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中药组方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

张扬

关键词:复方中药组方,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镇痛, 抗炎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中药组方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用复方中药组方治疗尿酸钠诱导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观测治疗前后大鼠受试关节体积;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小鼠热水甩尾实验检测复方中药组方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结果:在对复方中药组方的抗炎作用研究中发现,复方中药组方在各时间段均有显著减低大鼠足趾发炎程度的效果。在对复方中药组方的镇痛作用研究中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复方中药组方高、中剂量组能极显著地提高小鼠甩尾反应潜伏期;复方中药组方高剂量组能极显著地降低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复方中药组方有显著的抗炎镇痛疗效。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相关文献
  • 新型糖电解质输液在外科液体治疗的应用

    液体治疗的进步是伴随着对人体体液代谢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输液产品的开发和临床监测手段的完善而发展的。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内环境稳定和各器官功能的基本保证。外科患者由于疾病、禁食、手术创伤等原因导致体液平衡失调而需要进行合理的液体治疗。为此,合理选择液体的种类、剂量,有效地维持体/微循环的稳定,保证组织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转,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液体治疗药物主要有晶体液和胶体液两大类。近年来,晶体液中以混合糖电解质为代表的新型糖电解质输液得到了快速发展,是临床补液治疗的基础药物之一。本文就外科液体治疗的目的、相关理论、具体方案和新型糖电解质输液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孙忠实;朱明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利培酮合并氨磺必利致性功能障碍1例

    1病例资料某患者,男性,30岁,已婚。因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定期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门诊治疗已有2年余。目前,患者出现性功能障碍,影响了夫妻生活,患者及其母亲于2014年4月5日来我院门诊用药咨询中心咨询并寻求帮助。经与患者母亲交谈,得知患者目前已坚持服用利培酮4 mg/晚、氨磺必利300 mg/早和苯海索4 mg/早、晚2年多,在上述药物治疗方案下其精神疾病症状控制得较好,能正常工作。进一步询问得知该患者既往体健,无其他躯体疾病,除服用上述抗精神病药外,未服用其他药物。因出现了明显的性功能障碍,患者于2014年2月初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并明确诊断,同时检测出血清催乳素水平较高,为145 ng/ml(男性正常范围值为2.64~13.13 ng/ml),医师处方溴隐亭及十一酸睾酮软胶囊对症治疗,服药1个多月后复查其血清催乳素下降一半,为72 ng/ml。

    作者:梁海霞;刘珊珊;李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美罗培南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分析

    美罗培南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常用于重症感染患者的治疗,具有抗菌谱广、安全性好等优点,肾脏是该药主要的清除途径。据相关文献显示,美罗培南及其代谢产物约70%通过肾脏清除[1];同时,其原型药物为肾脏排泄的主要形式[2-3],约占静脉给药量的62%~83%,仅有14%~28%经肝脏代谢为 ICI-213689排出[4],所以该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e ,DILI)的概率较低,国内、外文献也极少报道,对其机制的探讨更无文献记载。现笔者通过对2例病例分析,同时结合该药的药动学和DILI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张忠元;张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丙戊酸钠致不良反应16例分析

