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徐晓华;蔡梦欣;王晓兰;福燕;袁晓青
目的 对云南省社区组织(CBO)开展艾滋病病毒(HIV)快检工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全省范围内的CBO进行问卷调查,与部分CBO负责人进行个别深入访谈.结果 调查了86家CBO,深入访谈CBO负责人28人.其中30.2%(26家)已注册,成员收入普遍偏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68.6%(59家)直接开展HIV快检,开展快检的早时间是2007年.开展快检的59家CBO中,96.6%(57家)接受过快检技术培训,88.1%(52家)快检发现阳性后,陪同转介服务对象到疾病预防控制(简称疾控)中心或抗病毒治疗机构.84.7%(50家)将检测垃圾用医疗垃圾袋收集交疾控中心或医院统一处理.快检试剂主要由疾控中心提供.CBO成员一致认为CBO在HIV危险人员的检测中,比政府机构具有优势,对目标人群有亲合力,可缩短检测时间,可覆盖更多人群.结论 条件成熟的CBO经培训、考核后,有能力开展HIV快检,但必须加强质量控制.
作者:徐艳声;董泽艳;李英;杨祥萍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2005-2015年潍坊市新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例(简称HIV/AIDS病例)的晚发现情况.方法 从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择2005-2015年新发现的、现住地为潍坊市的HIV/AIDS病例,按照目前中国使用的晚发现定义标准,分析不同情况下的晚发现比例.结果 潍坊市2005-2015年658例HIV/AIDS病例中,晚发现病例182例,占27.66%.从多年的晚发现率分析,晚发现率总体呈下降趋势(x2趋势=5.725,P<0.001).HIV/AIDS病例中,女性、50~59岁年龄段、小学及以下文化、农民、输血/血制品传播、样本来源于临床检测的晚发现率,分别高达43.61%、48.48%、43.07%、42.62%、88.24%、47.93%.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传播途径和样本来源是HIV/AIDS病例晚发现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晚发现风险女性病例是男性的1.71倍,40~49岁、50~59岁年龄段分别是20~29岁年龄段的1.72和1.69倍,小学及以下文化是大专及以上的1.61倍,农民是其他的2.43倍,输血/血制品传播是同性性传播的2.35倍,样本来源于临床检测者是无偿献血者的5.90倍.结论 潍坊市样本来源于临床检测病例的晚发现较为严重,应进一步加强对女性、高年龄段、文化程度偏低、职业为农民等重点人群的艾滋病扩大检测力度.
作者:张娜娜;宋明明;刘冬莹;于绍起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个案管理模式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佑安医院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确证的HIV抗体阳性者,以及在该院性病艾滋病门诊接受ART的病人,比较施行个案管理模式前后,ART的治疗率、服药依从性、病毒抑制率及队列维持率.结果 个案管理实施后,接受ART的病人治疗率由个案管理实施前的86.86%提高到93.60%;ART的完全依从性从96.33%提高到99.00%,部分依从性由2.12%下降到0.83%,不依从者由1.55%下降到0.17%;病毒抑制率由96.33%提高到99.00%,病毒学失败率由3.67%下降到1.00%.结论 个案管理模式的应用使接受ART的病人数增加,失访人数、转出人数、死亡人数及停药人数下降,对提高ART后病毒抑制率及抗病毒的队列保持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建维;张晶;邵英;马红丽;叶江竹;李在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掌握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信行情况,获得高危群体特征,为大学生群体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应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成都某医学院4个年级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终获得803份有效问卷,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为83.2%(668人);但对非传播途径的认识较差,正确知晓率仅为50.1%(402人);不同年级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3.276,P<0.001).18.2%的大学生对身边的同性恋者持支持态度,女性群体对同性恋及同性恋性行为的支持度高于男性群体.59.5%的大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婚前性行为,20.2%的大学生告知已发生过插入性性行为.85.7%的大学生(688人)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性传播疾病,女生群体对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支持率为86.8%,男生群体为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53,P<0.001).结论 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及安全套使用相关知识的掌握仍不全面,对高危性行为的接受度较高,但对安全套使用的支持率却不理想,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长期、系统的艾滋病防控健康教育干预,以达到在大学生群体中预防艾滋病的目的.
