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忠;张石革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治疗概念的更新使肝癌的诊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手术切除仍为首选,有可能长期存活和治愈,但仅占肝癌患者的10%,诊断时不能切除的仍占80%以上.即使根治切除复发率仍高达40%~60%.近年来高新技术开发,微创型局部治疗方法蓬勃发展,有些小于3cm的小肝癌通过局部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或射频毁损治疗亦可达到代替手术切除的效果.尽管有各种治疗模式,不能切除肝癌的治疗仍有赖于化疗或与化疗有关的治疗,加之,肿瘤属于全身性疾病,转移复发机率很高,故肝癌的化疗仍占重要地位.
作者:林芷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碳(CO)、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临床分度法和CT分度法等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判断早期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HIE患儿在生后第2天检测血浆CO水平,生后7天内进行临床分度、CT分度和NBNA评分,于生后6月~1岁进行神经发育随访,10例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结果:HIE组血浆CO浓度为(2.19±0.46)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46±0.17)mg/L(P<0.001);血浆CO浓度分别与HIE临床分度、CT分度呈正相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临床分度法、CT分度法、NBNA及血浆CO浓度检测预测预后的敏感性分别为100%、100%、85.71%和83.33%,特异性分别为45.45%、45.45%、51.66%和58.33%.结论:临床分度法是预测HIE预后的基础指标,内源性一氧化碳浓度检测预测HIE预后的特异性高,可作为早期评估HIE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黄燕萍;王安生;艾婷;史瑞明;辛华;邓素莲;罗树舫;李改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和临床症状都十分复杂.目前对肿瘤治疗的趋势朝着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射、免疫和化学药物治疗)的方向发展,由于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合理的、有计划的联合应用,以取长补短或优势互补.抗肿瘤药为一类对肿瘤细胞有杀灭作用或干扰其生长和代谢的药物.近40余年来,药物治疗在临床肿瘤内科学上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治疗手段,治疗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疗效也在得到充分的肯定,成为当前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循序渐进地从姑息性治疗向根治性治疗上发展,为肿瘤患者带来一丝祈盼.
作者:张石革;孙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肿瘤手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现状,并评价其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69例肿瘤手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者占50.2%.主要表现为疗程过长,联合用药时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重复用药等.结论:肿瘤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按围术期给药方案进行,并尽量控制抗菌药物的联用.
作者:李欣;崔洁;尹宜发;李志光;何光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大人群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高血压病标化患病率已达到11.26%[1],估计目前高血压病患者已逾1.2亿,并正以每年320万新病例的速度递增[2].
作者:孙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人类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已有了巨大的进步.由于肿瘤患者对化疗的反应各异,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亦存在差异,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法,在化疗前筛选出敏感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防止多药耐药的发生[1].
作者:李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介绍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评价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查阅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芳香化酶抑制剂用于绝经后晚期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地位已经确立.新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与早期芳香化酶抑制剂相比,其疗效和抑制作用均有显著差异,这与其临床疗效较好有一致性.
作者:张艳华;汤致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临床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查阅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就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和目前的临床实验作一评述.结果与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对于多数癌症患者来说是易于耐受的,但需长期给药才能达到佳治疗效果,长期治疗无耐药现象产生;它可抑制肿瘤的发展,使肿瘤保持稳定,并阻止肿瘤的播散和转移,但不能使肿瘤完全消退;与常规化疗联合应用疗效更佳.随着几种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药物3期临床实验的开展,其治疗方案将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更完美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叶进;刘复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癌不同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74例肺癌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为A、B和C 3组,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3组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A组(CAP方案)有效率37.5%,1个疗程费用10080元,有效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成本为268.8元;B组(MVP方案)和C组(NP方案)有效率分别为54.5%和46.2%,1个疗程费用分别为19680元和27680元,有效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成本分别为361.1元和599.1元.B组方案优于A和C组.结论:药物经济学在优化治疗方案,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卫生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世东;贾旭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老年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情况.方法: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及ADR的主要表现、发生时间、严重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5例报表中,男性81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9.12±7.38)岁,涉及药物68种,主要为抗感染药物(47.2%),其次为治疗心脏血管疾病药物(25.6%),ADR主要表现是全身性损害,其次是皮肤及其粘膜的损害,严重损害者8例;用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点滴.结论:应加强对老年人ADR的监测工作,以保证用药安全性.
作者:杨玉芳;陈龙英;梁建成;吴闯;陆华;刘滔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抗肿瘤治疗药物的应用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1996年~2000年抗肿瘤药、免疫药品制剂、升白药用药数据,从药品金额、药理分类、用药排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与结论:抗肿瘤药占药品年消耗总金额的26.86%~30.06%,抗肿瘤免疫制剂、升白药占药品年消耗总金额的19.04%~24.31%.抗肿瘤药、免疫制剂、升白药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用药方向.
作者:刘贤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患者使用抗凝血药物的需求,并对抗凝血药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医院处方分析>课题(北京地区)2002年第4季度~2003年第3季度门诊、病房对抗凝血药物的处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通过统计,北京地区使用抗凝血药物的患者人数基本稳定.在临床应用中,口服制剂以华法林、蚓激酶,注射制剂仍然为肝素类用量居主导地位.
作者:巩红;金岩;梅丹;李大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医院抗肿瘤药物应用情况.方法:对3年中消耗的抗肿瘤药物用药金额、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2000年~2002年抗肿瘤药物销售呈上升趋势;用药频度高的为他莫昔芬、云芝多糖;用药金额大的为紫杉醇.
作者:任斌;黎曙霞;刘怡;吴爱琴;伍杰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对氨甲蝶呤血-脑屏障渗透吸收的促进情况.方法:利用放射对血-脑屏障的影响,静脉注射氨甲蝾呤(MTX)探讨脑部,照射前、中、后,MTX血-脑屏障渗透吸收变化.结果:放射线可降低血-脑屏障的作用,通过对1 7例脑肿瘤患者血药浓度的监测,可以看到脑脊液中MTX在照射前照射20Gy及40Gy后,浓度分别为(0.8±0.5)×10-8、(1.77±1.1)×10-8、(2±1.3)×10-8mol/L照射20Gy及40Gy后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性比照射前分别增加1.05和1.3倍(P<0.01,P<0.05).结论:对脑瘤患者照射20Gy后,进行化疗,药效佳.
作者:马金兰;秦德兴;肖建萍;汤致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前全国肿瘤患者总数约为450万人左右.在我国肿瘤患者以每年200万人的速度递增,每年因肿瘤死亡的患者达130多万,所以肿瘤已成为我国高死亡的病种之一.因此我国的抗肿瘤药物市场庞大,对整个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进行一个统计分析能很好地指引我们的生产企业对药品的研发和销售作出正确地判断.
作者:黄仲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6城市150家医院抗肿瘤药物用药的现状和趋势.方法:统计6城市150家医院抗肿瘤药物用药的金额、生产企业等,分析临床用药情况.结果:抗肿瘤用药金额2002年比1999年、200年和2001年分别增加118.85%、74.40%和32.15%.结论:抗肿瘤药物在医院占有重要地位,且逐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9.80%),抗肿瘤植物药、单抗药物和基因疗法将成为今后抗肿瘤药物治疗的主要趋势.
作者:黄萍;陈庆宪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