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红;刘燕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28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我院涉及ADR的药物种类有19类,其中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药、中药制剂发生ADR的比例列前3位;在给药方式中,以静脉方式给药发生ADR的比例高;从临床表现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ADR发生率高,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和全身性损害列第3位;基本药物发生ADR的比例较低。结论:加强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并逐步增加基本药物的应用比例,可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宋亚红;刘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1病例资料某患者,男性,69岁,主因“头部外伤后意识障碍约2 h”入院,头颅CT示:(1)左侧脑室枕角、四叠体池、环池高密度影;(2)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诊断:(1)重型颅脑损伤;(2)皮肤裂伤;(3)高血压病(Ⅰ级)。既往体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后,给予脱水降颅压、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入院后第26日,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根据痰培养结果,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5g/次、静脉滴注、每8h给药1次;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悉复欢,广州南新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3138636)0.2 g/次、静脉滴注、1日2次抗感染治疗。抗感染治疗的第7日,患者躯干出现迟发皮疹,为散在、红色针头大的斑丘疹,未停药,仅给予盐酸异丙嗪注射液联合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外用,皮疹逐渐好转。抗感染治疗的第11日,患者体温、血常规均正常,肺部感染好转,停用抗感染药。停用抗感染药8d后,患者痰液呈黄绿色,间断咳痰,考虑肺部感染仍然存在,送痰培养并经验性单用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2g/次、静脉滴注、1日2次抗感染治疗。本次使用环丙沙星的第3日第2瓶开始输注时,患者高热,全身出现斑丘疹并相互融合,以躯干为多,有明显的瘙痒症状。立即停用环丙沙星,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次、静脉注射;盐酸异丙嗪注射液50 mg/次、肌内注射;醋酸曲安奈德尿素乳膏外用。请皮肤科会诊,考虑为环丙沙星引起的猩红热样药疹,约10 h后,皮疹减轻,约1周后,皮疹颜色转淡伴有糠状脱屑。
作者:魏伟;刘弘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1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并对2组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产生病例数,死亡病例数,重症监护室( ICU)住院时间,患者复苏时间,抗感染药物使用时间及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64例(45.71%)、死亡40例(28.57%),ICU住院时间(10.97±3.16) d,复苏时间为(6.32±0.45) d,治疗费用为(3.51±0.12)万元,与对照组的106例(75.71%),52例(37.14%),(16.47±3.28) d,(8.57±0.73) d,(4.22±0.16)万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2组患者抗感染药物使用时间均为7 d,2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可提高其疗效,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游贤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参附注射液临床应用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12月住院患者使用参附注射液的病历医嘱单286份,结合药品说明书和《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用量、用法,临床诊断,溶剂,给药途径,滴数,疗程以及不良反应,用药费用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参附注射液在我院临床广泛应用,科室涉及外科、骨科、内科等,涉及病症包括阑尾炎手术、胆囊疾病手术、急性胰腺炎、斜疝手术、外伤骨折手术、肛门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应用参附注射液1~3 d病例数多,分别为48、61、45例;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13.81%,两种中药注射液联用7.46%;1例患者用法不规范、滴数控制仅3例注明缓慢滴注、2例有药物过敏史使用中药注射液。结论:我院参附注射液在选择目标病症、扩大病种、使用方法、疗程以及不良反应的观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运用循证医学加强上市后的药物评价、临床科学合理的使用,中药注射剂必将更好地为健康服务。
作者:项奇珍;吴莉萍;盛春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与维拉帕米联合应用对多药耐药的人乳腺癌MCF-7/ADR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 MTT)法测定药物在体外对MCF-7/ADR细胞的抑制作用,计算半数致死量( IC50值),并且应用金氏公式进行联合用药的效果分析,此外,还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进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分析。结果:多西他赛联合维拉帕米治疗对人乳腺癌MCF-7/ADR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与单一应用多西他赛相比提高了10倍,且IC50值为单独用多西他赛的1/10。金氏公式显示多西他赛与维拉帕米二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二者联用强于单一用药。结论:维拉帕米可以逆转乳腺癌细胞的多药耐药,其与多西他赛联合用药对乳腺癌细胞起到协同作用。
作者:舒湘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氯氮平联合帕利哌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1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氮平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氯氮平联合帕利哌酮进行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评价2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00%(51/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3.11±10.90)分,对照组为(2.71±0.67)分;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评分为(38.11±10.97)分,对照组为(32.76±12.37)分;观察组患者精神分裂控制时间为(11.87±2.38) d,对照组为(17.29±3.2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体质量增加4例,对照组为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氯氮平联合帕利哌酮可显著改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吕桂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分别治疗血清支原体抗体 