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005-8982
  • 国内刊号:43-1225/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91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3
  • 全年订价:12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2000年、2002年二次被省科技厅、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年26期文献
  • 不同弹性模量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生物力学实验模块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弹性模量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生物力学实验模块中的稳定性.方法 30块骨质疏松生物力学实验模块随机分为3组.采用相同方法制备钉道后,普通椎弓根螺钉(CPS)组拧入CPS,弹性模量110 GPa;普通膨胀式椎弓根螺钉(H-EPS)组拧入EPS,弹性模量110 GPa;低弹性模量膨胀式椎弓根螺钉(L-EPS)组拧入L-EPS,弹性模量42 GPa.对所有标本进行X线检查,然后行轴向拔出实验.待螺钉拔出后观察各组中的破坏情况,并测量各组中出口处的直径(D).结果 X线检查显示,CPS、EPS和L-EPS各组中,螺钉均被周围PU材料紧密包绕,同时EPS组和L-EPS组螺钉的前端在模块内明显膨胀,形成一个“爪状”结构.EPS组和L-EPS组螺钉的稳定性均强于CPS组(P<0.05),螺钉拔出后,EPS组和L-EPS组的直径均高于CPS组(P<0.05),但是,无论是稳定性还是直径,在EPS组和L-EP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PS和L-EPS都可以显著提高螺钉在骨质疏松生物力学实验模块中的稳定性,同时二者无差异.

    作者:石磊;王陵;雷伟;付索超;吴子祥;刘达;高明暄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辛伐他汀后处理对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后处理对牛肺动脉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对牛肺动脉内皮细胞行5h的氧糖剥夺和1h的再灌注.在再灌注之初立即将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加入到内皮细胞中,抑制剂组加入相应的抑制剂.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组、氧糖剥夺组、抑制剂组及对照组中LDH的释放水平.结果 辛伐他汀剂量依赖性地降低了氧糖剥夺和再灌注导致的乳酸脱氢酶释放,加入抑制剂可以逆转或消除他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结论 辛伐他汀后处理可以减少氧糖剥夺和再灌注导致的内皮细胞损伤.

    作者:李国福;赵阳;符加红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白蛋白纳米-超声微泡载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预防心脏瓣膜置换术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构建的白蛋白纳米-超声微泡载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预防心脏瓣膜置换术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以狗作为实验对象;构建高表达tPA基因质粒;以白蛋白为原料制备载tPA基因质粒纳米粒;用蔗糖和白蛋白制备糖蛋白超声微泡并与载tPA基因质粒纳米粒交联形成靶向超声微泡转基因载体.在给狗实施三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心脏超声靶向转基因并观察对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脏组织tPA抗原表达并用ELISA法检测血tPA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 构建的白蛋白纳米tPA基因质粒超声微泡载体系统超声靶向转染心脏后4周,靶向心肌组织表达tPA抗原,同时伴有血tPA和D-二聚体含量增高及tPA功能增强,有效预防了心脏三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血栓的形成.结论 成功建立了白蛋白纳米tPA基因质粒超声微泡载体系统,为血栓相关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季军;姬尚义;何霞;令文萍;潘一峰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依维莫司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再狭窄的影响

    目的 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依维莫司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药物组,每组各12只.损伤组和药物组均应用球囊损伤左侧颈总动脉,药物组术前1天开始每天给予依维莫司1.5 mg/kg灌胃,术后连续28 d给予0.75 mg/kg,对照组及损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8d后处死大鼠,留取大鼠左侧颈总动脉,HE染色后测量各组血管平滑肌肌层厚度及管腔面积,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70s6k及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 药物组较损伤组狭窄程度明显减轻[血管平滑肌肌层厚度(0.157±0.016)mm比(0.240±0.022 )mm,P<0.05;管腔面积(1.015±0.045)mm2比( 0.746±0.050)mm2,P <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血管平滑肌内p70s6k及TGF-β1无明显表达,损伤组和药物组p70s6k及TGF-β1表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药物组p70s6k及TGF-β1表达低于损伤组(P<0.05).结论 依维莫司可以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70s6k及TGF-β1的表达有关.

