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非官网)

  • 主管单位: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423/R
  • 国内刊号:11-4423/R
  • 影响因子:0.98
  • 创刊:199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389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相关期刊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产品参数:
主管单位: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期刊标签:心血管系统疾病
国际刊号:11-4423/R
国内刊号:11-4423/R
邮发代号:2-389
创刊时间:1993
发行周期:双月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简介

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栏目设置

读者·作者·编者、论著_白血病基础与临床、论著_淋巴瘤基础与临床、论著_多发性骨髓瘤基础与临床、论著_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论著_骨髓增殖性肿瘤、论著_血小板、血栓与贫血、论著_输血医学、论著_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移植物抗宿主病、论著_血液病毛霉菌感染、综述

杂志收录/荣誉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要求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社征稿要求

  ① 文稿格式:题目、全部作者姓名、单位、地址、邮编号、中文和英文摘要、中文和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用英文撰写的稿件附中文摘要,文章为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应注明基金名称和编号。 

  ② 论著:除中、英文摘要外,正文应包括前言、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五大组成部分。论著的字数不限,版面数不限。

  ③ 综述或专论:综合近年来特别是最近5年来文献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突出新进展、新概念,选题宜小。

  ④ 摘要:论著的中、英文摘要内容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大要素,并按此顺序编写。

  ⑤ 材料和方法:所用的动物、细胞(原代细胞、细胞系或细胞株)、药品、试剂和仪器等必须说明来源、规格和批号。

  ⑥ 图和表的题目、内容及注释均用英文表达。表的格式采用三线表。

  ⑦ 参考文献:一篇参考文献的作者3人以内全部列出,超出3人只引用前3名,后加“等”(et al)。

  具体著录格式为:作者. 题名. 刊名, 出版年; 卷号(期): 起止页。书籍的著录格式为:作者. 书名.版次(第1版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所在页)。书籍章节的著录格式为:章节作者. 章节题目.见(In): ××主编者.书名.版次(第1版略),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专利的著录格式为:作者. 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年;卷(期):起页-止页)。

  ⑧本刊按收稿日期排队刊出录用的稿件。因技术职称、研究生毕业、课题基金特殊原因申请“加急”刊出的稿件加收50%版面费,有彩图的稿件加收彩版印刷费(1 000元/1个版面即1页)。稿件刊出后付给作者稿酬,并赠作者当期杂志3本。


杂志分析报告

名词解释:

影响因子:指该期刊近两年文献的平均被引用率,即该期刊前两年论文在评价当年每篇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被引半衰期: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快慢的一种指标,指某一期刊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刊载的时间跨度

期刊发文量: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个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计算期刊发文量是评估期刊生产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者选择投稿期刊时常常考虑的因素之一。

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平均引文率:在给定的时间内,期刊篇均参考文献量,用以测度期刊的平均引文水平,考察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发文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总被引频次

杂志文章摘录

  • 大蒜素抑制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RPMI-8226和NCI-H929细胞,应用Hoechst33342染色分析其侧群细胞的含量;对培养的侧群细胞,应用10 μg/ml大蒜素处理,采用CCK8法分析大蒜素对侧群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平板集落形成法分析大蒜素对侧群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大蒜素对侧群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分析大蒜素对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CDK2和CDK4的表达.结果:在RPMI 8226和NCI-H929中均存在有侧群细胞,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17±0.98)%和(2.65±0.61)%.大蒜素能够呈时间依赖性抑制侧群细胞的增殖并显著抑制集落形成;大蒜素能够抑制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CDK2和CDK4的表达并诱导细胞发生G1/S周期阻滞.结论:大蒜素可以抑制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增殖和集落的形成,并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发生G1/S阻滞.

