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鸫;宋亚男;蒋燕
目的 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辨析不明疼痛的性质,探讨疼痛发病机制和分型.方法 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并与风湿因子和X线片、CT相对照.观察健康者、湿寒、血循环障碍、无菌炎症、微循环障碍、混合型(寒、瘀并存)患者各40例,男女各半,年龄均在23-65岁.结果 湿寒组痛区图温低于其他组、图像呈深蓝色;血循环障碍组痛区图温高于湿寒组、图像呈蓝色;无菌炎症组图温高于其他组、图像呈深红色;混合组痛区图温高低并兼、高温区接近于微循环障碍组图温、低温区接近于血循环障碍组;微循环障碍组图温低于无菌炎症组、高于正常人和其他组,痛区面积较大、呈现散在红色星状热像图;而其他组的变温区较集中成片状.各组红外热像图特征表现很明确,图温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结论 红外热成像图无论从直观图像还是数据论证上均可作为临床辨证施治的一个客观指标,为其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并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作者:张文征;窦艳仙;安容姝;石东平;刘轩;董晞;马国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鉴定栀子中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方法 色谱条件:Dikma 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0.15%甲酸水-甲醇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440 nm.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检测;扫描范围m/z 100-1400.结合化学成分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与多级质谱(MS/MS)裂解特征分析,对其结构进行确证.结果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鉴别了栀子中的31个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并根据MS/MS裂解规律推断了其中的23个化学成分.结论 HPLC-DAD-MS/MS可用于快速筛选和鉴定栀子中的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
作者:高凤阳;高晓燕;张加余;张倩;乔延江;卢建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是现存早的古代急救手册,所载方药治法在魏晋南北朝医学史及道教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肘后方》从成书到定型的过程十分复杂,共经过四个阶段.《肘后方》系东晋道士葛洪所撰,原书3卷,载方86首.梁代道士陶弘景加以补充,仍为3卷,收方101首,称为《肘后百一方》,又称《补阙肘后百一方》.唐代医家也曾增隋唐间经验效方入《肘后方》中.金皇统四年,国子监博士杨用道在《补阙肘后百一方》基础上摘录唐慎微《证类本草》的附方,撰成《附广肘后备急方》8卷,现存73篇.
作者:肖红艳;严季澜;钱超尘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手足口病中西医治疗规律.方法 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收集治疗手足口病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数据集中证候、症状、中药,以及中成药和西药联用规律.这些结果通过一维频次及构建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 手足口病的证候多与热、湿、毒因素相关;核心症状是发热、疱疹和口腔溃疡;中药治疗以金银花、连翘、生石膏、竹叶、淡竹叶、甘草、大青叶、黄芩等为核心用药;中成药常用的是清开灵、双黄连、痰热清,康复新液常用于口腔溃疡的治疗;西药以抗病毒为原则,利巴韦林常用;中成药与西药联用常用的方案是利巴韦林加痰热清.结论 利用文本挖掘总结手足口病中西医治疗方法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作者:吕诚;王永炎;王燕平;郭洪涛;郑光;姜淼;吕爱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从专家经验角度探索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及药物.方法 根据文献资料及前期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候调查结果,利用德尔菲法编制抑郁症常见中医诊治专家问卷,向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的75位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对所得数据进行积极度、集中程度、协调程度、权威程度的统计与评价.结果 第一轮问卷回收率93.20%;9个抑郁症证型中,重要性较高的条目为6项,占调查指标的66.67%;12个抑郁症常用方剂中,重要性较高的条目共7项,占总条目的58.30%;变异系数小于0.25的证型为8项,常用方剂为6项,常用药物为9项;专家权威程度平均值为0.82.结论 肝郁气滞证、肝郁痰阻证、肝郁脾虚证、肝郁化火证为抑郁症的常见中医证候;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温胆汤、柴胡加龙牡汤、四逆散、血府逐瘀汤为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方剂.
作者:李涛;梅妍;张鑫;魏慧军;汪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线香点按瘢痕灸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艾炷灸组、线香点按灸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及再灌注模型,艾炷灸组、线香点按灸组于缺血再灌注前3d以艾炷、线香点按瘢痕灸足三里预处理,缺血3h再灌注24h后处死;对照组、模型组未做灸预处理,观察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0)及乳酸(LD)含量的改变.结果 线香点按灸组大鼠脑组织NO、LD、MDA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SOD含量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 <0.05,P<0.01).艾炷灸组大鼠脑组织较模型组LD含量显著降低,SOD含量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 <0.05,P<0.01).线香点按灸组大鼠脑组织较艾炷灸组LD含量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NO、MDA、SOD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线香点按瘢痕灸预处理和艾炷瘢痕灸预处理具有提高细胞抗氧化、减轻NO介导的神经毒性机制及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等多种作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且线香点按瘢痕灸预处理的作用优于艾炷瘢痕灸预处理.
