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颖;李凡;张玉娟;地力夏提·亚合甫
为了解艾滋病病毒(HIV)及艾滋病(AIDS)流行的客观规律性,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解决流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报告时滞、多传染阶段以及各状态间的转移等),需要用数学模型对其传播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鉴于艾滋病流行过程的复杂性,有必要用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数学模型揭示其传播动力学特征,引入不断被基础医学工作者了解到的影响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因素,不仅有利于疾病发生机制的证实,也可考察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效果.该文从人群角度对艾滋病的基本传播动力学模型、考虑人群流动性、多个传染阶段和不同状态间转移模型进行综述.
作者:薛允莲;张晋昕;凌莉;林爱华;卢次勇;何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广西本土艾滋病病人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 通过对140例广西本土艾滋病病人(CD4<200个/mm3)望、闻、问、切四诊,探讨广西艾滋病病人所属中医证型特点.结果 140例艾滋病病人所属中医证型为:以气阴两虚为多见,43例,占30.17%;气虚血瘀其次,35例,占25%;气血两虚22例,占15.71%;元气亏虚18例,占12.86%;气虚8例,占5.71%;元气虚衰、肾阴亏涸4例,占2.86%;脾肾亏虚3例,占2.14%;热毒内蕴、痰热壅肺3例,占2.14%;肝经风火、湿毒蕴结3例,占2.14%;肝肾阴虚、肝经风火1例(隐脑病人),占0.71%.结论 140例广西本土艾滋病病人的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多见,其余为气虚血瘀、气血两虚、元气亏虚、气虚.
作者:邓小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艾滋病(AIDS)、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传染病,两者相互促进影响.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后可改变结核病的临床表现,而有些非HIV的个体其蛋白印迹试验总是显示一些可疑的目前还不清楚的条带[1].
作者:韦雪芳;黎锋;韦万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念珠菌菌种分布.方法 采集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标本,用CHROMagar Candida显色培养基及生物梅里埃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鉴定念珠菌的菌种.结果 289例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共检出念珠菌224株,检出率为77.51%.其中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分泌物标本89例,检出72株.临床分离的念珠菌以白念珠菌居多共168株,占75.00%;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19株(8.48%),克柔念珠菌11株(4.91%),其他为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结论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以白念珠菌感染占明显优势,其他有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感染等
作者:杨静;冯文莉;奚志琴;马玉;杨慧卿;朱永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从基因水平了解北京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的男男性行为者人群(MSM)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DRB1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其与HIV感染者自身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北京32例HIV阳性MSM进行了HLA-A、-B、-DR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 鉴定了12个HLA-A等位基因, 21个HLA-B等位基因, 12个HLA-DRB1等位基因.常见的等位基因分别为A*02(26.56%)、B*40(17.19%)和DRB1*15(20.31%).含有A*02等位基因组者的血浆病毒载量,较不含有此等位基因组者低(P=0.002),而含有HLA-B*40和HLA-DRB1*15等位基因组者的血浆病毒载量,较不含有对应等位基因组者高(HLA-B*40:P=0.799;HLA-DRB1*15:P=0.021).结论 北京HIV阳性MSM人群HLA-A、-B、-DRB1基因多态性较高.HLA-A*02等位基因在该人群中可能与延缓AIDS疾病进程相关,而HLA-DRB1*15等位基因可能与加速该人群AIDS疾病进程相关.