    作者:曾俊权;郑永亮;刘彬;练建平;龚志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白藜芦醇调控白血病JAK1/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

    本研究探讨白藜芦醇抗白血病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采用细胞体外培养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沉淀法检测白血病细胞L1210 p-JAK1、p-STAT3蛋白的表达;建立了L1210白血病腹水瘤小鼠模型,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测定信号转导分子p-JAK1及p-STAT3的活性.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能明显抑制JAK1/STAT3信号转导通路,以时间-剂量依赖的方式下调p-JAK1、p-STAT3表达,减弱JAK1和STAT3的酪氨酸磷酸化活性.结论:白藜芦醇体内外均具能明显调控白血病JAK1/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白血病作用.

    作者:李覃;王伟;李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2例Ph染色体和BCR-ABL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分析

    本研究对2004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A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生存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Ph+ AML的诊断根据WHO标准,且有t(9;22) (q34;q11)或变异的t(9;22)异常,诊断时和诱导治疗后没有CML慢性期的证据.结果表明,12例患者经形态和免疫分型检查确诊8例为AML,4例为髓系及B淋巴细胞系混合细胞白血病.12例患者中除2例初诊时未做染色体检查外其余患者均可检测到Ph染色体,且部分患者伴有复杂染色体或与正常核型共存.在12例患者中均可检测到BCR-ABL阳性,其中b3a27例,b2a2 1例,b2a2变异体1例,ela22例,e18a21例.12例患者经治疗均获得缓解,其中3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格列卫治疗后2例死亡;9例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例患者复发后死亡,1例死于移植后并发症,中位生存期为24(8 -80)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51.4±17.7)%.结论:Ph+ AML是一种预后较差的AML,格列卫联合化疗可使患者达完全缓解,缓解后尽快进行H-SCT能获得长期生存,改善患者预后.BCR-ABL基因及其变异体的检测为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作为初治白血病的常规筛查指标.

    作者:费新红;武淑兰;孙瑞娟;周葭蕤;王静波;王彤;刘红星;王卉;童春容;吴彤;陆道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

    本研究比较来源于正常志愿者和骨髓增生异常增生综合症-难治性贫血(MDS-RA)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免疫抑制作用的区别.培养12例正常志愿者和12例MDS患者的骨髓MSC,比较两组MSC的形态、细胞表型、细胞因子的表达,通过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T细胞增殖试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T细胞周期检测、T细胞凋亡检测等比较两组M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的区别.结果表明:两组MSC的形态、表型基本相同;MDS患者来源的MSC对PHA和同种异体抗原诱导的T细胞的抑制作用均低于正常志愿者来源的MSC;加入正常志愿者的MSC后有更多的T细胞阻滞在G0/G1期,但MDS来源的MSC的这种作用较弱;MDS来源的MSC抑制T细胞活化的能力也下降,但是抑制T细胞凋亡的能力增强.另外,MDS来源的MSC表达转化生长因子(TGF-β1、3)、FasL较正常志愿者MSC表达的明显减弱,而TGF-β2的表达却增加.结论:虽然MDS来源的MSC在形态、增殖和细胞表型上基本正常,但其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其异常是否与MDS的发病机制有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刘丽辉;陈虎;陈斌;孙昭;叶丽萍;施兵;金建刚;赵春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3T3-L1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脂及脂肪细胞功能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3T3-L1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成脂及脂肪细胞功能的差异.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的方法分离纯化人骨髓MS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体外向脂肪方向诱导分化,并通过油红O染色和吸光度值(OD值)检测其分化程度;qRT-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 mRNA表达水平;通过诱导的脂肪细胞与THP-1细胞共培养,加入1μg/ml的阿糖胞苷,在48 h测定其对肿瘤细胞的化疗抵抗作用.结果:通过油红O染色和测定吸光度值发现,3T3-L1细胞组脂质聚集量多于MSC组,且OD值大于MSC组(P<0.05);qRT-PCR结果显示,3T3-L1来源的脂肪细胞的成脂基因PPARγ、FABP4和C/EBPα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人骨髓MSC的脂肪细胞(P<0.05);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含脂肪细胞组THP-1细胞存活数较对照组多(P<0.05),且3T3-L1细胞组与MSC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T3-L1细胞的体外成脂能力比人骨髓MSC强;脂肪细胞具有促使THP-1细胞耐受化疗的作用,且在3T3-L1细胞组的作用大于人骨髓MSC组.