    目的:了解丙戊酸钠引发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1月—2014年11月丙戊酸钠引发的16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用法和用量、用药后ADR发生时间及其临床表现、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丙戊酸钠引发的ADR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性别间无明显差异;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占87.50%;临床表现多见于皮疹等过敏样反应,但也可致急性暴发性肝功能损伤的严重ADR,多发生在用药30 min后。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丙戊酸钠所致ADR的规律及特点,加强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作者:郭晓宁;金戈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肺结核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8、12、2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痰涂片转阴率、病灶吸收率、肺空洞闭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后,痰涂片转阴率为66.67%(40/60),肺病灶吸收率为41.67%(25/60),肺空洞闭合率为40.00%(24/60),高于对照组的38.33%(23/60),36.67%(22/60)、35.00(21/60),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痰涂片转阴率为75.00%(45/60),病灶吸收率为71.67%(43/60),肺空洞闭合率为68.33%(41/60),高于对照组的53.33%(32/60),51.67%(31/60),50.00%(30/60),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痰涂片转阴率为96.67%(58/60),病灶吸收率为86.67%(52/60),肺空洞闭合率为85.00%(51/60),高于对照组的80.00%(48/60),65.00%(39/60),66.67%(40/60),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8例,对照组17例,2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邱瑰君;刘淦斌;梅月志;谢巧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1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并对2组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产生病例数,死亡病例数,重症监护室( ICU)住院时间,患者复苏时间,抗感染药物使用时间及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64例(45.71%)、死亡40例(28.57%),ICU住院时间(10.97±3.16) d,复苏时间为(6.32±0.45) d,治疗费用为(3.51±0.12)万元,与对照组的106例(75.71%),52例(37.14%),(16.47±3.28) d,(8.57±0.73) d,(4.22±0.16)万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2组患者抗感染药物使用时间均为7 d,2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可提高其疗效,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游贤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天然冰片、冰片和艾片的鉴别Δ

    目的:分析天然冰片、冰片和艾片的鉴别方法,为其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性状鉴别、薄层鉴别、旋光测定及气相色谱法对天然冰片、冰片和艾片进行鉴别。结果:天然冰片、冰片和艾片的药材性状相似度较大,但在形状大小和色泽方面存在微小差异;天然冰片和艾片的薄层色谱及气相色谱较接近,但冰片与二者有明显区别;三者的旋光度有较大差异。结论:综合性状鉴别、薄层鉴别、旋光测定和气相色谱鉴定分析,可以达到区分、检测天然冰片、冰片和艾片的目的,为其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海艳;杨全;庞玉新;胡璇;吴丽芬;邹婧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2008年和2013年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用药变化情况分析

    目的: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3年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销售金额前50位和使用强度前50位的药品,探讨我院用药变化情况及其趋势,为我院药剂科制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查出我院2008年和2013年2年销售金额排名前50位的药品并计算出使用强度前50位的药品,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近几年药品使用量快速增长,其中循环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及消化系统用药增长迅速,而抗菌药物使用量却在下降。我院口服剂型药品和中成药的使用量正逐渐增加,基本药物使用量正在下降。结论:通过对2008年和2013年我院用药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可发现医院合理用药中存在一些问题,明确药剂科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作者:殷勤;盛雪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不能耐受纳洛酮的吗啡中毒患者1例

    吗啡属于强阿片类镇痛药,其作用机制是激动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1],但是可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过大剂量可致患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2]。临床上常采用纳洛酮治疗吗啡引发的呼吸抑制。有研究报道,纳洛酮可引发高血压,建议高血压病患者不使用[3]、慎用或禁用本品[4]。临床医师和药师不仅应关注纳洛酮所致高血压的不良反应,还需考虑选择合理的替代药品治疗禁用纳洛酮的吗啡中毒患者。现就1例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作为替代药品治疗不能耐受纳洛酮高血压不良反应的吗啡中毒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刘凌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干预前后骨科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干预前后骨科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98例(干预前)及2014年205例(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对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率、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用药时机与疗程等方面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预防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00.00%(198/198)下降到38.05%(78/205);干预前组患者术前0.5~2 h或麻醉开始时给药率为16.16%(32/198),干预后组提高至94.87%(74/78);术后24 h 内停药者由2.53%(5/198)增加至78.21%(61/78),用药疗程>72 h者由84.34%(167/198)下降到5.13%(4/78)。干预后,联合用药使用率为0。结论:经过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在预防使用率、使用疗程等方面仍需要继续改进。

    作者:李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伊立替康致老年结肠癌患者急性胆碱能综合征1例

    随着居民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晚期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到10%,姑息化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对于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 FOLFOX4)方案治疗失败的患者,临床多采用伊立替康+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 FOLFIRI)方案进行挽救化疗[1]。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简称“我院”)2014年7月20日接诊的1例结肠癌肝转移老年患者,在静脉滴注伊立替康后出现痉挛性腹痛伴大汗淋漓、流泪等严重的急性胆碱能症状,现报告如下。

