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005-6947
  • 国内刊号:43-12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4年6期文献
  • 胰腺囊实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研究

    对4例胰腺囊实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4例均为女性,年龄14~24(平均19)岁;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为主.病理组织学示瘤细胞大小形态一致,圆形椭圆形,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少见;以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呈假乳头排列为特征.免疫组化示4例瘤细胞弥漫性a1-AT(+),vimentin(+);2例局灶NSE(+);4例局灶ER(+),PR(+);4例CgA(-),Syn(-).提示胰腺囊实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年女性,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治愈率高.

    作者:孙兆田;陈延平;鲍冬梅;王鹏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手术的体会

    对6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肠内引流术后的肝功能指标、生存期进行总结评价.结果示术后血清胆红素、ALP和GGT分别从术前的(358±96)μml/L,(294±63)U/L和(119±73)U/L降至术后第4周末的(24±7)μmol/L,(176±18)U/L和(72±21)U/L,平均生存期(10.8±4.5)个月.提示多数不能进行治愈性切除术的恶性梗黄患者采用姑息性胆肠内引流术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张俊杰;秦长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82例闭合性腹外伤的诊断治疗分析

    笔者对182例腹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腹穿、B超、CT以及动态监测血压、心率及血红蛋白等在诊断、治疗中的作用.结果示182例闭合性腹外伤患者腹穿阳性率44%,B超阳性率82%,CT阳性率90%,动态监测血压,心率,血红蛋白变化阳性率94%.提示合理应用腹穿、B超、CT及动态监测BP,HR,HGB可提高腹外伤的诊断率,为腹外伤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章勇;颜斌;李文化;覃双全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胆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疗分析

    为探讨胆石症诱发胰腺炎解剖特征,结石大小与胰腺炎发病原因.笔者应用影像学检查,血、尿淀粉酶等检查,以明确和鉴别胰腺炎性质.120例中,非手术治疗84例,其中76例治愈,4例好转,4例死亡;急诊手术28例,均取得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提示胆源性胰腺炎一旦确诊,对病情较重者采取积极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年老体弱者且反复多次发作者,采取限期手术.

    作者:王爱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胰腺损伤手术后胰瘘分析

    为探讨胰腺损伤术后胰瘘的原因,笔者回顾分析8年余收治的胰腺损伤2 8例的临床资料,28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伤情决定.术后发生胰瘘3例,发生率为10.7%,2例经非手术治疗而愈,1例行二期手术治愈.提示正确的外科手术方式以及通畅引流是减少胰腺损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陈宏尊;庞元龙;林文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伴有脑征的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报告

    笔者对1994~2000年收治的12例伴精神症状的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12例患者起初均误诊为精神病人,发病至确诊时间3~36个月,手术切除率91.7%(11/12),3年复发率16.7%(2/12),均经病理证实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术后3年生存率83.3%(10/12).提示对于有低血糖症状的患者,特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要考虑本病.B超、CT、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有较高的定位率,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岳勇;王美顺;吕玉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胰腺肿块术中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临床价值

    为探讨术中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胰腺肿块的诊断价值.笔者对48例胰腺肿块术中直视下行细针穿刺涂片观察,通过与术后病理诊断作对比进一步确诊.结果示术中细胞学检查总准确率为95.8%,阳性准确率为95%,阴性准确率为80%.提示术中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快速实用,安全可靠,在胰腺肿瘤诊断上是很有价值的.

    作者:张奕文;梁健;易聪恒;杨伟雄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术前减黄对重症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以手术方法减轻梗阻性黄疸(减黄)对壶腹周围癌伴重度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对比22例壶腹周围癌伴重度黄疸患者PD术前行减黄手术(减黄组),与30例直接行PD手术(未减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均行经典式PD手术,减黄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44(240~570)min及1 057(600~2 100)ml,较未减黄组的306(210~490)min及908(200~2 000)ml有增多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减黄组术中输血量为1 300(800~2 400)ml,较未减黄组的939(0~2 400)ml明显增多(t=2.057,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黄组为59.1%(13/22),未减黄组为53.3%(16/30),手术死亡率减黄组为4.5%(1/22),未减黄组为6.7%(2/3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但在总住院时间上减黄组为71(43~101)d,较未减黄组的47(29~81)d明显延长(t=-3.322,P<0.05).结论对伴有重度梗阻性黄疸的壶腹周围癌患者,若能充分进行术前准备,一期行PD手术利大于弊.

