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使用切点针在蜡(牙合)堤上记录全口义齿的水平颌位关系

林侠;赵辉;刘启贵;郭滨

关键词:切点针, 蜡(牙合)堤, 义齿, 全口, 颌关系记录
摘要:确定无牙颌患者的水平颌位,是全口义齿修复中关键步骤之一.在临床中可以使用的方法很多,如卷舌法,吞咽法,后牙咬合法,自然开闭口运动,肌监控仪,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以及美国新推出Bio-park系统,都能帮助无牙颌患者的下颌回到他们的生理性适位,建立正确的下颌对上颌的位置关系.但常用的方法,在取得了水平关系颌位后,往往缺少临床上的客观指标,为了能正确地确定无牙颌的水平颌位,我们在临床中对6例不易取得良好(牙合)关系记录的无牙颌患者采用了切点针在蜡(牙合)堤上记录不平关系颌位,为临床确定水平关系颌位提供了客观指标.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上海口腔医学》被Medline收录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第五届国际齿科钛研讨会概述

    作者:李冬梅;郭天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材料嵌体与牙体间的边缘密合度研究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材料嵌体与牙体间的边缘密合度.方法:在30颗离体牙上备洞,分别用水晶瓷、银钯合金、镍铬合金制作嵌体,在体视显微镜下测量嵌体与牙窝洞间的边缘密合度.结果:银钯合金嵌体、水晶瓷嵌体与牙窝洞边缘间的间隙较小,镍铬合金嵌体与牙间的间隙较大,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钯合金嵌体、水晶瓷嵌体边缘密合度好,可满足临床牙体修复的需要.

    作者:戈军;唐玉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悼念朱希涛教授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义齿修复工作模型超硬石膏用量的调查及分类

    目的:调查工作模型中超硬石膏的用量并分类,便于在应用中控制水粉比,提高模型质量,节约材料.方法:对临床超硬石膏工作模型称重,计算其超硬石膏的用量,结合临床模型的大小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类.结果:①上下颌样本数据的配对t检验示P=0.001,平均差为10.2g.②一般工作模型的超硬石膏用量分为5类:特大类(~60g)、大类(~50g)、中类(~40g)、小类(~30g)、特小类(10g~20g).对应托盘型号,石膏用量上颌分为前4类,下颌分为后4类.结论:工作模型的超硬石膏用量由多个因素决定,以牙、颌弓大小作分类指标具有相对合理性.将分类应用于临床工作,可以定量控制水粉比,提高模型质量,节约材料.

    作者:何晓丽;郭天文;曹健;李冬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比例同色系VITA MK95瓷粉混和后的色彩特征研究

    目的:了解同色系VITA瓷粉按不同体积比例混合后相应色度学特征的变化规律,借以指导临床配色.方法:制作模拟临床金瓷修复体的烤瓷烧结体样本,对混合瓷粉的烧结体进行色度学分析.结果:A2和A3瓷粉按不同重量比混和后获得的瓷粉烧结体色度学指标,在A2和A3瓷粉的色度学指标范围之内,补充了比色板缺乏的天然牙色彩范围.随A2比例下降,明度值L*下降,a*值上升,而b*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初步量化分析其变化规律,得到相关拟合方程.结论:采用两种或多种瓷粉混和的方法,可以弥补受色号限制的金瓷修复体色彩不足的缺陷,所得数据可指导临床混色时参考.

    作者:王磊;巢永烈;武斌;高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第七届国际口腔磁性附着体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高频电刀在口腔固定修复中的应用及护理

    牙龈增生或形态不良等条件不理想而影响修复效果的基牙,可通过使用高频电刀行多种牙龈修整术后,再在基牙上制作修复体,可减少牙龈炎和牙周病的发生,保持牙周组织的健康,从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修复效果.现将我院对高频电刀在口腔固定修复中应用及护理配合工作,总结如下.

    作者:陆金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耳廓形态分类方法探讨

    目的:建立科学的耳廓形态分类方法,满足耳廓三维图像数据库系统建立的需要,为临床耳赝复体制作,提供形态学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对428个单侧耳廓缺损患者健侧耳廓石膏模型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合相关文献对耳廓分型、形态特点的描述,寻找对不同个体耳廓形态有区别意义的特征,探索确定新的耳廓形态分类标准和方法,并根据新确定的耳廓形态分类标准与方法,对耳廓形态进行分类调查,得到各型所占比例的数据.结果:将耳廓形态分为30型,并取得各型耳廓所占比例的数据.结论:此耳廓形态分类标准和方法,注重耳廓形态特征区别,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韩强;张富强;焦婷;魏斌;郎伟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咬合创伤下大鼠磨牙牙周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变化