    作者:宁宏洁;张金盈;王小芳;冯日昇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辣椒素对大鼠营养性肥胖的治疗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辣椒素( capsaicin,CAP)对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体脂含量及血脂的影响,探讨辣椒素治疗肥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辣椒素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利用高糖高脂饲料诱导建立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辣椒素灌胃治疗5周,观察体重、内脏脂肪湿重的变化,采用酶法检测血清中葡萄糖(GLU)、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选择性沉淀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ELISA法检测内脂素(visfatin).结果 辣椒素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的体重(P<0.01)及内脏脂肪湿重(P<0.05)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的TC、LDL-C、内脂素水平降低,而HDL-C水平升高(均为P<0.01),且呈剂量效应关系,但GLU和TG无差异.结论 辣椒素可能通过对内脂素的调节,有效地抑制营养性肥胖大鼠体重的增加,减少体脂聚集,调整血脂水平,对营养性肥胖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作者:秦虹;袁泉;任国峰;林茜;杨俊峰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肝癌相关抗原Kinectin蛋白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对肝癌细胞株杀伤作用的检测

    目的 探讨肝癌相关抗原Kinectin基因重组蛋白Kinectin-MBP(MBP,麦芽糖结合蛋白)致敏树突状细胞(DCs)体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肝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 体外基因工程的方法表达、纯化Kinectin-MBP.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联合培养,诱导扩增DCs,并通过形态学、流式细胞术鉴定DCs.DCs经Kinectin-MBP致敏后,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2和IFN-γ的含量;将致敏DCs与自体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的能力;同时诱导T细胞增殖转化为CTL,以此CTL为效应细胞,Kinectin表达阳性的肝癌细胞株bel-7404为靶细胞,LDH 4 h释放法检测CTL对肝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结果 体外重组蛋白技术成功表达、纯化出Kinectin-MBP.PBMC经rhGM-CSF和rhIL-4联合诱导,可成功培养出DCs.DCs经Kinectin-MBP致敏后上清液中IL-12和IFN-γ的分泌量明显增高,且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也显著增强;同时Kinectin-MBP致敏的DCs能明显诱导CTL的增殖,此CTL对Kinectin阳性的7404肝癌细胞株有较明显的杀伤作用,其杀伤率在效靶比为25∶1时达高峰[为(65.00±1.47 )%],显著高于其他对照组(均P <0.001).结论 体外诱导扩增的DCs经肝癌相关抗原Kinectin-MBP致敏后具有较强的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且在体外可诱导同种CTL产生和增殖,后者对Kinectin阳性的7404肝癌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杀伤效应.该实验为将Kinectin蛋白运用于以DCs为基础的肝癌临床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飞兰;晁耐霞;李日伦;莫发荣;黄天明;肖飞;谢小薰;罗国容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siRNA阻断猪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对异种移植中抗凝作用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在异种移植中,siRNA阻断猪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后对细胞抗凝作用的影响.方法 siRNA转染猪内皮细胞后,real-time PCR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组织因子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将转染与未转染siRNA的内皮细胞分别与人血液共孵育60 min,检测凝血块生成及血液中血细胞数量.结果 real-time PCR及流式细胞仪检测siRNA转染后,猪内皮细胞组织因子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人血液共同孵育60min后,siRNA转染组和未转染组的凝血块生成和血液中血细胞计数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在异种移植中,猪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降低没有明显的增强内皮细胞抗凝作用.

    作者:暨明;易受南;谭孟群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60Co-γ射线照射对听觉传导通路的影响

    目的 建立放射性脑损伤的动物模型,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法探讨放射对听觉传导通路的影响,为放射性听力损伤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正常成年小鼠20只,体重25~30g,雌雄不限.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照射组(行60Co-γ射线、单次30 Gy全脑照射后8周),每组10只小鼠.取脑前5d,通过立体定位,插入吸有荧光金的微玻管,用微电流将荧光金导入内侧膝状体(MG)以追踪听觉传导通路的神经元的分布与损伤后改变.结果 正常对照组在被盖背侧核中央周围部、被盖背外侧核及被盖背外侧核腹侧部、下丘中央核、外上橄榄、内侧上橄榄、斜方体核、蜗神经腹侧核、橄榄耳蜗束和蜗神经核浅胶质带可见FG标记细胞,照射组在上述相应部位亦可见FG标记细胞,但细胞形态和细胞分布密度均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不同.结论 放射对听觉传导通路的各级神经元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