    作者:毕新宇;邵永孚;蔡建强;赵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急性穿孔的治疗:附40例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急性穿孔的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和提高其疗效.方法对镇平县公疗医院收治的40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采用不同形式的治疗方法:10例行单纯穿孔修补术;21例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其中6例于术后3周行腹腔淋巴结清扫术),5例行胃癌根治术,2例行胃造瘘或空肠营养性造瘘术,1例行单纯腹腔引流、灌洗术,1例非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死亡4例.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6.1%(31/36)、55.6%(20/36)、36.1%(1 5/36).分期手术疗效佳.结论早期诊断,采取手术切除加综合治疗是治疗胃癌穿孔患者的佳方案,可改善其预后.

    作者:郭辉;郇金亮;王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局部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肿瘤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诊断及采取局切除的可行性及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9年来行局部切除治疗的12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00%以黄疸为主要症状,常伴有上腹隐痛不适.术前十二指肠镜活检对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阳性诊断符合率为75.0%.全无手术死亡.83.3%的病例获随访1~5年,良性肿瘤5例术后均恢复原工作,T1期高分化腺癌4例术后存活至今,分别达62,31,84,36个月.结论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对于良性乳头肿瘤及T1期高分化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合理术式的选择,但术中严格要求完整切除,边缘无瘤残留.

    作者:李明杰;郑英键;何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治

    目的总结肿块型慢性胰腺炎(mass-type chronic pancreatitis,MTCP)的诊治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来手术治疗的2 5例MTCP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中行CT检查23例,B超检查21例,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6例,超声内镜检查(EUS)5例,阳性发现率分别为95.7%,85.7%,83.3%,100%.2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或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7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次全切除术(Beger手术)1例,胰头部分挖除、胰管空肠吻合术(Freys手术)3例.胰体尾部切除术4例.结果上腹痛是MTCP的主要临床症状.肿块位于胰头部者21例(84.0%),胰体尾部者4例(16.0%).术前诊断为MTCP 16例,胰腺癌9例.术后病理诊断为MTCP 22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腺癌3例,术前误诊率24.0%.术后发生胰漏1例,吻合口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0%.术后近期92.0%的患者腹痛缓解.23例获1~5年随访,平均随访3.4年,82.6%的患者疗效满意.结论MTCP应及早手术,多可获得满意疗效,并对减缓疾病进程有利.

    作者:何少武;胡先贵;金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CT记分对胰头癌可切除性及其难度预测的价值

    目的探讨胰腺CT记分对预测胰头癌可切除性及难度的价值.方法对近3年收治的113例胰头癌患者术前进行胰腺CT记分,将CT记分分为4类:(1)易切除类(0分);(2)难切除类(1~5分);(3)很难切除类(6~9分);(4)不可切除类(>9分),并与手术中切除率进行比较.结果57例术前CT记分为0~6分认为可切除的,有55例经手术切除,CT预测准确率达96.5%.结论胰腺CT记分能较准确预测胰头癌的可切除性及其难度.

    作者:吴金术;田秉璋;杨尽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脑病的治疗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脑病可能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患者并发了肝移植术后脑病,发生率为11.8%(6/51),均发生在术后一月内.经应用镇静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氟哌啶醇)治疗,6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肝移植术后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术前、术后的代谢紊乱,术中的血液动力学的异常,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可能是肝移植术后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应用镇静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治疗肝移植术后脑病效果良好.

    作者:张传永;王正昕;付宏;张建军;丁国善;赵忠新;付志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在胰腺疾病中的作用

    为探讨细胞凋亡在胰腺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笔者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化法,对29例急性、慢性胰腺炎及胰腺肿瘤组织进行凋亡及相关基因检测.结果示重症胰腺炎bcl-2及Bax均为低表达,凋亡指数低;慢性胰腺炎bcl-2及Bax均为高表达,凋亡指数高;胰腺肿瘤bcl-2的表达较高,凋亡指数低.提示重症胰腺炎极少发生细胞凋亡,慢性胰腺炎则以凋亡的形式清除细胞,并有高增殖的现象;胰腺癌的发生可能与凋亡抑制有关.

    作者:周杰;杨燕;周五一;张国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P21ras蛋白表达在胰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为探讨癌蛋白 p21 ras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笔者采用p21 ras的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分别检测石蜡包埋的37例胰腺癌、17例胰腺癌远处淋巴结转移组织、5例正常胰腺组织共59例标本中的p21 ras蛋白表达情况,所有被检标本均经病理诊断证实.结果:胰腺癌中,p21 ras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率为78.38%(29/37);胰腺癌远处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7.06%(8/17);正常胰腺中未发现该蛋白表达.胰腺癌患并年龄、性别、症状、肿块大小、肿瘤部位、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各因素之间p21 ras蛋白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21 ras蛋白是了解胰腺癌中K-ras基因改变的非常敏感、特异的方法.该蛋白的检测有助于胰腺癌诊断.

