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钊田;杨卫彬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常可累及肾脏,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畸形、肾功能不全[1]。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常见的类型,秋水仙碱等药物虽对其症状的控制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也相对突出,尤其是消化系统反应较为明显,且用药后容易复发,而中医药对本病的防治具有较为独特的优势。杨卫彬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余年,他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较为满意,现将其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验案2则介绍如下。
作者:杨钊田;杨卫彬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生脉胶囊联合艾灸治疗透析相关低血压(IDH)的疗效。方法将24例IDH患者随机分为A、B2组进行两阶段交叉临床试验。第一阶段A组为治疗组、B组为对照组;第二阶段B组为治疗组、A组为对照组。两阶段均包括8周的治疗期和8周的随访期,整个研究过程为3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治疗组加用生脉胶囊联合艾灸,对照组加用盐酸米多君片。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QOL)积分、症状积分、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IDH发生率、IDH导致的透析中断次数、未完成超滤量(UFV)。结果2组QOL积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于对照组;2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于对照组;2组KT/V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URR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ID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IDH导致中断透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间因IDH导致未完成UF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胶囊联合艾灸治疗IDH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IDH患者QOL和临床症状,降低IDH发生率和IDH导致的透析中断次数。
作者:刘福生;钟剑;王玫;赵虎康;张蕊;曹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1文内引用参考文献的标注和著录原则与方法参考文献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主要的、新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内部文件和资料、二次文献不宜作参考文献引用。按照《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要求,文内参考文献标注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连同方括号作为上角标或按正文文字排列;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需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序号;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软组织损伤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中医理论认为,其疼痛的发生可以从督脉、膀胱经、肾经入手,也可以考虑带脉[1]。有学者认为,脊源性腰腹痛的病理机制除了可以从神经传导通路来解释外,更应从腰段脊柱的动静力失衡的角度来研究,而腹痛的发生则主要是因为腰大肌的急慢性损伤,这与中医“带脉瘀滞型腰痛”的典型表现--“腹腰脊痛,冲阴股”很相似[2-5]。近年来对腰大肌的研究逐渐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脊旁肌是协助完成脊柱功能的重要结构,通常认为腰大肌是屈髋的重要肌肉[6],但其在维持腰部脊柱稳定方面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鉴于目前业内在腰大肌解剖方面的认识不尽相同[6],在功能定位方面仍存在争议[7],笔者对腰大肌解剖、功能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作者:姜玉莹;孙大洋;李芙;姜忠敏;马福长;薛卫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痛泻要方[1]早见于《丹溪心法》[2],主治痛泻。后人在实际运用此方时总结出本方的功效为补脾泻肝、缓痛止泻,主治脾虚肝强之痛泻。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该方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4味药组成。方中白术味甘而苦,甘能补益,苦能燥湿,为补益脾胃之气、燥湿化浊止泻的要药。白芍苦酸微寒,既能酸敛收涩,又可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和胃。防风胜湿止泻、疏肝理脾。全方补中有泻,使脾气得健、肝气得舒,气机调畅则痛泻自止。
作者:冯海音;孙凌云;董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舌下腺囊肿为口腔科常见疾病,属中医“舌下痰包”范畴,中医古籍中记载了多种中医治疗该病的方法。有文献报道显示,目前临床对本病的治疗均以外治为主,其中以手术切除囊肿并摘除舌下腺为根治方法,但复发率高[1]。我们运用中药治疗了舌下腺囊肿1例,该患者为单纯型舌下囊肿,初诊时采用补脾胃、泻阴火、散痰结的方法治疗,5d后囊肿消失,继以汤药调理善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现将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陈腾飞;姜思竹;郑丰杰;刘清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批准文号:新出审字[2013]466号),《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正式更名为《现代中医临床》,英文名称Modern Chinese Clinical Medicine。原刊号CN11-4892/R作废,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157/R。自2014年始使用新刊名与新刊号。
作者:《现代中医临床》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临床试验重复性原则要求恰当的样本量估算,达到统计学要求的把握度。同样,在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中,当纳入的试验数目较少或纳入试验总的样本量较小时,往往会因为随机误差的影响而夸大干预措施的疗效。通过实例简要介绍一种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样本量估算的软件和方法,通过应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来调整随机误差,并估算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所需的样本量。
