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年2期文献
  • 大学生对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的责任推断

    目的: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建立被试对艾滋病的内外部归因和控制性归因、责任判断、情感以及利他行为之间的数量化关系.方法:309名大学生被试参与了该项研究,通过情景反应和相关分析以及结构模型探讨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对艾滋病的外部不可控归因引起较低责任推断,较低生气类情感反应和较高同情类情感反应,以及较高利他行为;内外部和控制性归因影响到责任判断和情感反应,责任推断除了直接影响到行为反应策略外,还间接地以情感反应为中介对利他行为发挥作用.结论:研究结果支持理论假设,论文还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作者:张爱卿;周方莲;张志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工读女学生人格特点研究

    随着少女犯罪比率的上升,工读学校女生比率也在逐年增加,她们大都在12~17岁之间,大多数青少年罪犯是从这个年龄段开始的,很多行为障碍的学生可能开始时间更早,但是在这一年龄段内表现为明显[1].本研究比较了女中学生和工读女学生人格特点,希望从人格发展角度考查犯罪或行为障碍,为预防和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马海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农村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年级差异

    目的:考察农村初中生在异性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性别和年级差异.方法:采用问卷法,对526名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各分量表、各因子和总均分分值均未超过正向5点记分中的第4等级,退缩性人格分值高(2.7±0.6),其次是过度防卫(2.2±0.6)、偏执(2.1±0.6)和交往失调(1.9±0.6);男女生在交往失调分量表(t=5.66,P<0.01)和总均分(t=2.63,P<0.01)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的过度防卫(F=3.87,P<0.05)和偏执(F=14.92,P<0.01)两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学生的过度防卫分值比初三高,初一和初二学生的偏执分值均比初三高,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农村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总体状况良好,但具有较明显的退缩特征;在交往失调和总体状况上,男生心理问题多于女生;不同年级在过度防卫和偏执上存在差异.

    作者:宋丽娟;张大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学业受挫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上网状况比较

    目的:探讨学业受挫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特点.方法:以365名广东某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学业受挫学生73名,一般学生292名,采用CIAS、OCS、网络使用调查表等测验,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学业受挫的大学生在上网时间、上网目的、自知网瘾程度、求助心态、学习态度、专业兴趣、上网后学业成绩等方面与一般学生相比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2)学业受挫学生在时间管理、人际和健康、逃避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一般学生.结论:过度使用网络是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业受挫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较一般大学生严重.

    作者:吴雅文;黎向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相关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1]等基本特点.

    作者:李惠萍;杨昭宁;孔祥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中生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

    目的:探讨高中生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9名高中生进行测量.结果:高中生具有中度完美主义倾向,其完美主义与SCL-90总分存在负相关(r=-0.36,P<0.01),与大多数因子存在负相关.结论:高中生的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作者:杨宏飞;孙黎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初中生亲子冲突事件问卷的编制

    目的:编制初中生亲子冲突事件问卷,并对该问卷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方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成初测问卷.576名初中生接受测试.结果显示,问卷共包括5个因子:家务劳动、个性生活习惯、学习娱乐、人际关系、经济财务.结果:初中生亲子冲突事件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信度,全部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Guttman分半信度均在0.7以上,结构效度较为理想,各分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25~0.43之间,分因子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在0.45~0.71之间.内容效度基本符合预期设想.结论:初中生亲子冲突事件问卷能有效揭示出我国初中儿童亲子冲突发生的特点,是衡量亲子关系的一个有效工具.

    作者:何文广;宋广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河北师范大学生中的试用

    目的:考察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河北师范大学生中的试用情况.方法:对河北师范大学95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从内容上看该量表比较适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的测量.该研究表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比较好;Cronbach's Alpha=0.93;该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及其各维度的信度系数低于测量学的要求;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各个因子的项目分布与原量表的项目分布有一定的差距;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构想效度不够理想.结论:要提高该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使用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修订.

    作者:崔春华;李春晖;王欣;杨海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创伤后早期心理干预

    创伤早期的干预在创伤后心理治疗中尤为重要.目前方法很多,但大多缺乏严格的研究证实其治疗方法的疗效,且目前对重大灾难之后早期的有效干预方法仍有限.本文不苛求某种干预方法的完美性,仅对近些年关于此领域的干预实践以及研究作简要总结.

    作者:孙海霞;杨蕴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楤木皂苷对大小鼠应激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不同应激状态下,楤木皂苷对大小鼠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建立缺氧、异丙肾上腺素+缺氧、低温、氢化可的松+低温、强迫游泳、心肌缺血6种应激模型,每模型均分成生理盐水、人参皂苷和楤木皂苷3组进行随机对照实验,比较楤木皂苷与其它两组对大小鼠应激能力的影响.结果:楤木皂苷对提高大小鼠的应激能力作用明显(p<0.05),有些指标优于人参皂苷.结论:楤木皂苷能明显提高大小鼠的应激能力.