    作者:张瑞奎;窦科峰;李开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性分析

    为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急性胰腺炎(AP)分型、预后及凝血功能关系.笔者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AP患者血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值.结果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急性胰腺炎分型、死亡率及MODS发病率相关(P<0.01);SIRS阳性和阴性组,PT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PTT,FIB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监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冉承茂;易小雷;易文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mRNA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表达

    为探索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mRNA在轻、重型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及正常人白细胞中表达的差异程度,笔者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检测10例轻型胰腺炎患者及8例重型胰腺炎患者和1 0例正常人白细胞TREM-1 mRNA的表达.结果示轻、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和正常人TREM-1mRNA的表达分别为0.7714±0.2744,1.0918±0.3313和0.45 87±0.1749,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显示急性胰腺炎患者白细胞TREM-1表达明显增加,且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性明显相关,提示TREM-1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大禹;夏睿娟;刘正人;秦仁义;裘法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乳腺癌晚期合并结核1例

    患者女,45岁.因发现左乳肿块1个月,疼痛伴大片皮肤红肿20d入院.26岁结婚,孕1产1,末次哺乳至今18年.否认既往结核病史.专科检查:左乳腺略增大,皮肤紧绷,大片发红,呈橘皮样改变;乳头内陷,表面结节感.左外上象限有一7 cm×8 cm肿块,质硬,边界不清,与皮肤及胸肌粘连紧密,固定.

    作者:施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Bouveret综合征1例

    患者女,67岁.主诉剑突下疼痛不适.5个月入院.6年前曾行胆囊切除术及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体查:体温36℃.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及剑突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不大,肠鸣音存在.B超示胆总管宽约31 mm,左右肝管扩张,肝内外胆管多个结石光团.入院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见左右肝管充满结石,用取石钳逐一取出,共取出结石30余枚,大直径3 cm.

    作者:安东均;马富平;王超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奥曲肽对胰腺癌细胞转染SST2后的作用

    目的将生长抑素二型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 type 2,SST 2)基因转染至胰腺癌细胞株PC-3细胞,探索奥曲肽对阳性表达SST 2的PC-3细胞凋亡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Liposome)将SST 2基因转染至PC-3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转染效果.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梯度奥曲肽对PC-3细胞转染SST 2基因前后凋亡的影响.结果胰腺癌细胞转染SST 2后,不同浓度奥曲肽(0.2,0.4,0.8μg/ml)杀伤已转染SST 2的PC-3细胞的能力较杀伤未转染SST 2的PC-3细胞的能力均有明显增强(均P<0.05).结论生长抑素用于治疗PC-3细胞效果不佳可能与SST 2下调有关,转染SST 2后可增加奥曲肽对PC-3细胞的杀伤能力,这为临床利用SST 2基因转染加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胰腺癌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刘正人;吴高松;杜志勇;王大禹;秦仁义;裘法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环氧合酶-2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SAP发病中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n=20)和正常对照组(NC,n=20).术后12h两组各处死10只大鼠,检测腹水量,血清淀粉酶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血浆TXB2和6-keto-PGF1α浓度及胰腺组织中COX-2的表达,光镜观察胰腺的病理变化,并进行评分.两组其余10只大鼠观察24h及72 h存活率.结果SAP组12h大鼠胰腺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为强阳性,而NC组中无COX-2的表达.血清淀粉酶活性、TNF-α浓度,血浆TXB2和6-keto-PGF1α浓度均显著高于NC组(P<0.01),SAP组腹水量生成显著增加(P<0.01).光镜病理评分显示,SAP水肿、炎症、出血和坏死评分均较NC组有明显升高(P<0.05).SAP组大鼠24h死亡率为100%,NC组死亡率24 h为0,48 h为10.0%.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时有COX-2的高表达和前列腺素(PGs)升高,提示COX-2可能通过促进PGs升高而在SA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善正;李宜雄;吕新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经高温处理后大鼠肝中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高温处理后大鼠肝中不同时段的表达.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A组(对照组)和B组(高温组,42℃,20min).A组分别在麻醉后4,8,20,36,72 h取肝脏组织;B组置于自行设计的加热装置分别热处理后4,8,24,36,72 h取肝脏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A,B两组不同时段HSP70表达,并对比其差异.结果高温处理组各时段HSP70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8~24 h达高峰(P<0.01).高温处理后HSP70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温可诱导HSP70在大鼠肝中的高表达,处理后不同时段表达的量不同.

