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琼
西方伦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早已对幸福感有了大量探索,但是对幸福感系统且深入的研究还要归功于心理学[1],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兴起.幸福感不再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是指理想的心理功能和体验.目前国外一致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占据情感体验的优势地位,从而使个体能从整体上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心理状态[2].
作者:邹琼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班就读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而人们对残疾儿童和随班就读态度是影响残疾儿童个体发展以及随班就读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1].这不仅取决于残疾儿童家长的支持,还需要取得正常儿童和他们家长的支持.社区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如果正常儿童的家长接纳残疾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必然会影响子女,正常儿童也会在学校与社区内接纳残疾儿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整个社区会在观念上得到改进,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帮助特殊儿童及其家庭,为随班就读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2].可见,残疾儿童家长和正常儿童家长的态度都是影响随班就读效果和进程的直接或间接因素.
作者:刘泽文;牛玉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选取四川省中基层法院法官共157人.其中,男性105人,女性52人;刑事审判法官38人,民事审判法官119人;大学本科105人,大专49人;高级法官12人,一级法官33人,二级35人,三级58人,四级以下19人.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征得受测单位及个人同意后,由研究者本人进行团体施测,当场收回.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作者:龚小玲;毕重增;张庆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建立被试对艾滋病的内外部归因和控制性归因、责任判断、情感以及利他行为之间的数量化关系.方法:309名大学生被试参与了该项研究,通过情景反应和相关分析以及结构模型探讨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对艾滋病的外部不可控归因引起较低责任推断,较低生气类情感反应和较高同情类情感反应,以及较高利他行为;内外部和控制性归因影响到责任判断和情感反应,责任推断除了直接影响到行为反应策略外,还间接地以情感反应为中介对利他行为发挥作用.结论:研究结果支持理论假设,论文还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作者:张爱卿;周方莲;张志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学业受挫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特点.方法:以365名广东某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学业受挫学生73名,一般学生292名,采用CIAS、OCS、网络使用调查表等测验,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学业受挫的大学生在上网时间、上网目的、自知网瘾程度、求助心态、学习态度、专业兴趣、上网后学业成绩等方面与一般学生相比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2)学业受挫学生在时间管理、人际和健康、逃避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一般学生.结论:过度使用网络是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业受挫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较一般大学生严重.
作者:吴雅文;黎向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1]等基本特点.
作者:李惠萍;杨昭宁;孔祥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少女犯罪比率的上升,工读学校女生比率也在逐年增加,她们大都在12~17岁之间,大多数青少年罪犯是从这个年龄段开始的,很多行为障碍的学生可能开始时间更早,但是在这一年龄段内表现为明显[1].本研究比较了女中学生和工读女学生人格特点,希望从人格发展角度考查犯罪或行为障碍,为预防和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马海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群体的应激、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方法:用自编社会应激事件调查量表、简易应对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集团4745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低等受教育程度群体的社会应激、积极应对、消极应对、SCL-90总分均低,高等受教育程度群体的社会应激、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得分高;男性的社会应激、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女性,SCL-90总分低于女性;年轻群体的社会应激和SCL-90总分得分高于年龄较大的群体.结论:后期的教育培训可能会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许清鹏;陈龙;裴华;张凤阁;张本;马文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档案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对档案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这方面定量研究报道很少,为此笔者应用SCL-90[1]对随机抽取的260名档案工作者进行了测试.发现其中有42%存在各种轻度的症状,有10%具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这一结果高于国内有关大中小学教师[2-3]和军人[4]的研究结果.
作者:高艳华;刘琇;孙士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创伤早期的干预在创伤后心理治疗中尤为重要.目前方法很多,但大多缺乏严格的研究证实其治疗方法的疗效,且目前对重大灾难之后早期的有效干预方法仍有限.本文不苛求某种干预方法的完美性,仅对近些年关于此领域的干预实践以及研究作简要总结.
作者:孙海霞;杨蕴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考察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河北师范大学生中的试用情况.方法:对河北师范大学95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从内容上看该量表比较适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的测量.该研究表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比较好;Cronbach's Alpha=0.93;该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及其各维度的信度系数低于测量学的要求;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各个因子的项目分布与原量表的项目分布有一定的差距;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构想效度不够理想.结论:要提高该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使用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修订.