    作者:李小妹;韦力;莫立根;张文佳;邓腾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体外分步诱导人母体来源胎盘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目的 建立体外诱导人母体来源胎盘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分步诱导分化体系.方法 分离纯化人母体来源胎盘间充质细胞,体外扩增后进行分步诱导分化,收获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别行免疫细胞化学和ELISA检测,并通过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试验(GSIS)评价其体外功能.结果 分离纯化的人母体来源胎盘间充质细胞经培养及六步诱导分化后终可形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诱导后细胞GLP-1、PDX-1和C-Peptide染色为阳性,ELISA结果显示该诱导细胞培养上清中胰岛素有较高的表达.诱导后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在低糖和高糖刺激下的胰岛素释放量分别为(20.42±1.58)μIU/mL和(65.1±7.43)μI-U/mL(P <0.01).结论 通过建立体外人母体来源胎盘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分步诱导分化体系,获得具有一定胰岛素分泌能力的细胞,为胰岛移植的细胞来源提供了更有效的新途径.

    作者:刘婷;王立斌;马晓娜;朱永朝;马丽君;范恒;李玉奎;魏军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miRNAs在不同亚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目的 选取4种在胃癌组织中异常表达的miRNAs,探讨它们在不同亚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采用Real-time PCR检测29例肠型胃癌与21例弥漫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iR-27a、miR-494、miR-145和miR-886-3p的表达水平.结果 miR-27a在弥漫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增加2.87倍,在肠型胃癌组织中增加4.64倍,均为高水平表达(P<0.01),与弥漫型胃癌相比,在肠型胃癌组织中miR-27a的表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494在弥漫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下降了4.39倍,在肠型胃癌组织中则只下降了2.50倍,两者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145在肠型胃癌组织中下调3.28倍(P<0.01),在弥漫型胃癌组织中只下调2.02倍(P<0.01).miR-886-3p在肠型胃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与弥漫型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相似.结论 在不同亚型胃癌组织中miRNA表达水平与表达模式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导致胃癌亚型间基因表达水平的不同.

    作者:李新华;张桂英;李乾;徐美华;冯德云;吴畏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豚鼠与大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免疫与生物学特性比较

    目的 比较豚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与大鼠GnRH的免疫反应和生物学活性.方法 将豚鼠和大鼠下丘脑匀浆,其GnRH含量用识别结构特异性和识别序列特异性的两种不同的抗体组成的放射免疫系统进行测量.生物学活性在大鼠和豚鼠活体内检测.结果 用上述两种放射免疫系统测量,大鼠下丘脑内GnRH含量大致相当,而豚鼠下丘脑内GnRH含量有显著差别.大鼠GnRH的生物学活性在豚鼠和大鼠都比豚鼠GnRH的生物活性强.结论 豚鼠GnRH与大鼠GnRH的免疫反应性和生物学活性都不一样.

    作者:田韵;刘敏;刘综道;胡平安;高常青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早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亚低温治疗的监测指标.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该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各35例.随访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同时监测局部脑组织的氧饱和度(rSO2)在亚低温治疗各时点的变化.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致残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24 h后rSO2明显上升,48 h后rSO2持续维持在稳定状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实行亚低温治疗能减轻脑组织氧代谢紊乱,改善预后.无创持续监测rSO2对亚低温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煜;李淑玲;赵敏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MTX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甲氨喋呤联合中药疏肝消癥方治疗未破裂型异住妊娠的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2010年12月于该院住院治疗符合药物保守治疗条件的异位妊娠患者58例.A组:单次肌内注射甲氨喋呤;B组:单次肌内注射MTX,口服疏肝消癥方.分别于治疗的第4天和第7天测血β-HCG各1次,每3~5d复查B超1次,同时观察有无MTX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结果 A组有效率为90.0%,B组为7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较A缩短血β -HCG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不良反应比对照组少(P<0.01).结论 MTX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莉;李伶俐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治疗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

    目的 探讨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手术治疗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乳腺多象限多发性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在B超或乳管镜定位引导下手术,术中乳头乳晕整形,乳腺腺叶转移.结果 乳腺病变切除率100%,术后6个月~1年随访,乳头乳晕无内陷、坏死及感觉障碍,无溢液,未见复发,乳房外形美观.结论 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手术对乳腺多象限多发良性病变具有切口隐蔽、创伤小、手术切除率高、术后美容效果好的优点.

