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423/R
  • 国内刊号:11-4423/R
  • 影响因子:0.98
  • 创刊:199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389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6年1期文献
  • 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免疫效应细胞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由于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对异基因活化的淋巴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其在移植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MSC对移植免疫细胞调节,诸如MSC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MSC对细胞免疫的调节(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细胞凋亡和MSC对淋巴细胞的调节机制),MSC对DC免疫调节作用和MSC对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等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

    作者:解琳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凝血酶与肿瘤的血管新生

    凝血酶是止血过程中的核心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凝血酶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的生长、转移及血管新生.抗凝治疗不仅缓解了肿瘤的高凝状态,而且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本文就凝血酶及其受体、凝血酶及其受体与肿瘤生长、转移及血管新生的关系、凝血酶影响肿瘤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及抗血管新生和抗凝治疗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作者:石建霞;顾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异种输血--猕猴受输猪红细胞的初步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是改造猪红细胞(pRBC)表面抗原,使之与灵长类动物相容,以探讨异种输血的可能性.结合使用α半乳糖苷酶(AGL)酶解和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改造猪红细胞表面异种抗原,并输注给猕猴,观察pRBC在猕猴体内活存时间及安全性;使用免疫抑制剂(蛇毒因子CVF和地塞米松)延长pRBC在猕猴体内的存活时间;建立失血性贫血猕猴模型,观察输注pRBC治疗失血性贫血猕猴的可能性.结果表明:AGL酶解能够去除猪红细胞表面主要异种抗原(α-Gal抗原),减弱其与猕猴血清的凝集反应,酶解技术与mPEG修饰技术结合可以使猪红细胞与猕猴血清更为相容.异种输血试验表明,双修饰的pRBC在猕猴体内存活时间为12小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可延长至40小时;pRBC在猕猴体内8小时的存活率为38%,在输注pRBC的8小时内,失血猕猴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可维持在失血前的正常水平.结论:改造后的pRBC可安全地输注给猕猴,改善失血猕猴的贫血症状,提示用猪红细胞进行异种输血是可能的.

    作者:檀英霞;季守平;卢雁平;张成林;李立立;宫锋;张金国;章扬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血小板冻干前负载海藻糖技术的研究

    为研究人血小板冻干前负载海藻糖技术与方法,筛选出佳负载海藻糖实验条件并进一步研究血小板在温度37℃条件下、负载海藻糖4小时后的平均体积、体外激活程度和聚集反应性的变化,绘制血小板胞内海藻糖负载效率及浓度随温度、时间、胞外海藻糖浓度变化曲线,筛选合适的负载条件,分别以凝血酶、ADP、胶原、瑞斯托霉素4种物质作为血小板激活诱导剂,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检测血小板负载海藻糖前后的聚集反应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血小板负载海藻糖前后其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PAC-1的表达率,加可逆性激活抑制剂PGE-1、腺苷后血小板激活被抑制的程度.结果表明:海藻糖负载效率与孵育时间(2小时后)、温度(30-40℃)呈良好线性关系,在37℃条件下经4小时孵育后负载效率可达60%,载入到胞内海藻糖浓度随胞外海藻糖浓度(<50mmol/L)的升高而递增;同负载前相比较,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对4种激活诱导剂的大聚集率均无显著性差别(P>0.01),经4小时负载海藻糖后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升高,但联合添加可逆性激活抑制剂PGE-1、腺苷后CD62p表达率显著下降.结论:37℃、4小时、胞外海藻糖浓度小于50 mmol/L为合适负载条件,添加可逆性血小板激活抑制剂后,冻干前负载海藻糖过程对血小板的体外激活和聚集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作者:卢发强;刘景汉;欧阳锡林;李锡金;周俊;庄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机采血小板悬液在保存过程中凝血因子Ⅷ、Ⅸ生物活性的变化

    为了研究机采血小板悬液22℃振荡保存不同时间的凝血因子Ⅷ、Ⅸ生物活性的变化,采用SYSMEXCA-1500型全自动血凝仪对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18份血小板悬液于22℃振荡保存条件下,测定0、12、24、48、72、96、120小时7个时间段的FⅧ:C和FⅨ:C的活性.结果表明:机采血小板FⅧ:C在0时活性为(100.51±44.02)%,保存12-120小时,其活性衰减了10%-40%;FⅨ:C在0时活性为(120.93±20.50)%,保存24-120小时,其活性衰减了10%-35%.结论:机采血小板悬液于22℃振荡保存时凝血因子Ⅷ、Ⅸ仍保持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杨江存;李凤琴;李芒会;任健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亲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为了探讨非亲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D-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治疗方案和疗效,应用高分辨HLA配型(HLA-A、-B、-DR)完全相合或1个位点不合的非亲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10例,预处理方案采用马利兰、环磷酰胺、阿糖胞苷、甲基环己亚硝脲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喋呤、舒莱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回升>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3天,血小板回升>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7.5天;28天STR-PCR检测显示,10例均为完全供者型;急性GVHD 3例(Ⅰ度1例自行缓解,Ⅲ度1例治愈,Ⅵ度1例死亡).结论:在非亲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过程中采用上述预处理方案和GVHD预防措施是可行而且有效的.

