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2-2014年汉中市3201医院钙剂及维生素类药应用分析

汪光玉;赵嘉闻;王强

关键词:钙剂, 维生素, 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汉中市3201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钙剂和维生素类药品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用药频度、限定日费用和排序比等药物利用研究指标,对我院2012—2014年钙剂和维生素类药品的使用情况、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结果:钙剂和维生素类药品的年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常用的钙剂类型是碳酸钙+维生素D3的复方制剂,其销售金额占整个钙剂销售金额的七成以上。用药频度排前3位的维生素类药品分别是维生素B6注射液、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液和维生素C注射液。结论:我院钙剂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应警惕临床使用量较大的维生素 C和维生素E长期、过量使用的危害性。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相关文献
  • 替硝唑口腔贴片治疗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替硝唑口腔贴片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鄂州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牙周炎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替硝唑口服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替硝唑口腔贴片治疗,治疗5周后,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龈下菌斑群总数(1.32±0.45) cfu/ml,沟龈出血指数(1.42±0.36)个/mm,菌斑指数(2.62±0.21)个/mm,牙龈松动及牙周袋探诊深度(1.41±0.16) mm,优于对照组的(6.32±0.89) cfu/ml,(1.18±0.21)、(3.23±0.43)个/mm,(1.82±0.31) mm,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3.33%,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硝唑口腔贴片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葛艳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丹参饮片的质量标准现状及分析

    目的:对收集到的市售丹参饮片进行评价性考察,考察丹参饮片的质量。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1部的方法,对收集到的70批丹参饮片进行性状、鉴别、检查、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等项目的检验。结果:本研究中发现72.00%的市售丹参饮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达不到丹参药材的国家标准,82.00%的紫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不符合其质量标准。结论:在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丹参多数是以饮片形式提供给患者使用,及时修订丹参饮片的质量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侯建忠;卢建龙;石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丙戊酸钠致不良反应16例分析

    目的:了解丙戊酸钠引发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1月—2014年11月丙戊酸钠引发的16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用法和用量、用药后ADR发生时间及其临床表现、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丙戊酸钠引发的ADR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性别间无明显差异;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占87.50%;临床表现多见于皮疹等过敏样反应,但也可致急性暴发性肝功能损伤的严重ADR,多发生在用药30 min后。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丙戊酸钠所致ADR的规律及特点,加强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作者:郭晓宁;金戈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18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探索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 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上报的183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我院183例ADR患者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人群(占30.60%);引起ADR的主要药物为清热解毒类和心血管类(占87.98%);涉及的器官和(或)系统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8.63%);ADR通常发生在给药后5~30 min内(占46.45%);2例新的严重的ADR临床表现分别是血尿、肝功能异常;与溶剂及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病例数为159例(占86.89%)。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患者因素、剂量、滴速、溶剂、联合用药等有关,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安全、合理使用。

