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华盖散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树强

关键词:咳嗽变异型哮喘, 华盖散, 对照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华盖散联合西药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服用班布特罗、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组加服中药汤剂华盖散,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临床控制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华盖散联合西药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疗效优于纯西药治疗.
当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近红外光谱检测宫内窘迫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的研究

    目的 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宫内窘迫新生儿脑组织氧合评价及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评判的价值,为临床评价脑损伤提供客观、量化依据.方法 对46例宫内窘迫新生儿,根据出生后是否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分为HIE组及无HIE组,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其脑组织氧饱和度(rSO2),并与对照组比较.ROC曲线分析rSO2,评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结果 HIE组患儿产程中胎头剥露时及出生后5min两个时间点rSO2(38%±5%,53%±5%)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46%±4%;60%±4%)及宫内窘迫无合并HIE组(44%±3%,57%±4%)新生儿(P<0.01).分别以胎头剥露时脑rSO2<40%、出生后5min脑rSO2<53%为界点,评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6%、88%及67%、86%.结论 近红外光谱测定脑组织rSO2能客观评价宫内窘迫新生儿脑氧合状态,尚可提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存在.

    作者:叶贞志;谢小强;杨晓光;苏国云;郭亮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浅谈临床护理中人文素质及培养

    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人文科学.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一门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科学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者:宋亚男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急性二硫化碳、硫化氢等混合气体急性中毒21例患者的抢救及护理

    二硫化碳、硫化氢主要影响神经和血管,短期大量吸入易引起急性中毒.我院于2006年4月11日13:00时收治了21例急性二硫化碳、硫化氢中毒的患者,经过积极抢救和精心护理,54d均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玉杰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子宫内膜息肉的宫腔镜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与B超相比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准确性及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04年10月~2008年12月因异常子宫出血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427例,其中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87例与B超诊断30例相比进行分析.全部子宫内膜息内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并对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结果 与病理组织学结果作对照,病理报告子宫内膜息肉78例,宫腔镜诊断符合率为89,66%,B超诊断符合率为38.46%.87例中,单纯息肉切除34例,患肉切除同时内膜电切22例,息肉切除同时诊刮31例.结论 宫腔镜检查能够在直视下评价子宫内膜,准确、直观,是确诊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较大的、有症状的患肉应手术治疗,行宫腔镜下息内切除术(TCRP);无生育要求合并高危因素者,行宫腔镜下息肉切除+内膜切除术(TCRP+TCRE),降低术后异常子宫出血、排除内膜其他病变可行宫腔镜下息肉切除+诊刮术(TCRP+D&c).

    作者:武力军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体会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急救与护理.方法 对3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急救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388例患者中,25例患者死亡,13例残废,350例临床治愈出院.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准确的观察,正确的救治和护理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白素琼;帖敏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改良B-Lynch缝合术在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子宫缝合术在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处理中的应用.方法 对经一般处理未能止血的10例患者采用改良B-Lynch缝合术.结果 10例产妇出血均停止.结论 B-Lynch缝线术操作与其他保守性手术相比更简单,而且安全易行,无需特殊器械和手术技巧,成功率高,止血迅速可靠,未发现术后并发症.

    作者:王彦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背景音乐在膀胱镜检查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膀胱镜检查操作中,使用背景音乐的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将77例接受门诊膀胱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试验组在检查过程中播放背景音乐,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镜检查.应用x2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自我疼痛感受、疼痛反应、检查配合情况、血压、心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疼痛感受低、疼痛反应较少,检查配合度高,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血压及心率波动小,两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膀胱镜检查过程中播放背景音乐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血压与心率波动,保证检查顺利完成.

    作者:许亚红;韩景璐;马丽梅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患者与医护人员对医疗环节质量的认知差异分析

    目的 探讨患者与医护人员对医疗环节质量的认知差异并进行分析.方法 笔者利用市场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四家具有代表性的医院(三甲.三乙、二甲、民营),每家医院随机调查患者50名,医护人员50名,总共各400名,包括等待时问、医生看病时间、流程、手术、费用等.结果 患者和医护人员在手术顺利、诊疗及时、辅检合理等8个方面具有共识,重要性打分均值非常接近,统计学上无差异,但在医生看病时间长短、费用高低的重要性打分上有明显差异.结论 因为各自利益点不同,患者比较看重医生看病时间长短、费用高低而医护人员普遍不关心患者费用高低.