    作者:高春记;达万明;张伯龙;韩晓萍;靖彧;李红华;薄剑;朱海燕;靳海杰;吴晓雄;王全顺;李素霞;黄文荣;于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致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对嵌合状态及GVHD影响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经受者皮肤致敏后的异基因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是否能在促进形成完全供者嵌合(CC)的同时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以C57BL/6小鼠(H-2b,B6)为受者,于第0天接受60Co γ线全身照射(TBI),总剂量为5.5 Gy,照射当天移植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的BALB/c小鼠(H-2d,BA)外周血干细胞(2×107个),移植后第2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并分别于移植后第28天输注致敏/未致敏的供者淋巴细胞2×106.结果显示,致敏后DLI的受鼠(黑色)无1例出现GVHD,60天时转变为完全供者嵌合,表型明显呈现为供鼠(白色)特征,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在DLI后早期下降,半月后有所升高,但仍低于正常水平;未致敏的DLI受鼠出现不同程度的GVHD,嵌合率稍有上升,仍表现为混合嵌合体(MC),CD4+/CD8+比值在DLI后早期升高,后期降至正常水平.结论:经受者皮肤致敏后的DLI在诱导CC的同时降低GVHD发病率,CD4+/CD8+比值与GVHD发病率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陈宝安;张琰;丁家华;毕延智;赵刚;高冲;孙耘玉;孙雪梅;王骏;陈宁娜;程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HLA-DRB1高分辨测序分型与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者GVHD相关性分析

    1998年6月至2003年7月,广州脐血库向国内21家移植中心提供非亲缘异基因脐血移植54例.本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HLA-DRB1进行高分辨分型(PCR-sequencing based typing PCR-SBT),并结合HLASSP低分辨分型结果,探讨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供/受者HLA-DRB1等位基因及其亚型与脐血移植GVHD发生率的关系.利用盐析或柱提法提取48例非亲缘性脐血及移植患者全血DNA,采用HLA-SBT方法分别对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高分辨分型,并与HLA-SSP(HLA-sequencing specific primers)低分辨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盲法对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供/受者样本HLA-DRB1进行高分辨分型,结果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匹配全相合病例的GVHD发生率(25%)显著低于不完全相合病例的GVHD发生率(65.6%)(P=0.008).结论:对HLA-DRB1采用高分辨分型方法在非亲缘性脐血移植HLA分型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昕;廖灿;李焱;黄以宁;许遵鹏;汤雪薇;吴洁莹;陈劲松;吴韶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G-CSF动员对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为了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对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对20例供者G-CSF动员前后的外周血样品,加入佛波醇酯、伊能霉素、莫能霉素体外刺激培养4小时,以3色荧光标记法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Ⅰ(分泌INF-γ、INF-α)、Ⅱ型(分泌IL-4、IL-5和IL-10)细胞比例.结果表明:G-CSF动员前外周血CD3+IFN-γ+、CD4+IFN-γ+和CD8+IFN-γ+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2%(0%-45.9%)、1.3%(0%-23.8%)和1.5%(0%-22.2%),G-CSF动员后前述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分别为19.2%(0%-53.9%)、9.5%(0%-49.5%)和7.5%(0%-38.1%).动员前CD3+IL-2+、CD4+IL-2+、CD8+IL-2+T细胞比例分别为1.5%(0%-31%)、0.8%(0%-30.0%)和0%(0%-5.3%),动员后比例亦明显升高,分别为25.7%(0%-51%)、19.8%(0%-39.7%)、4.6%(0%-20.9%).T细胞各亚群的IL-4阳性细胞比例在动员后升高不明显.移植早期aGVHD发生组供者的Tc1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无aGVHD组.动员后高Tc2比例组,其受者中、重度aGVH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Tc2比例组(分别为20.0%和77.8%).结论:G-CSF动员使供者外周血的Ⅰ型T细胞比例增加,动员后高Tc1细胞比例与移植早期aGVHD发生相关,Tc2比例与中重度aGVHD发生率负相关.

    作者:刘庆国;杨栋林;黄勇;姜尔烈;周世勇;何依;王志东;王玫;周征;翟文静;冯四洲;韩明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细胞因子体外诱导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树突状细胞分化的研究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IFN)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可能新机制,为临床治疗CML提供新的思路.用Ficoll密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在倒置显微镜及光镜下观察DC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CD1a,CD83,CD86,HLA-ABC,HLA-DR,CD54),MTT法检测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结果表明:经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所诱导出的DC,其特征性表面分子表达率均高于培养前的DC(P<0.01);IFN-α+GM-CSF组DC表达HLA-ABC、HLA-DR明显高于IL-4+GM-CSF培养组(P<0.05);而IFN-α+GM-CSF+IL-4组DC的CD86表达率及MLR水平均高于其它细胞因子组合组(P<0.05).干扰素耐药组DC表面分子表达率及MLR水平较新诊断组和干扰素治疗有效组均明显减低(P<0.05),但A、B、C各组的CD86表达率及MLR水平在IFN-α+GM-CSF+IL-4因子组合条件下无明显差异.结论:CML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含有IFN-α的细胞因子组合条件下可分化为具有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的DC,且表达较高的Ⅰ类和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及MLR,表明干扰素治疗CML的机理可能与DC有关,这一结果提示通过增强内源性DC功能可能提高CML临床疗效.