    作者:刘四红;王慧;翟元梅;朱晓宇;章菁;万云;路伟;石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大黄素对HL-60/ADR耐药细胞多药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黄素(emodin)对人急性白血病HL-60/ADR耐药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逆转作用及其相应的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检测HL-60/ADR细胞对大黄素以及8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比较大黄素联合化疗药物后对HL-60/ADR细胞耐药逆转效果,应用DNA倍体和DNA Ladder分析检测大黄素与阿霉素联合用药后细胞凋亡改变,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耐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黄素处理后HL-60/ADR细胞内阿霉素荧光阳性率和柔红霉素平均荧光强度(MFI),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柔红霉素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大黄素对HL-60/ADR耐药株和相应HL-60细胞敏感株的IC50值接近,分别为24.09±1.72 μmol/L和23.18±0.87μmol/L,对阿霉素(ADR)、柔红霉素(DNR)、依托泊苷(VP16)、长春新碱(VCR)、阿糖胞苷(Ara-C)、高三尖杉酯碱(HHT)、米托蒽醌(MTZ)和吡柔比星(THP)呈现不同程度耐药.小剂量大黄素对8种药物耐药逆转倍数介于1.58-4.12之间,其中对ADR的耐药细胞逆转效果好.大黄素与ADR联合用药组可见明显的亚二倍体凋亡峰和典型的DNA降解梯状带形成.与单药组比较,联合用药组MRP1、TOPOⅡB、GSTπ、BCL-2耐药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明显,细胞内ADR和DNR蓄积水平增加,胞浆和胞核DNR分布增加,该作用与大黄素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大黄素具有逆转HL-60/ADR细胞多药耐药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耐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增加细胞内化疗药物蓄积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作者:陈英玉;李静;胡建达;郑静;郑志宏;祝亮方;陈鑫基;林振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156例SARS患者血清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的观测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患者抗SARS-冠状病毒(SARS-CoV)抗体IgG和IgM的产生及抗体效价变化特征,探索采集SARS痊愈患者抗血清的时机.应用ELISA方法对随机抽取的156名SARS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抗SARS-CoV抗体IgG和IgM抗体效价测定.结果表明, 156名SARS患者于病后3至9周期间,IgG抗体阳性率为75.6%, IgM抗体阳性率为41.7%, IgG和IgM抗体均阳性为41%, IgG和IgM抗体均阴性为23.7%; IgG抗体阳性患者中抗体效价为18.23±24.72, IgM抗体阴性患者抗体效价为2.18±1.13; IgG和IgM抗体效价与SARS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温正常天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并非所有SARS患者都能产生抗SARS-CoV抗体,即使产生抗体,其效价的个体差异也较大,并不能通过性别、年龄、病程及体温正常天数等因素较准确地评估抗体的效价.因此,在SARS抗血清采集前,应重新进行抗体效价测定,遴选具有高效价抗SARS-CoV抗体的SARS痊愈患者进行抗血清的采集,才能提高所采集的抗血清在临床的治疗效果,同时又可为患者抗体输注提供量化指标.

    作者:王海宝;刘景汉;欧阳锡林;于洋;马曙轩;李锡金;吕留彩;田亚平;刘红鹰;许红民;姚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反义核酸基因治疗中电子计算机的辅助设计

    本文概述了反义寡核苷酸作为基因治疗药物的状况,归纳了目前对妨碍反义寡核苷酸作为基因治疗药物取得快速进展的主要因素:反义寡核苷酸作为基因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反义寡核苷酸作为基因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从细胞和基因水平详细介绍目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①反义寡核苷酸未能有效对靶基因的同源基因的鉴别是导致其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②靶基因的二、三级结构严重影响反义寡核苷酸达到靶位置.③影响反义寡核苷酸的传送和快速退火的问题.也介绍如何使用电子计算机方法对反义寡核苷酸的靶基因做全面分析,即对靶基因的二级结构和同源性分析,并终设计出反义寡核苷酸,达到降低反义寡核苷酸作为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的有效性的目的.后归纳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

