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米托蒽醌单独及其联合美罗华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探讨

聂艳霞;张志彪;任小晶;刘小洁;段菲菲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 米托蒽醌, 美罗华,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米托蒽醌单独及其联合美罗华治疗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NHL)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0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含米托蒽醌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含米托蒽醌化疗方案联合美罗华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0%较对照组70.0%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RFS)和总生存率(OS)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率16.36%较对照组32.73%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米托蒽醌化疗方案联合美罗华能有效治疗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提高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且未引起其他不良反应症状,耐受性较好,临床综合效果较为显著。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该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出血后24 h内进行手术,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段出血后24 h外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设置为对照组。按照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分为采取微创穿刺引流术的A组和采取小骨窗开颅手术的B组。对比术后GCS昏迷指数。结果观察组的GCS昏迷指数为(14.57±1.3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1.09±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的术后GCS昏迷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的佳手术时机为出血后24 h内,手术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马金福;杨新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该院进行大剂量输血的8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进行大剂量输血的8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输血,观察组行去白细胞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18%,且P<0.05;输血前后,观察组血清CD4+、CD8+、CD4+/CD8+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血清CD4+、CD4+/CD8+明显降低;输血前后,观察组血清IgG、IgA、IgM、IgE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输血后血清IgG、IgA、IgM、IgE降低明显。结论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均能降低输血后的不良反应,但去白细胞输血效果更为显著,有助于患者的脏器功能够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作者:刘名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

    目的:研究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29例(33髋)作为观察组,均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另选取于该院采取常规治疗的29例(33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优良率、Harris评分、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恢复优良率分别为91.2%和78.4%,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分别为(89.0±3.3)分和(70.9±2.6)分,疼痛评分分别为(37.4±2.2)分和(84.1±2.9)分,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17.2%,结果显示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效果显著,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作者:涂兴卫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腺性膀胱炎大鼠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究雌性大鼠腺性膀胱炎模型制备方法。方法选取雌性大鼠50只,其中42只建立腺型膀胱炎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大肠埃希菌灌注组(34只)、生理盐水灌注组(8只),另外8只不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同等条件饲养下,50 d后处死各组大鼠,切取膀胱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3组大鼠在体重变化及死亡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组33例大鼠感染腺性膀胱炎,感染率97.0%,与空白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组大鼠膀胱标本常规病理切片、透射电镜均证实为腺性膀胱炎。结论大鼠膀胱灌注大肠埃希菌可导致腺性膀胱炎,其病理表现与人类腺性膀胱炎具有相似性,可据此制作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

    作者:蔡蔚;谢海平;龙蠡;谢晓;杨华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3年4月—2014年6月间收治并确诊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例。试验组A: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同时口服甲硝唑;试验组B: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对照组C:给予甲硝唑阴道泡腾片。结果观察3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治愈率和复发率,其中,A组、B组、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例(94%)、83例(83%)、85例(85%),治愈率分别为88%、68%、70%,复发率分别为16%、41%、39%,A组与B组比较、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疗效可靠。

    作者:兰丽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个体化疼痛管理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个体化疼痛管理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94例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并住院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体化疼痛管理,包括疼痛评估、情绪调节、分散注意力、药物止痛及疼痛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前1 d、术后1 d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t=2.69,P﹤0.05)。两组患者出院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满意度分别为97.9%(46/47)和93.6%(4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疼痛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围手术期间术前、术后的疼痛程度,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临床护理价值。

    作者:付桂芹;刘红;杜丽;刘玉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两种微创入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两种的不同微创入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诊治的110例(115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58足)患者接受窦跗骨微创入路治疗,研究组55例(57足)患者接受纵行小切口复位微创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40.26±8.5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60.14±8.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纵行与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近期疗效良好。