    作者:陈蕾;孙佳瑜;单爱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市儿童医院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蓝光照射为主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对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治疗前、后胆红素变化情况,治疗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7.8%,优于对照组的82.6%,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为(75.3±12.3)μmol/L,低于对照组的(98.8±19.2)μmol/L,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时间为(4.7±1.3) d,低于对照组的(7.8±2.5) d,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儿总胆红素水平的降低,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白琼丹;张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剂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因子和视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剂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因子(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2,TIMP-2)和视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20例(120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3 d给予脑蛋白水解物注射剂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3 d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IMP-2水平和视神经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TIMP-2水平由治疗前的(329.25±21.42)μg/L降低为治疗后的(285.14±12.35)μg/L,对照组则由治疗前的(331.25±31.54)μg/L降低为治疗后的(296.54±13.19)μg/L,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视力由治疗前的(0.38±0.05)上升为治疗后的(0.53±0.07),眼压由治疗前的(13.58±3.52) mmHg(1 mmHg=0.133 kPa)降低为治疗后的(12.98±3.21) mmHg,MS由治疗前的(17.16±3.54) dB上升为治疗后的(21.34±4.01) dB,MD由治疗前的(16.75±5.26) dB降低为治疗后的(12.15±5.42) dB,潜伏期由治疗前的(121.91±13.21) ms降低为治疗后的(98.24±11.05) ms,振幅由治疗前的(5.91±1.21)μV上升为治疗后的(7.82±2.01)μV;对照组按上述观察组的顺序依次为(0.39±0.05)、(0.48±0.06),(13.71±3.49)、(13.02±3.15) mmHg,(16.98±3.49)、(18.12±4.08) dB,(16.69±5.19)、(16.22±5.14) dB,(123.01±12.02)、(115.61±10.54) ms,(5.93±1.22)、(6.52±2.14)μV,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蛋白水解物注射剂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IMP-2水平,从而改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视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育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肺结核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8、12、2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痰涂片转阴率、病灶吸收率、肺空洞闭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后,痰涂片转阴率为66.67%(40/60),肺病灶吸收率为41.67%(25/60),肺空洞闭合率为40.00%(24/60),高于对照组的38.33%(23/60),36.67%(22/60)、35.00(21/60),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痰涂片转阴率为75.00%(45/60),病灶吸收率为71.67%(43/60),肺空洞闭合率为68.33%(41/60),高于对照组的53.33%(32/60),51.67%(31/60),50.00%(30/60),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痰涂片转阴率为96.67%(58/60),病灶吸收率为86.67%(52/60),肺空洞闭合率为85.00%(51/60),高于对照组的80.00%(48/60),65.00%(39/60),66.67%(40/60),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8例,对照组17例,2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邱瑰君;刘淦斌;梅月志;谢巧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天然冰片、冰片和艾片的鉴别Δ

    目的:分析天然冰片、冰片和艾片的鉴别方法,为其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性状鉴别、薄层鉴别、旋光测定及气相色谱法对天然冰片、冰片和艾片进行鉴别。结果:天然冰片、冰片和艾片的药材性状相似度较大,但在形状大小和色泽方面存在微小差异;天然冰片和艾片的薄层色谱及气相色谱较接近,但冰片与二者有明显区别;三者的旋光度有较大差异。结论:综合性状鉴别、薄层鉴别、旋光测定和气相色谱鉴定分析,可以达到区分、检测天然冰片、冰片和艾片的目的,为其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海艳;杨全;庞玉新;胡璇;吴丽芬;邹婧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东南大学附属南京第二医院815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

    目的:了解东南大学附属南京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横断面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我院某日全天的所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815例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17.00%(136/815),其中单用率为76.47%(104/136),二联使用率为19.12%(26/136),三联使用率为4.41%(6/136);用药频度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种类中,3种为头孢菌素类,3种为氟喹诺酮类,2种为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1种为氨基糖苷类,1种为抗真菌药也有1种。结论:我院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情况总体较为合理,但是老年科、肿瘤科存在给药剂量偏大,外科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不合理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作者:张兆利;熊汉申;张婷婷;俞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不能耐受纳洛酮的吗啡中毒患者1例

    吗啡属于强阿片类镇痛药,其作用机制是激动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1],但是可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过大剂量可致患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2]。临床上常采用纳洛酮治疗吗啡引发的呼吸抑制。有研究报道,纳洛酮可引发高血压,建议高血压病患者不使用[3]、慎用或禁用本品[4]。临床医师和药师不仅应关注纳洛酮所致高血压的不良反应,还需考虑选择合理的替代药品治疗禁用纳洛酮的吗啡中毒患者。现就1例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作为替代药品治疗不能耐受纳洛酮高血压不良反应的吗啡中毒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刘凌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查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那红地那非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准确确证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那红地那非化学成分的方法。方法:LC-MS/MS用理化反应法初筛成阳性的药物后再应用,技术对四种可能有非法添加那非类化学药品的中药制剂进行筛查,与那红地那非对照品的一二级质谱图进行比较。结果:在样品质谱图中有与对照品一致的一级质谱峰与二级质谱峰。结论:应用LC-MS/MS法可快速准确鉴定出中药制剂中是否含有非法添加的那红地那非。

