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鳌;李琦;曹春婕;董洪瑜;李杰;张秋奂;王京源;华海琴;王志群
目的 研究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患儿静息态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6例临床确诊为GD的患儿和16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儿童.所有受试者均采集3D-T1结构数据及静息态脑功能数据,利用图论分析脑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双样本t检查,发生显著变化的拓扑属性与临床参数(年龄、发病年龄、病程、治疗时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GD患儿组的全局拓扑属性没有显著性变化;右侧额中回节点度显著性降低,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眶额回、左侧顶上回/顶下回/楔前叶/角回节点效率显著性降低,这些脑区均位于执行控制网络;丢失2个核心节点,即楔前叶、左侧丘脑,新出现3个核心节点,即右侧角回/枕中回、右侧丘脑/尾状核/壳、右顶下小叶.这些脑区的拓扑属性与临床参数间未发现显著性相关.结论 GD患儿全局拓扑属性保持稳定,执行控制网络的部分脑区节点功能下降,部分核心节点发生自适应性再分布,该研究可为GD患儿脑功能损伤提供神经影像学证据.
作者:张苗;汪胜佩;胡迪;康惠颖;何晖光;彭芸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 2)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①利用ACE2过表达DNA载体转染人肝细胞株HepG2细胞;②MTT [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bromide]法检测过表达ACE2基因的HepG2细胞在棕榈酸(palmitate,PA)处理下的细胞活力;③原位DNA末端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TUNEL)检测同周龄雄性C57BL/6和ACE2基因敲除(ACE2-/y)小鼠肝细胞凋亡情况;④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⑤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anti-apoptotic protein B cell lymphoma-2,Bcl-2)、促凋亡基因(Bc1-2associated X protein,Bax)、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H2-terminal kinase,JNK)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以不同浓度PA处理HepG2细胞24h后表现为细胞活力的降低,而过表达ACE2基因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组(PA浓度为0.4、0.8、1.0 mmol/L时,P<0.05);②同周龄雄性ACE2-/y小鼠肝脏细胞TUNEL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C57BL/6小鼠;③ACE2过表达显著降低了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CHOP,磷酸化JNK的表达,而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升高.与此同时,ACE2过表达也明显降低了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相关细胞凋亡通路基因的表达.结论 ACE2减少了肝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ACE2对肝脏内质网应激的保护作用有关.
作者:宋丽妮;曹曦;刘薇;杨金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重叠综合征是否与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发病率相关.方法 回顾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睡眠监测的1 939名患者.重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且夜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5/h.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E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矫正年龄、体质量指数、AHI、睡眠平均氧饱和度(meanSaO2)、高血压、糖尿病后,重叠综合征患者比非重叠综合征患者发生PE的概率高(OR 3.78,95%CI 1.28 ~9.82,P=0.018).亚组分析显示,在男性患者中,重叠综合征与PE的发病高度相关(OR 5.16,95%CI1.21~36.01,P=0.025).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中,meanSaO2低于总体人群中位数(93%)与PE发病概率增加相关(OR 2.82,95%CI1.27 ~6.61,P=0.011).结论 重叠综合征与PE发病存在相关性,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关注治疗重叠综合征是否降低栓塞性疾病的风险.
作者:谢江;李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凉血解毒汤与凉血汤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的影响,并探讨配伍解毒药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55只,背部剃毛,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凉血汤组、凉血解毒汤组和甲氨蝶呤组,采用5%(质量分数)咪喹莫特乳膏背部涂抹诱导皮肤银屑病样模型.观察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并评分,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表皮层厚度;采用皮肤水分油分测试笔检测小鼠背部皮肤水分和油分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小鼠皮损中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皮损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23及IL-1β 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凉血解毒汤和凉血汤组小鼠皮损PASI评分及表皮厚度均明显降低、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下降、CD3阳性T细胞表达个数减少、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相对下降(P<0.05);此外凉血解毒汤还可使小鼠皮损中水分(16.980±2.739)、油分(7.750±1.209)含量有效升高(P<0.05),IL-17、IL-2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对皮损PASI评分及表皮厚度、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5.66 ±0.057)和CD3阳性T细胞表达个数(10.670±0.193)的影响也更为显著(P<0.01).结论 凉血解毒汤与凉血汤均可抑制IL-1β mRNA的表达,减少炎性浸润,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炎性反应皮损;而配伍解毒药的凉血解毒汤,则可进一步通过抑制IL-23、IL-17的表达,提升其在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及皮损组织形态变化、减缓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减少角化不全细胞及降低炎性反应浸润程度等方面的干预作用,从而缓解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损改变,提示解毒中药对炎性反应及相关因子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治疗银屑病的潜在机制之一.
