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袁晓;张月;张广耘;姚如永
目的:对比研究锥形束CT与曲面断层对下颌骨骨折的诊断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共27例因颌面部外伤行锥形束CT和曲面断层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对下颌骨不同部位骨折的诊断率.结果:锥形束CT在下颌骨各部位的骨折诊断中均能明确观察骨折线及断端移位情况,而曲面断层存在漏诊现象,漏诊率为27.5%(11/40),特别是髁突及颏部骨折,漏诊率分别为35.3%和27.3%.结论:曲面断层检查存在漏诊的可能,特别是髁突或颏部骨折时,漏诊率更高.建议对下颌骨骨折应结合锥形束CT检查,以避免漏诊.同时,锥形束CT三维重建在帮助医生制定手术计划方面有很大优势和广泛应用前景.
作者:沙晓雁;祁森荣;王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牙周炎的程度是否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方法:29例患有不同程度牙周炎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时,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术前取龄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以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牙龄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福赛斯坦氏菌3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29人分为2组,重度牙周炎组16人,轻度牙周炎组13人.结果:2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3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牙龄卟啉单胞菌重度牙周炎组37.50%,轻度牙周炎组15.38%(P<0.05);伴放线放线杆菌重度牙周炎组18.75%、轻度牙周炎组未检出(P<0.01);福赛斯坦氏菌重度牙周炎组25.00%,轻度牙周炎组7.69%,(P<0.05).同一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龄下菌斑中同时检出3种病菌的一致率分别为:牙龄卟啉单胞菌重度牙周炎组5例(31.25%),轻度牙周炎组2例(15.38%);伴放线放线杆菌重度牙周炎组2例(12.50%),轻度牙周炎组未检出;福赛斯坦氏菌重度牙周炎组3例(18.75%),轻度牙周炎组1例(7.69%).结论: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合并严重牙周炎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中,检出率高于患轻度牙周炎的冠心病患者.
作者:杨泓;李行懿;陈娜;胡继红;姜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唇腭裂患者鼻尖突度、鼻上唇协调性、上下唇协调性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鼻突角、鼻唇角、唇间角在整体评价中的敏感程度.方法:选取患者的150张标准侧面相进行评价.主观评价包括局部评价(鼻尖突度、鼻上唇协调性、上下唇协调性)及整体评价.局部评价采用VAS评分系统,整体评价采用等级评分系统;客观评价采用CAD软件测量鼻突角(∠AI-Ns-Prn )、鼻唇角(∠Cm-Sn-UL)、唇间角(∠UL-LL-C ).对鼻尖突度、上下唇协调性主观VAS评分与测量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鼻上唇协调性VAS评分与测量值进行二次方程的相关回归分析.依据整体等级评价结果分成三组,对三组间的鼻突角、鼻唇角、唇间角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鼻突角与VAS评分相关系数r=0.443(P<0.01).鼻唇角与VAS评分相关回归方程模型和相关回归系数检验P值均小于0.01.唇间角与VAS评分相关系数γ=0.775(P<0.01).三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敏感性为:唇间角>鼻唇角>鼻突角.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三个指标即鼻突角(∠AI-Ns-Prn)、鼻唇角(∠Cm-Sn-UL)、唇间角(∠UL-LL-C)可靠性高,与主观评价存在一定相关性,可应用于唇腭裂患者侧貌评价.
作者:王智;马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口腔治疗与修复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钛作为一种理想的口腔修复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口腔专业人士和广大患者的关注.纯钛具有诸多优点,但由于加工工艺复杂,使铸件的铸造成功率较低.作者通过长期钛支架制作,分析总结纯钦支架铸造的缺陷及原因,以提高义齿的铸造成功率.