    作者:高应东;陈武;熊筱娟;李开泉;邹盛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青海地区汉、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比分析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选取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大学、青海医学院、青海民族学院四所大学学生320人作被试,汉藏男女各半.对被试进行集体测试,测试使用统一指导语,由被试独立填写,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作者:魏凤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外籍员工在中国的文化与心理适应研究

    目的:调查外籍员工在中国大陆的文化及心理适应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社会文化适应问卷和心理适应问卷.结果:社会文化适应问卷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物质生活条件适应、人际交往与交流适应、认知与价值观系统适应.社会文化适应与时间的关系呈双U形,在7个月和56个月左右的时间上呈现了大的文化适应困难.心理适应困难随时间而下降.亚文化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社会文化适应差异.结论:外籍员工在中国大陆的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困难比较大,其原因可能是所受文化适应培训不够以及接受培训的时间不恰当.

    作者:练凤琴;郑全全;岳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群体的应激、应对与心理健康

    目的:探讨不同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群体的应激、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方法:用自编社会应激事件调查量表、简易应对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集团4745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低等受教育程度群体的社会应激、积极应对、消极应对、SCL-90总分均低,高等受教育程度群体的社会应激、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得分高;男性的社会应激、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女性,SCL-90总分低于女性;年轻群体的社会应激和SCL-90总分得分高于年龄较大的群体.结论:后期的教育培训可能会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许清鹏;陈龙;裴华;张凤阁;张本;马文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外伤断指后不良心理状态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手指离断后不良心理状态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年6月~2003年6月在烟台山医院行断指再植术的男性患者96例,116指.根据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不良心理状态组51例(60指)和对照组45例(56指),比较两组的断指再植成活率.结果:不良心理状态组断指再植成活率(75%)低于对照组(98.2%),(x2=28,P<0.01).结论: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可能对断指再植成活率有一定影响.

    作者:修平;李政平;徐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法官个性特征的调查研究

    选取四川省中基层法院法官共157人.其中,男性105人,女性52人;刑事审判法官38人,民事审判法官119人;大学本科105人,大专49人;高级法官12人,一级法官33人,二级35人,三级58人,四级以下19人.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征得受测单位及个人同意后,由研究者本人进行团体施测,当场收回.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作者:龚小玲;毕重增;张庆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职业女性应激状况调查

    目的:调查不同职业女性的心理应激状况.方法:采用自编的社会应激事件调查量表,对某集团公司的1854名职业女性进行测量,计算不同职业女性的各因素得分并分析其心理应激源.结果:不同职业女性的心理应激状况存在显著差异;51-60岁年龄组的职业女性和下岗人员心理应激高;职业女性的心理应激源主要为社会环境、工作压力和子女问题.结论:应帮助职业女性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保护她们的身心健康.

    作者:沈峥嵘;陈龙;裴华;张凤阁;张本;马文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应激障碍认知暴露疗法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认知暴露疗法对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门诊和住院患者的疗效差别.方法:连续病例33名,分成门诊治疗组和住院治疗组,采用结构化的认知暴露疗法.疗效评定采用SCL-90、BDI、HAMD、STAI和HAMA.结果:在认知暴露治疗前所有患者SCL-90总分及其各因子分、BDI、HAMD、STAI、HAMA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后得分:在治疗次数上,住院组显著高于门诊组,而量表评定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在治疗前后差值上门诊组和住院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结构化认知行为疗法对ASD患者有效,不脱离住院前生活环境和家人支持的门诊治疗可能更适用于ASD患者.

    作者:苏衡;王家同;刘旭峰;马磊;吕静;阎其乐;肖利军;谭庆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奥氮平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耐受性

    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对30名9-17岁精神分裂症患儿进行为期至少8周的奥氮平治疗,并定期进行BPRS、CGI、TESS评定及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肌酶检查.结果:对于总体组和各亚组,治疗前后BPRS、CGI-I及CGI-S评分均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F=4.82~53.39,P<0.001)(难治组治疗前后BPRS评分除外),治疗8周及观察终点时,总体组有效率分别为43.3%和56.7%.对于三个亚组,治疗8周和观察终点时,首选组和难治组间BPRS减分和减分率、CGI-S和CGI-I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首选组和次选组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难治组(x2=4.54-7.78,P<0.05或0.01).常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其他出现比例超过10%的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心电图改变、过度镇静、心悸、乏力、锥体外系反应、头昏和头晕、血脂增高、血常规异常、心肌酶异常等,但多为一过性,程度较轻且与剂量有关.结论:奥氮平可有效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对首选组和次选组的疗效明显优于难治组,无严重不良反应,患儿对该药耐受良好.

