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萍;李献云;费立鹏;卞清涛;许永臣;及惠郁;杨荣山;张迟;何凤生
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以下简称抑郁焦虑共病)是当前全球精神病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正在逐渐引起国内同道的重视.为此,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焦虑障碍研究协作组邀请部分专家,于2003年3月3日在哈尔滨市召开抑郁焦虑共病专题研讨会.讨论的议题集中于临床,如抑郁焦虑共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现象学和治疗学.现将本次会议的主要发言内容纪要于下.
作者:陆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汉族人群多巴胺D5受体(DRD5)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对7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75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DRD5基因二核苷酸多态性片段,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多态性分型鉴定.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DRD5基因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 (1)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无显著性(χ2=12.26,P>0.05).(2)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及对照组140 bp等位基因有更高的分布频率;与男性患者比较,相对危险度(RR)=2.73(χ2=5.33, P<0.05);与对照组比较,RR=2.01(χ2=4.59,P<0.05).结论未发现汉族人群中DRD5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存在明显关联,但该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不同性别间的疾病易感性.
作者:程宇琪;许秀峰;赵旭东;王玉明;段勇;刘华;李娜;徐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染色体22q11泛有素融合降解1型蛋白基因(UFD1L)和腭心面综合征缺失的核定位信号基因(NLVCF)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方法在138例吉林省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父母双亲的核心家系中,以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方法对UFD1L基因rs1547931(G/C碱基改变)和NLVCF基因rs1473109(C/T碱基改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检测.应用基于家系的连锁不平衡方法,包括单体型相对风险分析(HRR),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及Transmit双位点单体型分析,分析基因型数据. 结果 (1)HRR显示UFD1L基因rs1547931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χ2=4.260,ν=1,P=0.039),NLVCF基因rs1473109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2)TDT显示UFD1L基因rs1547931与精神分裂症有连锁和关联(χ2=5.333,ν=1,P=0.021),NLVCF基因rs1473109与精神分裂症无连锁及关联;(3)Transmit双位点单体型分析显示rs1547931~rs1473109单体型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χ2=9.723,ν=3,P=0.021),rs1547931(C)~rs1473109(T)单体型与精神分裂症呈负相关(χ2=6.607,ν=1,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UFD1L基因本身或其附近的基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相关.
作者:谢林;鞠桂芝;刘树铮;史杰萍;于雅琴;桑红;尉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20世纪60年代Leonhard 等将躁郁症区分为单相抑郁(unipolar disorder,UPD)和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并提出它们在生物学上是两个异源体.这一观点得到了精神医学界的正式认可,并反映到精神疾病分类诊断系统中,促进了情感障碍的临床和研究.抗抑郁剂的不断推陈出新,使抑郁障碍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同属情感障碍的BPD却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近20多年来,欧美对双相障碍进行研究的少数先驱者们,特别是美国的Akiskal,自70年代以来对BPD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受到了国际精神医学界的重视和赞许,并在第12届世界精神病学会年会(2002年,日本)上被授予Deley奖.然而,他们卓有成效的临床研究及其新的进展,未能及时地反映到国际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中;陈旧的概念及脱离临床实际的分类诊断观点约束着甚至误导了对BPD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疗实践,并影响着情感障碍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的可靠性.国际上一些精神医学专家呼吁,要加强对BPD的临床研究,并在新版的分类诊断系统中对BPD进行认真修订.
作者:沈其杰;刘铁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国人中是否存在Borna病病毒(BDV)感染,以及探讨BDV感染是否与人类精神疾病有关.方法收集精神疾病患者80例(精神分裂症5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30例)和健康献血者标本60名.每例采血10 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RNA;用BDV-P24基因特异性内外引物进行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特异性探针的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结果 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检出BDV-P24基因片段5例(10%),60名健康对照者均未检出,两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3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中检出1例(3%),与健康对照者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重庆地区精神疾病患者中存在BDV感染;精神分裂症与BDV感染可能有一定关系.
作者:邹德智;谢鹏;徐平;吴伟;蒙华庆;陈大伟;左联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例1 先证者,女,44岁,财务科科长.平素性格内向,因单位领导之间有矛盾,自感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2000年1月出现失眠、头痛、胃肠不适、消瘦.其丈夫(医生)曾予患者多种胃药但效果欠佳.2000年3月突感呼吸困难而面色苍白、心跳加快、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大汗,自觉呼吸、心跳就要停止.送当地医院急救科.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查血、尿常规、生化、胸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
作者:王秀红;戚靖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16岁,学生.2002年3月被人用棍棒击打头部,意识丧失约3 min.醒后对被打经过不能回忆,出现失眠、烦躁、易激惹、注意力集中困难,学习成绩下降;自觉枕部疼痛.1个月后去外院神经科就诊,CT显示颅内无异常改变,诊断为脑震荡.给予复方脑活素治疗,每次2粒,3次/d.连续服用3周后,逐渐出现话多,表情愉悦;自觉脑子灵活,精力旺盛;活动增加,但做事有始无终.尽管饮食增加但却日渐消瘦.对睡眠需求减少,早醒.认为自己能成为一名十分出色的人才,但不能坚持正常学习.