    作者:闵美林;吴春富;张卫东;周仕萍;侍晓辰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不阻断肝门的精准限量肝切除技术在肝硬化条件下的应用

    目的 评价在肝硬化条件下不阻断肝门的精准限量肝切除技术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176例有肝切除手术指征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01例,采用不阻断入肝血流的精准限量肝切除技术,B组75例,采用阻断入肝血流的传统肝切除技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ALB、ALT、TB)的变化,标本切缘阳性率及近期预后.结果 全部病例无术后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肝细胞肝癌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B组(P<0.05),而1年无瘤生存率高于B组(P<0.01),肝功能损害较B组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肝硬化条件下,不阻断入肝血流的精准限量肝切除技术优于传统肝切除技术,是对精准肝切除技术的改良.

    作者:刘水根;陈湘平;王云;张裕华;叶春华;李忠;谭黎明;李复员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闭合性跟腱撕裂的低场磁共振成像诊断

    目的 探讨低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闭合性跟腱撕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7例闭合性跟腱撕裂患者经低场强MRI扫描,MRI采用矢状面T1WI、T2WI、STIR、2D FLASH T2*WI,冠状位T1WI,横断面2D FLASH T2*WI.结果 完全性跟腱损伤29例,MRI特征性表现为肌腱增粗,肌腱束连续性完全中断,断端交错呈“毛刷”状或回缩呈“杵”状改变,在T1WI、T2WI上其内呈混杂高信号;部分性跟腱损伤8例,MRI表现为肌腱增粗,在T1WI、T2WI上肌腱内局限性高信号,肌腱束部分毛糙、不规则,但在矢状住至少有1个层面是连续的.其中3例完全性跟腱撕裂合并部分性跟腱撕裂,7例跟腱断端间及周围血肿,22例腱周软组织肿胀及腱周积液,25例跟腱前脂肪垫模糊,4例合并骨挫伤.结论 低场MRI能准确显示跟腱撕裂的程度和部位,有利于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MRI是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作者:查广盛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小儿实体肿瘤切除术前后血清皮质醇和IL-6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婴幼儿手术前后血清皮质醇和IL-6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两者在手术应激时的意义.方法 取14例实体肿瘤择期手术患儿(3~6岁)术前24 h、术后4h、术后24 h、术后48 h及术后72 h的血清,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ELISA法检测皮质醇和IL-6表达水平.结果 血清皮质醇和IL-6分别在术后24 h和4h开始升高,并在术后72 h内降至术前水平.结论 血清中皮质醇和IL-6的变化能反映人体对手术应激的耐受程度,可能作为推测实体肿瘤患儿术后恢复情况的敏感指标.

    作者:秦璐莹;鲍俊涛;刘阳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精准肝切除结合肝门上径路手术在治疗双侧肝胆管结石病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精准肝切除结合肝门上径路手术在治疗双侧肝胆管结石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4年来行精准肝切除结合肝门上径路手术的36例双侧肝胆结石患者的资料,以分析术前肝切除评估量与术后肝实际切除量的差异来评价其短期效果,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来评价其远期效果.结果 该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前肝切除评估量与术后肝实际切除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术后结石清除率为94.4%,结石复发率为9.4%.结论 精准肝切除结合肝门上径路手术治疗双侧肝胆管结石病是安全有效的,短期效果良好.

    作者:韦杨年;黄海;莫世发;张洪昌;王克净;谭新华;李泉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胃癌根治消化道重建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3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胃癌同.时合并2型糖尿病而行胃癌根治消化道重建术的216例的病例资料,同时选择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其他腹部择期手术120例病例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 两组术前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随访(3~ 24个月)发现胃癌根治Billroth Ⅰ式消化道重建组术后空腹血糖和胰岛素用量无明显变化(P>0.05);但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组与Roux-en-Y式消化道重建组术后空腹血糖水平和胰岛素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癌根治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术及Roux-en-Y式消化道重建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其机制不甚明了,有待于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梁宗潮;杨晓军;高鹏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前后CRP、ESR的变化情况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行髋、膝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在手术前后变化的比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设计要行关节置换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第1~3天、7d、14d、3个月血清CRP和ESR的变化情况.纳入2010年3~12月份非股骨颈骨折患者在该院行关节置换的202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其中男90例,女112例;年龄18~89岁,平均535岁.87例行非骨水泥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R)、64例全骨水泥THR,51例行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KR).结果 髋膝关节置换患者血清CRP浓度均在术后迅速增高,在术后第2~3天达到峰值[生物型THR (126.68±51.94)ms/L,骨水泥型THR(125.92±59.69)ms/L,TKR(147.42±36.32)mg/L],以后逐渐降低,到术后第3个月时均回落到正常水平.ESR 在术后也逐渐升高,到第7天生物型THR患者ESR(70.62±30.13)mm/h,水泥型THR患者ESR(61.79±29.52)mm/h,TKR患者(66.22±35.75 )mm/h都达到峰值.THR患者术后3个月基本回落到术前的水平,TKR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的ESR水平仍高于术前水平.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CRP值呈曲线变化,于术后第2~3天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血清CRP值比ESR变化快而大,恢复到正常值的速度也快.骨水泥对CRP的变化无影响.