    作者:刘靖;郭延庆;杨晓玲;黄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家属受歧视状况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属受歧视状况,探讨歧视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属的影响.方法:应用自编问卷在北京地区对精神分裂症病人(N=225)、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N=230)、社区居民(N=257)和精神科医护人员(N=283)进行调查.结果:42%的病人报告他们受到了单位不公正对待,受到同事或同学歧视,被邻居看不起,并导致恋爱或婚姻失败.56%的家属报告为避免歧视把病人患精神病的事对外保密.全部4组受试中85%以上的人相信歧视会降低病人的自信心,75%以上的人相信歧视给家属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70%以上的人相信歧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60%以上的人相信歧视使病人的家庭成员减少了他们应有的社交活动.与其他三组人群比较,精神科医护人员更同意精神病人及其家属受歧视是常见的现象,更相信歧视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与病人和家属比较,对歧视现象的存在社区居民的认同较低,但他们同样认为歧视对病人和家属有消极影响.结论:精神分裂症病人遭遇到的歧视突出地表现在与个人基本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工作、婚姻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社会歧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和社会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作者:高士元;费立鹏;王向群;徐东;贾志民;高维成;胥德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档案工作者心理健康的现状

    档案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对档案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这方面定量研究报道很少,为此笔者应用SCL-90[1]对随机抽取的260名档案工作者进行了测试.发现其中有42%存在各种轻度的症状,有10%具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这一结果高于国内有关大中小学教师[2-3]和军人[4]的研究结果.

    作者:高艳华;刘琇;孙士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680名高师学生自我和谐调查

    本文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680名一至四年级湛江师范学院学生(男生360人,女生320人)进行评定.

    作者:左银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病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连续就诊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200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中文版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估,同时抽取100名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除了在身材与相貌、行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环境条件4个方面得分没有差异外(P>0.05),在生活质量的6大领域、总的生存质量和健康状况及其余的20个方面得分均低于健康对照者(P<0.05).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生活满意度、个人经济收入、抑郁.结论:慢性前列腺炎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者:黄劲松;唐茂芹;刘照旭;胡蕾;刘玉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77例农村帕金森病患者的家族史及其他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家族史、心理社会因素等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方法: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分析家族史、心理社会因素、疾病史等对帕金森病的影响.使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筛选危险因素,建立多变量回归模型.结果:家族史(OR=13.54)、重大精神创伤(OR=3.02)、人际交往状况(OR=2.10)可增加帕金森病的风险.结论:本研究支持家族史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在帕金森病病因中的作用.

    作者:马莉;高晓虹;陈汶;张翠丽;王研;周莉;宋煜青;周东丰;乔友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

    西方伦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早已对幸福感有了大量探索,但是对幸福感系统且深入的研究还要归功于心理学[1],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兴起.幸福感不再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是指理想的心理功能和体验.目前国外一致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占据情感体验的优势地位,从而使个体能从整体上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心理状态[2].

    作者:邹琼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幼儿母亲育儿压力的特点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目的:考察幼儿母亲育儿压力的特点及其与婚姻质量间的关系,为改善婚姻质量,提高养育成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育儿压力问卷和婚姻质量问卷,对在北京市4所普通幼儿园中随机抽取的535名幼儿的母亲进行调查并做出统计分析.结果:2岁儿童的母亲由于儿童适应问题所引起的压力感明显高于5岁儿童的母亲;不同教育水平的母亲育儿压力存在显著差异;婚姻质量对母亲育儿压力的不同侧面影响不同,对母亲侧面影响更明显.结论:孩子年龄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母亲育儿压力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婚姻质量组母亲育儿压力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李彩娜;邹泓;段冬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家长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

    随班就读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而人们对残疾儿童和随班就读态度是影响残疾儿童个体发展以及随班就读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1].这不仅取决于残疾儿童家长的支持,还需要取得正常儿童和他们家长的支持.社区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如果正常儿童的家长接纳残疾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必然会影响子女,正常儿童也会在学校与社区内接纳残疾儿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整个社区会在观念上得到改进,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帮助特殊儿童及其家庭,为随班就读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2].可见,残疾儿童家长和正常儿童家长的态度都是影响随班就读效果和进程的直接或间接因素.

    作者:刘泽文;牛玉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农村自杀者心理解剖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应用心理解剖的方法探讨农村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0年-2001年辽宁省大连金州和庄河地区自杀死亡者66例,并按1:1选取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研究的结果有3个因素作为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保留在后的方程中,分别为社会支持总分(OR=0.66,95%CI=0.48~0.91)、汉密顿抑郁总分(OR=1.18,95%CI=1.03~1.35)、神经症(OR=2594.59,95%CI=6.29~1069550).结论:自杀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预防自杀要对多个因素共同干预.

    作者:胡冬梅;姜潮;刘启贵;孙月吉;贾树华;周莉;张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全国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全国学术会议2004年10月12~14日在天津召开,来自中国大陆12个省市及香港、澳门地区以及美国的5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作者:唐勇;周亮;徐慧兰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