作者:王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应用磁体牵拉残根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需行修复治疗的残根应用磁体牵拉.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模型的测量,临床牙周检查及数字化X线牙片分析,评价应用磁体牵拉残根的临床效果.结果:8例患者经过平均5.1周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模型分析显示,大牵拉量为4.9mm,小牵拉量为3.5mm.治疗前后牙周探诊深度,牙根长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正畸方法相比,应用磁体牵拉残根操作简便,不影响美观,节省椅旁时间,临床效果好.牵拉未引起明显的牙周及牙根损害,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冯小东;刘楠;李文浩;刘静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人恒牙牙髓组织来源的牙髓干细胞在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正畸治疗减数拔除的恒前磨牙中分离牙髓组织,应用酶消化法获得牙髓细胞.单抗Stro-1标记、免疫磁珠阳性分选系统分选获得牙髓干细胞,第3代牙髓干细胞用成骨向诱导培养基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Von Kossa染色鉴定成骨向分化,RT-PCR检测成骨细胞的特异相关或标志基因.结果:人恒牙牙髓干细胞经成骨向培养基诱导后表现出成骨细胞特性,碱性磷酸酶和Von Kossa染色结果均为阳性,RT-PCR检测成骨向分化相关基因I型胶原、骨涎蛋白、骨钙素、Runx2和Osterix均有阳性表达.结论:恒牙牙髓干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李景辉;张方明;张振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检测临床常用的钻铬合金、镍铬合金、金合金及其两两合用时的细胞毒性.方法:将L-929细胞在含3种合金材料或其两两组合的浸提液中培养后,采用MTT实验评定3种材料单独应用以及两两合用时的细胞毒性.结果:镍铬合金的细胞毒性高于钴铬合金和金合金,金合金的细胞毒性小.钴铬合金和金合金分别与镍铬合金组合后,其细胞毒性较钴铬合金和金合金单独应用时增加,比镍铬合金单独应用时降低;钴铬合金与金合金组合后,其细胞毒性较钴铬合金单独应用时减小.但这3种合金单独应用和两两组合应用时细胞毒性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3种合金及其两两相互作用时仅具有极微弱的细胞毒性,在临床应用允许范围内.
作者:曹文;白保晶;高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磁性附着体多应用于覆盖义齿中.目前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很多,但在安放磁体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粘接剂进入基牙附近组织倒凹报道很少.本文以左下尖牙的磁性附着体可摘局部义齿为例,介绍一种能够顺利直接安放磁体的方法.
作者:陈明;黄玉喜;张振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将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的牙颌模型和激光扫描的牙冠模型整合建立三维整合牙颌模型,研究三维整合牙颌模型的整合精度.方法:选择10例需要接受CBCT检查的错(牙合)患者,对每例患者头颅进行CBCT扫描,采取牙列硅橡胶印模进行激光扫描,分别重建获得三维CBCT图像和激光扫描三维图像,将三维CBCT图像和激光扫描图像进行手动配准和自动配准,对两种配准方法所得整合模型用Rapid form 2006软件进行全局偏差检测.采用配对t检验评价手动配准方法和自动配准方法的差异.结果:手动配准上下颌平均距离分别是0.159±0.0265mm,0.151±0.0337mm,自动配准上下颌平均距离分别是0.145±0.0294mm,0.134±0.0309mm,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配准方法优于手动配准方法,两种配准方法均能建立精确的三维整合模型,这为今后三维整合牙颌模型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唐敏;郭宏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牙撕脱性损伤是指在外力的突然作用下,牙齿完全脱出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髓同时损伤,牙槽窝变得空虚或伴有牙槽突的骨折.对牙撕脱性损伤的理想治疗方案是将撕脱牙即刻再植人牙槽窝,以保持附着在牙根表面牙周组织的活性.
作者:张昕;张词;龚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MTA和光固化氢氧化钙修复比格犬牙齿髓室底穿孔的效果.方法:3只成年比格犬的36颗前磨牙根管治疗后做髓室底穿孔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MTA和光固化氢氧化钙修复穿孔.另外24颗磨牙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做髓室底穿孔模型后以聚氯乙烯膜覆盖穿孔,阴性对照组不穿孔.分别于术后1,4,12周进行牙周检查及X线影像学评价.结果:术后1周,各组牙周及X线片检查未见异常.术后4周,两实验组各12例牙周未见异常,各6例牙周破坏,所有样本不同程度骨质破坏;阳性对照组12例牙周破坏伴重度骨质破坏.术后12周,两实验组各12例牙周未见异常,MTA组3例、氢氧化钙组6例无骨破坏,MTA组9例、氢氧化钙组6例骨破坏减轻;两组各6例牙周及骨破坏加重.阳性对照组牙周及骨破坏加重.阴性对照组始终未见异常.两实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A和光固化氢氧化钙修复比格犬牙齿髓室底穿孔的效果相似.