MP-IgM阳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其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观察1组患儿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2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儿童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对比每组儿童IL-4、TNF-α与IL-6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观察1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5.00%,低于观察2组的95.00%,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患儿外周静脉血IL-4由治疗前的(21.4±7.6) ng/L降低为治疗后的(13.6±5.3) ng/L,TNF-α由治疗前的(50.6±13.9) ng/L降低为治疗后的(36.6±10.9) ng/L,IL-6水平由治疗前的(47.6±14.6) ng/L降低为治疗后的(28.6±10.6) ng/L,观察2组按上述观察1组的顺序依次为(21.2±7.8)、(8.7±3.5) ng/L,(50.8±14.0)、(29.7±8.9) ng/L,(48.2±14.8)、(20.4±8.6) ng/L,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2组患儿的降低幅度大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儿IL-4为(6.0±1.9) ng/L, TNF-α为(23.6±7.9) ng/L,IL-6为(17.6±3.1) ng/L,与观察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对血清MP-IgM阳性肺炎的疗效优于红霉素,可能是通过降低患儿体内IL-4、TNF-α与IL-6水平来改善肺炎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春生;陈国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探讨加味知柏汤与α受体阻断剂联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2013年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α受体阻断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加味知柏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的差异,记录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NIH-CPSI评分由治疗前的(23.7±2.7)分降低为治疗后的(13.4±2.2)分,对照组由治疗前的(23.9±2.6)分降低为治疗后的(16.9±2.4)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患者大尿流率由治疗前的(15.8±5.5)V/(ml· s)升高为治疗后的(21.0±2.2)V/(ml· s),对照组由治疗前的(15.9±5.3)V/(ml· s)升高为治疗后的(18.9±2.0)V/(ml· s),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尿流率由治疗前的(8.5±3.3)V/(ml· s)升高为治疗后的(12.3±1.9)V/(ml· s),对照组由治疗前的(8.7±3.1)V/(ml· s)升高为治疗后的(10.5±1.7)V/(ml· s),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NF-α、IL-6、IL-8指标由治疗前的(92.7±33.0) pg/ml、(1.7±0.2)μg/ml、(12.6±2.5)μg/ml降低为治疗后的(63.7±15.1) pg/ml、(1.1±0.2)μg/ml、(7.4±1.0)μg/ml,对照组由治疗前的(92.5±33.1) pg/ml、(1.7±0.3)μg/ml、(12.7±2.3)μg/ml降低为治疗后的(79.9±14.7) pg/ml、(1.5±0.2)μg/ml、(9.3±1.3)μg/ml,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加味知柏汤与α受体阻断剂联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前列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番禺院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合理处方和医嘱情况。方法:对我院番禺院区2014年6—11月静脉药物审方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处方和医嘱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对其中不合理处方和医嘱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结果:共审核处方和医嘱123368条,其中不合理处方和医嘱240条,占总数的0.20%。不合理处方和医嘱类型包括溶剂不适宜(35.83%)、用法和用量不适宜(32.08%)、遴选药物不适宜(14.58%)、重复给药(4.17%)、配伍禁忌(3.75%)等。结论:临床药师对静脉用药处方和医嘱进行审核,可及时发现并纠正临床的不合理用药现象,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赵晶晶;盛飞凤;杨亮;陈小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500例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在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并作出合理性分析。方法:从我院2014年3567例病例中随机抽取5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5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有360例在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为72.00%;预防用抗菌药物以头孢西丁钠为主,共121例(占26.30%);其次为头孢替安115例(占25.00%);联合用药162例(占45.00%);预防用药时机不适宜者361例(占78.47%);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 h者427例(占92.82%)。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我院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促进抗菌药物临床的合理应用。
作者:史志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汉川市人民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以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辅助治疗,观察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6.00%(4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为(4.20±1.20) d,气促消失时间为(3.40±1.10) d,啰音消失时间为(4.10±1.80) d,住院时间时间为(5.90±1.50) 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50±1.70)、(5.60±1.80)、(6.50±1.20)、(7.60±1.0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向荣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丙戊酸钠引发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1月—2014年11月丙戊酸钠引发的16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用法和用量、用药后ADR发生时间及其临床表现、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丙戊酸钠引发的ADR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性别间无明显差异;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占87.50%;临床表现多见于皮疹等过敏样反应,但也可致急性暴发性肝功能损伤的严重ADR,多发生在用药30 min后。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丙戊酸钠所致ADR的规律及特点,加强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作者:郭晓宁;金戈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汉中市3201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钙剂和维生素类药品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用药频度、限定日费用和排序比等药物利用研究指标,对我院2012—2014年钙剂和维生素类药品的使用情况、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结果:钙剂和维生素类药品的年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常用的钙剂类型是碳酸钙+维生素D3的复方制剂,其销售金额占整个钙剂销售金额的七成以上。用药频度排前3位的维生素类药品分别是维生素B6注射液、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液和维生素C注射液。结论:我院钙剂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应警惕临床使用量较大的维生素 C和维生素E长期、过量使用的危害性。
