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的相关问题探究

何翠瑛;苏贞栋;陈燕红

关键词:结直肠癌, 肝转移, 新辅助化疗, 相关问题
摘要: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高发病率的一种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每年约有130万的新发病例,69万死亡病例,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第3位,是世界男性第3位,女性第2位高发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已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病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第5位.近年来因为饮食习惯的改变、老年人口的增加致使结直肠癌的患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结直肠癌已经成为我国多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临床研究发现,肝脏又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常见位置.结直肠癌肝转移是临床上治疗的重点及难点,为了更好的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现就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新辅助化疗的功能及临床应用、新辅助化疗相关的肝损伤及对手术的影响以及新辅助化疗周期数和药物选择)进行研究分析.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莫沙必利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该研究方便选取该院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7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据应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胃排空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7.14%),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胃排空率(75.57±19.58)明显高于对照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胃排空率(59.38±18.6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与对照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较显著,且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胃排空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再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作者:安硕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盐酸苯海索联合吡贝地尔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对帕金森病患者行盐酸苯海索+呲贝地尔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96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各48例.联合组行盐酸苯海索+呲贝地尔联合治疗,单一组行单一的呲贝地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帕金森综合评定量表评分(UPDRS)、帕金森症状评分(Webster)以及生活质量评分(SCL-90).结果 联合组治疗有效率45例(93.75%)显著高于单一组37例(77.08%),联合组发生不良反应几率2例(4.17%)显著低于单一组8例(16.67%),两组治疗前的UPDRS评分以及Webster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UPDRS评分(6.81±1.23)分、Webster评分(11.24±2.85)分以及SCL-90评分均优于单一组(13.05±1.42)分、(15.14±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帕金森病患者行盐酸苯海索+呲贝地尔联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作者:张金枝;刘真真;林燕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加味补阳还五汤防治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防治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内科治疗的8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同期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7.5%,观察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9.65±1.26)分、ADL评分(88.67±12.43)分、FMA评分(31.49±2.9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NIHSS(14.97±2.74)分、ADL(72.35±11.66)分、FMA(26.32±3.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补阳还五汤防治脑卒中后遗症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促进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提高,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崔文浩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运动手环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的影响

    目的 研究运动手环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100例2015年5月—2016年5月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由医护人员指导其进行日常运动干预,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发放运动手环,采用运动手环记录干预.记录所有患者在入组时、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监测FBG、TC、TG、HDL-C、LDL-C、HbA1c等代谢指标、日均运动步数以及低、中、高等不同强度的运动时间,比较观察患者运动行为的变化.结果 ①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除TC外,试验组FBG、TG、HDL-C、LDL-C、HbA1c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对照组患者有一定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期组间比较,6个月时,除TC外,试验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日均运动步数为(4298±628)步,显著高于对照组(2904±525)步,总运动时间为(76.4±6.8)h,显著长于对照组(45.9±7.5)h,不同强度的运动时间也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手环干预可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依从性,提高其运动强度,对病情有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创;黄梅;汪璐璐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选取2013年3月—2016年9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5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7)和对照组(n=29),对照组常规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类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疗程为6个月.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7%(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值(59.3±5.8)、LVEF值(42.3±4.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农大雄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对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研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对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此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该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疾病者中,方便抽取90例患者纳入到讨论中,90例患者按入院单双顺序分45例对照组(思密达药物治疗)和45例研究组(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药物治疗),对比讨论两组患儿临床治疗状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疗效88.89%比对照组73.33%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儿肺炎治疗时间、腹泻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研究组(4.2±1.7)d、(2.2±1.1)d、(4.5±2.0)d比对照组(6.9±2.2)d、(4.5±1.5)d、(7.2±2.3)d短,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疾病可考虑给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药物进行治疗,疗效突出,患儿肠黏膜屏障得到修复,其腹泻症状得到快速缓解,肺炎疗程得到缩短,临床可大力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杜长波;裴玉梅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探讨

    目的 剖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9月—2016年7月期间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随机抽取500份医嘱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此类药物的使用频度、不良反应等.结果 ①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28.23%,高于第二代的9.76%,高于第一代的8.56%,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选取其中常用的3种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头孢曲松、头孢地嗪钠、头孢噻肟钠,三种药物成人用药多选择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等方式用药,药理作用有所不同.③31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涉及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不良反应.其中发生率高的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占全部不良反应的77.42%.过敏反应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类型发生率(P<0.05).结论 该院使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比较合理,因此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药理,才能更好的确保临床上的合理用药.

