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性降主动脉破裂的腔内修复治疗

史信宝;邵国丰;孙乐波;周青云;石活顺

关键词:外伤性, 主动脉破裂, 病死率, 假性动脉瘤, 抢救成功, 形成者, 发病率, 夹层
摘要:外伤性降主动脉破裂病死率极高,院前病死率达80%,近年来发病率仍在增高。假性动脉瘤形成者及B型夹层者仍有抢救成功的机会。现对我科收治的外伤性降主动脉破裂12例作一报道分析。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角蛋白17在皮肤科中的研究进展

    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占整个表皮结构组成的85%以上,角蛋白是表皮及毛发角质形成细胞内的主要结构蛋白,是角质形成细胞和其他上皮细胞的标志性成份,角蛋白17(K17)属于其中一种。K17是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的标志性分子,可能与银屑病等疾病有关。近年来, K17在皮肤科疾病中的表达研究也逐渐增多,笔者就其在皮肤科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蒋正强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浙江医学》对计量单位的要求

    本刊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不宜采用ng/kg-1·min-1的形式。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如果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与旧制单位换算系数,然后只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血压仍以mmHg表示。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位点多态性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关系

    随着人们对维生素D认识的不断加深,现已发现维生素D不但参与钙磷代谢的调节,而且参与细胞免疫的调节。研究已证实活性维生素D[1,25(OH)2D3]与众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相关,其可以阻止实验性桥本甲状腺炎(HT)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1],其生物学作用是通过维生素D受体蛋白(VDR)所介导的。本研究将VDR基因作为候选基因,探讨VDR基因Bs-mI位点多态性与HT的关系。

    作者:余晓军;蓝小春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姜黄素抑制刺猬信号诱导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小细胞肺癌NCI- H446细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5、10、15μmol/L)的姜黄素作用于小细胞肺癌NCI- H446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索尼克刺猬信号(Shh)、脑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姜黄素与小细胞肺癌NCI- H446细胞共培养后,浓度为15μmol/L的姜黄素能明显抑制NCI- H446细胞的增殖。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细胞肺癌NCI- H446细胞经姜黄素处理后,姜黄素15μmol/L与其余各组比较,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姜黄素(15μmol/L)处理的NCI- H446细胞,Shh和Gli1表达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姜黄素能通过抑制刺猬信号通路,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

    作者:刘杏娥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经导管射频消融肾去交感神经术对顽固性高血压疗效的荟萃分析

    全球高血压患者超过10亿人,约62%的脑血管疾病和49%的缺血性心脏病与高血压有关[1]。20%~30%的高血压患者为顽固性高血压[2]。自主神经系统活性状态在高血压起病及维持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近年来,有学者应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实施肾脏去交感神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4-6],结果安全有效。但该技术应用时间短,单个研究例数少且分散,随访时间短,为了解其降压疗效等情况,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荟萃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晋红;姚晓岚;金莹祺;孙晓芬;刘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44例,其中行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24例(观察组),行全脾切除术2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0d、术后2个月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10d及术后2个月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0d CD4比例及IgG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2个月CD4比例、CD4/CD8及IgA、IgM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CD8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手术是一种较好的保脾手术方式,保留了脾脏的部分或大部分功能,避免了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且远期具有分流作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张英杰;彭明霞;沈朝敏;张玉惠;张国强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胸导管远端的正常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胸导管的病变罕见,可发生在纵隔(胸导管穿行于其中)或颈部(胸导管在此汇入静脉系统)。其中胸导管囊样扩张(胸导管囊肿)为常见,多发生于后纵隔。胸导管远端扩大在影像学上可被误认为反应性淋巴结肿大、先天性囊肿或淋巴结转移。提高对颈部胸导管正常解剖结构CT影像的认识,可以避免或减少将横断面上扩张的胸导管误认为病灶,从而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本文通过分析颈部胸导管远端CT显示率及其表现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胸导管病变的认识。

