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005-6947
  • 国内刊号:43-12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5年11期文献
  • 阑尾黏膜剥脱术治疗急性阑尾炎56例报告

    回顾分析困难情况行阑尾黏膜剥脱术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示,56例均痊愈出院,无腹腔出血、腹腔脓肿、切口感染、粪瘘、阑尾残株炎等发生.提示在不能按常规方法游离阑尾及其系膜的特殊情况时,采用阑尾黏膜剥脱术是可行的.

    作者:赵长远;刘江;刘国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长期不愈的原因及防治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行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长期不愈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示切口感染的处理不当、腹壁窦道的形成、肠瘘的发生等是其局部因素,营养不良、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脏器功能衰竭等为全身因素.提示防治术后切口感染、腹壁窦道的形成、肠瘘的发生及纠正营养不良、治疗合并症、改善全身状况等是降低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张传国;刘允;吕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死亡病例分析

    为探讨引起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死亡的原因,回顾性分析50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周内死亡17例(占死亡病例的85%)与生存组3 3例的一般资料和血清生化指标相比较.死亡原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5例,急性肾衰竭(ARF)5例,消化道出血4例,休克3例.死亡组从发病至就诊时间明显长于生存组(P<0.01).死亡组中,酒精性病因明显多于生存组(P<0.05);血糖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提示延误诊治是加重SAP病情,导致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酒精性因素更易使SAP发生死亡.高血糖是预后不良的表现.

    作者:孙立波;于淑琴;丁大勇;王旭东;房学东;张德恒;郑泽霖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异位胰腺8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笔者对近20年收治8例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前仅胃镜活检确诊1例;1例胃镜发现但活检阴性.B超对1例胆囊和1例胆总管异位胰腺均有提示,1例空肠异位胰腺在术中行肠镜检查时发现,3例在其他手术时发现.本组8例均行手术治疗.异位胰腺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有一定困难,本组仅有1例术前确诊.B超和内镜对某些位置的异位胰腺有诊断价值.本病一旦确诊或在其它手术中发现均应手术切除

    作者:方志恒;章安庆;谢贞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普理灵疝装置治疗腹股沟疝36例报告

    采用普理灵疝装置治疗腹股沟疝患者36例,全部治愈.术后出现尿潴留2例,阴囊积液1例,伤口积液1例;无伤口感染.随访3个月至2.5年,无1例复发.该手术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等优点,尤其适合于老年人.

    作者:陈开;戴毅;刘崇清;幸天勇;武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21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诊治体会

    回顾性分析21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确诊7例,确诊率33.33%.2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胆囊切除8例,胆囊大部分切除加残余胆囊黏膜烧灼2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或成形、T管引流术10例,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随访6个月至5年,1 8例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笔者的体会是:胆囊颈管结石嵌顿、胆囊管的解剖变异是引起Mirizzi综合征的主要原因,胆囊结石继发的Calot三角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而非结石嵌顿亦可导致Mirizzi综合征的病理改变;提高Mirizzi综合征术前确诊率的关键是医生对该征的认识及对病史和影像学资料的综合分析;治疗以开腹手术为宜,术式应依据病理特点选择个体化方案.

    作者:张建平;倪家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附15例报告

    笔者回顾性分析近8年收治的15例胰腺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胰腺损伤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4例,Ⅴ级1例.15例患者均手术治疗.5例行局部清创引流.胰头侧近端缝扎,体尾部切除6例(其中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4例),胰头侧近端缝扎,远侧行胰空肠Roux-en-Y吻合2例.对1例Ⅴ级损伤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1例Ⅳ级损伤合并脾静脉、门静脉破裂致腹腔大出血休克死亡,未完成手术.14例痊愈.14例中并发创伤性胰腺炎1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胰漏4例,经引流,善宁及联合使用抗生素治愈.提示早期诊断、术中细致探查是治疗胰腺损伤成功的关键之一.

    作者:李平;周旭坤;李忠;罗毅;江涛;刘顺顺;肖永彪;吴梅青;李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36例临床分析

    对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理检查证实34例恶性,2例良性.术中发现5例肝动脉变异,即迷走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胰瘘发生率为2.7%,36例患者中3 5例痊愈,死亡1例(死于肝衰竭).提示胰十二指肠切除对治疗十二指肠肿瘤是有效而安全的方法,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应予重视.

    作者:李汉智;张洁靖;陈中建;赵付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附68例报告

    为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手术时机与预后的关系,笔者回顾性分析1 6年间收治的68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再手术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示,早期手术组、延期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3.3%,3 3.3%和26.0%;早期手术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依次为33.3%,13.3%和13.0%;早期手术组明显高于后两组(P<0.05).早期手术组再手术率为46.6%,延期手术组再手术率为16.6%(P<0.01).SAP早期手术的效果较差,故在急性期应尽量避免手术,而尽可能采用非手术或延期手术治疗.