    作者:隋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2012-2014年建湖县人民医院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建湖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质子泵抑制剂(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职能部门监管提供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2012—2014年我院PPI的使用品种、数量、销售金额,计算用药频度( 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DDDs)和限定日费用,进行回顾性评价与分析。结果:2012—2014年我院PPI的总DDDs持续增长,总金额先升后降。 DDDs大的是雷贝拉唑肠溶片(10 mg倡14 s),限定日费用高的是注射用埃索美拉唑(40 mg),排序比反映用药不合理的是注射用泮托拉唑(40 mg)。结论:我院PPI临床使用频度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明显,部分品种应用不合理,需完善 PPI临床应用具体指导细则,加强对PPI使用的监管力度。

    作者:王永;郑爱东;鲍志伟;刘婷婷;胡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2012-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某三甲医院肿瘤科辅助用药合理性分析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肿瘤辅助药的逐年消耗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肿瘤科2012年2月—2015年2月连续3年的抗肿瘤辅助药的年使用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用药类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回顾性调查该时间段住院并接受放射或化学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病历300份,并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结果:2012年2月—2015年2月,3年间我院抗肿瘤辅助药占抗肿瘤药的销售金额比例分别为28.06%、29.12%和33.65%。抗肿瘤辅助药的销售金额逐年上升,且增幅明显。结论:抗肿瘤辅助药在肿瘤治疗药物中占据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抗肿瘤辅助药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医院应制定相关干预政策,保障肿瘤患者得到更加规范化的治疗。

    作者:高亚敏;赵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硫普罗宁致血小板计数降低1例

    1病例资料某患者,男性,69岁。入院前4 h,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上腹持续钝痛为主,疼痛剧烈,伴背心放射痛,取弯腰抱膝疼痛稍好转。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伴畏寒、寒战。2014年9月1日入院。查体:体温(T)38.6℃,脉搏(P)80次/min,呼吸( R )20次/min,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80 mmHg (1 mmHg=0.133 kPa),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7.8×109/L,血红蛋白( HGB)153 g/L,血小板计数( PLT)8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87.2%,血清淀粉酶1300 U/L,随机指血糖7.9 mmol/L。腹部平片示:未见确切肠梗阻及空腔脏器穿孔征象;胸片示:左肺下叶感染征象;腹部B超示:胆囊肿大、胆囊炎、肝内外胆管扩张、胰腺体积增大。入院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左下肺炎。入院后静脉给予生长抑素500μg /h,抑制胰液分泌;哌拉西林/舒巴坦5.0 g/次、静脉滴注、每12 h给药1次;甲硝唑1.0 g/次、静脉滴注、1日1次抗感染;泮托拉唑40 mg/次、静脉滴注、1日2次抗酸、保护胃黏膜,刺五加0.3g/次、静脉滴注、1日1次改善循环及补液对症治疗。9月1日,检查肝功能:总胆红素( TBIL)50.1μmol/L,间接胆红素(DBIL)23.5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16 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116 U/L。9月1—4日,静脉滴注硫普罗宁(济南利民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050218)0.2 g /次、1日1次,进行保肝治疗。9月4日,复查TBIL 21.8μmol/L, DBIL 4.8μmol/L,ALT 36 U/L,AST 63 U/L,WBC 5.3×109/L, PLT 29×109/L,N%88.5%,停硫普罗宁,其他治疗方案不变。9月5日,血液科会诊准备行骨髓穿刺检查。9月6日, WBC 7.6×109/L, PLT 11×109/L, N%60.9%。9月8日, WBC 14.2×109/L,PLT 41×109/L,N%90.4%,T 38℃,痰培养出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敏感,临床药师参与会诊为院内感染,9月12日开始停用哌拉西林/舒巴坦,甲硝唑更换为美罗培南0.5 g/次、静脉滴注、每8 h 给药1次。9月16日, WBC 9.9×109/L,HGB 110 g/L,PLT 135×109/L,N%84.3%,停美罗掊南。9月20日, WBC 5.6×109/L, PLT 146×109/L, N%78.5%,测肝功 TBIL 9.9μmol/L, DBIL 7.8μmol/L, ALT 71 U/L,AST 70 U/L。9月26日,患者出院,9月3—15日一直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次、静脉滴注、1日1次,9月5—8日,雾化吸入地塞米松,5 mg/次、1日1次。