    作者:吴琦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新型α-半乳糖苷酶清除动物红细胞表面αGal抗原的研究

    异种抗原αGal是引起异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脆弱类杆菌来源的α-半乳糖苷酶是一种新型的糖苷酶,能够切除支链多糖和直链多糖末端的αGal残基.本研究探讨新型α半乳糖苷酶清除红细胞表面αGal抗原的作用.利用新型的基因重组α-半乳糖苷酶酶解牛、猪、狗、兔红细胞上的异种抗原,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的αGal抗原.结果表明,动物红细胞表面的异种抗原αGal被完全或部分清除.结论:新型α-半乳糖苷酶可以用来清除异种红细胞上的αGal抗原,对降低异种移植引起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潜在意义.

    作者:高红伟;张雪;李素波;檀英霞;鲍国强;王颖丽;徐丽娟;季守平;宫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环孢菌素A、雷洛昔芬及其联合应用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

    本研究探讨环孢菌素A(CsA)、雌激素受体抑制剂雷洛昔芬及其联合应用对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采用甲基四唑蓝法(MTT)测定柔红霉素(DNR)的半数抑制量,RT-PCR法检测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FCM检测P-gp的表达和细胞内DNR浓度.结果表明:DNR对K562/A02和K562细胞的IC50分别为23.51和0.29mg/L,雷洛昔芬(2.5 mg/L)及CsA(1 mg/L)单用和两药联合处理K562/A02细胞时,DNR的IC50值分别为5.98、8.15和3.68 mg/L,两药对DNR作用K562细胞的IC50没有影响.CsA及雷洛昔芬单独作用后耐药株mdr1mRNA下调微弱,联合用药下调效果明显.CsA及雷洛昔芬均可降低P-gp蛋白的表达,且具有协同作用.同时还观察到逆转剂雷洛昔芬和CsA作用后细胞内柔红霉素浓度增加,两药联合作用时效果增强.结论:CsA及雷洛昔芬均可逆转耐药,且联合作用效果增强.

    作者:鲍文;陈宝安;高峰;丁家华;许文林;沈惠玲;高冲;孙耘玉;程坚;王骏;赵刚;马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更多评论>>

网友反馈(不代表本站观点)

flytoyou** 的反馈:

退得挺快,挺好的[流泪]

康新隆** 的反馈:

投稿一周,就说初审没过,我好想大哭一场,投这个刊物怎么这么难[伤心][难过]

大圣西归** 的反馈:

先后投了两篇文章,审稿1个多月,直接退稿!搞不明白。。。

steven0281** 的反馈:

感觉还是挺难投的,不过编辑老师挺好的。去年八月份投了一篇文章,修改后录用了,今年投了篇,个人感觉比上一次写的好,却退稿了,可能这就是命吧

小荷** 的反馈:

等了好几个月,终于收到书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感谢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大大,感谢~~感谢

迷途风雨** 的反馈: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审稿较快,14天左右就发回退修,退修之后10天左右再次退修,我吸取上一篇投稿的教训(退修了两次仍未达到要求,退稿了),仔细按照编辑发来的要求修改,顺便提一下,编辑人很好,修改之后很快录用,9个月之后见刊。

王德平** 的反馈:

请问这个刊物需要英文摘要吗?知道的可以告诉我吗?

一江春水** 的反馈:

文章接收速度还可以,我投稿的时间有些尴尬,恰逢是在放假的时候,耽误了一段时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在学术界还是有一定地位,还是不错的。编辑老师也很不错,比较推荐大家投此杂志。

haiyu** 的反馈: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校稿认真负责,每次打电话都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不解之处。外审专家的审稿意见也很诚恳详细,对文章帮助很大!杂志质量还是挺不错的。

姓名保密** 的反馈:

审稿速度很快,我是2月10日投的稿件,一个月不到就返回了审稿意见,速度上还是很认可的,编辑老师很认真负责,专家也很专业,给出的意见都很可观,让我受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