    作者:童创;黄俊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皮下空肠盲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改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式,以便于处理并发症及直观随访.方法对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采用Child法消化道重建.距胰肠端侧吻合口形成5~6 cm的空肠盲襻,将其固定在相应投影部位的腹壁皮下.结果32例术后恢复顺利,另10例术后发生的胰漏、胆漏、出血等并发症,通过该盲襻插入胆道镜进行直观处理,均治愈.术后远期用该方法随访直视观察22例,发现肿瘤复发5例,胆道狭窄4例,胆道蛔虫症1例.结论该术式不产生新的并发症;可与传统术式相结合;术后可对胰肠吻合口、胆肠吻合口漏和出血直观观察和处理,并能对各吻合口及残胰断端进行直观随访.

    作者:张新国;朱晓丹;贾元利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肝癌切除术中肝血流控制方法的选择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不同肝血流控制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时采用4种不同肝血流控制方法对术后肝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3 8例(40.4%)行常规第一肝门阻断,34例(36.2%)行选择性半肝阻断,4例(4.3%)行全肝血流阻断,1 8例(19.1%)未阻断肝门.全部成功切除肿瘤,手术顺利,术后并发症24例次,术后死亡2例(2.1%).结论大肝癌切除时肝血流控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大小、部位、肝功能、切肝难易程度及术中探查结果等因素综合决定.合理的肝血流控制方法是保证肝切除手术成功、患者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

    作者:孙备;姜洪池;许军;王刚;周尊强;刘昶;李军;孟庆辉;赵金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13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各种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 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根治性手术91例,同时有43例行联合血管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3 8例(27.4%),包括上消化道出血10例(7.2%),腹腔内出血4例(2.9%),胰漏6例(4.3%),胆漏4例(2.9%),腹腔内感染3例(2.2%),肺部感染5例(3.6%),胃肠吻合口功能障碍6例(4.3%).本组手术后死亡4例,病死率2.9%.结论出血、胰漏、胆漏和腹腔内感染等是PD术后主要并发症,术中仔细操作并采用合适的吻合方法,术后密切观察和及时积极的处理是减少PD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邵堂雷;杨卫平;彭承宏;金筱泰;李宏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及病死率的体会

    为了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笔者回顾性总结30年间收治的148例Whipple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985年前采用传统的Child吻合术式41例(甲组),1985年后采用胰残端闭锁Child吻合术式107例(乙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显示,乙组术后总并发症、胰瘘、手术病死率分别为22.4%,2.8%和2.8%,较甲组显著降低(P<0.01).提示降低PD术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改进Whipple手术消化道的重建方式,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同时证实胰残端闭锁Child吻合加空肠减压术是安全实用的术式.

    作者:鲁建国;高德明;马庆久;梅乐园;何显力;褚延魁;杜锡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细胞核转录因子κB在慢性胰腺炎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为探讨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慢性胰腺炎抗凋亡机制中的作用.笔者将慢性胰腺炎组织以及正常人胰腺组织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NF-κB的表达,并采用原位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示慢性胰腺炎细胞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胰腺炎组NFκBp65阴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慢性胰腺炎腺泡细胞凋亡与NFκB的活性降低有关.

    作者:张国伟;周杰;廖彩仙;林艺雄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三重癌1例

    患者男,54岁.2003年11月因升结肠癌在外院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结肠中分化腺癌,淋巴2/8,切缘干净,术后行化疗,方案:四氢叶酸钙300mg,氟尿嘧啶600mg共5 d,术后即出现声音嘶哑,经对症治疗好转.

    作者:袁来顺;宫文宇;常丽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腹直肌鞘血肿1例

    患者女,72岁.因反复咳喘10年加重1年入院.既往有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和左肾囊肿病史.入院诊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高血压、冠心病,左肾囊肿.

    作者:王建球;杨廷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尿激酶区域动脉灌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微循环的影响

    目的探讨尿激酶区域动脉灌注(LA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1 2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40只.A组为假手术组(S组);B组为SAP组;C组为SAP尿激酶LAI组;D组为SAP生理盐水LAI组(对照组).以激光多普勒检测大鼠胰腺血流量,以伊文思蓝(Evans Blue)漏出率检测胰腺微循环血管的通透性,同时观察胰腺病理变化.结果(1)胰腺血流量(PBF):A组1 h和3 h的胰腺PBF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B组1 h和3h的PBF与D组差异无显著性;C组1 h和3h的PBF明显高于B组和D组(P<0.05).(2)EB漏出率:B,C,D组胰腺组织EB的漏出率显著高于A组(均P<0.05),但B,C,D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术后1,3 h时,C组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但明显低于B,D组(均P<0.05),B,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LAI能改善SAP大鼠胰腺微循环,但不能完全阻止SAP的病理演变.