    作者:张玉芳;吴重阳;张连生;柴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研究

    本研究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CD4+CD25high调节T(Tr)细胞比例及其变化规律,初步探讨B-NHL免疫抑制机制,以及化疗对此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2例初治B-NHL患者、36例化疗后达CR/PR患者及15例正常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8+和CD4+CD25highT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B-NHL患者CD3+及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它们依次为(68.33±15.27)%,对照(72.06±9.26)%;(34.47±12.84)%,对照(42.45±9.2)%;1.36±0.26,对照1.92±0.20,但CD4+CD25high Tr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为(4.10±1.21)%,对照(2.04±1.03)%,(P<0.001).化疗后组CD4/CD8比值低于化疗前组(P<0.05);而外周血CD4+CD25high Tr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化疗前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B-NHL初治化疗前及化疗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细胞比例都显著升高,提示CD4+CD25high Tr细胞可能是B-NHL患者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刘莉;姚军霞;丁乾;黄士昂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新型重组免疫抑制融合毒素蛋白B7-2-PE40KDEL的分离纯化

    为了建立高效快捷能分离大量重组B7-2-PE40KDEL融合蛋白的下游纯化路线,比较了不同组合的纯化策略和条件,包括反相层析、金属螯合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蓝染料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等,并采用MTr法检测该融合蛋白的靶向杀伤活性.结果表明,在反相层析分离中疏水相分别采用了常规的甲醇和乙腈,结果为所分离的该重组融合蛋白均发生了变性,从色谱柱中分离出来就生成了絮状沉淀.在蓝染料亲和层析一步分离中,由于全菌体蛋白中与亲和树脂发生非特异结合的成分较多,极难区分目的蛋白和杂蛋白.但是,PRSETA-B7-2-PE40KDEL表达载体上带有翻译增强序列T7-g10,可在表达目的蛋白N端融合6个组氨酸,这十分有利于通过NiNTA金属鏊和层析法快速高纯度地纯化表达产物.根据这一特性,经反复筛选实验设计终确定了金属螯合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三步法的纯化路线,用于纯化分离B7-2-PE40KDEL融合蛋白.所得的目的蛋白的纯度可达95%以上,总回收率为8%.Western -blot实验显示,所得蛋白可与B7-2及PEA抗体特异性结合;MTr生物活性测定表明,该融合蛋白对表达CD28受体的人T细胞系Jurkat产生特异性杀伤作用,而对不表达CD28的淋巴细胞系Raji无任何杀伤作用.结论:建立了高效快速纯化大量重组B7-2-PE40KDEL融合蛋白的技术路线,所纯化的重组B7-2-PE40KDEL融合蛋白能特异性靶向杀伤表达CD28受体的人T细胞.

    作者:关海容;孙玉英;袁志宏;张惠丽;梁飞;刘楠;郭斯启;习彩霞;奚永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脐血与外周血NKT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表型比较

    为了建立体外有效扩增脐血与外周血天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的方法并研究其表型的差异,分别采用单加IL-2及同时加IL-2和α-半乳糖神经酰胺(α-Galcer)的方法,从人脐血单个核细胞(UCB-MNC)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扩增NKT细胞;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测定NKT细胞(TCR Vα24+TCR Vβ11+)的比例及其它表型特征.结果显示:UCB-MNC在第7天时,其TCR Vαβ+NKT细胞的扩增量占淋巴细胞的(24.48±4.19)%,是原来的(8.74±4.37)×102倍(P<0.01),而且大多不表达NK1.1(CD161);TCR Vβ11+较TCRVα24+高表达;第14天时,PB-MNC中的TCR Vαβ+NKT细胞扩增量占淋巴细胞的(11.1±3.61)%,是原来的(3.72±2.01)×102倍(P<0.01),且NK1.1高表达,TCR Vβ11+与TCR Vα24+表达率基本一致.结论:α-Galcer对NKT细胞有特异的扩增功能,且脐血NKT的扩增效率较外周血高.以表型划分,脐血中的NKT细胞多为NK1.1-,而外周血多为NK1.1+,是一种新的NKT细胞亚型.

    作者:刘嬿;范华骅;阮鸣;高跞;聂晓绚;杨懿铭;陆华中;高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血液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范围的调查

    为了建立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健康成人血液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参考值,并比较两民族在族别,性别等方面上是否存在差异,用单克隆抗体对75例维吾尔族和104例汉族健康成人外周血进行标记,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采集分析,读取数据并对比结果,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20-50岁的维吾尔族和汉族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参考值范围:总T细胞分别为(67.85±8.97)%和(69.98±10.14)%;辅助性T细胞分别为(36.86±5.74)%和(40.07±6.10)%;抑制性T细胞分别为(26.67±6.15)%和(27.16±6.29)%;CD4/CD8比值分别为(1.46±0.47)和(1.56±0.47);NK细胞分别为(16.91±9.89)%和(12.81±7.34)%;B细胞分别为(10.09±3.33)%和(11.78±3.81)%;CD3+/HLA-DR+分别为(10.05±2.95)%和(11.27±4.98)%;CD25+细胞分别为(1.76±5.26)%和(4.10±4.30)%.两民族在辅助性T细胞水平、NK细胞、B细胞及CD25+细胞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健康人群的男性与女性在辅助性T细胞及CD4/CD8比值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汉族男女性T细胞亚群的差别则见于抑制性T细胞和NK细胞水平;维吾尔族与汉族男性在辅助性T细胞及CD4/CD8比值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略低于后者;维吾尔族女性NK细胞显著高于汉族(P<0.01),而CD25+细胞水平较低(P<0.01).结论:族别和性别因素可影响健康人淋巴细胞表型分布,本研究建立了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健康成人血液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布参考值,并查明两民族在族别、性别方面的差异.