作者:汪光玉;赵嘉闻;王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肺结核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8、12、2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痰涂片转阴率、病灶吸收率、肺空洞闭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后,痰涂片转阴率为66.67%(40/60),肺病灶吸收率为41.67%(25/60),肺空洞闭合率为40.00%(24/60),高于对照组的38.33%(23/60),36.67%(22/60)、35.00(21/60),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痰涂片转阴率为75.00%(45/60),病灶吸收率为71.67%(43/60),肺空洞闭合率为68.33%(41/60),高于对照组的53.33%(32/60),51.67%(31/60),50.00%(30/60),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痰涂片转阴率为96.67%(58/60),病灶吸收率为86.67%(52/60),肺空洞闭合率为85.00%(51/60),高于对照组的80.00%(48/60),65.00%(39/60),66.67%(40/60),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8例,对照组17例,2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邱瑰君;刘淦斌;梅月志;谢巧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随着居民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晚期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到10%,姑息化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对于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 FOLFOX4)方案治疗失败的患者,临床多采用伊立替康+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 FOLFIRI)方案进行挽救化疗[1]。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简称“我院”)2014年7月20日接诊的1例结肠癌肝转移老年患者,在静脉滴注伊立替康后出现痉挛性腹痛伴大汗淋漓、流泪等严重的急性胆碱能症状,现报告如下。
作者:屠文莲;张志清;曹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复方中药组方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用复方中药组方治疗尿酸钠诱导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观测治疗前后大鼠受试关节体积;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小鼠热水甩尾实验检测复方中药组方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结果:在对复方中药组方的抗炎作用研究中发现,复方中药组方在各时间段均有显著减低大鼠足趾发炎程度的效果。在对复方中药组方的镇痛作用研究中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复方中药组方高、中剂量组能极显著地提高小鼠甩尾反应潜伏期;复方中药组方高剂量组能极显著地降低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复方中药组方有显著的抗炎镇痛疗效。
作者:张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市儿童医院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蓝光照射为主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对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治疗前、后胆红素变化情况,治疗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7.8%,优于对照组的82.6%,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为(75.3±12.3)μmol/L,低于对照组的(98.8±19.2)μmol/L,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时间为(4.7±1.3) d,低于对照组的(7.8±2.5) d,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儿总胆红素水平的降低,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白琼丹;张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沛县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患者不合理应用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 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的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电子病历、医嘱、检验结果等,采集随机选取的480例注射用PPI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研究。结果:480例病例中,注射用PPI 使用不合理246例,合格率为48.75%;外科不合理应用情况明显高于内科,分别为56.91%和43.09%;注射用PPI使用不合理主要的原因为用药指征不明确,其次为使用疗程偏长、药物超剂量使用以及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注射用PPI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有待提升,应该综合考虑各科室药物使用的多方面因素,制订规范的注射用PPI使用标准,以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吴明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3年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销售金额前50位和使用强度前50位的药品,探讨我院用药变化情况及其趋势,为我院药剂科制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查出我院2008年和2013年2年销售金额排名前50位的药品并计算出使用强度前50位的药品,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近几年药品使用量快速增长,其中循环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及消化系统用药增长迅速,而抗菌药物使用量却在下降。我院口服剂型药品和中成药的使用量正逐渐增加,基本药物使用量正在下降。结论:通过对2008年和2013年我院用药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可发现医院合理用药中存在一些问题,明确药剂科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作者:殷勤;盛雪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干预前后骨科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98例(干预前)及2014年205例(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对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率、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用药时机与疗程等方面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预防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00.00%(198/198)下降到38.05%(78/205);干预前组患者术前0.5~2 h或麻醉开始时给药率为16.16%(32/198),干预后组提高至94.87%(74/78);术后24 h 内停药者由2.53%(5/198)增加至78.21%(61/78),用药疗程>72 h者由84.34%(167/198)下降到5.13%(4/78)。干预后,联合用药使用率为0。结论:经过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在预防使用率、使用疗程等方面仍需要继续改进。
作者:李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