作者:张文兵;李会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21岁,初一文化,未婚.自幼顽皮,8岁上学,学习成绩好;11岁成绩下降,打同学,毁坏家具等;常在危险处行走、露宿;或撬门偷窃、烧被子等.17岁因盗窃并砸伤他人被劳教1年,期间管教人员认为患者与其他被管教人员不同.2000年5月刑满释放2个月后,常酗酒或搂抱女职工.既往健康,无癫痫及脑外伤史.个人史无特殊.家族中其母亲家族中有1人患精神分裂症.
作者:刘雨生;耿金花;袁国桢;姚建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阐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心理机制,我们采用了较严格的年龄、性别匹配标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听觉P3a、P3b亚成分进行研究.
作者:王彦芳;王红星;白培深;段慧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5-羟色胺(5-HT)在强迫症发病中的作用及强迫思维与强迫动作亚组、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间血小板5-HT含量的差异.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29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根据Y-BOCS强迫量表因子得分将其分为强迫思维(16例)、强迫动作(7例)和混合性(6例)3组]、20例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组)、17例焦虑障碍患者(焦虑症组)和28名正常人(正常人组)的血小板5-HT含量. 结果强迫症组血小板5-HT水平[(139±172) μg/L]低于正常人组[(248±215) μg/L]及焦虑症组[(397±401) μg/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9;P=0.020);与抑郁症组[(202±162) μg/L]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强迫思维[(85±66) μg/L]与强迫动作组[(169±100) μg/L]间血小板5-HT含量的差异有显著性(P=0.025). 结论强迫症患者5-HT浓度变化与抑郁障碍患者趋同,与焦虑障碍患者的差异有显著性;单纯强迫思维者的5-HT浓度与单纯强迫动作患者的差异有显著性.
作者:肖泽萍;张明岛;王振;陈珏;徐勇;邹政;严和骎;林治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在抽动障碍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抗DNA酶B微量法,测定46例抽动障碍患者和46名健康对照的抗DNA酶B抗体.结果抽动障碍患者抗DNA酶B的几何平均滴度(0.19 U/L)高于健康对照(0.12 U/L;t=2.17, P<0.05);抗DNA酶B的阳性率(52%,24/46)也高于健康对照组(30%,14/46),差异有显著性(χ2=4.48,OR=2.49,P<0.05).抽动障碍患者抗DNA酶B滴度与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评分间呈正相关(r=0.35,P<0.05).结论 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能与抽动障碍发病有关.
作者:金嵘;徐惠琴;黄文武;陈宏;郑荣远;邵蓓;黄海波;叶好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应激相关疾病中为典型的一种[1].它以三组症状为特征,即对创伤的反复性体验、对创伤性提示物的持久性回避和长期的觉醒度增高(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PTSD诊断的确立需要一定的病程标准,而且其形成有深刻的生长发育史背景和现实背景[2],故PTSD可能是大脑功能和结构累积损害超过一定限度的结果,使创伤性记忆持久处于易化激活的状态[1-8].PTSD生物学机制框架是:应激信息的传入导致了神经递质和激素的释放,继而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引起快速反应.同时,通过某些与受体偶联的G蛋白中介,产生第二信使;第二信使导致一系列酶蛋白的磷酸化级联反应,参与诱导即早基因的表达;其表达产物作为转录因子参与其他靶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继而引起细胞结构/功能的持久改变,导致PTSD的发生[9,10].我们试图对PTSD的生物学机制做一综述,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李则宣;李凌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46岁,离婚,工人,汉族,中专文化.因怀疑受他人迫害、夸大、行为怪异15年,加重半月于2001年12月1日第5次入院.入院后查体:无阳性体征.精神检查:患者接触被动,可引出夸大被害观念,情感淡漠,意志活动减退,无自知力.入院诊断:精神分裂症.给予舒必利系统治疗,高剂量为600 mg/d,夸大、被害观念消除,怪异行为改善,但言语活动较少,生活能自理,饮食、睡眠正常.2002年11月15日患者出现急性大量饮水行为,全天饮水量约6 L.晚间开始言语增多,表情欣快,主动性增强,随后出现两次抽搐发作, 嗜睡.
作者:崔吉俊;董春;刘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未明.影像学、神经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人们能够从宏观及微观两个水平,对精神分裂症大脑的神经病理学改变有更多认识,从而不断加深对精神分裂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理解.我们结合精神分裂症脑影像学和尸检大脑神经病理学研究的文献复习,对其研究进展作简要论述.