    作者:屠文莲;张志清;曹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肾保护作用药物的研究新进展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及其引起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美国第三次健康营养调查数据( NHANESⅢ)[1]显示,20岁以上人群CKD患病率高达11%;尿毒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则是普通人群的35倍。我国广州市城区普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CKD的患病率高达为10.1%[2]。CKD具有患病率高、医疗费用巨大、易合并心血管疾病而导致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因此,不论为肾功能正常还是患有CKD的患者处方药物时,临床医师都应关注并使用具有肾保护作用的药物,使患者长期药物治疗的获益优化。本综述对具有肾保护作用的中西成药进行总结,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依据,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李静;薛文鑫;李怡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2012-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某三甲医院肿瘤科辅助用药合理性分析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肿瘤辅助药的逐年消耗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肿瘤科2012年2月—2015年2月连续3年的抗肿瘤辅助药的年使用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用药类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回顾性调查该时间段住院并接受放射或化学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病历300份,并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结果:2012年2月—2015年2月,3年间我院抗肿瘤辅助药占抗肿瘤药的销售金额比例分别为28.06%、29.12%和33.65%。抗肿瘤辅助药的销售金额逐年上升,且增幅明显。结论:抗肿瘤辅助药在肿瘤治疗药物中占据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抗肿瘤辅助药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医院应制定相关干预政策,保障肿瘤患者得到更加规范化的治疗。

    作者:高亚敏;赵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参附注射液应用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参附注射液临床应用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12月住院患者使用参附注射液的病历医嘱单286份,结合药品说明书和《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用量、用法,临床诊断,溶剂,给药途径,滴数,疗程以及不良反应,用药费用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参附注射液在我院临床广泛应用,科室涉及外科、骨科、内科等,涉及病症包括阑尾炎手术、胆囊疾病手术、急性胰腺炎、斜疝手术、外伤骨折手术、肛门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应用参附注射液1~3 d病例数多,分别为48、61、45例;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13.81%,两种中药注射液联用7.46%;1例患者用法不规范、滴数控制仅3例注明缓慢滴注、2例有药物过敏史使用中药注射液。结论:我院参附注射液在选择目标病症、扩大病种、使用方法、疗程以及不良反应的观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运用循证医学加强上市后的药物评价、临床科学合理的使用,中药注射剂必将更好地为健康服务。

    作者:项奇珍;吴莉萍;盛春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硫普罗宁致血小板计数降低1例

    1病例资料某患者,男性,69岁。入院前4 h,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上腹持续钝痛为主,疼痛剧烈,伴背心放射痛,取弯腰抱膝疼痛稍好转。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伴畏寒、寒战。2014年9月1日入院。查体:体温(T)38.6℃,脉搏(P)80次/min,呼吸( R )20次/min,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80 mmHg (1 mmHg=0.133 kPa),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7.8×109/L,血红蛋白( HGB)153 g/L,血小板计数( PLT)8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87.2%,血清淀粉酶1300 U/L,随机指血糖7.9 mmol/L。腹部平片示:未见确切肠梗阻及空腔脏器穿孔征象;胸片示:左肺下叶感染征象;腹部B超示:胆囊肿大、胆囊炎、肝内外胆管扩张、胰腺体积增大。入院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左下肺炎。入院后静脉给予生长抑素500μg /h,抑制胰液分泌;哌拉西林/舒巴坦5.0 g/次、静脉滴注、每12 h给药1次;甲硝唑1.0 g/次、静脉滴注、1日1次抗感染;泮托拉唑40 mg/次、静脉滴注、1日2次抗酸、保护胃黏膜,刺五加0.3g/次、静脉滴注、1日1次改善循环及补液对症治疗。9月1日,检查肝功能:总胆红素( TBIL)50.1μmol/L,间接胆红素(DBIL)23.5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16 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116 U/L。9月1—4日,静脉滴注硫普罗宁(济南利民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050218)0.2 g /次、1日1次,进行保肝治疗。9月4日,复查TBIL 21.8μmol/L, DBIL 4.8μmol/L,ALT 36 U/L,AST 63 U/L,WBC 5.3×109/L, PLT 29×109/L,N%88.5%,停硫普罗宁,其他治疗方案不变。9月5日,血液科会诊准备行骨髓穿刺检查。9月6日, WBC 7.6×109/L, PLT 11×109/L, N%60.9%。9月8日, WBC 14.2×109/L,PLT 41×109/L,N%90.4%,T 38℃,痰培养出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敏感,临床药师参与会诊为院内感染,9月12日开始停用哌拉西林/舒巴坦,甲硝唑更换为美罗培南0.5 g/次、静脉滴注、每8 h 给药1次。9月16日, WBC 9.9×109/L,HGB 110 g/L,PLT 135×109/L,N%84.3%,停美罗掊南。9月20日, WBC 5.6×109/L, PLT 146×109/L, N%78.5%,测肝功 TBIL 9.9μmol/L, DBIL 7.8μmol/L, ALT 71 U/L,AST 70 U/L。9月26日,患者出院,9月3—15日一直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次、静脉滴注、1日1次,9月5—8日,雾化吸入地塞米松,5 mg/次、1日1次。

