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崔民英;胡占发
目的探讨针刺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机理.方法用链脲佐菌素造模.设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降糖治疗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针刺治疗组取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穴,隔日针刺1次.各组均于治疗4、8周测定大鼠热痛阈值、坐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坐骨神经血流量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4周,与降糖治疗组比较,针刺治疗组热痛阈值降低,坐骨神经SNCV增加,坐骨神经血流量增加(P<0.05).治疗8周,针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热痛阈值、坐骨神经SNCV与降糖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针刺治疗组坐骨神经血流量与降糖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针刺治疗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功能的作用与弥可保相似,但针刺治疗起效迅速,而且能明显增加坐骨神经组织血流量.
作者:董彦敏;李惠林;倪青;马惠芳;睢明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基本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面覆有银白色鳞屑.其确切病因至今尚不清楚.目前研究发现,该病患者在遗传、免疫、生理、生化、精神因素等方面有异常,可能为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银屑病病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表皮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加速,表皮更替时间缩短为3~4 d,组织病理上出现角化不全,颗粒层消失.临床将本病分为4型,即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和红皮病型,但寻常型占99%以上.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尤其是肘、膝伸侧及腰骶部,呈广泛对称分布.银屑病的病程缓慢,有的自幼发病,持续十数或几十年,反复发作,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大部分患者冬重夏轻.西医多采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一般只能达到近期疗效,不能防止复发.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黄建军教授辨证论治银屑病疗效卓著.现将临床验案1则介绍如下.
作者:潘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通心络胶囊对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心肌缺血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诱发心肌缺血的方法,观察通心络的抗缺血作用及其对血清学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能明显降低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时血浆内皮素(ET)水平,达到统计学意义,同时可抑制ET与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比值的升高,并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通心络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时缩血管物质的释放,增加舒血管物质的释放,提示通心络对于缺血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文洪林;尚菊菊;刘红旭;温庆祥;郭玉红;赵子厚;周萍;张锁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便秘类型.我们自2002~2005年运用通三焦和脏腑之法治疗本病3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建华;崔民英;胡占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药防石方防治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0~2002年符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条件的120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先行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对照组术后服消炎利胆片治疗,观察组术后服防石方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对照组3年内胆囊结石复发率分别为1.67%、13.33%;观察组慢性胆囊炎症状消失较对照组理想(P<0.05),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防石方减少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减轻慢性胆囊炎症状的功效较消炎利胆片为优.
作者:曾小粤;张竞超;温志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着妇女的健康和生命.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为治疗的关键.然而大多数的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不能获得进行根治手术的机会,而仅能行肿瘤减灭术、肿瘤减灭术后辅以化学治疗.虽然卵巢癌对化疗较为敏感,但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30%左右,究其原因,是由于化疗副作用较大,使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化疗或不能顺利通过化疗,以及对化疗药物耐药所致.
作者:王希波;刘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将70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西医治疗(抗感染、平喘、化痰、吸氧)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利水中药加减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6%,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肺活量、1秒钟用力呼气量、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药加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比单纯用西药治疗疗效显著提高,两者有协同作用.
作者:蒋志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藏象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认为五脏六腑各有其所属的经络.脑作为奇恒之府之一,没有自己的经络,但与经络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在临床上脑部的疾病种类十分复杂,大体包括神经与精神两个方面.下面从临证实践出发,以与脑关系密切的精神类疾病抑郁症为例,对经络与脑的关系加以探讨.
作者:马朝廷;张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为COPD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此阶段患者病情非常严重.急性加重期内的频繁发作可使病情进展恶化,后期常因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或呼吸衰竭而威胁患者的生命.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报道很多,其临床疗效多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但是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不应是单纯的中、西药相加,施治者应了解不同患者、疾病不同时期的特点,发挥中、西药各自的优势,互相弥补其不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疗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个人对COPD急性加重期主要治疗方法中的中、西医优势认识,简要总结如下.
作者:刘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化浊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方法将确认为CAG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运用化浊养胃汤治疗)和对照组(用养胃颗粒治疗),用药6个月后做对照观察.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胃黏膜腺体萎缩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浊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作者:李佃贵;顾洁;李刚;李瑞东;李晓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降压脉净液的降压作用和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血脂以及内皮紊(ET)、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RGP)等影响.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予硝苯地平加降压脉净液)和对照组(单纯予硝苯地平).观察治疗4周前后血压、血脂、ET、SOD、CRGP的变化.结果①两组的血压治疗后均降低,但治疗组的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②治疗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P<0.001和P<0.05);高密度脂蛋白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与治疗组比较亦降低(P<0.05);③治疗组ET疗后较疗前降低(P<0.01),与对照组疗后比较亦降低(P<0.001);④治疗组SOD疗后较疗前升高(P<0.01);⑤治疗组CRGP疗后较疗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疗后比较亦有升高(P<0.01).结论降压脉净液对血压、血脂均有降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ET、升高SOD和CRGP有关.
作者:黄力;杨学青;毛建生;张久亮;柳翼;贺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药妍婷颗粒对输卵管炎性不孕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的影响及其疗效与机理.方法用混合菌接种法制作输卵管炎性不孕大鼠模型,以妍婷颗粒进行治疗,分为灌肠和灌胃两组,治疗后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ility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sICAM-1)水平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ICAM-1蛋白表达.结果大鼠ICAM-1蛋白表达和血清中sICAM-1水平灌胃组与灌肠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或P<0.01),且灌肠组较灌胃组亦低(P<0.05).结论妍婷颗粒对大鼠ICAM-1蛋白表达和血清中sICAM-1水平有调节作用,从而对大鼠炎性不孕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新鸣;侯丽辉;吴效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以太冲、光明为主穴治疗视疲劳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视疲劳综合症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以太冲、光明为主穴针刺治疗)和对照组(30例,局部滴新V乐敦眼药水),分别观察眼部症状、全身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变及疗效并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减少,改善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结论原络通经开窍针刺法治疗视疲劳综合症为优效、安全、快捷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慧;周丽;俞兴源;刘爱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通常以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为特征,多与肺部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生态改变、工作压力、生活紧张等原因,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及患者对西药毒副作用的恐惧,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用中医针灸的方法治疗本病.笔者多年来对本病病因病机进行研究,临床运用三散方针灸治疗COPD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汇报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万文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个较新的理论,虽起始于先秦,成形于清初,但成为系统理论始成于上世纪90年代[1].中医生理学中,讲脏腑辨证、经脉辨证较多,而较少涉及络脉辨证.络脉为经脉的补充,网络在组织器官上,有温煦濡养的功能,同时可将代谢废物排除.络脉具有功能和结构密不可分的特征.络分大络、支络、细络、孙络、毛络等,无论大小,腔内充血.络脉病变,在不同的脏腑经络器官,其表现不一[2].如在脑可表现为毒损脑络的中风,在心可表现为心络瘀阻的冠心病,在肺可表现为痰瘀互结、闭郁肺络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肾可表现为湿毒蕴络的肾炎等等.皮肤病出现在人体肌表,与络脉关系密切,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络病在各科表现各异,在皮肤疾患方面有其自身特点[3].
作者:张丰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笔者于1999~2001年期间,共治疗10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其中,男8例,女92例;年龄大71岁,小24岁,多为30~60岁,共61例;病程短2d,长30年.
作者:桑海一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