    作者:全雪靖;和红锦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人文护理和体位改变联合对疤痕子宫阴道分娩的影响

    目的 探究人文护理和体位改变联合对疤痕子宫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2例疤痕子宫孕妇出现胎位异常后成功阴道试产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分成对照组(51例)与研究组(51例),其中对照组行体位改变护理,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人文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分娩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精神病性(15.39±3.28)分、抑郁(26.41±5.22)分、偏执(14.26±2.09)分、焦虑(20.18±3.21)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新生儿Apgar评分(9.41±0.59)分、产程出血量(120.03±29.97)mL及产程时间(8.44±2.76)h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1.55±2.3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疤痕子宫阴道分娩采取人文护理与体位改变干预,有助于产妇心理状态改善,分娩结局优化,具推广价值.

    作者:薛志萍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围术期临床护理干预在微创乳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在微创乳腺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5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89例行乳腺微创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就诊时间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5例,对照组44例,两组乳腺患者均在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下进行微创手术,并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种情况下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手术中出血量,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3.45±1.40)mL与手术时间(23.24±4.12)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0.76±4.73)mL、(41.35±3.99)min,研究组患者的愈合时间(3.41±1.19)d少于对照组(6.61±3.74)d,研究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乳腺微创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在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情况,值得应用.

    作者:辛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该院肿瘤患者质子泵抑制剂用药分析及合理使用

    目的 探讨该院肿瘤患者质子泵抑制剂的用药及合理使用.方法 整群选取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143例用药质子泵抑制剂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奥美拉唑组(72例)、泮托拉唑组(51例)、洛赛克组(16例)、其他药物组(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用药种类、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及给药间隔,观察患者质子泵抑制剂用药有无指征及选药、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是否合理.结果 143例患者中,用药奥美拉唑72例(50.35%),用药泮托拉唑51(35.66%),用药洛赛克16例(11.19%),用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等4例(2.80%),奥美拉唑使用构成比高,泮托拉唑次之,患者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143例患者质子泵抑制剂用药指征、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给要间隔均合理,合理性100.00%,142例肿瘤患者用药疗程合理,合理性99.30%.结论 该院肿瘤患者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基本合理,但仍有不足,临床用药应继续遵照质子泵抑制剂使用规范并严把用药指征,防止用药过度.

    作者:赵雅玮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后血清TPOAb及TGAb水平与肿瘤转移情况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后血清TPOAb及TGAb水平与术后肿瘤转移情况的关系.方法 方便选取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3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行甲状腺全切术后1个月以上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76例,进行血清TPOAb及TGAb水平与术后肿瘤转移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发生肿瘤转移的患者血清TPOAb阳性率为33.33%,而未转移的患者阳性率为29.73%;发生肿瘤转移的患者血清TGAb的阳性率为87.50%,显著高于未转移患者(5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OAb阳性且TGAb阳性的患者中有55.00%发生了肿瘤转移,TPOAb阴性且TGAb阴性的患者中则只有16.67%发生了肿瘤转移,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OAb和TGAb联合作为转移诊断标志物时,AUC为0.688.结论 血清TPOAb和TGAb可作为判断甲状腺癌术后转移情况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值得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刘健翔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价值评析

    目的 评估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2月—2016年11月该院10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分析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与实验组50例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治疗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性激素指标、临床指标、痛经积分.结果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性激素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较96.00%高于对照组(P<0.05),痛经积分(6.35±1.42)分少于对照组(P<0.05),血清CA125(24.3±5.2)kU/L、月经量PBAC评分(45.21±17.46)分、子宫体积(95.36+17.64)cm3等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积分低,临床指标能够显著改善,效果确切.