    作者:周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Caveolin-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基因蛋白Caveolin-1与胃癌侵袭及转移的关系。方法整群选取采用在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手术切除胃组织存档蜡块57例,组织学类型、分级和分期等均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分级系统(2011),临床分期,I期9例,II期15例,III期28例,IV期5例。伴淋巴结转移的39例,无腋窝淋巴转移的18例。应用FCM(流式细胞免疫法)检测Caveolin-1在57例胃癌组织中的相关表达,以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dex, FI)表示结果,取因其它良性胃部病变而手术切除的正常胃组织12例作为对照。结果Caveolin-1基因蛋白在III,IV期胃癌中的FI值0.53±0.27,明显低于I,II期的胃癌FI=0.9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82,P=0.0297<0.05);Caveolin-1基因蛋白在有淋巴转移的胃癌组织中平均FI值为0.51±0.21明显低于无淋巴转移的胃癌FI=0.94±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3,P=0.0294<0.05)。结论胃癌组织中Caveolin-1的低表达可能促进了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提示Caveolin-1可作为胃癌诊断的一个有效指标并有助于胃癌的预后判断。

    作者:唐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静脉使用蔗糖铁联合口服富马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静脉使用蔗糖铁联合口服富马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整群选取于2008年7月—2014年7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口服富马酸亚铁进行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静脉滴注蔗糖铁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44.7%,总有效率为92.1%,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滴注蔗糖铁联合富马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黄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RVVC患者与VVC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VVC(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同RVVC(复发性VVC)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患者12365例,针对所有患者实施阴道分泌物真菌学镜检。在该研究的12365例患者中。患有VVC疾病的患者例数为500例(4.04%);表现出RVVC患者例数为30例(0.24%)。针对VVC患者以及RVVC患者认真实施调查登记以及相关分析。结果针对RVVC患者同VVC患者二者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在选择激素、选择抗生素、选择避孕药、实施替代治疗以及个人卫生习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出现RVVC的情况同患者表现出局部免疫异常具有密切的关系。针对以往用药进行分析发现,RVVC患者同VVC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患有VVC疾病或者表现出RVVC的情况后,针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威胁。患者出现RVVC同患者出现局部免疫异常表现出一定的关联,对此针对RVVC患者,需要合理选择敏感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并且需要实施疗程巩固。

    作者:柯珣瑜;曾晓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研究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纳入该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对入组病例实施增强扫描以及腹部平扫,然后以彩超扫查,以临床病理诊断为参照评估两种方法对于急性肠梗阻的诊断效果。结果与B超检测技术相比,多层螺旋CT对于肠梗阻定性以及绞窄性肠梗阻诊断准确率更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用急性肠梗阻诊断效果满意,诊断符合率更高于常规B超检查,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陈文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微导管成袢技术超选颅内锐角血管或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性

    目的:研究分析微导管成袢技术超选颅内锐角血管或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性。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87例,通过DSA明确诊断颅内伴有动静脉畸形或静脉瘘,均通过微导丝与微导管塑型成袢技术超选治疗。结果18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微导管成袢技术塑型治疗,均成功完成手术操作,其责任动脉保留较为良好。术后即可造影结果中169例患者为稳定,13例为再通,5例为血栓形成。术后7例患者出现轻度血管痉挛,其中2例发生血管事件。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中17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达到5分,余下16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拉斯哥预后评分为3~4分。结论在治疗锐角血管或动脉瘤中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超选介入,手术成功率较高,并且疗效确切,安全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季明;李瑞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颈项部穴位治疗中老年便秘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颈项部穴位治疗中老年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5年6月接诊的单纯性便秘患者4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应用颈项部穴位进行针刺和按摩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背部穴位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均已7 d为1疗程,3个疗程以后观察治疗效果,并进行治疗后,2个月的跟踪随访。结果两组排便缩短时间比较,治疗组达到治愈标准率为84.5%,对照组为72.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排便次数比较,治疗组达到治愈标准率为88.0%,对照组为62.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为8.0%,对照组为58.3%,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三项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颈项部穴位治疗中老年疗效确切可靠。