作者:翟春艳;底婷婷;赵京霞;王燕;解欣然;李雪;蒙玉娇;李宁飞;刘正荣;张璐;张蕾;王宁;李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衰老心肌中热休克因子(heat shock factor 1-HSF1)的表达与线粒体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4月龄、24月龄的C57 BL/6小鼠作为年轻鼠和衰老鼠,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中线粒体形态学的改变.用ATP检测试剂盒检测衰老心肌及H9C2心肌细胞中ATP的含量,利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试剂盒分析衰老心肌及H9C2心肌细胞中ROS的变化,采用JC-1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膜电位的改变,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脏组织及心肌细胞中HSF1的表达.结果 与年轻小鼠相比,衰老小鼠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的形态异常;衰老小鼠心肌组织中ATP含量下降(1.253±0.059 vs0.479±0.122,P=0.012),ROS的含量上升(10.853±0.096 vs1.550±0.233,P=0.025);衰老小鼠心肌组织中HSF1的表达增高(0.980±0.112 vs 1.979±0.175,P=0.013);衰老心肌中HSF1的表达与ATP的浓度呈负相关(r=-0.977,P=0.005),与ROS的含量呈正相关(r =0.934,P=0.020);过氧化氢(H2O2)刺激后H9C2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ATP含量下降,ROS的含量上升,HSF1表达升高(P<0.05).结论 衰老的心肌中损伤的线粒体功能与HSF1的表达呈负相关.
作者:吴林果;刘丹;武烨;马新亮;刘慧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具有长期运动行为学改变的灵长类动物模型,用于研究神经保护性药物的研究.利用不同运动变化评估方法探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的食蟹猴偏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运动行为学的长期动态变化.方法 5只(6~7岁)健康雄性食蟹猴分别于左侧颈内动脉注射MPTP建立偏侧PD模型.在MPTP注射前(基线),注射后3、6个月及l、3、6年分别进行临床评分;在MPTP注射前,注射后3、6个月及1年和6年分别进行24 h躯体自发运动总量行为监测.结果 造模后3个月临床评分(14.65 ±8.41)增高到达高峰,造模6个月后临床评分(8.10±2.01)仍较基线高,但与3个月时比较显著降低(P=0.006);之后维持稳定,直至造模6年后临床评分与6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4 h躯体自发运动总量造模后3个月降低明显(16 597.79±12 488.87),造模后6个月有所恢复(29 278.02±12 264.66),但与基线(50 084.20 ±30 170.89)比较仍显著性降低(与3、6个月比,P值分别为0.014,0.016);造模1年和6年后的24 h躯体自发运动总量恢复到基线水平.结论 颈内动脉注射MPTP可以诱导形成稳定具有长期运动症状的偏侧PD模型,尤其是临床评分的改变,直到造模后6年仍存在异常.
作者:罗斌斌;胡亚松;岳峰;陈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连续闪烁抑制实验范式,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关系.方法 对28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10th Revision,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测查,并对患者的自知力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目前症状认识得分、过去症状认识得分、目前症状归因得分和过去症状归因得分与自我面孔的反应时间比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9、0.473、0.393、0.381,P均<0.05).结论 自知力越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意识状态下能更快的识别自己的面孔.