    作者:程书榜;洪建琴;徐敏;王成友;倪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GMP-140与脂质水平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与脂质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ASA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5 8例AP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GMP-140、血脂及脂蛋白水平.结果AP患者血浆GMP-140、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GMP-140,TC及LDL-C水平明显高于轻型急性胰腺炎(MAP)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AP患者血浆GMP-140升高与TC,LDL-C呈正相关(γ=0.71 89和0.6121,P<0.01).结论SAP患者血小板高度活化;SAP和MAP患者均有TC,LDL-C水平的升高.血小板激活与TC,LDL-C水平升高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维;谭小宇;吴显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善宁联合乌司他丁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肺损伤的发病因素和善宁联合乌司他丁对大鼠SAP合并肺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假手术组(S),SAP组,善宁处理组(O),乌司他丁处理组(U),善宁+乌司他丁处理组(O+U);每组再分为术后6h和12h亚组.检测血淀粉酶(AMY),TNF-α,MDA和肺MPO的浓度,并对胰、肺组织进行病理评分,比较各组给药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1)O组,U组,O+U组血AMY,TNF-α,MDA和肺MPO的浓度及胰病理评分与同时点SAP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12h O+U组肺组织病理评分比同时间SAP组明显下降(P<0.05).(2)O+U组MPO降低较O组更显著(P<0.05),O+U组MDA降低较U组也更显著(P<0.05).(3)SAP组,TNF-α在12h比6h明显下降(P<0.05).(4)血AMY,TNF-α,MDA和肺MPO浓度与胰、肺病理评分呈正相关(r=0.343~0.781,P<0.01).结论(1)TNF-α,MDA和肺组织MPO是引起SAP合并肺损伤的重要因素.(2)善宁和乌司他丁均能减轻SAP合并肺损伤,联合用药效果更佳.

    作者:汤可立;苗雄鹰;尹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Toll-样受体2,4mRNA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研究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肺损伤中Toll-样受体(TLR)2/4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AHNP肺损伤动物模型.动物分为假手术组(S组)、胰腺炎组(P组).计算各组肺组织学评分和肺损伤指数以评价肺损伤的程度;RT-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肺组织TLR2和TLR4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肺组织TLR2和TLR4mRNA在S组仅有低表达,在P组3h表达开始增高,伤后6~12h该两指标表达达到峰值(P<0.05或P<0.01),而S组变化不明显.结论AHNP时,肺组织内该两种基因的表达上调;肺组织内TLR2和TLR4的基因表达增高可能在AHNP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作者:张磊;吴河水;于鑫;陈燕;郭兴军;王琳;王春友;张景辉;田元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n=1 5):A组(shm组),B组(SAP组),C组(PAF-AH干预组).C组于造模1 h和24h后经阴茎背动脉注射PAF-AH(5mg/kg).各组均于术后48 h测定血丙二醛(MDA),血栓素(TXB2),前列腺素(PGI2),TXB2/PGI2,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对胰腺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与B组相比,C组血MDA,TXB2,TXB2/PGI2,PAF,内毒素,TNF-α含量及肺组织MPO活性、胰腺病理学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PGI2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AF在SAP病程演进中起关键的作用.应用PAF-AH能够水解PAF、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抑制系统炎症反应、减轻肠道及肺损伤,显著改善SAP病情.

    作者:王刚;孙备;孟庆辉;姜洪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TNF,IL-6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炎症介质在急性胰腺炎(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观察AP大鼠血清TNF,IL-6与胰腺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关系.结果(1)假手术组动物始终存活,胰腺炎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5);24h死亡率显著升高(P<0.05);(2)胰腺炎组24h死亡率与TNF-α浓度呈正相关(γ=0.9972,P<0.05),TNF-α浓度越高,大鼠死亡率越高;(3)胰腺炎组的TNF-α和IL-6浓度随AP后时间的延长进行性升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时间点假手术组的胰腺病理评分均显著低于胰腺炎组(均P<0.05).结论TNF,IL-6的激活在胰腺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彪;王春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双自杀基因系统对体内外胆管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D)和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双杀基因对胆管癌细胞和裸鼠胆管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将质粒pWZLneoCDglytk转入胆管癌QBC939细胞,经G41 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双自杀基因的QBC939/CD+tk细胞株,RT-PCR法鉴定CD和tk基因的表达.体外给予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c)和/或丙氧鸟苷(GCV),作用于QBC939/CD+tk细胞,MTT法测定细胞抑制率.裸鼠皮下注射QBC939/CD+tk细胞,成瘤后腹腔注射前体药物,用药前后测量移植瘤的大小判断疗效.结果CD和tk基因在QBC939/CD+tk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联合5-Fc和GCV与任何单一药物相比,在较小剂量下可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也相应地提高.前体药物对QBC939/CD+tk细胞早期生成的移植瘤抑制作用明显,肿瘤可完全消失,并观察到明显的局部旁观者效应.结论双自杀基因系统在体内外对胆管癌细胞和裸鼠移植瘤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旁观者效应也很明显.