    作者:余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调查以及合理性分析

    目的:调查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500例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在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并作出合理性分析。方法:从我院2014年3567例病例中随机抽取5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5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有360例在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为72.00%;预防用抗菌药物以头孢西丁钠为主,共121例(占26.30%);其次为头孢替安115例(占25.00%);联合用药162例(占45.00%);预防用药时机不适宜者361例(占78.47%);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 h者427例(占92.82%)。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我院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促进抗菌药物临床的合理应用。

    作者:史志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有关造影剂肾病的病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造影剂肾病( contrast agent nephropathy ,CAN)的进一步认识,做到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方法:对2例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有关CAN进行病例分析和相关文献分析。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均属于CAN发生的高危人群,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时给予积极预防CAN治疗,未发生CAN;而另1例患者未给予充分的预防CAN治疗,发生了CAN。 CAN是一种医源性的肾损害,通过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明确高危状况,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及控制其剂量,积极给予水化等预防性干预等措施,临床上可减少CAN的发生。

    作者:杨玉琴;舒冰;陈斌;姜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2011-2014年安阳市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与细菌耐药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应用与同期临床分离主要革兰阴性菌(G-菌)的耐药率之间的相关性,为降低细菌耐药率和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我院信息系统提取2011—2014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另从我院检验科获取同期住院患者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排名前5的G-菌,排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的重复菌株,按统一方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用SPSS 17.0软件对抗菌药物总用药频度( 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 ,DDDs)与细菌耐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年间,抗菌药物总DDDs与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平均耐药率间具有相关性(r=0.977,P<0.05);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DDDs与G-菌平均耐药率间具有相关性(r=0.988,P<0.05);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DDDs与G-菌平均耐药率间具有相关性( r=0.984,P<0.05);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DDDs与G-菌平均耐药率差间具有相关性( r=0.974,P<0.05)。结论:临床抗菌药物的DDDs与细菌耐药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细菌耐药率和院内感染率。

    作者:桑军侠;刘艳;谷华伟;刘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查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那红地那非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准确确证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那红地那非化学成分的方法。方法:LC-MS/MS用理化反应法初筛成阳性的药物后再应用,技术对四种可能有非法添加那非类化学药品的中药制剂进行筛查,与那红地那非对照品的一二级质谱图进行比较。结果:在样品质谱图中有与对照品一致的一级质谱峰与二级质谱峰。结论:应用LC-MS/MS法可快速准确鉴定出中药制剂中是否含有非法添加的那红地那非。

    作者:隋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丹参饮片的质量标准现状及分析

    目的:对收集到的市售丹参饮片进行评价性考察,考察丹参饮片的质量。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1部的方法,对收集到的70批丹参饮片进行性状、鉴别、检查、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等项目的检验。结果:本研究中发现72.00%的市售丹参饮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达不到丹参药材的国家标准,82.00%的紫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不符合其质量标准。结论:在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丹参多数是以饮片形式提供给患者使用,及时修订丹参饮片的质量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侯建忠;卢建龙;石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