    作者:胡懿郃;李明清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浅析胰腺损伤的外科治疗(附33例报告)

    目的 探讨胰腺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3例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腺损伤Ⅰ8例、Ⅱ10例、Ⅲ10例、Ⅳ4例、Ⅴ1例.Whipple手术1例,胰尾部切除+脾切除术3例,胰腺周围双套管冲洗引流16例,胰腺穿刺引流术2例,胰腺修补7例.结果 治愈32例,死亡1例.胰瘘16例,胰腺周围脓肿6例.结论 胰腺损伤常合并多脏器损伤,易并发胰漏和胰腺周围感染.治疗需个体化,遵循损伤控制性理念,充分引流,早期肠内营养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何铁英;林海;晏冬;王喜艳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胃肠造影与CT扫描联合应用诊断急腹症

    目的 探讨胃肠造影与CT扫描联合应用(胃肠造影后定位即时CT平扫的检查方法)诊断急腹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8例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而常规单一影像学检查未明确诊断的胃肠急腹症患者,在应用泛影葡胺或钡剂造影检查定位后,行即时CT扫描.结果 8例患者中2例诊断为外伤性肠穿孔,2例诊断为肠肿瘤,1例诊断为异物堵塞性小肠梗阻,另3例诊断为肠黏连性梗阻和/或肠炎,均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结论 利用胃肠造影可观察肠道生理活动,胃肠造影后对可疑部位行即时CT担描,有利于对肠道微小病变和肠道周围情况的显示,可提高胃肠道疑难病的诊断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田忠祥;赵永峰;郭玉森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医院监护室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和微生物污染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监护室内空气净化的效果,并为预防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监护室,对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和微生物的污染现状进行采样监测,并时颗粒物采样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监护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以PM2.5为主,微生物监测总体合格率为70.42%.结论 传统的空气净化消毒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医疗的要求,它必须在无人条件下使用,且净化效果不持久.

    作者:谢天;张宗久;张阳德;潘一峰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神经电生理对马栗种子提取物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分析

    目的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来观察、评定马栗种子提取物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将6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常规加马栗种子提取物治疗,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评定两组疗效.结果 马栗种子提取物组分别于治疗0.5个月和1.0个月时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马栗种子提取物组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 马栗种子提取物结合常规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作者:崔丽颖;方秀英;彭守仙;石璐;王晓玉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注射用甘草酸二铵的制备、质量控制及稳定性考察

    目的 制备注射用甘草酸二铵,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 对处方中填充剂的种类、用量进行选择,并制备注射用甘草酸二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酸二铵的含量,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结果 确定了以甘露醇为填充剂的制剂处方,甘草酸二铵检测浓度在24.12~56.2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其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0.66%.恒温加速试验6 mo和长期留样试验12 mo,其性状、pH值、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有关物质、可见异物、干燥失重、含量等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该制剂处方工艺合理可行,质量可控,稳定性良好.

    作者:李柱;李健和;易利丹;阳巧凤;曾小慧;曹俊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血友病B携带者及产前基因诊断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友病B家系分子致病机制及基因诊断携带者和高危胎儿.方法 采集5个典型血友病B家系成员的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后PCR扩增和序列比对凝血因子Ⅸ的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利用基因外6个STR位点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序列分析表明5个家系患者分别存在6485C→T(Arg37stop)、6364C→T( Arg-4Trp)、6409G→A (Gly12Arg)、6364C→T (Arg-4Trp)、30383G→C (Val135Leu)突变;家系1的Ⅲ2和Ⅳ1、家系2的Ⅰ1、家系4的Ⅱ8和Ⅲ6均携带家系中患者的杂合突变;发现1例女性胎儿携带致病基因,其余2例胎儿未见突变;连锁分析结果与序列分析一致.结论 替换突变可能是这5个家系致病的分子机制;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序列突变分析结合连锁分析是血友病B携带者和产前基因诊断准确而快速的方法.