作者:张卫华;周东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调查江西省抑郁症的患病率.方法资料来自江西省11个地市的样本,年龄≥15岁的城区和农村常住居民,共15 939人.使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检查和专门设计的社会人口学调查表,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的诊断标准.结果 (1)11个地市抑郁症时点患病率为0.95%,总患病率为1.15%[95%的可信区间(CI)=0.91~1.49].其中抑郁发作的时点患病率为0.35%,总患病率为0.51%;恶劣心境的时点患病率为0.60%,总患病率为0.65%.(2)年龄45~54岁[相对危险度(RR)=2.09]、女性(RR=1.91)、离婚或丧偶(RR=2.09)、文盲(RR=2.43)或低收入(RR=2.73)与抑郁症明显相关,而有无固定的职业、地区的不同、经济区域的不同对抑郁症的总患病率没有明显的关联.女性患抑郁症的相对危险度是男性的1.91倍.结论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年龄45~54岁、女性、离婚或丧偶、文盲或低收入,与抑郁症明显相关.
作者:胡斌;卢小勇;魏波;陈宪生;涂远亮;余雪虎;李侃;邹圣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对康复模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将23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结对康复)和对照组(一般康复),每组各115例.研究组分三个层次结成对子,一是工作人员带患者,二是患者带患者,三是患者再带患者.康复措施内容包括开放管理;活动小组;行为、技能训练并开展竞赛;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娱乐活动;体育治疗;建立病友园地;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第100天时评定住院用护士观察量表、阴性症状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社会功能筛选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及自制的健康教育评价量表; 随访两年观察其复发率. 结果(1)治疗第100天时,研究组和对照组各量表的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中研究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研究组康复治疗的有效率(81.7%)高于对照组(57.4%;P<0.01);(3)研究组两年的复发率(37.4%)低于对照组(64.3%;P<0.01).结论研究组结对模式康复疗效满意,是一种可行的康复治疗措施.
作者:戴尊孝;师建国;杨洪;龚亚娟;颜美霞;李超;李亚娟;杨璐;谢玉玲;刘永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家庭暴力与抑郁症自杀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庭暴力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72例抑郁症患者(有家庭暴力组38例,无家庭暴力组34例)进行评定和比较;将自杀程度分为轻度(偶尔有自杀想法)、中度(频繁有自杀想法)和重度(自杀未遂).结果 (1)家庭暴力与频繁有自杀想法[比值比(OR)=11.333,χ2=9.528,P=0.006]和自杀未遂(OR=16.800,χ2=11.386,P=0.001)存在关联,且OR值随自杀程度的升高而增大;不同性别比较,家庭暴力与女性频繁自杀想法和自杀未遂均存在关联(χ2=8.224和5.490,P<0.05),仅与男性自杀未遂存在关联(χ2=6.429,P<0.05).(2)有家庭暴力组的总社会支持分[(35.32±9.51)分]低于无家庭暴力组[(39.62±6.74)分,t=2.19,P<0.05];EPQ的神经质(t=-2.64)、精神质(t=-2.10)和消极应对评分(t=-2.56)均高于无家庭暴力组(均P<0.05).结论家庭暴力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呈明显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患者的社会支持、个性和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对此关联有一定影响.
作者:邹韶红;张亚林;党海红;黄国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P300主要指标尤峰间潜伏期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36名正常人(对照组)CZ、C3、C4电极位置的P300,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临床症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CZ、C3、C4三点,患者组P3波幅低(P<0.01),并与阴性症状分呈负相关(r=-0.403,-0.430,-0.357);N2潜伏期长(P<0.01);P2-N2峰间潜伏期长(P<0.05和P<0.01),并与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思维障碍、激活性等多种症状分呈负相关(P<0.01~0.05);N2-P3峰间潜伏期短(P<0.01),在CZ点与PANSS量表总分(r=-0.363)和一般症状分(r=-0.392)呈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3波幅、N2潜伏期、P2-N2、N2-P3峰间潜伏期有明显异常,其中P3波幅、P2-N2、N2-P3峰间潜伏期与多种临床症状呈相关性.
作者:段慧君;王红星;白培深;王彦芳;付文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以下简称双相抑郁)具独特的临床特点[1],这类患者特别是发病年龄小的患者更易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自杀风险更高,共患物质滥用的比例较高,平均寿命较短于其他抑郁障碍患者,临床治疗常因此而较为棘手.在治疗上,双相抑郁与其他抑郁的差异主要在于单纯抗抑郁药治疗诱发躁狂的风险高,需要联用心境稳定剂[2].鉴于国内关于双相抑郁治疗的文献较少,而国外近年来对此多有探讨(检索Medline数据库近5年的文献),故对此予以复习.
作者:蒋锋;汤宜朗;蔡焯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52岁.1993年至2002年2月因下岗后渐起情绪低落、有自杀行为与情感高涨、兴奋话多等交替反复发作多次,间歇期正常.曾5次住我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以抑郁发作为多.患者既往曾用吗氯贝胺、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碳酸锂合并多塞平,氯丙嗪合并碳酸锂等治疗,均未曾出现过异常反应;无药物过敏史,无低血钾史,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和低血钾病史.
作者:刘雨生;袁国桢;姚建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