    作者:吕兴胜;张薇;楼洪福;范新华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腰椎Modic I、Ⅱ型面积改变率与TNF-α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腰椎Modic I、Ⅱ型面积改变率与对应终板中TNF-α含量的相关性。方法52例因下腰痛手术患者(男29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0±11.89)岁。术前行MRI检查,其中无Modic改变型16例,Modic I型15例,ModicⅡ型21例。测量3组在MRI T2正中矢状位上Modic改变面积及对应椎体面积大小,计算Modic改变率。术中收集椎间盘髓核、椎体终板部分组织作TNF-α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在髓核和终板组织中的差异,统计与终板面积改变率的相关性。结果无Modic改变型:髓核和终板组织中TNF-α染色极少,Modic I型组:TNF-ɑ在终板的表达明显高于髓核,与面积变化率的相关系数r=0.431,P=0.021,两者具有正相关性。ModicⅡ型组:TNF-ɑ在终板的表达与髓核组织相似,与面积变化率的相关系数r=0.322,P=0.043,两者具有正相关性。结论下腰痛患者中Modic I、Ⅱ型面积改变率与所对应终板中TNF-ɑ炎性因子含量密切相关。

    作者:庄汝杰;陈冠军;庄伟;陈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真皮和皮下间叶性肿瘤,通常认为是表浅的低度恶性肉瘤,容易误诊、漏诊[1]。DFSP组织学可分为10个亚型[2],其中萎缩型或斑型较少见。国际上英文文献报道萎缩型DFSP40余例[3-4],国内文献报道仅2例[5]。本文报道萎缩型DFSP和经典型DFSP各1例,从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两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文献复习如下。

    作者:韩小于;魏红权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介绍--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理念与规范

    2013年5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公布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连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工作组完成的《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5):363-376]。本文简述该《共识》的总体理念和特点,以帮助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更好理解和掌握其内容。

    作者:朱俊;杨艳敏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对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及神经行为学变化的影响,探讨减轻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对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4只大鼠分为药物组、假手术组、对照组,用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药物组和对照组大鼠在再灌注时经尾静脉分别注入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及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分离右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缺血再灌注后24h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物质表达,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干-湿称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分别于再灌注24h及72h时利用转棒试验和肢体不对称试验检测神经行为学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大鼠脑缺血区P物质的表达明显升高,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脑组织含水量减少,神经功能改善。结论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而达到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封菲;王晓楠;章顺荣;丁美萍;高越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部疾病的临床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一种有效的心肺支持治疗手段,可以减轻心肺功能负荷,有效改善低氧血症,避免长期高浓度氧吸入所致的氧中毒及机械通气的气道损伤,同时还可以为心脏功能提供暂时辅助支持,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全身循环灌注,维持心肺循环稳定,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1-2]。赵举等[3]报道2002-2010年期间,在国内6家医疗中心,339例ECMO病例中,用于单纯呼吸支持65例,心脏支持248例,体外心肺复苏26例。总体脱机率63%,成功出院率26%,心脏支持的应用多于呼吸支持。本科室2011年引进ECMO设备,通过观察和分析ECMO在数种肺部疾病中的应用结果,现对其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如下。

    作者:泮辉;包飞潮;胡坚;杨运海;李洲斌;何哲浩;王志田;安舟;汪路明;艾则麦提·如斯旦木;陈天翔;吴益和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微炎症状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研究