作者:杨书;朱彦锋;王升力;杨晓虹;冷言冰;李亚超;曾子倩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深圳市男男性行为者(MSM)焦虑和抑郁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探索针对该人群的重点干预方向.方法 与深圳市的男同社会组织合作,成功招募596名MSM,调查相关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M焦虑和抑郁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596名MSM中,检出焦虑症状者217人,占比36.41%,以轻度症状为主,占比31.71%(189人);检出抑郁症状者307人,占比51.51%;其中中度抑郁症状者148人,占比24.83%;检出重度抑郁症状者14人,占比2.3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x2 =5.521,P=0.019)、近6个月是否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x2=7.693,P=0.006)、近一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是否使用安全套(x2 =5.105,P=0.024)、是否会因为同性性行为感到羞耻(x2=10.738,P=0.005)这4个因素,会影响调查对象的焦虑症状检出率;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安全套使用频率(x2 =8.628,P=0.013)、近一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是否使用安全套(x2=8.438,P=0.004)、认为自己属于哪种性取向(x2=8.837,P=0.032)、是否会因为同性性行为感到羞耻(x2=12.486,P=0.002)这4个因素,会影响调查对象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一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时是否使用安全套、是否会因为同性性行为感到羞耻这两个因素,会影响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结论 当前深圳地区的MSM的焦虑和抑郁状况较严重,正确使用安全套是控制MSM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作者:彭小雪;李林涛;齐杰;陈勉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艾滋病影响的不仅仅是艾滋病病人本人,而是整个家庭以及家庭系统,而家庭在病人应对生理和心理压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性作用.文章从艾滋病对家庭及家庭系统的影响,家庭对艾滋病病人的影响,以及艾滋病家庭的压力应对三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艾滋病家庭的相关研究.国家政府以及相关研究者可以关注作为整体的艾滋病家庭,丰富艾滋病家庭压力的应对方式,从而提高艾滋病家庭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和谐.
作者:江欣悦;刘拽花;徐钟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一、艾滋病(AIDS)疫情报告情况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708 158例,报告死亡219 050例.现存活HIV感染者413 369例,AIDS病人294 789例.本月新发现HIV感染者/AIDS病人12 590例,既往HIV感染者本月转化为AIDS病人3 005例.本月报告死亡2 453例中,本月死亡1 065例,既往死亡1 388例.本月新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HIV感染者男女之比为3.4∶1,AIDS病人男女之比为3.7:1;15岁以下HIV感染者76例,AIDS病人14例.
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为减少艾滋病病毒(HIV)检测中不确定结果的产生,缩短窗口期,寻找一种更准确、灵敏度更高的试剂.方法 对已检测的9份HIV早期感染者的血清,及其阳转后的血清,分别用两种HIV抗体确证试剂盒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MP-WB试剂对9份HIV早期感染标本的检测结果均为HIV-1抗体不确定,RIBA试剂的检测结果为7份HIV-1抗体阳性,2份HIV-1抗体不确定.两种确证试剂对早期感染标本检测时,条带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检测出gp41带.两种确证试剂对9份阳转后血清的检测结果均为HIV-1抗体阳性.对RIBA与MP-WB试剂的一致率和对gp41带检测能力进行McMemanr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8).结论 与目前常用的MP-WB相比,RIBA试剂可以缩短HIV抗体确证实验的窗口期,减少不确定结果的产生.
作者:李玲;朱海宁;于俊丽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针对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三个基因区片段的Illumina Hiseq深度测序(简称Hiseq测序)方法,并尝试用于分析抗病毒治疗急性期感染者的HIV-1准种群变化规律.方法 对2例在急性期启动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进行随访检测,直至第96周.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对基线血液样本进行HIV-1基因亚型分析.分别以gag、pol和env基因区为目的片段,对基线及随访样本进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经一代测序确认无误后纯化、混合构建DNA文库,进行Hiseq测序.分析HIV-1准种群分布,计算基因离散率,并做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接受抗病毒治疗后,2例感染者体内的HIV-1病毒载量下降,到第12周后无法检出;CD4+T淋巴细胞数在治疗第2、4周时有所下降,随后回升.2例感染的HIV-1毒株分别为CRF01 AE亚型和CRF07_BC亚型.核酸扩增成功的样本全部成功进行了Hiseq测序,每个目的基因区片段都获得了十万级的序列数.在基线点,频数高的第一个准种群序列的频数占全部序列总频数的比例均超过50%.抗病毒治疗后,准种群的分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频数第一准种群频数所占比例先减小,从第12周起多数增大,第72周再减小.样本内平均基因离散率整体稳定,小范围波动.每个样本3个基因区各随访时间点与基线点之间的平均基因离散率在治疗第2周增大,随后保持稳定.系统进化树显示,不同时间的准种群序列散在分布且距离接近.结论 针对HIV-1 gag、pol和env基因区的Hiseq测序方法可有效用于分析HIV-1准种群的变化规律,早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病毒载量调定点且延长准种群分散时间.