    作者:张琰;温浩;张朝霞;曹玲;张琼;林仁勇;卢晓梅;王星;马旭东;张静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M-FISH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复杂核型的检测分析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伴有5号染色体缺失的MDS细胞株MUTZ-1细胞的遗传学变化.首先采用R显带技术对染色体标本进行核型分析,再以vysis Spectra VysionTMM-FISH作为探针,检测并分析其复杂异常核型.结果表明:M-FISH分析显示有明显的高频率染色体的易位、插入、断裂与重接、缺失、数目增多;染色体分析揭示核型为50,xx,der(1)t(1;2),ins(1;14),+der(2)t(2;19),der(3)t(3;5),der(3)(3::5::22),5q-,der(6)t(3;6),der (7)(18::7::17),+8,+der(9)t(1;9),der(10)t(1;10),+11,+12,der(?13)(10::13::5::8),der(14)t(8;14),der(14)t(14,15),der(15)t(15;21)×2,+17,+18,-21,-22.结论:MDS细胞株MUTZ-1在M-FISH检测下有显著复杂的核型变化;M-FISH能增加高度复杂的异常染色体检测的准确性,有助于MDS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作者:陈宝安;夏国华;李建勇;肖冰;邵泽叶;陈宁娜;高冲;吴雨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四色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始细胞免疫表型

    为了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免疫表型特征,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常规设门及二次设门策略选取的29例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悬液中,CD34+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MDS的进展(RA/RAS→RAEB→RAEB-T),根据CD45/SSC图中选取的原始细胞群中,CD34+细胞比例逐渐增高,分别为8.0%、46.4%、76.8%,各亚型之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②在CD45vsSSC散点图上,设门所取的原始细胞抗原表达随着RA/RAS→RAEB→RAEBT的进展,HLA-DR、CD13、CD33、CD117表达逐渐增高,CD15表达逐渐减低,差别均有显著意义(P<0.05).③在CD45 vs CD34散点图上二次设门取CD34+原始细胞行抗原表达的分析,同样异常表达HLA-DR及髓系抗原CD13、CD33和CD117,比例高于常规分析法(P<0.05),CD15比例减低,在RA/RAS中CD13、CD33、CD117和HLA-DR的表达较常规分析的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相关抗原的表达率在各亚型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常规设门法能反映MDS疾病的进展,而二次设门策略则更能反映MDS原始细胞的生物学特征,CD34的异常表达代表原始细胞的不成熟性和异质性,在临床高度怀疑但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不能诊断时,原始细胞免疫分型对MDS的诊断更具意义.

    作者:吴雨洁;李建勇;仇海荣;肖冰;张建富;宋君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应用寡核苷酸芯片进行HLA-DQA1位点基因分型

    为了构建HLA-DQA1位点寡核苷酸分型芯片并籍此建立一种应用于HLA系统基因分型的集成化技术平台,在多态性集中的HLA-DQA1第二外显子区域,自行设计一套寡核苷酸分型探针;采用本实验室自建的方法,制成寡核苷酸芯片.提取的基因组DNA以组间特异性引物,单侧引物荧光标记,行不对称扩增.杂交后扫描检测分析杂交信号,确定HLA等位基因型;分型结果以标准DNA和PCR产物测序检测.结果表明:100例样本芯片分型全部成功,其中50例标准DNA与其模板相符,另50例临床样本中随机选取的10例与其测序结果相符,其中2例分型结果不完全;重复杂交实验中,位点重现率95%.结论:研制的HLA-DQA1等位基因分型芯片,其准确性和重现性理想,且操作简便、快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彤;王天骄;何群;张玉魁;马佳明;侯伟建;王绍成;潘忠诚;赵雨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LRP16基因启动子活性分析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LRP16基因不同启动子区域的活性,为深入研究LRP16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基础.在NCBI的人类基因组数据库中截取并下载LRP16基因转录起始位点5侧翼区2.7kb的基因组序列,设计PCR引物,从健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和亚克隆了LRP16基因的启动子分子,对各个长度相差400 bp左右的亚克隆启动子片段调控荧光素酶表达的作用强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获得了与GeneBank序列一致、长度为2.6kb的LRP16基因启动子DNA序列,其主要调控序列在LRP16基因转录起始位点5侧翼区的-200至-600bp.结论:LRP16基因启动子是一个典型的Ⅱ型启动子,其启动子活性在-200至-600 bp区域强.

    作者:卢学春;楼方定;韩为东;朱旭东;母义明;徐周敏;于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NK系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NK细胞系白血病的的免疫表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297例急性白血病,并就发现的6例NK细胞系白血病病例分析其免疫表型特点.结果表明:297例急性白血病中CD56阳性43例,占14.5%,CD56阳性率21.4%-98.8%.43例中6例为NK细胞系白血病,其余37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CD56表达;6例NK细胞系白血病中1例急性前髓系/NK细胞白血病(myeloid/NK cell precursor acute leukemia);1例伴有早幼粒细胞样形态的急性髓系/NK细胞白血病;2例原始NK细胞白血病(blastic NK cell leukemia),1例NK样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NK-1ike T-cell lymphoma/leukemia);1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结论:伴CD56阳性急性白血病,绝大部分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伴cD56表达.NK细胞系白血病免疫表型各异,表现从多能造血干细胞经历髓系抗原阳性的T/NK双向祖细胞,分化为NK系祖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成熟NK细胞.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抗原表达特点,应仔细辨别.

    作者:麻柔;许勇钢;杨晓红;胡晓梅;李柳;唐旭东;张姗姗;徐述;王洪志;刘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杂核型异常

    本研究建立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FISH)技术平台,探讨其在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杂核型异常中的应用.联合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和M-HSH技术分析了5例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ALL患者.结果表明:M-FISH证实了原有的异常t(9;22)、t(1;19)和t(y;1),同时还发现了新的异常der(1)(1::3::7)、der(6)t(6;9)(q?;p13)、der(1)t(1;11)、der(12)t(1;12)、der(3)t(3;5)、der(2)t(2;16)、der(9)(9::18::7)和der(7)(9::18::7),并且纠正了原有的错误分析,其中der(9)(9::18::7)及der(7)(9::18::7)为世界上首例报道.结论:M-FISH在检测ALL复杂核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是进行精确染色体核型分析所不可缺少的先进手段.

