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霞;陈随清
目的 研究运动性疲劳的证候学特征,为其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对130名健康战士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前后以<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与<运动性疲劳中医证候调查表>的进行测评.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 分析中医证候与疾病的关联强度.结果 训练对受试者的体能有明显影响,受试者出现的中医证候共有22个,其中气虚、肝郁气滞、脾虚、肝虚等10个证候与运动性疲劳之间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其病位以肝、脾、肾、心为主;其病性与虚、气滞、瘀、火、痰相关.
作者:张蓉;李峰;骆斌;张颖;张丽君;丁洋;赵雪松;李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扶正祛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分子学机制.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子宫肌瘤细胞并传代后,加入扶正祛瘀中药,继续培养,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的表达.结果 成功地进行了子宫肌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加入扶正祛瘀中药后,Bcl-2表达明显下降(P<0.01),Bax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 扶正祛瘀法通过调控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促进子宫肌瘤细胞凋亡,进而控制肌瘤的生长.
作者:李冬华;许昕;刘欣;李萍;张亚兰;邹志东;张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探讨强肝丸抗肝纤维化的药理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强肝丸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橄榄油混合液的方法 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治疗组采用预防给药的方式,造模结束后持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动物麻醉,取肝组织,进行羟脯氨酸含量检测、HE染色、Mallory染色及Ⅰ型胶原(CoL 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强肝丸能显著降低肝组织中羟脯氨酸水平(P<0.01),减少肝组织中总胶原的合成和沉积(P<0.05),下调肝组织中Ⅰ型胶原(CoL Ⅰ)的表达(P<0.05).结论 强肝丸对肝组织中胶原蛋白的合成过程有显著抑制作用,从而阻断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
作者:程卫东;马周旺;杨俊杰;耿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生脉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细胞因子IL-6、TNF-α、IL-10、TGF-β1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衰模型组、生脉胶囊组、卡托普利组、生脉胶囊加卡托普利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造成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治疗7周时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心肌IL-6、TNF-α、IL-10和血清TGF-β1的含量.结果 ①心衰模型组心肌IL-6、TNF-α、TGF-β2的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生脉胶囊组、卡托普利组、生脉胶囊加卡托普利组含量均分别低于心衰模型组(P<0.01或P<0.05),但生脉胶囊加卡托普利组TGF-β1含量低于生脉胶囊组(P<0.05).②心衰模型组心肌IL-10的含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生脉胶囊组高于心衰模型组(P<0.05).结论 生脉胶囊可降低心肌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的含量,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含量,降低促纤维性细胞因子TGF-β1的含量,与抑制胶原的合成代谢、改善慢性心衰心室重构有关.
作者:邓元江;梁伟雄;陈云波;程淑意;刘卫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六味地黄丸及其不同工艺提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考察六味地黄丸不同样品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用碳粒廓清法检测六味地黄丸不同样品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MTT 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 六味地黄丸1、2号新工艺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肾上腺)重量的增加有明显促进作用;六味地黄丸原剂型组及2号新工艺组能显著地增加小鼠碳粒廓清指数K及吞噬指数α,增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六味地黄丸及其不同工艺提取物均能显著促进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且1、2号新工艺组作用优于原剂型.结论 六味地黄丸及其不同工艺提取物对正常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T、B淋巴细胞增殖具有一定增强作用.
作者:宋宇;宋颖;段冷昕;赵文杰;刘小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动物行为学、宏观表征、尿D-木糖排泄率确证慢性束缚应激方法 造成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方法 6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逍遥散组.通过以下三方面对此模型评价:①对大鼠宏观表征、食量、体重、粪便变化及反映小肠吸收功能的尿D-木糖排泄率检测;②利用Noldus公司的行为学设备(The Observer 5.0分析软件),对大鼠旷场实验进行分析,了解大鼠的焦虑、抑郁程度,验证模型是否成功;③以方测证:逍遥散的调节作用.结果 模型组大鼠由初次束缚时反抗不安,逐步转变为神态倦怠、烦躁、毛发枯黄散乱无光泽、大便稀溏等;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尿D-木糖排泄率逐渐降低;第7天开始穿格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均有下降趋势,第21天达到低点.而逍遥散有显著的治疗调节作用.结论 本实验利用慢性束缚方法 造成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模拟郁怒日久、木郁乘土、肝郁脾虚的病理演变过程,成功复制出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
作者:岳利峰;丁杰;陈家旭;岳广欣;梁媛;霍素坤;李晶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当前糖尿病患者中医临床证及证型的构成情况.方法 对30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横断面调查;应用计算机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结果 8个基本证中湿热证179例次、血瘀证155例次、阴虚证122例次、火旺证89例次、气虚证16例次、血热证2例次、阳虚证和血虚证0例;证型分布:单证型107例、两证相兼型115例、三证相兼型53例、四证相兼型2例、无证型31例.结论 湿热证、血瘀证、阴虚证是构成糖尿病临床复杂证型的基础,湿热证已成为当今糖尿病常见的临床基本证型.