作者:崔春华;李春晖;王欣;杨海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中生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9名高中生进行测量.结果:高中生具有中度完美主义倾向,其完美主义与SCL-90总分存在负相关(r=-0.36,P<0.01),与大多数因子存在负相关.结论:高中生的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作者:杨宏飞;孙黎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应用心理解剖的方法探讨农村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0年-2001年辽宁省大连金州和庄河地区自杀死亡者66例,并按1:1选取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研究的结果有3个因素作为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保留在后的方程中,分别为社会支持总分(OR=0.66,95%CI=0.48~0.91)、汉密顿抑郁总分(OR=1.18,95%CI=1.03~1.35)、神经症(OR=2594.59,95%CI=6.29~1069550).结论:自杀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预防自杀要对多个因素共同干预.
作者:胡冬梅;姜潮;刘启贵;孙月吉;贾树华;周莉;张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选取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大学、青海医学院、青海民族学院四所大学学生320人作被试,汉藏男女各半.对被试进行集体测试,测试使用统一指导语,由被试独立填写,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作者:魏凤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本文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680名一至四年级湛江师范学院学生(男生360人,女生320人)进行评定.
作者:左银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在不同应激状态下,楤木皂苷对大小鼠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建立缺氧、异丙肾上腺素+缺氧、低温、氢化可的松+低温、强迫游泳、心肌缺血6种应激模型,每模型均分成生理盐水、人参皂苷和楤木皂苷3组进行随机对照实验,比较楤木皂苷与其它两组对大小鼠应激能力的影响.结果:楤木皂苷对提高大小鼠的应激能力作用明显(p<0.05),有些指标优于人参皂苷.结论:楤木皂苷能明显提高大小鼠的应激能力.
作者:高应东;陈武;熊筱娟;李开泉;邹盛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编制初中生亲子冲突事件问卷,并对该问卷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方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成初测问卷.576名初中生接受测试.结果显示,问卷共包括5个因子:家务劳动、个性生活习惯、学习娱乐、人际关系、经济财务.结果:初中生亲子冲突事件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信度,全部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Guttman分半信度均在0.7以上,结构效度较为理想,各分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25~0.43之间,分因子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在0.45~0.71之间.内容效度基本符合预期设想.结论:初中生亲子冲突事件问卷能有效揭示出我国初中儿童亲子冲突发生的特点,是衡量亲子关系的一个有效工具.
作者:何文广;宋广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考察农村初中生在异性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性别和年级差异.方法:采用问卷法,对526名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各分量表、各因子和总均分分值均未超过正向5点记分中的第4等级,退缩性人格分值高(2.7±0.6),其次是过度防卫(2.2±0.6)、偏执(2.1±0.6)和交往失调(1.9±0.6);男女生在交往失调分量表(t=5.66,P<0.01)和总均分(t=2.63,P<0.01)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的过度防卫(F=3.87,P<0.05)和偏执(F=14.92,P<0.01)两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学生的过度防卫分值比初三高,初一和初二学生的偏执分值均比初三高,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农村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总体状况良好,但具有较明显的退缩特征;在交往失调和总体状况上,男生心理问题多于女生;不同年级在过度防卫和偏执上存在差异.
作者:宋丽娟;张大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家族史、心理社会因素等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方法: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分析家族史、心理社会因素、疾病史等对帕金森病的影响.使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筛选危险因素,建立多变量回归模型.结果:家族史(OR=13.54)、重大精神创伤(OR=3.02)、人际交往状况(OR=2.10)可增加帕金森病的风险.结论:本研究支持家族史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在帕金森病病因中的作用.
作者:马莉;高晓虹;陈汶;张翠丽;王研;周莉;宋煜青;周东丰;乔友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属受歧视状况,探讨歧视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属的影响.方法:应用自编问卷在北京地区对精神分裂症病人(N=225)、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N=230)、社区居民(N=257)和精神科医护人员(N=283)进行调查.结果:42%的病人报告他们受到了单位不公正对待,受到同事或同学歧视,被邻居看不起,并导致恋爱或婚姻失败.56%的家属报告为避免歧视把病人患精神病的事对外保密.全部4组受试中85%以上的人相信歧视会降低病人的自信心,75%以上的人相信歧视给家属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70%以上的人相信歧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60%以上的人相信歧视使病人的家庭成员减少了他们应有的社交活动.与其他三组人群比较,精神科医护人员更同意精神病人及其家属受歧视是常见的现象,更相信歧视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与病人和家属比较,对歧视现象的存在社区居民的认同较低,但他们同样认为歧视对病人和家属有消极影响.结论:精神分裂症病人遭遇到的歧视突出地表现在与个人基本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工作、婚姻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社会歧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和社会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作者:高士元;费立鹏;王向群;徐东;贾志民;高维成;胥德广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