作者:夏芸;孙瑛;刘兆兰;刘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医案是这一伟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哲章太炎先生曾作过这样的论断“:中医之成绩,医案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1]可见,要发掘整理中医宝库,除传统教学和一般科研手段之外,认真学习研究古往今来的各家著名的医案著作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陶广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郭维琴教授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年临床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提出心气虚为冠心病发病之本,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益气活血法为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法则,以益气活血方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益气活血、宣痹通阳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益气活血、温中健脾法,益气活血、平肝育阴法,益气活血、理气解郁法,清热化痰、宣痹化瘀法等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梁晋普;王亚红;秦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总结112例肾移植手术的临床经验,观察丹参及冬虫夏草制剂在肾移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2007年的112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患者(脱落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46例,2组均常规服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组加用丹参及虫草制剂。观察人、肾1,3,5年存活率,术后排斥反应及并发症情况,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组人、肾5年存活率及出现肾功能异常情况,并发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后的治疗情况。结果112例中人、肾1,3,5年存活率(人、肾均存活)分别为96.4%,85.7%,74.1%。术后1例发生加速排斥反应,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围手术期死亡人3例,1例出现外科并发症尿瘘。112例中术后失访6例,共死亡11例,除围手术期死亡3例外,其余8例均为带正常肾功能死亡。其中5例因恶性肿瘤死亡,占4.5%。人、肾5年存活率比较:治疗组56例中46例存活,存活率为82.1%,对照组46例中37例存活,存活率为80.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中治疗组56例中发生肾功能异常者9例,发生率为16.1%,对照组46例中发生肾功能异常者19例,发生率为41.3%,治疗组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因肾功能异常诊断为CAN者共28例。在免疫抑制剂减量或切换免疫抑制剂的同时采用丹参粉针静点治疗,连续2周静脉滴注,治疗前后血肌酐平均下降(84.3±24.5)μmol/L。结论在常规抗排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及冬虫夏草制剂对肾移植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丹参制剂对于CAN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吴雅冰;李响;张愚;吴振起;韩志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在介绍医案基本概念与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医案在中医药学术中的地位与作用,剖析了医案与病历的差异,界定了医案应该涵盖的内容。以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研究为例,融合当代研究成果,提出了典型医案设计的科学性与求精性原则,规范了典型医案的构成与信息要点,同时亦规定了典型医案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
作者:孙光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医医案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整理研究中医医案是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从古代医案和近现代医案、个案和类案、验案和误案、地域差异与医案特色等几个方面,从时代、数量、疗效、地域等角度对中医医案加以探讨,阐发其各自的特点及其价值,有助于认识中医医案特色,拓展医案研究思路,促进中医医案学的发展。
作者:徐世杰;王国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针刺频次是针刺治疗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性因素。对古代文献中有关针次频次的论述进行分析探讨,从根据体质确定针刺频次、根据病因确定针刺频次、根据病情确定针刺频次几方面来探讨决定针刺频次的因素,并对古代文献中常用的针刺频次方案提出了较详尽的解释。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探讨,以期能对现代临床研究起到指导、借鉴作用。
作者:潘良;周丽;胡慧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医案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文书,近年来对医案的重视日益增加,医案学逐渐成为专门的学问,医案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就医案发展、医案应用谈点个人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作者:衷敬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盆腔炎性疾病[1]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常见的是输卵管炎。盆腔炎性疾病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严重的盆腔炎性疾病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若盆腔炎性疾病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则可形成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炎症反复发作等。慢性盆腔炎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
作者:陈海霞;谷晓芬;刘雁峰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