    作者:王莉;侯巧芳;廖世秀;王应太;雷平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OPN及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骨桥蛋白(OP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简称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PN及VEGF蛋白在61例膀胱癌和11例膀胱正常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OPN蛋白阳性率为59.0%,显著高于膀胱正常黏膜组织(18.2%)(P<0.05).VEGF在膀胱癌组织中蛋白阳性率为65.6%,显著高于膀胱正常黏膜组织(9.1%)(P<0.05).结论 OPN蛋白表达增高与膀胱癌的临床分期及复发密切相关,并与VEGF相关.联合检测OPN和VEGF有助于膀胱癌的侵袭转移能力的评估,并可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

    作者:徐松涛;邵雪峰;王竟;范波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及其相关高血压患者的研究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和OSAHS相关高血压(OSAHAHT)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OSAHS和OSAHAHT患者各20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SOD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ox-LDL水平,并与睡眠监测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SAHS组和OSAHAHT组患者血清ox-LDL浓度升高,OSAHAHT组患者血清ox-LDL浓度较OSAHS组患者更高,SOD浓度降低,OSAHAHT组患者的SOD浓度较OSAHS组患者更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OSAHS组和OSAHAHT组患者血清ox-LDL及SOD水平与反映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的指标有相关性(P<0.01).结论 OSAHS患者和OSAHAHT患者存在血清ox-LDL及SOD水平变化,存在氧化应激,其变化可能反应OSAHS患者的氧化应激严 重程度.

    作者:高爱武;韩丽娟;高淑磊;王寅;平芬;李琪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维吾尔族与汉族不孕女性子宫输卵管造影结果与不孕症病因回顾性研究

    目的 通过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探讨汉族及维吾尔族女性不孕症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629例汉族及96例维吾尔族女性门诊不孕症患者的临床及子宫输卵管造影资料,比较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子宫输卵管造影结果,从而探讨子宫输卵管因素对两个民族不孕女性的影响.结果 汉族不孕组正常宫腔527例(83.78%),异常宫腔102例(16.22%);维吾尔族不孕组正常宫腔75例(78.12%),异常宫腔21例(21.88%).汉、维不孕症患者子宫造影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不孕组实有输卵管1232支,完全梗阻300支(24.35%),近端梗阻179支(占梗阻59.67%);维吾尔族不孕组实有输卵管185支,完全梗阻68支(36.76%),近端梗阻42支(占梗阻61.76%).维吾尔族不孕组输卵管梗阻的发生率高于汉族不孕组(P=0.002),汉、维不孕组输卵管近端梗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吾尔族不孕患者的宫腔异常率并不比汉族不孕患者高.输卵管梗阻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维吾尔族不孕女性输卵管梗阻率高于汉族不孕女性.

    作者:成芳;徐华;孔德伟;蔡霞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女性被动吸烟和NAT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中国女性被动吸烟和NAT2基因多态性及其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150例乳腺癌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NAT2基因多态性,分析NAT2基因型的分布特征.结果 NAT2慢型者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是NAT2快型者的2.70倍,其95%CI( 1.66~4.39),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5);被动吸烟的妇女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是不吸烟的1.88倍,其95%CI( 1.18~2.98),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NAT2慢型同时被动吸烟者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是NAT2快型者且未暴露于被动吸烟者的4.37倍,其95%CI (2.29~8.35),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T2基因多态性和被动吸烟与乳腺癌的易感性有关,NAT2慢基因型且同时被动吸烟者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作者:王萍玉;谢书阳;张超;高宗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

    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属于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蛋白结构中包含7个甲硫氨酸和一个半胱氨酸,对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有很高的亲和力,参与调节脂肪酸在细胞内氧化和高活性代谢产物的清除,是机体内有效的抗氧化剂.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内源性抗氧化剂在缺氧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欧阳冬生;王珍珊;袁浩泳;严谨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该文阐述了当前八年制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八年制临床教育体系提出了一些设想,期望能够对八年制学生临床阶段的培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推进高级医学人才教育模式改革,为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打开新局面.

    作者:罗爱静;姜芬 刊期: 2011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