作者:赵华;赵百孝;徐佳;徐鸣曙;刘智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从方药和针灸治疗两方面的文献入手,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药治疗思路与方法进行全面总结.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待化疗毒副作用,其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相应的治疗方法为健脾补肾、补益气血、和胃降逆、清热解毒,并兼活血化瘀等.
作者:李鸫;宋亚男;蒋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用药传承规律研究中的应用,为中医学术中隐性知识的发现和传播提供新思路.方法搜集刘渡舟教授传人王庆国教授近年来的临床处方,规范化后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并与刘渡舟教授用药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频数分析得到王庆国教授在临床处方中常用药物.经关联分析,得出在王庆国教授处方中,具有特征性的药物组合与伤寒论经方及刘渡舟教授常用方相切合,尤以小柴胡汤、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中药组使用为主.且“黄芪、当归、白芍”频繁项集的支持度超过20%,且3味药各自与柴胡、黄芩、炙甘草、生晒参等组成药对的支持度亦非常高,提示王庆国教授在应用经方时,非常重视与补气活血药的共用.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发现王庆国教授在临床应用中,善用柴胡剂与泻心汤类方,全面继承了刘渡舟教授“重视和解少阳枢机”的学术思想,并在处方用药上有新的突破.研究表明数据挖掘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医学术传承的痕迹,对探讨中医学术传承规律具有启发作用.
作者:赵宇明;尤海燕;刘哲;苏群;周玉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药对蛇床子—补骨脂对裸鼠乳腺癌骨转移生存时间、破骨细胞活性及骨损伤的影响,探讨该药对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佳配伍关系.方法 用左心室注射MDA-MB-231BO细胞法对裸鼠进行造模,观察蛇床子—补骨脂药对(2.56 g/只)的作用,以唑来膦酸(0.2 mg/kg)作为阳性对照药.将84只裸鼠模型随机分为A、B组,每组4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唑来膦酸组和蛇床子—补骨脂4∶0、0∶4、1∶3、2∶2、3∶1组,每组6只,实验B组另配正常组裸鼠6只.实验A组观察不同配比药对干预后各组模型的生存时间;实验B组不同配比药对干预6周后取材,TRACP染色观察各组破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检测骨转移灶M-CSF、PTHrP的基因与蛋白的表达.结果 各干预组均能显著延长裸鼠模型的生存时间(P<0.05,P<0.01),中药组以2∶2配伍好,疗效接近唑来膦酸组;各干预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乳腺癌骨转移裸鼠骨转移组织中破骨细胞的活性(P<0.05,P<0.01),中药组以2∶2配伍好,疗效接近唑来膦酸组;各干预组均可不同程度地下调M-CSF、PTHrP的基因与蛋白的表达(P <0.05,P<0.01),中药组以2∶2配伍好.结论 基于温肾法的蛇床子—补骨脂药对可以抑制乳腺癌骨转移,该药对佳疗效配伍比例可能是2∶2.
作者:程旭锋;刘琦;刘胜;张新峰;杨顺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清代医家戈直哉《伤寒指归》从绘制“表里阴阳六经图”阐述六经之实质以及阴阳气液开阖之状态等方面,对人体“六经”结构做出了描述.认为人体阴阳有“开阖枢”运动,而阴阳“开阖枢”运动中所产生的6种病理状态,就是伤寒六经病.其运行演变规律,即为仲景《伤寒论》之结构.“开阖枢,谓阴阳交易,环抱表里.阴得阳则从子辰枢开半表;阳得阴则从午辰枢阖半里.”提出了阳气从子左开,升至午,为行半表也;从午右阖,降至子,为行半里也.
作者:王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脑功能成像技术,获取电针调控肝气郁结证脑功能受损客观可视性依据,探讨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2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肝郁模型组、电针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前后进行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脑功能成像扫描,应用SPM2图像分析软件对模型组和电针组造模前后数据进行双样本t检验(P<0.001),获得电针调控肝气郁结证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区域.结果 初步获得了电针调控肝气郁结证脑功能受损的客观可视性依据.电针组较模型组大鼠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脑区有:左侧额叶、顶叶、中央旁小叶、胼胝体上回、丘脑、下丘脑;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除左侧额叶、顶叶外,还包括左侧基底核、颞叶,右侧额叶、底丘脑.结论 电针肝俞、期门能够影响肝气郁结证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
作者:刘子旺;赵海滨;张秀静;单保慈;刘华;贺立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针灸学是一门起源于中国的古老而神奇的医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针灸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此次针灸“申遗”成功,说明世界对针灸的认可和肯定,这有利于进一步确定针灸医学和中医疗法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了解和把握针灸医学发展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对针灸学具有重要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2010年共刊载学术论文917篇,其中针灸论文136篇,占论文总数的14.83%.我们通过对这些论文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对本刊所载针灸论文的学术内涵与编辑质量进行全面了解,力争进一步提高针灸论文质量,为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贡献.