    作者:董泾青;马道新;刘茂玲;邹声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高脂血症是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之一,并可导致其病情不断恶化.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基础上,血甘油三酯测定应列为入院常规检查,以便早期诊断高酯血症急性胰腺炎.将降脂治疗与急性胰腺炎综合治疗中的其他手段相结合,同时控制引发高酯血症急性胰腺炎的多种因素,才能显著改善其预后.

    作者:王刚;孙备;姜洪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带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

    胰腺癌是胰腺常见恶性肿瘤,其中胰头癌占80%,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胰头癌的治疗,手术切除仍是惟一可能根治的有效方法.1987年斋滕等统计全日本3 23 8例胰腺癌中,仅2.3%属JPS I期.但临床确诊时,多数为晚期病例,屡因肿瘤侵犯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SMPV)而放弃手术.

    作者:郑英键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生长抑素受体基因对胰腺癌细胞侵袭转移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生长抑素受体2(SSTR2)基因对胰腺癌BXPC-3细胞浸润、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腺病毒载体Adv-GFP-SSTR2将人类SSTR2全长cDNA转染导入胰腺癌细胞株BXPC-3,用RT-PCR及Westen-blot检测SSTR2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利用Transwell小室测定转染SSTR2前、后及转染空载体后细胞的穿膜侵袭运动能力;RT-PCR检测转染SSTR2前后及转染空载体细胞的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Adv-GFP-SSTR2腺病毒转染胰腺癌BXPC-3后,可以稳定表达SSTR2;细胞计数示转染后胰腺癌细胞穿透基底膜的数量较转染前明显减少(P<0.01),细胞侵袭力明显减弱;MMP-2转染后较转染前表达明显上调(P<0.01)、TIMP-2表达明显下调(P<0.01),MMP-2/TIMP-2比例下降.结论转染SSTR2可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改变MMP-2/TIMP-2的比例而抑制肿瘤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作者:冯延平;高军;黄涛;常青;秦仁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5-LOX mRNA和VEGFmRNA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5脂氧合酶(5-LOX)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用RT-PCR检测5-LOXmRNA和VEGFmRNA在35例胰腺癌新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5-LOX mRNA和VEGF mRN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4.3%及60%,均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有关;VEGF还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5-LOX mRNA和VEGF有协同作用(P<0.05),呈密切正相关(r=0.5 35,P<0.01).Ⅲ~Ⅳ期5-LOX mRNA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结论5-LOXmRNA和VEGFmRNA在胰腺癌中表达增高,与临床分期有关.5-LOXmRNA和VEGFmRNA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吕丽红;张波;曾庆东;邵军;尹金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Survivi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增殖活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Survivi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用RT-PCR法检测62例胰腺癌、1 2例慢性胰腺炎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腺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观察两者的关系.结果Survivin mRNA在胰腺癌中表达率为74.2%,在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组织中不表达,前者与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Survivin的表达与胰腺癌增殖活性有关;Survivin阳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其PCNA指数为(46.4±15.2)%,明显高于Survivin表达阴性肿瘤者(28.4±14.8)%(P<0.01).结论Survivin基因在胰腺癌中过表达,并与胰腺癌的高增殖有关.提示该基因对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Survivin基因有望成为胰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王宇令;刘源;张建勋;葛春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β1整合素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β1整合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裸鼠人胰腺癌移植瘤生长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人胰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皮下注射脂质体和转染液)、非特异序列(RODN)组(皮下注射RODN、脂质体和转染液)和ASODN组(皮下注射ASODN、脂质体和转染液).治疗后计算抑瘤率和肿瘤缩小率,检测肿瘤中β1整合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RODN组、ASODN组抑瘤率分别为4.75%和72.70%,ASODN组肿瘤缩小10.91%.与其他两组比较,ASODN组裸鼠肿瘤中β1整合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靶向β1整合素的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为胰腺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黄涛;高军;冯延平;常青;胡均;秦仁义;裘法祖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