作者:王万海;姜树林;全宇;王晨;洪坤学;张晓曦;张凤民;张晓燕;邵一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旨在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非政府组织(NGO)的数量、规模、类型、分布及其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现状,发现NGO在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中的优势和劣势,找出NGO存在的不足,为NGO未来更大程度地参与艾滋病防治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及小组访谈的形式收集信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28家NGO接受问卷调查,包括草根组织、社会团体及国际NGO, 12家机构接受访谈调查.调查对象中只有3家注册机构,多数没有组织发展规划和相应制度建设,多数没有全职工作人员,54%的机构靠国际机构作为资金主要来源, 33%的机构年度经费少于1万元.结论 NGO以其特有的机构性质及创新性的工作方法,在艾滋病防治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政府工作起到了有利的补充.但同时NGO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自身机构建设和能力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社会认可方面还有待加强,缺少稳定的人力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
作者:杨新宇;刘伟;周月娇;傅慧明;段雨新;李林;宋立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为探索在医院开展对农村居民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对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住院的农村病人,进行了一次艾滋病认知现状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芳红;孟卫华;张跃秀;王景权;严丽英;尤卫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为了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艾滋病知识、态度状况,以及有关预防艾滋病媒介宣传需求情况,为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2009年1-2月,对庆阳市部分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
作者:郭秋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抗体阳性夫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该人群HIV感染和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浙江省1990-2006年艾滋病疫情资料,对其中HIV-1抗体阳性夫妻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990-2006年,全省共报告117对(234例)HIV-1抗体阳性的夫妻.其中农民或农民工占52.1%,主要是婚外异性性行为和婚内性行为感染,分别占38.5%和37.6%.一方有高危行为,另一方只有婚内性行为的夫妻占76.1%.38.5%的感染夫妻通过临床可疑检测发现.发现11例经母婴传播感染儿童.结论 一方婚外性行为感染后经夫妻间性传播,是浙江省HIV-1抗体阳性夫妻感染和传播的主要方式.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流动人群的高危性行为干预,促进一方感染后的及时检测发现和夫妻间行为干预,减少该人群的感染来源和家庭内的传播.
作者:潘晓红;徐云;陈琳;杨介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估计广州市男性同性恋人群的规模,探讨乘数法应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乘数法按场所分层调查,对广州市男性同性恋人群的规模进行估计.结果 广州市酒吧类、桑拿类和公园、公厕类场所的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分别为2 718人(2 427人~ 3 080人)、13 486人(12 145人~15 143人)和8 668人(7 470人~10 332人).广州市男性同性恋人群总的规模为24 872人(22 042人~28 555人).结论 运用乘数法对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进行估计经济易行,结果可信,但须注意乘数法的适用人群和实施注意事项.
作者:王成;凌莉;何群;陈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新疆伊犁地区属边远牧区,结核发病率较高,在传染病中死亡率排在首位,肺结核常见.现吸毒者特别是静脉吸毒者增多,主要是通过吸毒共用注射器血液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免疫力逐渐下降,并发结核(TB)双重感染.
作者:努尔合买提;肉孜江;阿孜古;买地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天津市津南区卫生防病站送检一份血样,经初筛和复检均为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抗体阳性,而病毒载量测定结果低于检测水平,CD4淋巴细胞计数处于正常值范围,高度怀疑为HIV-1感染者.
作者:程绍辉;夏建晖;宁铁林;柳忠泉;朱效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通过对我国既往在羁押场所内开展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和佳实践进行回顾,以发现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和教训.资料显示,在现有的HIV感染者中,因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而感染HIV的占60%~70%.因此,在主要经由注射毒品、共用针具传播HIV的地区,强制隔离戒毒所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在这些羁押场所内有效地开展艾滋病的防治工作,要有科学的措施和方法.该文结合在羁押场所开展艾滋病及相关疾病防治中,发现的一些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便今后更好地在这些场所内开展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作者:李建华;杨芳;张存敏;罗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暗娼人群梅毒、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及梅毒感染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国家级HIV综合监测点监测方案>,2006-2008年,每年对北京市性服务场所进行分层抽样,对抽中的性服务场所内的暗娼进行HIV抗体检测、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 2006、2007、2008年,暗娼人群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12%、0、0.04%,梅毒RPR阳性率分别为1.2%、1.4%和0.8%.影响梅毒阳性率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从事性服务的时间、近一周客人数、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结论 暗娼的性病艾滋病风险不仅来源于商业性行为,还可能来源于非商业性关系.在开展艾滋病行为干预工作时,需要提示暗娼注意与固定性伴性关系中的疾病风险,并鼓励她们坚持使用安全套.文化程度低的暗娼应成为预防干预工作的重点.