    肾性贫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减少是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微炎症状态、肾性贫血是影响MHD患者透析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是临床上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药物,超过90%的慢性肾病患者应用rHuEPO后肾性贫血可有明显改善,但部分患者存在对EPO的低反应性[1]。近年研究发现,MHD患者微炎症状态可影响EPO的治疗效果。现将我院应用rHuEPO治疗微炎症状态MHD患者肾性贫血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佳;寿张飞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双源CT 4D- CTA联合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 4维血管造影(4D- CTA)及灌注成像(CTPI)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于发病2~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PI检查,获得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等参数图,同时获得4D- CTA图像;于发病的1~3d后行MRI检查,分析CT平扫、CTPI、4D- CTA、MRI表现。结果 CT平扫发现12例有16个缺血病灶,CTPI发现26例32个缺血病灶,MRI发现25例28个缺血病灶,4D- CTA显示有20例责任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双源CT 4D- CTA联合灌注成像能为急性脑缺血患者提供全面、详细的影像学信息,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程有根;杨光钊;茅国群;楼明芳;魏福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Meek植皮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观察

    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创面修复一直是烧伤界治疗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烧伤治疗中的关键,“异体皮打洞垣自体皮嵌入术”[1]和“微粒皮移植垣异体皮覆盖术”[2-3]曾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史上的革命性改变,但这两种方法存在异体皮排斥反应、微粒皮存活要求高、异体皮价格昂贵且来源困难等不足。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开始应用Meek技术[4]。2004年10月,国内学者首次应用Meek植皮技术进行了成功救治[5]。2008年3月,我院烧伤科完成了浙江省台州市第1例Meek植皮术,至2012年8月共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3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邦长;罗燕芳;章伏生;叶礼岳;王史辉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观察与护理

    乳糜胸是食管癌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系术中损伤胸导管所致,发生率为0.4%~2.6%[1]。由于乳糜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大量丢失后极易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继而发生呼吸、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2]。因此严密观察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对及时发现和治疗乳糜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积极保守治疗和精心护理4例乳糜胸患者,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娥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浙江医学》对作者署名的一般要求

    同时具备以下3项条件者方可署名为作者:(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仅参与研究项目资金的获得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其同意,并在投稿时向编辑部提供相应证明材料。集体署名的文稿,在题名下列出署名单位,于文末列出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负责人,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E-mail地址。通信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作者的具体排序应在投稿前即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剂量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患者再次妊娠结局及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方法对165例URSA患者进行主动免疫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再次妊娠结局。同时检测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的CD4+CD25+Tr水平。将试验过程中供体血浆析出较少致使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较少的患者37例作为低剂量组,较多者84例作为高剂量组。结果165例患者中,再次妊娠121例,仍在治疗中44例。再次妊娠的患者中成功分娩87例,再次发生早期流产14例,继续妊娠20例,主动免疫治疗成功率88.5%。其中低剂量组成功分娩29例,再次早期流产8例,主动免疫治疗成功率(72.4%)显著低于高剂量组(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CD4+CD25brightT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妊娠成功患者外周血CD4+CD25+Tr及CD4+CD25brightT均较妊娠失败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主动免疫治疗对 URSA 患者有效,治疗时应注射高剂量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 CD4+CD25brightT 的表达水平, CD4+CD25brightT可能是调控母胎界面局部免疫耐受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王海燕;吴晓云;李晓荣;魏丽娜;邱惠麒;朱国战;周媛萍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55例临床分析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因各种原因引起人工瓣膜或除原置换瓣膜以外其他瓣膜功能障碍,导致心功能进行性恶化,危及患者生命。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挽救此类患者生命的唯一治疗方法,但其存在很多影响术后效果的不利因素:患者术前心功能和全身状况较差,组织粘连严重,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出血危险性高等,术后并发症也较多,因此病死率较高。我院对55例患者进行了再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现将诊治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孙乐波;邵国丰;汪朝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外伤性降主动脉破裂的腔内修复治疗

    外伤性降主动脉破裂病死率极高,院前病死率达80%,近年来发病率仍在增高。假性动脉瘤形成者及B型夹层者仍有抢救成功的机会。现对我科收治的外伤性降主动脉破裂12例作一报道分析。

    作者:史信宝;邵国丰;孙乐波;周青云;石活顺 刊期: 2013年第20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