    作者:李园春;陈洪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急诊昏迷患者病因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及主要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5年9月该院收治的63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昏迷病因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63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主要疾病为脑血管疾病、中毒、糖尿病并发症,分别占46.0%、41.3%、7.9%。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和脑血栓,分别占17.5%和28.6%。中毒主要包括一氧化碳、酒精中毒、农药中毒、镇静药物中毒,分别占4.8%、11.1%、15.9%和9.5%。按患者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其中死亡组7例,存活组56例。发病后入院时间≥1 h与﹤1 h比较,预后明显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昏迷患者预后较轻度昏迷患者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昏迷病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认真分析昏迷患者的病因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迅速、准确无误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治疗,以减少其死亡率,改善预后。

    作者:虞惠群;高海芳;董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七氟醚、丙泊酚及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七氟醚、丙泊酚及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收集2011年3月—2014年2月该院接受二尖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丙泊酚组和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组。对比3组血浆c Tn I、CK-MB水平。结果七氟醚组、丙泊酚组和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组在麻醉诱导前血浆c Tn I、CK-MB水平无差异(P>0.05);主动脉开放后2 h、主动脉开放后4 h、主动脉开放后8 h时,七氟醚组的c Tn I、CK-MB水平明显低于七氟醚组和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组(P<0.05)。结论该次研究认为在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时采用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能够明显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军政;常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膝关节隐性骨折的MRI诊断及意义

    目的:观察研究膝关节隐性骨折的MRI诊断及意义。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4月—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49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纳入该研究,回顾性分析入组病例影像学资料,评估其损伤部位、损伤范围以及损伤程度。结果经MRI扫查发现,49例患者中共计98处隐性骨折病灶,其中一处骨折20例,二处骨折16例,三处骨折10例,四处骨折3例。按照损伤累及范围与损伤程度可将膝关节隐性骨折分为3种类型:隐性皮质下骨折、隐性骨皮质骨折、隐性骨软骨骨折。结论采用MRI扫查膝关节隐性骨折有利于准确诊断骨折类型以及骨折部位,可有效支持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评估,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袁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不同产式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疤痕子宫经产妇再次妊娠进行阴道试产以及采用剖宫产的不同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9月—2015年3月间该院妇产科收治的135例疤痕子宫的再次妊娠产妇,与同期收治的127例初产妇来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根据产妇情况分为疤痕组与初产组,然后统计并对比这两组妊娠产妇的分娩情况。结果采取阴道分娩取得成功的疤痕组产程为(8.87±1.56)h,生产时的出血量为(152.23±20.56)mL,其新生婴儿的Apgar评分为(9.06±0.44)分;与采用阴道分娩取得成功的初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组的产妇进行手术时间、产后的出血量和住院的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疤痕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部分适合采取阴道试产方式有疤痕子宫的经产妇,应以大程度地降低疤痕子宫经产妇的剖宫产率,达到优化妊娠产妇分娩的结局,提高该院妇产科工作的服务质量。

    作者:王长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冠心病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对冠心病并OSAHS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并OSAH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时所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记录并分析数据。结果研究组室性、室上性的心律失常均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LVEDs、LVEDd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4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并OSAHS行无创正压通气具确切疗效,可在改善心功能基础上减少心律失常。

    作者:谭玉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分析螺旋CT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确诊和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准确性。方法整群选择于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院首次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冠脉成像,并在10 d后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以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术为参照,50%狭窄为阳性,评估螺旋CT冠脉造影的准确性。结果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为94.31%,特异度为100%,准确度98.38%,k值为0.9611,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准确度接近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无创的、可靠的冠心病筛查手段。

    作者:吴作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地佐辛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的镇痛效果分析

    目的:探析地佐辛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的镇痛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30例,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前15 min,试验组给予地佐辛肌注,对照组给予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安静平卧位(T1)、体位摆放时(T2)、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T3)的数字镇静评分(NSS)、VAS评分的改变情况。结果在T1、T2上试验组VAS评分差异不显著;对照组T2时VAS评分较T1时高,P﹤0.05;试验组T2时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发生率3.33%,对照组16.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96,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减轻体位摆放时疼痛,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作者:石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