    作者:何建宏;李玉民;巩爱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L-精氨酸在犬离体胰腺低温灌注与保存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L-精氨酸对犬离体胰腺低温灌注及保存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犬胰节段移植模型动物随机分为3组:(1)L-精氨酸灌注保存组(L-arg组),在Euro Collin(EC)液中加用L-精氨酸;(2)硝基精氨酸组,在EC液中加入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3)对照组,在EC液中加入生理盐水;分别对犬离体胰腺节段进行低温灌注保存.测定移植后犬血清中脂肪酶和淀粉酶含量,并测定移植胰腺组织中髓过氧化酶(MPO)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及iNOS mRNA的表达;同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血清脂肪酶含量:L-arg组<对照组<L-NAME组,差异均具显著性(均P<0.05).移植胰腺组织中NO含量:L-arg组>对照组>L-NAME组.NOS活性:L-arg组>对照组>L-NAME组.iNOS mRNA的表达:L-arg组>对照组>L-NAME组.MPO活性:L-arg组<对照组<L-NAME组,差异均具显著性(均P<0.05).L-arg组胰小叶间质水肿和胰小叶内中性粒细胞浸润较L-NAME组和对照组轻.结论EC保存液中加入L-arg可提高移植胰腺组织中NO含量、NOS活性及iNOS mRNA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提示L-arg可通过L-arg-NO途径可对移植胰腺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作者:原春辉;李桂臣;刘永锋;梁健;何三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乳糜腹水

    乳糜腹水在临床少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先天性淋巴管异常、外伤等影响淋巴液正常回流的各种病变.依据穿刺腹水液的理化分析作出诊断并不困难,但要明确病因有时很不容易.除针对原发病外,治疗以饮食调理和手术为主.

    作者:杜锡林;马庆久;高德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胰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近年,与胰腺癌相关的新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不断被克隆和发现,为胰腺癌的发病机制的探讨、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许多新的靶点.基于此,笔者就胰腺癌的分子发生机制、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东星;周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MMP-9及其抑制剂对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肺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抑制剂(BB-94)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肺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n=10),SAP组(n=14),MMP抑制剂干预的SAP组(干预组,n=15).SAP动物成模后24 h取材,检测各组肺湿重系数,血清淀粉酶量,白细胞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数、蛋白量,肺损伤评分,肺组织MMP-9表达等指标.结果SAP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的对照组和下预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SAP组肺组织内MMP-9阳性呈高表达,其中强阳性为6例,而对照组中仅有弱阳性表达2例,干预组为弱阳性5例;对照组和MMP组均显著弱于SAP组(P<0.01).结论在SAP发病中因炎性细胞受炎症因子的激活而大量释放MMP-9,这与SAP时肺的损害有密切关系.应用MMP抑制剂可减轻SAP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陈平;詹乐恒;王世文;张有成;汪玉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机理.方法比较假手术组(S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和LMWH治疗组(H组)各组死亡率、血清淀粉酶、IL-6、胰腺组织MF-κB活性和p65mRNA表达程度.结果H组死亡率、血清淀粉酶和IL-6明显低于SAP组(P<0.001).H组胰腺组织NF-κB活性和p65mRNA表达程度明显弱于SAP组.结论 LMWH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从而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SAP的程度.

    作者:范钦桥;吕新生;邱氟;范立侨;詹勇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甘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目的探讨甘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对54例经甘遂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甘遂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收治的常规治疗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对照组)54例行随机配对对比分析.结果甘遂组腹痛缓解的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体温、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1),甘遂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手术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P<0.05).结论甘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简便、价廉、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吕新生;张翼;李宜雄;汤恢焕;李小荣;吴飞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阶段性营养支持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阶段性营养支持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方法将4年间收治的10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50例)及阶段性营养支持组(SN组,50例),比较并分析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SN组总并发症率、导管并发症、二重感染、肝功能损害、腹腔感染发生率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TPN组(P<0.05);SN组恢复经口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TPN组(P<0.05).结论阶段性营养支持可以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具有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等优点,是治疗SAP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作者:孙备;许军;周尊强;刘昶;高越;姜洪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决定胆源性胰腺炎胆道探查中的指导作用

    目的探讨胆源性胰腺炎中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在决定胆道探查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2年间两阶段胆源性胰腺炎行胆道探查的病例资料:1995~1999年46例无MRCP检查,术前B超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胆管扩张;2000~2002年30例术前经MRCP检查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胆管扩张或胆总管下段狭窄.结果第一阶段术中探查及术后T管造影显示无结石,无胆总管下段梗阻或十二指肠乳头狭窄28例(60.9%);第二阶段术中探查及术后T管造影显示无结石,无胆总管下段梗阻或十二指肠乳头狭窄7例(23.3%).第二阶段经MRCP指导的胆道探查阴性率较第一阶段明显为低(P<0.05).结论胆源性胰腺炎应严格掌握胆道探查指征,术前MRCP检查可显著降低术中胆总管探查阴性率,MRCP有助于判断胆源性胰腺炎是否需行胆道探查.

    作者:夏金堂;徐波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