    作者:宗威威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急救护理干预研究

    目的 研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急救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将80例患儿分成两组,其中40例患儿应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外40例患者应用急救护理干预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有效率、治疗依从性、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治疗依从性100.0%,对照组治疗依从性85.0%,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比对照组高,观察组发热消失时间(2.6±0.2)d,头痛消失时间(3.3±0.5)d,恶心、肢体抖动消失时间(4.5±0.4)d;对照组发热消失时间(3.4±0.6)d,头痛消失时间(4.1±0.6)d,恶心、肢体抖动消失时间(5.3±0.9)d;观察组发热、头痛、恶心及肢本抖动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8.6±1.2)d,对照组住院时间(12.0±1.6)d,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3.5±0.1)d,对照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5.6±1.8)d;观察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97.5%;对照组满意度85.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5%,观察组继发皮肤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治疗效果,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及早康复出院,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新英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急诊ERCP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急诊ERCP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接收9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分别给予急诊ERCP治疗(观察组)与常规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2.03±0.18)d及住院时间(10.33±2.05)d缩短,血淀粉酶(61.23±13.08)U/L、谷丙转氨酶(200.36±56.04)U/L及总胆红素(113.58±12.64)μmol/L均降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ERCP可显著提升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炎性症状,其应用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富华;章杰;朱建臣;龙丹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利奈唑胺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利奈唑胺注射液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山西大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随机分为A(n=53)、B(n=54)两组,分别接受利奈唑胺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A、B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5%和72.2%(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7%和16.67%(P<0.05),A组有效病例退热时间为(1.8±0.3)d,与B组(3.5±0.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0,P<0.05).结论 与盐酸万古霉素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滴注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比较,利奈唑胺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其临床疗效相似,但退热起效时间快,且安全性更高.

    作者:朱秋娟;王丽娜;卫芬;边思成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血浆甲状腺素水平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浆甲状腺素水平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9月一2016年9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8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和80名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集血样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总T3、总T4、游离T3、游离T4;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浆甲状腺素水平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T4水平(103.28±13.67)pmol/L,游离T4水平(11.28±1.37)nmol/L;对照组总T4水平(122.88±11.81)pmol/L,游离T4水平(13.89±1.19)nmol/L;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总T4水平、游离T4水平的降低是发生AD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59,P<0.01;OR=5.159,P<0.01).结论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浆甲状腺素水平呈低水平状态,血浆甲状腺素水平降低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王玉梅;龙文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替硝唑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替硝唑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在牙周病临床治疗中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牙周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有50例.所有牙周袋内或是龈沟内涂上碘甘油,接受双氧水清洗.实验组患者接受替硝唑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甲硝唑药物治疗,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系统的治疗之后两组患者都产生显著的效果,其中实验组患者有效率为96%(43/50);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80%(40/50),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分别为4%和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替硝唑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牙周病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在提升患者药物安全性的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值得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和推广.

    作者:魏亚红;张成文;李宝杰;王凯;裴延琇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囊性肾细胞癌的CT影像

    目的 对囊性肾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在该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35例囊性肾细胞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行CT检查,对其CT检查的过程与结果 进行回顾,总结此疾病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35例患者中,45.7%为透明细胞癌,主要CT表现是低密度、不均匀强化,少数患者可见坏死区、出血性病灶;34.3%为乳头状癌,主要CT表现是低密度、不均匀强化;14.3%为嫌色细胞癌,主要CT表现是低密度、不均匀强化;5.7%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主要CT表现是局部有壁结节出现、强化明显.结论 CT在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囊性肾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够明显,对于此病的具体分型,需依据病理诊断.

    作者:张静;陈新建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B超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B超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该院治疗的13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手术操作确诊,术前使用B超检查,将B超结果 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B超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B超确诊113例,确诊率为86.92%,不符17例,漏诊率为13.08%;其中,实质性脏器损伤99例,确诊89例,确诊率为89.90%;非实质性脏器损伤31例,确诊24例,确诊率为77.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病例中,实质性脏器损伤10例(10.10%),分别为脾脏损伤7例,肝脏损伤2例,胰脏损伤1例;非实质性脏器损伤7例(22.58%),分别为肠穿孔2例,卵巢囊肿破裂4例,肠系膜血管撕裂伤1例.结论 B超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准确性较高,尤其是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非实质性脏器损伤需结合CT检查加以明确.

    作者:吴华雯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麻疹病毒PCR检验的措施和效果探讨

    目的 研究并探讨麻疹病毒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验措施及其检验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本疾控中心接到各辖区内上报的160例疑似麻疹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集咽拭子、血液标本送检,咽拭子采取PCR检验,血液标本采取ELISA法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麻疹病毒的检测结果 .结果160例疑似麻疹病例中,经两种方法检测后排除23例风疹病毒阳性病例,剩余137例病例中,发病后4 d内,PCR检验对麻疹病毒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法检验(80.28%vs 60.56%,P<0.05),而在发病4天后,PCR检验对麻疹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与ELISA法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vs 78.79%,P>0.05).ELISA法检验结果为阴性而PCR检验为阳性的病例中,其检测时间多分布于发病后1~4 d内.结论 在麻疹病毒的病原学检测中,PCR检验可对早期麻疹患者进行诊断,还可对早期ELISA法诊断为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诊断,可有效减少漏诊,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程玲;韦肖云 刊期: 2017年第14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