    作者:曾赴云;周红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护理老人需要多多沟通

    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方法,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如何与病人沟通,关键是能抓住与病人沟通契机,所谓契机指的是事物转化的关键,是一个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护士应以审慎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情操感染病人,使沟通逐渐上升到高层次.

    作者:宋晓荣;刘菊秋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我院部分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外科部分科室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病历70份,统计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其合理性.结果 70份手术病历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达100%,平均用药时间1类切口5.6d,Ⅱ类切口7.2d,Ⅲ类切口7.5d.术前应用≤2h者2例(占2.86%),术前未用术中用者21例(占30%);术后应用≤24h者为1例,24~48h者为2例,均为Ⅰ类切口,占4.28%,绝大部分(46例占65.71%)术后给药时间达4~7d.单一用药者19例(占27.14%),2联用药者50例(占71.43%).结论 我院部分科室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重视.

    作者:易培训;王萍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缬沙坦在高血压病人防治心衰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缬沙坦在防治高血压病人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心力衰竭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成拉西地平组、贝拉普利组和缬沙坦组,每组各40例.各组病人在常规接受洋地黄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的基础上每天分别口服一次拉西地平4~8mg、贝拉普利10~20mg、缬沙坦80~160mg,共治疗10个月.治疗前后测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结果 治疗10个月后三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但彼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DD有不同程度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SV增加显著(P<0.05).三组间血压,LVEDD、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作用方面:拉西地平组出现个别病人有心衰加重和下肢、足踝部水肿表现、贝那普利组出现干咳,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缬沙坦组个别病人出现一过性皮疹,但总体副作用明显少于贝那普利组和拉西地平组.结论 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较好的效果,病人依从性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许尚峥;胡伟;周康永;左显明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预见性护理

    目的 通过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探讨如何通过预见性护理帮助老年患者平安渡过手术期,促进康复.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找出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结果 对老年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后患者肠功能的恢复提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减少.结论 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预见性护理,保证了手术患者的安全,促进了患者肠功能的恢复,降低了手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日数.

    作者:陆海蓉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出生缺陷相关因素分析

    出生缺陷是指出生时就有各种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1].严重的出生缺陷可以导致围生儿,婴幼儿死亡或造成终身残疾,严重影响生命和生活质量,造成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寻找相关因素,探索有效模式是我们保健系统哌待解决刻不容缓的攻关课题.我院对2006~2008年对18949例围生儿进行监测对3年出生缺陷儿发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出生缺陷高危因素,为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以便找出干预措施,减少缺陷儿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作者:于春泓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方法[1],具有近期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决的优点.但是介入治疗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并发症.

    作者:林真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在皮肤恶性黑素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皮肤恶性黑素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6例皮肤恶性黑素细胞瘤、30例色素痣组织中MMP-9mRNA的表达.结果 19例皮肤恶性黑素细胞瘤组织中均有MMP-9mRNA的表达(74.1%),5例色素痣组织中可见MMP-9mRNA的表达(15.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皮肤黑色素瘤组MMP-9mRNA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皮肤黑素瘤组(P<0.05).结论 MMP-9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细胞瘤表达增高.表明其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有望作为治疗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靶点.

    作者:李青;赵建斌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救治难点与护理对策

    针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救治的难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007年3月~2008年6月我院共收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口服)病人37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4例,年龄15~86岁;伴呕吐9例,出现反跳18例,抢救成功率94.5%.

    作者:王炳琴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包括:夜间疼痛性痉挛,神经性水肿,皮肤慢性溃疡,下肢肌肉萎缩,皮温减低,足背动脉搏动微弱等,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006年8月~2008年10月我科对11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丁晓前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卡介苗接种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防范

    文章从疫苗的储运、实施接种前后和接种过程中等环节进行卡介苗接种潜在危险因素分析,提出加强疫苗储运、管理,严格掌握技术操作规程,不断技术创新,把健康教育工作彻始终,降低风险,安全接种.

    作者:徐清华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浅议医院病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院病历是医院医疗活动的重要原始记录,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所以,医院病历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医学发展水平和提升疾病诊治质量的核心.本文将就当前医院病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作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经颈外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 探讨经颈外深静脉置管术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30例肿瘤化疗患者采用经颈外静脉置管方法,其中24例经右侧颈外静脉置管,经左侧颈外静脉置管5例,失败1例.结果 成功29例,成功率达96.67%,术中、术后均无出血、气胸、气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本法成功率高,操作安全、简单,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仕兰;陈正涛;潘琳;徐晔 刊期: 2009年第36期

当代医学杂志

当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