作者:冯凯迪;张志敏;张秋月;宋爱心;蒋岩;于凤娇;马仲慧;潘品良;张彤;吴昊;粟斌;邱茂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7(Siglec-7+)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Siglec-7+ NK细胞亚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免疫学理论基础.方法 ①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Siglec-7+ NK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凋亡相关因子(FAS/CD95)的表达情况;②白介素12/18(IL-12/18)刺激培养后,观察不同NK细胞亚群的功能.结果 HIV感染组NK细胞数量减少,尤其是Si-glec-7+ CD56dimNK细胞群亚群下降更显著(P<0.01).功能方面,通过IL-12/18的刺激,无论在健康人组还是HIV感染组,Siglec-7+ NK细胞亚群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能力明显强于阴性亚群,但在HIV感染组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下降,低于健康人组(P<0.001);同时Siglec-7+ CD56dimNK细胞亚群FAS的表达在HIV感染组明显高于健康人组(P<0.05),且Siglec-7+ CD56dimNK细胞的数量与CD95的表达呈负相关(r=-0.472,P<0.01).结论 Siglec-7+ NK细胞亚群功能优于阴性亚群,但在HIV感染中本群发生明显下降,Siglec-7+ CD5 6dimNK细胞亚群数量与CD95的表达呈负相关.
作者:刘贝贝;赵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对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丙肝病毒(HCV)抗体阳性率,为防止HCV医源性传播干预措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固定场所连续抽样法,对云南省昆明市、德宏州7家医疗机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HCV抗体检测及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815例血液透析患者,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为4.2%(34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知晓率更低(P<0.05).815例患者中,回答曾接受过HCV抗体检测的占68.7%(560例);从未接受过检测或不清楚的占31.3%(255例).815份调查对象的血清样本HCV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通过此次调查,该人群丙肝知识知晓率偏低,亟须加强对该人群的丙肝健康教育.
作者:张小斌;张秀劼;郭艳;董莉娟;戴洁;金晓媚;方清艳;杨志芳;苏兴芳;崔文庆;胡轶;张琬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联合冰火两重灸法,在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时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62例HIV/AIDS病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两组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即HAART联合冰火两重灸组)和对照组(单纯HAART组)病例入组前在年龄和AST、ALT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病人治疗第3个月AST/ALT升高,其比例为22.58%,第6个月为38.71%,均低于对照组的54.84%及64.52%水平,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起始HAART治疗后6个月均以AST指标升高为主,且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LT指标上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灸法可明显降低HAART药物引起肝损伤的发生率,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昕;周成鹏;普菊华;张容秀;刘俊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对比研究国产1型艾滋病病毒(HIV-1)核酸定量试剂与两个进口试剂的相关性和差异,以期应用国产核酸定量试剂评价中国抗病毒治疗患者病毒学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病毒学质量评价项目(VQA)发放的HIV-1核糖核酸(RNA)血清样品,比较一种国产核酸定量试剂与国内市场常规使用的两个进口试剂,在测定病毒载量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对国产和进口核酸定量试剂检测HIV-1病毒载量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线性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结果 国产试剂和两个进口试剂的检测结果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4、0.93(P<0.000 1);Bland-Altman分析三种试剂病毒载量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国产试剂定量值与VQA病毒载量值线性相关系数R2=0.97,P<0.000 1,定量单位转换系数为1 IU/mL=0.79拷贝/mL.结论 国产HIV-1核酸定量试剂与进口试剂在定量检测结果上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而且国产试剂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应用于抗病毒治疗效果的评价.
作者:赵全壁;赵志超;宋畅;许巍;廖玲洁;邢辉;邵一鸣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吉林省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毒(HCV)检测能力的变化情况.方法 2011年、2016年使用调查表,分别对全省县级以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HCV检测能力进行调查.结果 具备HCV-核糖核酸(RNA)检测能力(自检及外送)的医院比例从2011年的16.23%(43/265)上升到2016年的58.78%(144/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25,P<0.01).三级医疗机构具备HCV-RNA检测能力的医院从2011年的30.3%上升到2016年的70.00%;二级医疗从14.23%上升到55.14%.结论 2016年与2011年相比,吉林省医疗机构具备HCV-RNA检测能力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但相关医疗机构检测能力仍有待加强.
作者:卢欣荣;赵庆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重庆市开县自2003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病人报告数逐年增加,老年人群所占的比例增长较为迅速.为监测该人群HIV流行趋势,找出感染原因,于2015年在当地设立了60岁及以上乡镇老年男性哨点,运用统计学综合分析监测数据,以便于科学地掌握其流行态势,采取有针对性的重点防治工作.
作者:彭小波;谭毅;叶茂;邵周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的男男性行为者(MSM)的性病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MSM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8-11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上海、济南两地两家医院内,抽取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HIV阳性MSM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调查380例HIV阳性MSM,其中梅毒感染者63例,感染率16.6%[95%可信区间(CI):12.9%~20.5%];尖锐湿疣50例,感染率13.2%(95%CI:10.0%~17.1%);生殖器疱疹和淋球菌感染各1例,感染率各为0.3%(95%CI:0~0.8%);未检出生殖道衣原体阳性者.总的性病感染者有98例,感染率为25.8% (95%CI:21.6%~30.0%).影响性病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9岁[比值比(OR)=4.94,95%CI:1.02~24.47]、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正常值(OR=2.20,95%CI:1.34~3.60)和不知晓性病知识(OR=1.82,95%CI:1.15~3.25),是感染性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抗病毒治疗门诊中的HIV抗体阳性MSM的性病感染率相对较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该人群的性病防范宣传教育以及性病的筛查和诊疗服务,将有助于降低性病感染率,从而减少HIV的传播.