    作者:李建勇;马力;肖冰;潘金兰;仇海荣;吴亚芳;温丙昭;薛永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82例患者VEGF与MMP-2、MMP-9的相关性研究

    为了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相互关系及二者在AML中的意义,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AML患者与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NC)MMP-2 mRNA、MMP-9 mRNA、VEGF mRNA的表达,用明胶酶谱的方法测定原代MNC和HL-60细胞分泌的MMP-2、MMP-9的活性,应用ELISA方法检测AML患者血清中VEGF蛋白的水平,分析VEGF和MMP-2、MMP-9mRNA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ML患者MMP-2 mRNA、MMP-9 mRNA与VEGF mRNA的表达和VEGF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缓解期患者和正常对照无相关性;VEGF阳性组发生髓外浸润率明显高于阴性组;VEGF上调HL-60细胞中bcl-2的表达.结论:AML患者中MMP-2,MMP-9的表达和VEGF具有正相关性,VEGF可以上调部分AML患者中MMP-2,MMP-9的表达,VEGF可能与MMP-2,MMP-9共同参与了白血病髓外浸润的发生.

    作者:杨琳;董作仁;温树鹏;潘崚;张学军;罗建民;徐世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及其受体CXCR4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与髓外浸润的关系

    为了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d(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α,SDF-1α)及其受体CXCR4在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三系白血病的表达及与髓外浸润的关系,对66例急性白血病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组(3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患者组(20例)、急性单核系细胞白血病(M4+M5)患者组(15例)、髓外浸润患者组(41例)、非髓外浸润患者组(25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SDF-1α及其受体CXCR4在三组白血病外周血及骨髓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结果表明:ALL患者组、M4+M5患者组、M2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的SDF-1α水平分别为1317.87±220.76,1339.79±187.06,1063.70±190.74,1908.34±135.55(pg/m1),其中ALL患者和M4+M5患者组高于M2患者组,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髓外浸润患者组及非髓外浸润患者组SDF-1α血浆水平分别为1252.49±263.12、1234.91±185.50,(pg/ml),组间无显著差别.CXCR4在ALL患者组、M4+M5患者组、M2患者组白血病细胞上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为78.47±33.96、67.21±24.29、41.66±17.18,ALL患者组及M4+M5患者组明显高于M2患者组(P<0.05).ALL患者组、M4+M5患者组间无显著性差别.髓外浸润患者组CXCR4表达的MFI(81.72±27.63)明显高于非髓外浸润患者组(36.94±11.86)(P<0.05).结论:急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系白血病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4高表达可能是其易发生髓外浸润的分子机制,3组白血病患者外周血SDF-1α表达水平均降低且与髓外浸润无明显相关,髓外浸润可能更取决于受浸润脏器局部SDF-1α表达水平.

    作者:刘峥嵘;孙慧;邹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毒胡萝卜素诱导K562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毒胡萝卜素对K56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可能机制.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变化,annexinV-FITC/PI双染法FCM检测凋亡率的变化,Ca2+荧光指示剂Fura-2/AM法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Ca2+浓度([Ca2+]i)的改变,Rh123单染法FCM检测线粒体△ψm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7,-9,-12、细胞色素C和GRP78蛋白的改变.结果显示:4 μmol/L毒胡萝卜素作用K562细胞48小时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形态变化,早期凋亡细胞核染色质呈固缩状、圆珠状或斑块状;晚期凋亡细胞核染色质呈固缩状或斑块状.1、2、4、8 μmog/L毒胡萝卜素作用K562细胞24和48小时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51%、11.65%、23.22%、30.56%和12.85%、20.27%、31.51%、44.16%,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胡萝卜素诱导K562细胞[Ca2+]i升高以及线粒体△ψm下降,并均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m b1ot检测显示,毒胡萝卜素诱导K562细胞caspase-3,-7,-9,-12剪切活化、细胞色素C释放、GRP78表达上调.结论:毒胡萝卜素可诱导K562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反应性凋亡,内质网是细胞内诱导凋亡的一个重要新场所;caspase-3,-7,-9,-12剪切和活化、线粒体△ψm破坏和细胞色素C释放是毒胡萝卜素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线粒体参与内质网应激反应性凋亡途径并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冯献启;游泳;肖娟;邹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Rac1在HL-60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观察Rac1在急性白血病细胞系HL-60中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HL-60细胞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Rac1 mRNA表达水平;用脂质体FuGENE6法将Rac1特异性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入HL-60细胞,应用MTT试验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right-Giemsa、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及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凋亡细胞.结果表明:Rac1在HL-60细胞系中相对含量(Rac1/GAPDH)为0.84±0.13,在正常PBMNC中相对含量为0.26±0.1(P<0.01),Rac1在HL-60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PBMNC.与正义链(SODN)组相比,经2.0g/L Rac1特异性ASODN作用48小时后,HL-60细胞存活率降低[(73.7±5.0)%vs(93.2±3.0)%,P<0.01],G1期细胞百分数升高[(52.1±6.8)%vs(31.6±4.7)%,(P<0.05)],Annexin V阳性率升高[(19.2±2.1)%vs(4.1±1.7)%,(P<0.01)],凋亡小体明显增加.结论:白血病细胞系HL-60中高表达的Rac1可能促进白血病细胞HL-60的过度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作者:高广勋;陈协群;张永清;白庆咸;黄高昇;张伟平;梁蓉;董宝侠;韩冬梅;葛繁梅;王哲;朱华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丙戊酸钠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与分化