作者:徐园园;周菘;朱虹;耿海燕;贾竑晓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应用低频振荡幅度(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观察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方法 选取50例M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5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所有被试均进行fMRI检查,采取ALFF后处理方法,比较MCI与正常对照组静息态脑功能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CI组患者双侧海马旁回、双侧尾状核、左侧壳核和左侧岛叶ALFF减弱.未检测出ALFF增强的区域.结论 MCI患者静息态fMRI显示海马旁回等脑区活动强度减弱.
作者:樊响;杨延辉;贾秀琴;卢洁;李坤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1 眼科门诊的超萌大叔作为一名眼外伤与小儿眼底科主任,卢海教授每日承担着繁重的临床与教学任务.“孩子是上帝带给人间好的礼物”,所以卢海教授很少因为畏难而拒绝患者与家属,而是鼓励家长一起积极治疗.每次出门诊时,他都会准备一些玩具,常常在与孩童玩耍的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复杂的眼科检查.每当门诊助手在问诊,因那些不听话的孩子而挠头,卢海教授总会指导道:“在与患儿交谈时,应以两种口吻讲话:一种是父母的口吻,这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另外一种是小朋友的口吻,这样更有亲和力.小儿眼底疾病需要一个长期随访的过程,因此每一次的就诊经历都应该是一次美好的回忆,不能让它在患儿心里留有阴影.”
作者:李松峰;李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齐拉西酮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54名受试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齐拉西酮或氟哌啶醇单药治疗.分别在基线、第8周、第12周和第16周进行症状、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及认知功能测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齐拉西酮组患者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实验的错误数上第12周、第16周的表现较基线明显减少(P<0.05);持续错误数的表现在第16周较基线明显减少(P<0.05),持续性操作实验(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的反应时间和数字广度的得分上齐拉西酮组第12周、第16周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氟哌啶醇组均无显著变化(P>0.05).齐拉西酮组与氟哌啶醇组各时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量表分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7.10,P=0.000),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齐拉西酮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氟哌啶醇组(F=24.01,P=0.000),并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39,P=0.000),而氟哌啶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注意力、工作记忆、执行功能和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氟哌啶醇组未见改善作用,两者对患者精神症状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朱虹;职利花;贾竑晓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管内皮功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的关系.方法 入选111例未经治疗的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受试者均采用Endo-PAT2000无创内皮功能检测仪检测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e hyperemia index,RHI),并根据RHI的数值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RHI正常组(RHI> 1.67) 63例和RHI异常组(RHI≤1.67)48例.并检测外周血常规、血生化,测量收缩压及舒张压,计算NLR及脉压(pulse pressure,PP).结果 RHI异常组收缩压、脉压、中性粒细胞计数、RDW及NLR值明显高于RHI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RDW与收缩压(r=0.254,P=0.007)、脉压(r=0.366,P<0.01)呈正相关;NLR与收缩压(r=0.325,P<0.01)及脉压(r=0.235,P=0.013)呈正相关;RHI与收缩压(r=-0.300,P=0.001)及脉压(r=-0.311,P=0.001)呈负相关;NLR与RHI呈负相关(r=-0.358,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与NLR及RDW呈正相关,收缩压越高,RDW及NLR越高,RDW、NLR可能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周亚群;丁存涛;孙希鹏;李静;华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分析钛涂层补片与普通聚丙烯平片在经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6年1月至6月间共48例行腹腔镜经腹疝修补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中的Randbetween函数产生随机编号随机将其中24例患者应用钛涂层补片作为观察组,24例应用普通聚丙烯平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复工时间、术后合并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工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血清肿发生率和异物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病例均无术后复发、感染、慢性疼痛.观察组发生血清肿1例、异物感6例,对照组发生血清肿5例、异物感8例,观察组住院花费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应用钛涂层补片可减低术后血清肿和异物感的发生率,不会增加复发率,但住院花费可能相对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硕;刘雨辰;王明刚;申英末;朱熠林;曹金鑫;邹振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膳食油脂棕榈液油(palm oil,PO)、可可脂(cocoa butter,CO)、大豆油(soybean oil,SO)对人血清补体成分C3、C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活性调节蛋白(secreted regulatory proteins,RANTES)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健康青年大学生作为受试者,按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棕榈液油组、可可脂组、大豆油组,每组31名,共93名,分别摄入受试油脂12周,分别在实验开始的第0周和实验结束的第12周检测受试者血清补体成分C3、C4、细胞炎性反应相关因子包括TNF-α、IL-10、趋化因子及RANTES水平.