    目的:了解咬合创伤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在大鼠磨牙牙周膜中表达的变化,探讨咬合创伤下TGFβ1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咬合创伤动物模型,利用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磨牙在咬合创伤后12小时、3天、7天、14天、30天的不同时期内牙周膜中TGFβ1表达的变化,并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将结果数值化.结果:咬合创伤下,牙周膜中TGFβ1的表达在12小时组、3天组与正常咬合力组相比无显著差异;7天组、14天组与正常咬合力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并高于后者;30天组与正常咬合力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TGFβ1可能在咬合创伤下牙周组织的改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鲜苏琴;魏伟;辜向东;陈东来;范新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自然老化对SY-1硅橡胶色彩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了解自然老化对内着色SY-1硅橡胶色彩稳定性的影响,以便为选用适宜的硅橡胶着色颜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Y-1硅橡胶按所加色料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水粉颜料土黄色、油画颜料土黄色、无机盐类颜料中铬黄),按国家标准对其进行自然老化同时避光保存并测定老化前后L*、a*、b*值,据此计算△E值.结果:经避光保存6个月,对照组△E为0.78±0.02;水粉土黄组△E为3.95±0.40;油画土黄组△E为2.0±0.12;中铬黄组△E为1.4±0.07.经自然老化6个月,对照组△E为1.32±0.01;水粉土黄组△E为6.69±0.12;油画土黄组△E1.79±0.42;中铬黄组△E为20.14±0.13.结论:SY-1硅橡胶在自然老化条件下,油画类颜料色彩稳定性优于水粉颜料和无机盐类颜料.

    作者:崔燕;赵铱民;邵龙泉;余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在全口义齿修复中利用残根残冠加强固位的临床观察

    研究表明,一部分全口义齿修复的患者,对所戴用的义齿因固位、稳定性差,咀嚼效率低,常有疼痛、不舒适而感到不满意,这些问题多发生在下颌全口义齿.为此,笔者近3年来对临床下颌可保留的残根残冠,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制作铸造金属桩核帽修复件,作为全口义齿的固位体来改善义齿的支持、固位、稳定.经过半年到2年的观察,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万仕军;张洁;丁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第16届口腔颌面放射学大会将在中国举办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制取铸造桩核蜡型的体会

    临床上采用桩核冠修复残根残冠已普遍开展,自1997年以来,我们对285例患者417颗患牙,进行了桩核冠修复,在制取铸造桩核蜡型方面,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其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刘利苹;牟月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出版发行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口腔临床技术新进展暨老年口腔医学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口腔修复知识宣教对总义齿修复效果的影响

    以往在修复临床工作中,只看重总义齿修复的治疗过程,忽视对患者口腔修复知识的宣教工作,以致使许多患者对总义齿认识不足,错误的认为总义齿与真牙一样;或者由于医嘱交代不清楚,在修复后因对总义齿不能很快适应,常常在短时间内将其丢弃不用;或者只为美观,进食时放在一边不用,从而使总义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保证总义齿修复质量的前提下,笔者在临床中通过对患者进行修复前后义齿知识的宣教及思想沟通,使患者对总义齿的认识由不清楚到逐渐了解,到完全掌握义齿的使用规律,使义齿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作者:纪长宝;李文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全瓷材料的临床应用进展

    全瓷材料化学性能稳定,生物性能优良,表面光泽度高,能恢复牙体组织的天然色彩,具有极佳的审美性.本文就全瓷材料在口腔修复中包括嵌体、贴面、全冠、固定桥、桩核及种植义齿修复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做了简要介绍,认为全瓷材料在口腔修复临床应用中具有极广阔的前景.

    作者:姚其卫;牟月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维他三维能手比色板在金属陶瓷修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维他三维能手比色板在金属陶瓷修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修复前比色,修复体制作完成后,在模型上和在口腔内核对颜色的方法,评价颜色复制效果.结果:修复体完成后,在口腔内核对颜色时,用维他三维能手比色板组,94.2%的患者对颜色满意,用维他经典比色板组,89.4%的患者对颜色满意.结论:维他三维能手比色板比维他经典比色板覆盖的颜色空间更宽,临床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在金属陶瓷修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汪大林;李笑梅;唐卫忠;邱小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儿童后牙牙体大面积缺损2种修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后牙牙体大面积缺损不同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选择98例患儿后牙大面积缺损112颗患牙,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作铸瓷嵌体修复或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修复,并经1~2年临床疗效的追踪观察.结果:用铸瓷嵌体修复的病例成功率为80.5%,而采用树脂充填修复的成功率为56.8%.结论:在儿童大面积牙体缺损中,铸瓷嵌体修复技术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推广,但制作中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掌握操作要点,以提高成功率.

    作者:李冰;武秀萍;武峰;张并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局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