    为进一步研究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对白血病细胞HL-60的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VPA对HL-60细胞增殖的作用;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NBT还原实验结合形态学作为观测细胞分化指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药物作用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及凋亡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VPA能明显抑制HL-60的增殖;经2 mmol/L VPA处理24-48小时后,HL-60出现胞浆空泡、核固缩、核碎裂及凋亡小体;Annexin V阳性的早期凋亡细胞比例由2.9%升高到17.1%;流式细胞术检测出明显的亚二倍体峰;G1期细胞由51.1%增加至84.6%,S期细胞由37.9%减低至14.4%.0.25 mmol/L VPA作用1周后,促进HL-60细胞向中幼粒、晚幼粒阶段分化,NBT阳性细胞百分率为(47±2)%.结论:VPA能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HL-60的增殖,并诱导其分化及凋亡.

    作者:韩冬梅;陈协群;梁蓉;董宝侠;尹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免疫分型用于68例急性白血病的分型

    为了评价免疫分型在急性白血病(AL)分型中的科学意义,应用形态学分型、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分型对68例AL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形态学与免疫学检查符合率为94.1%,有4例形态学误诊被免疫分型纠正;髓系中较特异抗原为CD13、CD33,AML-M3多为CD34低表达,HLA-DR阴性,AML-M4、M5易有CD14表达,髓系中易见淋系相关抗原表达,常见为CD7;淋系中亦可合并髓系抗原表达.结论:免疫分型可提高AL的诊断分型准确性,特殊类型AL如急性未分化性白血病(AUL)、AML-M0等的诊断必须依赖免疫分型.

    作者:孙秀丽;方美云;姜凤;荆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转录因子PAX5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为了观察了解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中转录因子PAX5的表达特性,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测定了6个血液肿瘤细胞株以及6例正常儿童、58例初发和4例复发急性白血病儿童(其中包括39例B-ALL,10例T-ALL和13例AML)骨髓细胞中PAX5和CD19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Namalwa(B细胞系)细胞株中,PAX5和CD19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5%和2.52%;而在T-和髓系细胞株中几乎不表达.在临床样本中B-ALL组比T-ALL组和AML组的PAX5 mRNA表达高(P=0.029和P=0.013).T-ALL组和AML组的PAX5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T-ALL组与AML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在B-ALL患儿中,PAX5 mRNA表达的个体差异很大.此外还发现,初发治疗前组和复发组的B-ALL患儿PAX5 mRNA表达高于化疗完全缓解组(P=0.011和P=0.006).由于在CD19基因的启动子上有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的结合位点,研究发现在B-ALL中PAX5表达水平与同样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的CD19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运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在B-ALL的临床标本中检测和定量PAX5基因的表达.研究中发现部分B-ALL中PAX5 mRNA表达明显升高,因此它可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B-ALL发病机理的另一个切入点.

    作者:张蓓;帖利军;叶启东;顾龙君;汤静燕;袁向亮;沈立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Chfr基因在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细胞中有丝分裂早期检查点Chfr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对46例初诊未治疗的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hfr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对照.结果表明: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分析显示,2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15例,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13例骨髓单个核细胞Chfr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相比显著下降,同时Chfr基因表达异常病例染色体检查存在核型异常.结论: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有丝分裂检查点Chfr基因表达受损,可能在白血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龚辉;刘文励;周剑峰;冉丹;徐慧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姜黄素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所诱导的血管新生作用

    为了研究姜黄素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内皮细胞株TrkB的表达及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以初步探讨姜黄素通过抑制血管新生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性,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姜黄素处理前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中BDNF的基因表达变化与内皮细胞株ECV304中TrkB的基因表达变化,应用内皮细胞迁移试验和内皮细胞小管形成试验评价姜黄素对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源性BDNF能够有效地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小管形成,但这两个效应均能被姜黄素明显阻断;KM3细胞表达BDNF mRNA,ECV304细胞表达TrkB mRNA,姜黄素对两者的表达均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结论:BDNF是一种具有促进血管增殖活性的细胞因子,姜黄素可以分别下调MM细胞BDNF与内皮细胞TrkB的表达,阻碍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继而抑制血管新生,这可能成为治疗MM潜在的作用靶点.

    作者:王雅丹;胡豫;孙春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对多发性骨髓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种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为了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bortezomib,velcade)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用含10%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11例MM患者MSC,细胞数达5-10×105时以终浓度50 Hmol/L的PS-341作用4小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6、IL-1β、SCF细胞因子表达.结果表明:PS-341作用后MM病人MSC细胞因子的表达有显著下降,IL-6、IL-1β、SCF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其显著性检验结果分别为P<O.05、P<0.01、P<0.05,其中IL-1β尤为明显;难治复发组与缓解组比较,IL-1β的表达有显著差异,完全缓解(CR)组IL-1β表达受抑制更明显,IL-6、SCF两组间表达无明显差异;PS-341治疗的1例患者MSC在PS-341作用后IL-1β未见表达;IL-1β的表达与否对IL-6、SCF的表达无影响.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下调MM患者MSC IL-6、IL-1β、SCF细胞因子的表达.