结果 各组受试者实验前后比较,受试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棕榈液油组和大豆油组受试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性降低(P<0.05);大豆油组受试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3组实验前后受试者血清RANTE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3组油脂血清补体成分、细胞炎性反应因子和活性调节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棕榈液油、可可脂和大豆油这3种膳食油脂均可能降低人体炎性反应状态,尤其是大豆油的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王翼飞;麻微微;张淑华;何电;余焕玲;肖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ogen receptor,PR)、Ki-67和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在乳腺癌组织、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别评估PGRMC1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他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间乳腺癌组织标本6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标本30例和正常乳腺组织标本30例(来自经乳腺麦默通微创旋切良性肿瘤周围1cm左右的正常组织,病理证实乳腺组织无异常者).所有组织来源者在术前经空心针活检或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PGRMC1、ER、PR、Ki-67和Her-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GRMC1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他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PGRMC1表达率:乳腺癌组(68.3%)>乳腺良性肿瘤组(26.7%)>正常对照组(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R表达率:乳腺癌组(58.3%)>乳腺良性肿瘤组(43.3%)>正常对照组(2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表达率:乳腺癌组(66.7%)>乳腺良性肿瘤组(36.7%)>正常对照组(1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组PGRMC1的表达与ER表达呈正相关(OR=3.593,95% CI:1.131~11.418),与PR、Ki-67和Her-2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乳腺癌组PGRMC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乳腺癌组织中PGRMC1的表达与ER表达呈正相关,与PR、Ki-67和Her-2表达无相关性.
作者:王利娟;阮祥燕;赵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为老年ITP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入院的原发ITP患者,其中发病年龄≥60岁定义为老年ITP,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总结其临床特点,对于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7例成人ITP患者中,年龄≥60岁的老年ITP有4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8.17±6.47)岁,男∶女性别比为1∶1,其中新诊断的ITP 30例(62.5%),持续性ITP 6例(12.5%),慢性ITP 12例(25%).分别给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静注丙种球蛋白、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治疗有效患者40例,有效率为83%;中位随访时间9.5个月(0.5 ~40.0个月),复发患者12例,复发率为30%,中位复发时间1.0个月(0.5~14.0个月).老年ITP患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率(54.2%)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23.3%)(P<0.05),出血评分≥2分者比例占77.1%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出血评分≥2分者占49.6%)(P<0.05).预后方面显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比例减低为影响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ITP患者出血评分更高,且更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应早期积极预防脑出血、重要脏器出血等合并症的发生.老年ITP更易合并ANA抗体阳性,提示应注意排查继发结缔组织病及其他潜在恶性疾病可能.NK细胞比例减低为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玙;王梅芳;程芳芳;申星;赵丽东;杨林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依据TESS评分,将住院治疗过程中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较重的11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应用等效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轻的114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不同体质总体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8,P<0.05);血瘀质、气郁质在研究组中的分布比率明显多于对照组(x2=4.56、4.24,P<0.05);血瘀质、气郁质与TESS总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25、0.29,P<0.01);血瘀质与TESS心血管系统分量表得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31,P<0.01);气郁质与TESS自主神经系统分量表得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 =0.214,P<0.05).结论 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血瘀质、气郁质两种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血瘀质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气郁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自主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作者:于迎;庄红艳;尹冬青;杜渐;杨静;贾竑晓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稳压反射,是机体维持动脉血压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1].该反射的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神经末梢,主要作用是通过感受血管内压力变化对血管壁的牵张刺激并将其转变为可向中枢传递的电信号,即机电换能作用.然而,由于其结构细微、分散,研究比较困难.目前压力感受器的机电换能过程的各个环节均不清楚.控制颈动脉窦窦内压并记录窦神经的压力依赖性放电是研究压力感受器机电换能机制的经典实验技术,精确控制窦内压力是其中的关键环节[2].本课题组早期利用电气比例调节阀建立了控制颈动脉窦压力的自动化装置,该装置需利用pclamp软件编辑刺激命令作用于电气比例调节阀以控制高压气源的压力输出,推动灌流液以实现窦内压力控制[2-3].然而使用pclamp软件编辑刺激命令存在方法复杂、易出错等缺点.目前许多实验操作系统都能完成多种形式的刺激输出,例如Powerlab labchart 5软件(澳大利亚,AD Instruments公司)可输出正弦式、台阶式、斜坡式等多种刺激,均适合动脉压力感受器功能研究.为此,本课题组利用Powerlab labchart 5开发了调节电气比例调节阀的方法,构建了一套简便、可靠的窦内压力控制系统.