作者:夏冬艳;李桂英;卢红艳;赵月娟;王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淋病是我国目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淋病奈瑟氏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严重.该文就淋病奈瑟氏菌的耐药现状、耐药质粒的研究进展做出综述.显示:淋病奈瑟氏菌的耐药除可由染色体介导外,更主要是由质粒介导;研究较多的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是TEM-1基因和TetM基因;常用核酸杂交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
作者:叶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梅毒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学表现和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5例梅毒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资料、实验室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例梅毒性淋巴结炎中,4例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1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5cm~3.8cm,平均2.5cm.病理学改变主要包括:①淋巴结包膜及包膜外纤维组织增生,伴慢性炎细胞浸润,使包膜增厚;②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滤泡间以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③闭塞性血管内膜炎;④小血管周围炎;⑤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形成小肉芽肿,有时可见郎罕氏多核巨细胞;⑥淋巴结边缘窦内单核样B细胞增生;⑦淋巴滤泡内外小灶碎屑样坏死.梅毒血清学试验均阳性.结论 梅毒性淋巴结炎组织学上有相对特征性和提示性,结合血清学检查可明确诊断,病理医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可减少漏诊.
作者:石麒麟;张晓岚;夏慧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陕西农村妇女艾滋病相关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陕西省周至县、合阳县和蒲城县,随机抽取9个自然村的农村女性600名.结果 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584份.584名妇女的平均年龄为(36.2±9.3)岁(18~49岁);已婚占95%.文化程度初中占47.8%,小学及高中以上分别占39.9%和12.3%.96.8%有过性行为,初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22.6±2.5)岁(16~34岁).性交方式以阴道性交占90%,口交7.9%,肛交0.7%,手淫1.4%.73.4%的女性能决定其性行为的方式,4.9%的调查者有婚外性伙伴.27.6%的农村女性患过生殖道疾病,其中47.5%患病后去私人诊所就医.83.9%的人听说过安全套,48.9%的人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文化程度、艾滋病知识水平及有无家庭决定权、性伙伴的意愿,是农村女性决定性行为方式、是否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结论 陕西农村女性存在艾滋病感染的高危行为,在加大对农村女性安全套使用的宣传教育时,要提倡男性参与,同时需进一步提高女性的地位.
作者:王娣妙;李小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出现的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现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过自身抗体的HIV感染者的临床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共有19例HIV感染者检测了自身抗体,明确合并银屑病、溃疡性结肠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患者各1例;8例出现风湿性症状,主要表现为原因不明的皮疹(5例)、关节疼痛(2例)和肌痛(1例).10例自身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出现的自身抗体分别为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细胞骨架抗体(CS)、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自身抗体阳性组患者的IgG和IgA水平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 HIV感染者中可检测出自身抗体,而且可以合并有自身免疫病或免疫亢进的现象.
作者:周冬燕;闫惠平;张欣;李伟华;张海萍;赵丹彤;刘妍;杨建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云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模式于2004年初步建立,其模式是:以卫生厅/局医政部门为领导,省艾滋病关爱中心作为全省业务指导的龙头,省、州、县、乡医院治疗辖区内的病人,并对下级医院实施指导和技术支持和业务管理的职责.该文介绍了此模式的发展和全省目前开展工作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作者:樊移山;周曾全;王玉;劳云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以电视、广播为主的大众宣传教育(宣教)和以村医、村干部为主的宣教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和农民工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结果,为今后制定相关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辽宁省北票市,随机抽取9个行政村540名农民和270名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艾滋病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对干预前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评估.结果 自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干预,农村常住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由67.0%提高到76.5%;对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GASS)确定的五个关键问题的知晓率,由13.6%提高到36.5%;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病人的正确态度持有率由51.1%上升到69.9%;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由59.8%提高到72.0%;对UNGASS五个关键问题的知晓率由12.9%提高到32.3%;艾滋病正确态度持有率由37.3%上升到65.6%.结论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对农村常住居民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提高和态度转变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王新伦;李雨波;李英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