    作者:林如峰;陆化;刘澎;沈文怡;张建富;吴雨洁;费小明;李建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发性骨髓瘤基因修饰瘤苗诱导体内抗肿瘤反应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目的是评价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对多发性骨髓瘤基因修饰瘤苗引发体内抗肿瘤反应的效果.首先给NOD/SCID小鼠腹腔注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在其体内重建人的免疫系统,然后皮下接种γ-射线灭活的基因修饰骨髓瘤细胞sko-007(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或者p53、GM-CSF和B7-1基因),以PBS作为对照,后植入活sko-007细胞进行攻击.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接种感染腺病毒Ad-p53/GM-CSF/B7-1的sko-007细胞可以明显抑制移植瘤生长,病理分析显示移植瘤纤维组织增生伴弥漫性坏死增多,血管增生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灶内有人T淋巴细胞浸润.结论:p53、GM-CSF和B7-1基因修饰的骨髓瘤细胞能够诱导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可能用于人类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

    作者:任素萍;王立生;郭强;王华;贾向旭;徐娟;王恒湘;吴祖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甲氧基雌二醇对骨髓瘤细胞系CZ-1细胞诱导分化作用初探

    本研究观察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骨髓瘤细胞是否具有直接的诱导分化作用.以自行建立的、能分泌λ轻链蛋白的骨髓瘤细胞系CZ-1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瑞氏染色观察其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分析2ME2作用后细胞表面标志CD49e的表达率,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λ轻链蛋白浓度.结果表明:CZ-1细胞经0.1-0.5μmol/L 2ME2作用72小时后细胞形态向成熟发展,见核浆比例降低,核仁减少或消失,染色质变得更粗糙更致密;细胞表面标志CD49e表达率明显上调,并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意义明显;0.1和0.5μmol/L 2ME2处理72小时后,CZ-1细胞分泌λ轻链蛋白分别由29.3±2.77 μg/ml增至35.97±2.6μg/ml(P<0.05)和增至79.67±1.88μg/m1(P<0.01),显示浓度效应依赖关系.结论:较低浓度2ME2能促使CZ-1细胞向成熟阶段分化,2ME2这一作用的发现能为骨髓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侯健;熊红;高巍然;姜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血小板第4因子对体外扩增后脐血CD34+细胞黏附特性和趋化功能的影响

    为了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对扩增后脐血CD34+细胞归巢相关功能的影响,将纯化的脐血CD34+细胞接种入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FST(FL+SCF+TPO)、FST+SDF-1、FST+PF4或FST+SDF-1+PF4,分别于培养第7、10、14天检测CD34+细胞扩增倍数、集落形成能力、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总黏附性、趋化功能.结果表明:①加入SDF-1的实验组CD34+细胞及造血祖细胞集落扩增倍数高于对照组;②加入SDF-1明显上调扩增的CD34+细胞CD49e的表达,加入PF4明显上调扩增的CD34+细胞CD49e、CD54的表达,在扩增体系中加入SDF-1或PF4均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的总黏附性;③在扩增体系中加入SDF-1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的自发迁移率,但导致CXCR-4的表达和SDF-1诱导迁移率降低;而PF4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的CXCR-4的表达和SDF-1诱导迁移率;在扩增体系中同时加入SDF-1和PF4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自发迁移率和SDF-1诱导迁移率.结论:体外扩增体系中加入SDF-1和PF4能够上调部分归巢相关黏附分子的表达,保持扩增的CD34+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有利于降低体外扩增对造血干/祖细胞(HSPC)归巢相关功能的不利影响,维持扩增的HSPC的归巢潜能.

    作者:李桥川;李云涛;孟恒星;王亚非;万长春;李新;葛薇;李茜;韩俊领;邱录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时HOXB4基因表达的变化

    同源盒基因家族成员HOXB4反映原始造血干/祖细胞(PHSC/PHPC)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在mRNA水平上检测HOXB4基因的表达,以观察体外扩增脐血CD34+细胞自我更新的水平.结果显示: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虽然CD34+细胞数增加,但HOXB4表达下降;周后,HOXB4几乎检测不到,与成熟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HOXB4的水平相同;CD34+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共培养可以减缓CD34+细胞HOXB4表达的下降.结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过程中自我更新能力逐渐下降.CD34+与BM-MSC共培养有助于减缓体外扩增的CD34+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丧失.

    作者:唐宇宏;费小明;沈文怡;缪扣荣;崔毓桂;汪承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胎盘组织源造血干/祖细胞的初步研究

    为了探讨足月胎盘组织源单个核细胞(humar mature placenta tisste-derived mononuclear cells,hPTMNC)中CD34+细胞的体外增殖、分化能力,寻找新的造血干/祖细胞来源供临床应用,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培养和体外无细胞因子长期培养的方法,测定胎盘组织源和脐血中的CD34+细胞及其亚群和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结果表明:胎盘组织源CD34+细胞(2.74±0.61%)及其亚群CD34+/CD38-细胞(2.46±0.42%)、造血干/祖细胞集落CFU-GM(186.90±24.52)和BFU-E(101.40±13.35)水平都较脐血CD34+细胞(1.73±0.32%)、CD34+/CD38-细胞(0.80±0.25%)、CFU-GM(136.90±25.15)、BFU-E(49.20±8.13)高;前者在体外无细胞因子培养条件下存活时间长,且细胞数量增加约2倍.结论:胎盘是胎儿期的造血器官,胎盘细胞成分更幼稚,是一种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新的种子细胞.