作者:侯惠敏;侯本祥;卫书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小鼠成骨细胞能否在细菌毒素产物脂多糖刺激下表达白介素-23(IL-23).方法:分别以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及小鼠成骨前体细胞系MC3T3-El体外诱导为成骨细胞后,加以l0ng/ml LPS刺激,采用ELISA法检测IL-23的蛋白表达.并采用RT-PCR方法检测脂多糖刺激下小鼠BMSCs诱导成骨细胞IL-23两亚基p19和p40 mRNA的表达.结果:10ng/ml脂多糖刺激下,小鼠BMSCs诱导成骨细胞和MC3T3-El诱导成骨细胞均表达IL-23蛋白,BMSCs诱导成骨细胞表达IL-23两亚基p19及p40 mRNA.结论:脂多糖能刺激小鼠成骨细胞表达IL-23.
作者:陈莉;Wei Xiao-Qing;Rachel J Waddington;Alastair J Sloan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中的凋亡及NF-κB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倒置显微镜和Hochest 33258染色法,观察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更换无血清培养液后6,12,24,36,48h的生长和凋亡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无血清培养条件下不同时间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RT-PCR半定量技术分析NF-κB表达情况.结果: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更换无血清培养液后,12h凋亡率高,36h凋亡率低,各组间细胞的凋亡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NF-KBmRNA表达量以更换无血清培养液后12h低,36h高,各组间细胞NF-κBmRNA的表达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NF-κBmRNA表达量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结论: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的凋亡与更换无血清培养的时间有关;NF-κB与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高洁;袁晓;张月;张广耘;姚如永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安氏Ⅱ1青少年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及相应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方法:选取青少年安氏Ⅱ1及直面型个别正常(牙合)各1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 compact 2 )记录分析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并且应用改良颞下颌关节闭口薛氏位X线片测量分析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结果:下颌功能运动时,安氏Ⅱ1错(牙合)髁突位移5mm时矢状髁道倾斜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大(P<0.05).髁突矢状位移、垂直位移及矢状面空间总位移明显增加(P<0.05).安氏Ⅱ1错(牙合)关节窝前斜面与水平面夹角及关节窝前、后斜面夹角明显减小(P<0.05).结论:安氏Ⅱ1青少年髁突运动轨迹及颞下颌关节形态具有典型的特征.
作者:王晓宇;厉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摆型矫治器不需要患者的配合,可矫治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或上牙弓轻、中度拥挤.目前,针对摆型矫治器进行的改良方法很多.本文就摆型娇治器的改良设计、制作、应用及治疗效果进行了综述.
作者:刘玉凤;李晓飞;柯杰;赵桂芝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检测正畸牙加力前、加力后压力侧和张力侧龈沟液中白介素-17(1L-17)的含量.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拉尖牙远移正畸患者20例,用滤纸条法收集加力前、加力1个月后上颌尖牙压力侧及张力侧龈沟液,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龈沟液中IL-17的浓度.结果:加力前、加力后压力侧和张力侧龈沟液中IL-17的浓度有显著性差异,压力侧龈沟液中IL-17的浓度明显高于加力前和张力侧(P<0.05).结论:正畸力作用下,压力侧龈沟液中IL-17表达高于加力前和张力侧.IL-17可能参与了正畸力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和牙槽骨吸收的过程.
作者:张锦苹;高辉;肖丹娜;刘大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对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效果进行三维的测量分析并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名需进行上颌磨牙远中移动的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顺序远中移动上颌第二磨牙、第一磨牙,并分别对其移动到位后的阶段模型进行数字化重建.通过三维重叠软件将阶段模型与治疗前模型进行重叠对比,测量磨牙远中移动后所获得的绝对间隙量、与预设计比较的滞后量以及前牙支抗的损失量等相关数据.结果: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效率为90.16%(磨牙实际位移量/间隙总量),磨牙的预期移位表达率可达到85.5%(磨牙实际位移量/预期位移量),前牙存在少量近中及唇向移位.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以在支抗损失轻微的情况下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矫治滞后.
作者:周洁珉;白玉兴;郝玮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