作者:刘萍;张思韬;黄海霞;王伟;赵海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本文概述了目前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期模型的研究进展.临床分期模型关注疾病的病程和进展,为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提供了创新的评估工具.回顾了各研究团队与临床实践指南对疾病各阶段的描述,以及各阶段的临床病程、主要特征、以及适应治疗方案.旨在提高各阶段的有效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法,从而阻止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或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徐园园;贾竑晓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106例老年人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0年间(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治为慢性胰腺炎的106例老年患者,与同期132例非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对比,比较其病因构成、性别构成、临床表现、合并症以及影像学诊断的差异.结果 106例慢性胰腺炎老年人中,男性∶女性=1.72∶1,平均年龄(65.3±4.7)岁.老年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分析中,胆道系统疾病占47.28%,其次为乙醇中毒21.70%,这与非老年人慢性胰腺炎以乙醇中毒为首要病因不同.老年人慢性胰腺炎虽仍以腹痛(64.15%)和腹胀(33.96%)为主要临床表现,但腹胀发生率与非老年慢性胰腺炎相比显著提高.老年慢性胰腺炎与非老年慢性胰腺炎的合并症相似.老年组的影像检测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und,EUS)、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B超,不同影像检测方法在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相同影像方法对两组的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人慢性胰腺炎相较于非老年慢性胰腺炎具有一定的特点,其病因中以胆系疾病居首位,腹胀的发生率增加,其诊断应根据老年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安全的、诊断率高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池添雨;张玫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常规磁共振扫描(T1WI、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32例患者扫描的磁共振图像,包括病变位置、DWI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变强化形态及特点、动态增强曲线类型,计算信号增强比率(signal enhancement ratio,SE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ER值的鉴别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病变主要发生在外上象限,共16例(50%),其次发生在内上象限,共7例(21.9%),乳头后方5例(15.6%),内下及外下象限3例(9.4%),不同区域多发1例(3.1%).23例DWI信号升高,不均匀或环样升高7例,轻度升高2例.ADC值平均(0.910±0.231)×10-3mm2/s,与患者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显著减低(P <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the curve,AUC)为0.92,佳诊断界值1.178×10-3mm2/s,灵敏度81.3%,特异度90.6%.30例为肿块或结节样强化,可见分叶或毛刺征,2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向心性强化或多发小环状强化30例,中心强化1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曲线表现为流出型26例,平台型5例,渐进型1例.ROC曲线分析显示SER值的AUC为0.912,佳诊断界值0.857,灵敏度96.8%,特异度83.9%.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灶多发生在两上象限,以结节或肿块型为主,多见分叶及毛刺,DWI信号不同程度增高,ADC值减低,病灶早期强化明显,强化以边缘或多发小环形强化为主要特点.增强曲线以流出型多见,SER值显著增高,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彭楠;刘慧敏;王伟新;刘明;王志群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