-CFC增殖,其作用与BMEC-CM中存在的抑制因子的作用有关.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信号传导相关基因来实现的.
作者:程腊梅;王绮如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探讨体外维甲酸(RA)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粘附分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及人脐血单个核细胞(UCBMNC)对BMSC粘附率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0.1,1.0和10.0μmol/L RA处理后BMSC粘附分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以MTT方法检测3种浓度RA处理后UCBMNC对BMSC粘附率的改变.结果显示,1.0和10.0 μmol/L RA能增加BMSC上ICAM-1的表达及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RA对VCAM-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RA上调ICAM-1的表达与增加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呈正相关(r=0.7883,P<0.05).结论:体外RA能上调小鼠BMSC上ICAM-1的表达和增加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两者呈正相关,为阐明BMSC粘附分子与造血干细胞归巢的相关关系及RA促进脐血造血干细胞归巢提供了体外实验依据.
作者:麦惠容;黄绍良;魏菁;吴燕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血小板胞内冰晶形成(ⅡF)的温度是指导血小板低温保存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本研究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两种方法同时测定血小板ⅡF温度范围.在分步降温法中,每降5℃取出血小板样本,测定37℃直接复温(T37℃)和经液氮处理后再37℃复温(LN)两种方法处理的血小板样本磷脂酰丝氨酸(PS),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同时利用差式扫描量热计(DSC)记录加和不加5%DMSO的血小板在降温过程中的放热峰.结果表明,PS,LDH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在-35℃左右不再发生变化.DSC测定结果表明,代表血小板ⅡF的第二个小放热峰在-35℃左右.结论:血小板ⅡF温度在-30℃至-40℃之间(-35℃左右).
作者:刘景汉;欧阳锡林;吕留彩;高大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了解B7共刺激对细胞因子,特别是对IL-2 mRNA及转录因子NF-κB出和AP-1的影响,探讨B7介导的IL-2调节的分子机制,在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体系中分别或联合加入抗B7-1、抗B7-2单克隆抗体和CTLA-4 Ig以阻断B7/CD28信号传导,通过竞争性PCR定量检测其对IL-2和IL-4 mRNA的影响,并初步测定IFN-γ mRNA的改变,同时用转染MHCⅡ类分子及联合转染等量B7-1或B7-2的NIH3T3转基因细胞tDR7,tDR7/B7-1和tDR7/B7-2刺激CD28+T细胞,通过DNA-蛋白结合实验观察B7对IL-2转录因子NF-出和AP-1的影响.结果表明:抗B7-2单抗和CTLA-4 Ig可明显抑制B7介导的IL-2和IL-4 mRNA合成,而抗B7-1单抗仅有轻度抑制作用,2种或3种抗体联合应用时抑制作用相加.MLR 1-6小时,单独tDR7即可诱导NF-κB的表达,联合转染B7早期对其结合活力无明显影响,6小时后tDR7诱导作用减弱,B7却可显著延长tDR7的诱导作用至72小时.tDR7早期同样可诱导AP-1的表达,联合转染B7分子在24小时内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反应后期可延长tDR7对AP-1的上调作用,B7-1与B7-2间作用未见明显不同.结论:B7通过减少IL-2 mRNA降解和影响基因转录而上调IL-2分泌,并可同时影响多种细胞因子分泌;在转录水平B7-1与B7-2作用未见明显不同,提示两者的功能差异可能与细胞表达和时间动力学不同有关.详细了解B7介导的T细胞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有助于设计更好的临床方案预防移植排斥和GVHD.
作者:克晓燕;John Gribben;王晶;王德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应用造血干细胞库进行检索后,往往有多个供体满足一定的检索条件,为了确定适合的供体,选择了待进行移植的临床病例,分别从交叉反应组(CREG)抗原、残基匹配理论和HLA抗原模拟三维结构比较等角度对各个供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筛选方法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至少可以排除某些不适合的供体,进一步缩小选择范围.结论:综合应用CREG、残基配型和三维结构比较方法,可以为供体选择提供有益的帮助.
作者:韩红星;孔繁华;奚永志;孙玉英;金荔;刘楠;郭斯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前在西方规模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心,其ALL的治愈率已达到80%.此成就归因于依据危险度所确定的多药联合化疗和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患者的分层是根据预后因素预测复发危险.研究预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是必要的.已被广泛熟知的宿主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药物遗传学.疾病相关预后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免疫分型、细胞或分子遗传学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常是有力的预后因素.大的、对照的和随机的临床方案的采用大大地改善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
作者:叶辉;顾龙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文综述有关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在调控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巨核细胞的生成包括巨核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为未成熟巨核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成熟巨核细胞并释出血小板的过程.在巨核系造血的早期阶段,主要由TPO及IL-1,IL-3和PDGF调控;在分化的后期有TPO及IL-6和IL-11参与.多个转录因子也参与巨核细胞的分化过程.GATA-1,FOG-1和Fli-1主要作为早期至中期巨核细胞生成的调节因子.NF-E2则主要参与晚期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的调控.目前对血小板释放的机制还缺乏深入了解.一氧化氮可能通过引起巨核细胞的凋亡,参与血小板的释放过程.
作者:杨默;李桂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调节巨核细胞系增殖、分化及血小板生成的重要细胞因子,肝脏和肾脏是合成和分泌TPO的重要器官,当肝功能和肾功能受损时,可能会影响TPO的合成.本研究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5例晚期肝硬化患者、20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和40名正常人对照血浆的TPO水平,分析血浆TPO水平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晚期肝硬化患者血浆TPO水平与正常人对照血浆TPO水平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浆TP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各患者组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与血浆TPO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晚期肝硬化患者可维持正常的TPO生成,且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与血浆TPO水平无关,但肾功能衰竭患者TPO生成明显减少.
作者:石艳;侯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