作者:张晓阳;郭赛珊;张孟仁;王景;李颖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g1、Rb1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TGF-β1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内一次性注射STZ 55 ms/kg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每周测体重,于第4、8、12周末用考马斯亮蓝法测24 h尿蛋白.12周后检测BUN、Scr、TG,计算肾重体重比,肾组织进行HE、Mallory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学变化.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方法 分别检测肾组织TGF-β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 Rg1、Rb1组大鼠体重各周均高于模型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Rb1组大鼠肾重体重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Rg1大剂量组、Rg1小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Rg1大剂量组、Rg1小剂量组及Rb1组大鼠在第4周、第8周,可以降低24 h尿蛋白含量,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第12周,Rg1大剂量组、Rg1小剂量组及Rb1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生化方面与模型组比较,Rg1大剂量组、Rg1小剂量组及Rb1组可以降低大鼠BUN,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可以降低Scr,Rg1大剂量组及Rb1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Rg1小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Rg1、Rb1可以减轻肾脏病理学改变.与模型组比较,Rg1小剂量组、Rg1大剂量组及Rb1组可以减少肾组织TGF-β1蛋白的表达,均有极显著减少(P<0.01);Rg1小剂量组、Rg1大剂量组及Rb1组TGF-β1mRNA表达,具有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Rg1、Rb1通过抑制DN大鼠肾组织TGF-β1mRNA及蛋白表达,进而保护DN大鼠肾脏功能,这可能是Rg1、Rb1防治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宗江;张学凯;张新雪;崔秀明;杨美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温脉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迁移及其相关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_2(MMP-2)和其抑制因子(TIMP-1)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兔胸主动脉VSMC,以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为诱导因素,复制VSMC增殖、迁移模型,用温脉通药物血清进行干预.应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测定VSMC增殖活性,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方法 观察MMP-2、TIMP-1的表达.结果 细胞经AngⅡ作用后其增殖活性和迁移距离明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加入药物血清后,细胞增殖活性降低、迁移距离变短,与AngⅡ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以高剂量组为明显.正常对照组MMP-2呈弱表达、TIMP-1呈中度表达;AngⅡ组MMP-2表达明显增强、TIMP-1表达减弱;温脉通组MMP-2表达明显受到抑制而TIMP-1表达增强.结论 温脉通可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和迁移,抑制MMP-2蛋白表达、诱导TIMP-1蛋白表达,提示该方抑制VSMC迁移可能与影响细胞因子表达从而调节细胞外基质(ECM)代谢有关.
作者:路广林;郝钰;董建勋;郑宏;陈淑长;黄启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单克隆浆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并导致多发性溶骨性损害的一种常见的浆细胞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肾功能不全、免疫球蛋白异常、反复感染、出血等,同时也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高钙血症、高黏滞性综合征、肝脾肿大、淀粉样变性等表现.其病因尚不明确,与遗传因素、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及病毒感染等有关.
作者:李仝;黄玉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姜黄素(curcumin)是从姜科植物(Curcuma Longa L.)的根茎姜黄中提取的一种植物多酚,分子式为C21H20O6,分子量为368.39.姜黄素广泛用于食品上色和佐味,也作为医用.印度传统医学认为,姜黄根粉的作用按现代医学术语来说,可以用于治疗胆疾患、厌食、鼻炎、咳嗽、糖尿病、肝疾患、风湿病和鼻窦炎.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姜黄主要用于与腹痛、黄疸等相关疾病的治疗.有关姜黄素的药理学研究表明[1],姜黄素具有多方面药理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等作用,并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有作用.
作者:李彧;杨丽霞;李亚东;刘铜华;王继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和对周期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MTF法、DNA ladder检测、流式细胞术等方法 检测As2O3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诱导细胞凋亡以及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 MTT法显示:As2O3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12μmol/L As2O3作用HepG2细胞24、48、72 h后,DNA ladder检测,48、72 h均出现凋亡典型的DNA ladder条带;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As2O3处理HepG2细胞24、48、72 h后,凋亡率分别为(9.74±1.22)%、(21.89±2.14)%、(42.72±0.8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0.98±0.11)%(P<0.01).同时,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As2O3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S期和G2期阻滞作用.结论 As2O3对人肝癌HepG2细胞S期和G1期阻滞并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抗肿瘤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晓娟;刘小敏;曾春亚;张杨;梁晓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构叶的生药学研究,为构叶的开发利用、质量标准的制定及生药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形态学特征对构叶进行原植物形态、性状特征、显微特征鉴别,运用薄层色谱、紫外光谱法对构叶进行理化特征鉴定.结果 构属植物构叶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特征(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与同属植物小构叶鉴别特点有明显不同.结论 研究结果 可作为构叶生药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
作者:王红霞;陈随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15)在老年性痴呆(AD)模型快速老化模型小白鼠(SAMP8)不同脑区中的表达规律及针刺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15只10月龄快速老化模型小白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灸组,每组5只.用免疫组化法和病理图像分析技术测定P15在SAMP8皮层、海马、纹状体、嗅球等脑区中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P15在正常组和SAMP8组中4个脑区的表达趋势一致,在嗅球区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3个脑区;P15在SAMP8的海马区表达增高、在嗅球及纹状体区表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能够下调SAMP8皮质、海马区的表达,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海马区细胞凋亡、嗅球和纹状体区细胞增殖可能是AD重要的病理改变,针刺可减少皮质、海马区的神经细胞凋亡,为针刺治疗AD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内容.
作者:樊小农;刘健;李谈;张岭;王舒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