作者:席宁;周蕾;李岩;尤海燕;杨苏;李晓锐;刘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的中医证型类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 通过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61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型类型及舌象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探讨其分布规律.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Ⅱ级患者证型以气虚血瘀证(27.6%)出现频率多,舌象以淡红舌(21.2%)、红舌(21.2%)、薄白苔(78.2%)、舌下络脉淡紫色(27.6%)为主;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患者证型以气虚血瘀证(17.5%)居多,舌象以暗红舌(27.8%)、薄白苔(78.2%)、舌下络脉青紫(26.3%)为多见;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患者证型以阳虚水泛夹痰瘀互阻证(17.6%)为多,舌象以暗红舌(25.7%)、白苔稍厚(35.3%)、舌下络脉青紫(40.4%)为常见.结论 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证型呈现由以气虚血瘀证为主逐渐向以阳虚水泛夹痰瘀互阻证为主转化的趋势,舌色由淡红逐渐向暗红转变,苔质由薄苔逐渐向稍厚苔转变,舌下络脉颜色由淡紫向青紫转变,提示随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恶化,患者血瘀程度逐渐加重,舌象逐渐趋于异常或体现出气虚血瘀、虚实夹杂的本质.
作者:徐学功;张理;徐汴玲;赵慧辉;王娟;史琦;罗良涛;杨易;王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阿尔泰柴胡的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是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 a)、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 d)、柴胡皂苷c(saikosaponin c)、柴胡皂苷f(saikosaponin f)、柴胡皂苷b,(saikosaponinb3).结论 以上5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阿尔泰柴胡中分离得到.
作者:杨瑶珺;阎玉凝;杨洋;刘晓帆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苏木、川芎含药血清对常氧、低氧环境下培养的人高转移性巨细胞肺癌(PG)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合适的含药血清浓度,明确佳作用时间.方法 制备苏木、川芎含药血清,分别用含药血清干预常氧、低氧环境下培养的PG细胞,按照含药血清浓度不同分为6组,同时设对照组.采用噻唑蓝(MTT)法观察苏木、川芎含药血清对PG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在常氧环境下,苏木含药血清各浓度之间(除浓度为0.625%)、川芎含药血清各浓度之间(除浓度为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氧环境下,苏木、川芎含药血清各浓度之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苏木、川芎含药血清在常氧环境下作用24h时能抑制PG细胞的增殖,并呈浓度依赖,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但在低氧环境下则促进PG细胞增殖;随着苏木、川芎含药血清作用时间的延长(48、72 h),在常氧、低氧环境下其含药血清均有促进PG细胞增殖的作用(72 h时作用明显),并且呈浓度依赖,浓度越高,越有利于PG 细胞增殖(苏木、川芎浓度为20%的时候作用明显).低氧环境更有利于苏木、川芎含药血清促进PG细胞增殖.
作者:张明辉;张培彤;任为民;周天;冯艳丽;雷锋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结合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碱(PS/PC)微团诱导的子痫前期样小鼠模型,探讨子痫前期的“血瘀证”病机.方法 将27只妊娠ICR鼠随机分为2组,造模组于妊娠5.5~16.5 d,连续尾静脉注射PS/PC 1 mg/d,对照组则同期注射生理盐水0.1 mL/d,观察两组的收缩压、尿蛋白、胎仔重、胎盘重、吸收胚及死胎数、血小板计数、血浆抗凝血酶-Ⅲ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凝血酶时间的变化,并分析胎盘纤维蛋白沉积和胎盘血管TM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表现出高血压(129.467 mmHg vs 101.560 mmHg,P<0.001)、蛋白尿(732.700 mg/L vs 186.200 mg/L,P <0.001)、胎仔匀称型宫内生长受限(0.983 g vs 1.119 g,P<0.05)、吸收胚和死胎发生率增高;胎盘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形成(2.333 vs 1.267,P<0.001),胎盘TM表达增加(0.193 vs 0.088,P<0.01).造模组还表现为血浆抗凝血酶-Ⅲ含量降低(89.384 mg/L vs 135.373 mg/L,P<0.001)、D-二聚体含量升高(6.992 mg/L vs 0.317 mg/L,P<0.005)、血小板数量下降(83.650×1010 L-1 vs 117.000×1010 L-1,P <0.001)和凝血酶时间缩短(15.942 s vs 18.207 s,P<0.001).结论 PS/PC微团静脉注射能诱导ICR孕小鼠止血功能发生异常,伴胎盘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引起ICR 孕小鼠子痫前期样表现,故“血瘀证”,特别是胎盘“血瘀”状态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沈杨;胡娅莉;张焱;王景美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