作者:刘磊;郑迎军;殷文渊;王晓春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江苏省常熟市2010-2015年艾滋病晚发现比例,探讨晚发现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对常熟市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近6年间常熟市共新报告HIV/AIDS病人310例,符合晚发现病例定义的120例,平均年晚发现比例为38.7%.经单因素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时年龄≥50岁、本县户籍为影响常熟市艾滋病晚发现的重要因素.结论 常熟市近6年艾滋病晚发现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应重点关注本地老年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
作者:徐里强;顾艳红;周春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血浆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在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者联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HAART过程中血浆sCD14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以26例HIV-1感染者为研究对象,20名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健康对照组和HIV-1感染者HAART前(基线)和治疗后12、24、36及48周的血浆sCD14水平,分析sCD14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毒学、免疫学应答的关系.结果 26例HIV-1感染者与20例对照组年龄及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3,P=0.07;x2 =0.001,P=0.971).HIV-1感染组基线血浆sCD14水平为(4.72±2.84)×106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59±0.32)×106 pg/mL(t=6.468,P<0.001),且治疗后呈明显下降趋势(F=25.975,P<0.001).HIV-1感染组血浆sCD14在治疗12周时达(5.92±5.27)×106 pg/mL,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6,P=0.315);治疗24周后迅速下降至(0.44±0.35)×106pg/mL,明显低于基线(t=-7.630,P<0.001),并接近对照组水平(t=1.436,P=0.158);随后血浆sCD14维持低水平,36周及48周时分别为(0.52士0.25)×106 pg/mL和(0.60±0.36)×106 pg/mL,与24周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25,P=0.417;t=1.558,P=0.132;t=0.863,P=0.393;t=1.80,P=0.858).治疗24周血浆sCD14变化与Th/Ts比值变化呈负相关(r=-0.477,P=0.013),48周时血浆sCD14变化与HIV-1 RNA变化呈正相关(r=0.428,P=0.029).结论 血浆sCD14在HIV-1感染者中上升,经过有效HAART后下降,有望成为HAART疗效判断的指标.
作者:何耀祖;李凌华;雷华丽;胡凤玉;李永红;蔡卫平;唐小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2011-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的晚发现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病例早发现.方法 从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择2011-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新报告的HIV/AIDS病例,对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1-2015年丰台区新报告HIV/AIDS病例共1 784例,其中晚发现病例370例.各年晚发现病例的比例依次为16.59%(34/205)、23.51%(75/319)、19.67%(72/366)、21.54%(101/469)和20.71%(88/425).不同特征的晚发现病例的比例不同,女性、老年人和北京户籍晚发现比例较高,经同性性途径感染病例的晚发现比例明显低于异性性途径感染者(x2=24.474,P<0.001);来源于医疗机构的病例晚发现的比例高于专题调查和咨询检测的病例(x2=44.006,P<0.001).结论 2011-2015年,丰台区新报告HIV/AIDS病例数呈上升趋势.未来工作中要更加关注老年人、女性、北京户籍和已婚人群的宣传检测,并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咨询与检测的宣传和检测力度,扩大人群检测覆盖面,促进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
作者:王欣心;刘超;李彦奇;刘增艳;田丽娜;史文雅;谢或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2015年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的申请与批准的相关情况,为将来社会组织申请和实施艾滋病防治基金(简称防艾基金)项目提供参考.方法 对社会组织与培育基地通过“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管理系统”填报的903份项目申请书和批准的751份申请书,按高危人群干预类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随访管理和关怀救助类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758家社会组织申请了903个项目,总经费约6 968.3万元.经评审,共批准了751个项目,总经费4 506.3万元.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获批项目占申请项目的比例为81.0%(196/242),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依托316家培育基地获批项目数占申请项目的比例为84.0%(555/661).经评审批准的项目中,高危人群干预类项目占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项目数的65.0%.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作为培育基地联合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申请获得批准的项目占全部项目的50.5%(379/751),项目的平均经费为4.8万元;由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单独申请获得批准的项目占全部项目的26.1%(196/751),项目的平均经费为6.9万元.结论 社会组织申请和获批准的项目多集中在高危行为干预类活动;依托培育基地的项目相对规模较小,需要进一步的支持和指导.
作者:张广;王芃;沙莎;金军怡;杨伟华;杨维中;李慧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