    作者:刘玉峰;张永卓;张传新;王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AGM区基质细胞对脐血LTC-IC的支持作用

    为探讨人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基质细胞对脐血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的造血支持作用,建立了人AGM区基质细胞与脐血CD34+细胞体外长期共培养体系.采用免疫磁珠方法分离人脐血CD34+细胞,接种于已制备好人AGM区基质细胞(hAGMS1-S5)饲养层的24孔板中共培养,同时设无饲养层组作为对照,分别于共培养5、6、7、8周时收获细胞行造血细胞集落培养,并采用极限稀释法(LDA)检测与人AGM区基质细胞共培养后的脐血CD34+细胞的LTC-IC含量.结果表明,无饲养层的对照组培养5周后不再产生造血细胞集落,而以hAGMS1-S5作为饲养层,共培养5周后造血细胞仍具有集落形成能力.hAGMS1-S5维持LTC-IC的作用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hAGMS3与S4组支持作用强.LDA检测结果显示,hAGMS3和S4维持LTC-IC的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hAGMS3和S4共培养14天后脐血CD34+细胞中的LTC-IC扩增,分别是达到(176±46)%、(187±52)%,S3和S4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AGM区基质细胞S1-S5对脐血LTC-IC具有维持作用,特别是hAGMS3和S4两株细胞对脐血LTC-IC具有更好的维持及扩增作用.

    作者:陈惠芹;张绪超;黄绍良;吴北燕;吴燕峰;包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β地中海贫血伴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探讨

    为了研究β地中海贫血伴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细胞形态特点其及诊断,对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用细针抽吸活组织行细胞学检测(FNAC),并与骨髓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纵隔肿块的细针抽吸活组织的细胞学涂片显示粒系细胞中可见中性中幼粒细胞、中性晚幼粒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红系细胞中可见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并可见颗粒巨核细胞、产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散在血小板及成熟淋巴细胞;细胞形态及各期细胞分布与骨髓片相似,为髓外造血组织.结论:β地中海贫血伴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为罕见病,细针穿刺活检方法为一种快速、方便、有效诊断该病的方法.

    作者:赵志钢;吴晓;朱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IL-11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为了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血清IL-1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CITP的治疗作用,采用ELISA方法对CIT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1含量进行动态测定,并将小IL-11应用于CITP患者,剂量1.5 mg,皮下注射,每天1次,1疗程14天,治疗1-2疗程.结果表明:CITP患者血清IL-1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清IL-11水平与CITP患者血小板数呈平行性升高;患者经2个疗程rhIL-11治疗后,血小板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CITP患者血清IL-11水平与患者的血小板数有一定的相关性,且rhIL-11对CITP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秋荣;吴德沛;陈令松;曹若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研究

    本研究目的为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6例正常人骨髓活检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的表达,用盲法计数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并对骨髓血管生成进行简单分级.结果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MVD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其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VD都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MVD值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MVD与血管简单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64,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管生成缺陷可能导致或加重骨髓造血障碍.

    作者:季健玲;徐美玉;黄锋;刘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裸鼠腹腔输注体外扩增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病人骨髓CD34+CD59+细胞的研究

    应用BALB/c裸鼠为移植模型,将在体外扩增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mal hemoglobinuria,PNH)病人的CD34+CD59+细胞进行移植,研究其增殖能力和重建造血的情况,为实现PNH患者进行临床自体骨髓移植(ABMT)或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免疫磁珠双阳性分选法,从PNH患者骨髓中分离出足够数量的CD34+CD59+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并将体外扩增的细胞输注给接受亚致死剂量照射的BALB/c裸鼠.结果显示:移植6周后,用流式细胞术和DNA检测方法均检测到裸鼠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人的CD45+细胞,而接受PNH病人CD34+CD59+细胞移植后的裸鼠,其血常规指标有一定恢复,但并未完全恢复.结论:PNH病人骨髓CD34+CD59+细胞体外扩增后仍能保持造血祖细胞的生物特性,在照射的裸鼠中能重建造血.

    作者:钟玉萍;武永吉;沈悌;汪玄;张洁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几种双向凝胶电泳蛋白质检测方法的比较

    本研究对蛋白质染色法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求获得满足蛋白质组研究所需的适宜的蛋白质检测法.实验采用2-D电泳分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NB4的全蛋白及1-D电泳分离蛋白质分子量标准物,从蛋白质检测的灵敏性、质谱兼容性、操作的简便性等角度,比较了传统考马斯亮蓝染色法、胶体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改良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和银染法4种蛋白质着色法对凝胶分离蛋白质的检测影响,探讨了影响蛋白质染色与鉴定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银染检测灵敏度高,但质谱鉴定相容性差,鉴定率近10%;改良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检测灵敏度也高,可达4 ng/spot,质谱鉴定率可接近55%.结论:改良考马斯亮蓝染色法的蛋白质检测灵敏度高,与质谱兼容好,能满足蛋白质组研究需要.

    作者:秦慧;刘霆;柳斌;宋鑫;黄欣;杨金亮;赵霞;魏于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更新率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为了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更新率(turnover)变化与血栓形成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有无血栓症状将2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分成两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网织血小板(RP),选择26名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应用羟基脲加α-干扰素对血栓病例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有血栓ET病例的RP百分数(14.8%±7.2%)比无症状病例的(4.5%±2.3%)和健康对照的(3.3%±1.5%)显著增高(P<0.05);RP百分数在无血栓病例和健康对照中无差异.有血栓病例的RP绝对值比无血栓病例显著升高[(176±37)×109/Lvs(46±12)×109/L].有血栓ET病例接受羟基脲加α-干扰素治疗后,RP百分数和绝对数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ET病例形成血栓时,与无血栓病例和健康对照相比,其RP百分数和绝对数均显著升高,有血栓的ET患者用羟基脲加α-干扰素治疗疗效良好.

    作者:高新谱;刘正敏;李健;韩雪莹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