    作者:余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维拉帕米联合抗癌药多西他赛对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与维拉帕米联合应用对多药耐药的人乳腺癌MCF-7/ADR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 MTT)法测定药物在体外对MCF-7/ADR细胞的抑制作用,计算半数致死量( IC50值),并且应用金氏公式进行联合用药的效果分析,此外,还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进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分析。结果:多西他赛联合维拉帕米治疗对人乳腺癌MCF-7/ADR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与单一应用多西他赛相比提高了10倍,且IC50值为单独用多西他赛的1/10。金氏公式显示多西他赛与维拉帕米二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二者联用强于单一用药。结论:维拉帕米可以逆转乳腺癌细胞的多药耐药,其与多西他赛联合用药对乳腺癌细胞起到协同作用。

    作者:舒湘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干预前后骨科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干预前后骨科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98例(干预前)及2014年205例(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对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率、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用药时机与疗程等方面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预防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00.00%(198/198)下降到38.05%(78/205);干预前组患者术前0.5~2 h或麻醉开始时给药率为16.16%(32/198),干预后组提高至94.87%(74/78);术后24 h 内停药者由2.53%(5/198)增加至78.21%(61/78),用药疗程>72 h者由84.34%(167/198)下降到5.13%(4/78)。干预后,联合用药使用率为0。结论:经过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在预防使用率、使用疗程等方面仍需要继续改进。

    作者:李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美罗培南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分析

    美罗培南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常用于重症感染患者的治疗,具有抗菌谱广、安全性好等优点,肾脏是该药主要的清除途径。据相关文献显示,美罗培南及其代谢产物约70%通过肾脏清除[1];同时,其原型药物为肾脏排泄的主要形式[2-3],约占静脉给药量的62%~83%,仅有14%~28%经肝脏代谢为 ICI-213689排出[4],所以该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e ,DILI)的概率较低,国内、外文献也极少报道,对其机制的探讨更无文献记载。现笔者通过对2例病例分析,同时结合该药的药动学和DILI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张忠元;张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2011-2014年安阳市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与细菌耐药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应用与同期临床分离主要革兰阴性菌(G-菌)的耐药率之间的相关性,为降低细菌耐药率和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我院信息系统提取2011—2014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另从我院检验科获取同期住院患者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排名前5的G-菌,排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的重复菌株,按统一方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用SPSS 17.0软件对抗菌药物总用药频度( 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 ,DDDs)与细菌耐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年间,抗菌药物总DDDs与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平均耐药率间具有相关性(r=0.977,P<0.05);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DDDs与G-菌平均耐药率间具有相关性(r=0.988,P<0.05);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DDDs与G-菌平均耐药率间具有相关性( r=0.984,P<0.05);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DDDs与G-菌平均耐药率差间具有相关性( r=0.974,P<0.05)。结论:临床抗菌药物的DDDs与细菌耐药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细菌耐药率和院内感染率。

    作者:桑军侠;刘艳;谷华伟;刘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85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28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我院涉及ADR的药物种类有19类,其中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药、中药制剂发生ADR的比例列前3位;在给药方式中,以静脉方式给药发生ADR的比例高;从临床表现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ADR发生率高,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和全身性损害列第3位;基本药物发生ADR的比例较低。结论:加强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并逐步增加基本药物的应用比例,可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宋亚红;刘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有关造影剂肾病的病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造影剂肾病( contrast agent nephropathy ,CAN)的进一步认识,做到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方法:对2例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有关CAN进行病例分析和相关文献分析。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均属于CAN发生的高危人群,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时给予积极预防CAN治疗,未发生CAN;而另1例患者未给予充分的预防CAN治疗,发生了CAN。 CAN是一种医源性的肾损害,通过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明确高危状况,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及控制其剂量,积极给予水化等预防性干预等措施,临床上可减少CAN的发生。

    作者:杨玉琴;舒冰;陈斌;姜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