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玉麟;徐黔
目的 观察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准确性,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师在双盲的情况下分析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进行分期,并达成共识,意见不一致时请上级医师评估,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观察术前MRI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一致性、MRI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 7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包括Ⅰa期43例,Ⅰb期19例,Ⅱ期8例,Ⅲ期5例,Ⅳ期3例;MRI诊断Ⅰ a期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为95.3%,特异度为97.1%;MRI诊断Ⅰb期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93.2%;MRI诊断Ⅱ期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97.1%;MRI诊断Ⅲ期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98.6%;MRI诊断Ⅳ期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98.7%..MRI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的Kappa=0.815.结论 子宫内膜癌MRI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一致性强,可为术前评估提供参考.
作者:罗志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阶梯状修剪原位回植结合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四肢皮肤逆行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3月,由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同一组医师应用阶梯状修剪原位回植结合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皮肤逆行撕脱伤患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9~ 52岁,平均32.5岁.所有患者无周围血管疾病,所有撕脱皮肤均为逆行撕脱,无明显挫伤或仅有轻度挫伤,撕脱皮肤均较完整,有较好的软组织床或虽伴有肌肉断裂但经修复后软组织床良好,所对应的皮下组织无大面积的骨和肌腱外露,皮瓣撕脱面积为:(4cm×5 cm) ~(15 cm×18 cm).术后给予抗感染、抗凝、抗痉挛治疗,调整负压,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敷料的颜色、管型、气味,保持负压封闭引流敷料持续负压吸引通畅、有效,术后1周打开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记录皮瓣的颜色、质地、弹性、感觉情况,评估皮瓣成活情况.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 ~ 20个月,2例失访.3例皮瓣远端局部发黑经换药后愈合.成活皮瓣近端及中部色泽、质地、弹性、感觉等与正常皮肤无异,远端皮瓣色泽暗,质薄,弹性差,皮肤感觉迟钝或无感觉.结论 阶梯状修剪原位回植结合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学习曲线短,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四肢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衡;官建中;周建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随着经济条件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延长,糖尿病在我国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其致残率、致死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及癌症.临床上糖尿病分为1型、2型、其他类型及妊娠糖尿病.其中以1型和2型糖尿病较为多见,且与眼科关系为密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其在临床呈慢性进行性过程,病程发展主要与患病时限及病情控制情况有关.本病可防、可治,早期控制好血糖及全身情况,定期行眼底检查,一旦发现病情,应及时治疗.
作者:周剑;杨晓晖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分析诊断模型(LIF-5、APRI及FIB-4)对丙氨酸转移酶(ALT) <2×正常值上限(ULN)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治疗指征(≥G2或≥S2)的判断价值.方法 收集1 135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G2和<S2组、≥G2或≥S2组,构建诊断模型LIF-5,评估LIF-5与APRI、FIB-4对治疗指征的判断价值.结果 ≥G2或≥S2组患者占44.49%;该组男性和HBeAg阴性的构成、年龄、ALT、AST、APRI及FIB-4的平均值均高于<G2和<S2组,白蛋白/球蛋白(A/G)、白细胞、血小板(PLT)的平均值均低于<G2和<S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诊断模型LIF-5=0.725+0.005×年龄+0.003×ALT+0.004×AST-0.201×(A/G)-0.002×PLT(109/L).LIF-5分布的集中程度高于APRI和FIB-4,且判断价值优于APRI和FIB-4.LIF-5、APRI和FIB-4判断治疗指征的截断值分别为0.46、0.53和1.22.当LIF-5≤0.30时,敏感度96.8%、阴性预测值91.8%;当LIF-5> 0.75时,特异度97.3%、阳性预测值87.1%.结论 有较高比例的ALT<2×ULN慢性HBV感染者存在明显肝脏疾病进展,诊断模型LIF-5对治疗指征的判断有较好的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蒋素文;胡爱荣;颜华东;金珊珊;胡耀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非插管胸腔镜术中应用罗哌卡因多囊脂质体,观察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判断其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9月非插管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0.2%罗哌卡因),B组(0.2%罗哌卡因多囊脂质体),C组(0.1%罗哌卡因联合0.4 μg/ml舒芬太尼),每组20例.术前于T6~7行硬膜外穿刺置管,2 mg吗啡镇痛,术中由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联合泵注经面罩自主呼吸,观察3组患者术中呼吸循环变化,记录术后1、4、8、24 h患者VAS疼痛评分、术中呛咳、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采用复乳化法,以0.2%罗哌卡因、磷脂、三油酸甘油酯、胆固醇、L-赖氨酸为原料制备罗哌卡因多囊脂质体;罗哌卡因脂质体为圆球形,内部呈多囊泡结构,粒径为7 ~ 30 μm,平均粒径为(15.36±7.87)μm;药物释放时间为6h释放65.0%,24 h释放90%,48 ~ 60 h释放完毕.结果 术中血压方面,A组与B组、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方面,A组和B组在人工气胸时和人工气胸后30 min呼吸频率低于C组(P<0.05);A组术后4、8h呼吸频率高于B、C组(P<0.05).并发症方面,A组术中恶心呕吐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P<0.05).静息和咳嗽疼痛VAS评分方面,B组术后4、8h静息和咳嗽疼痛VAS评分低于A、C组(P<0.05).结论 罗哌卡因多囊脂质体能够减轻非插管胸腔镜围术期并发症,可实现麻醉药物的定点定量精确释放,具有持续释放、定量释放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益维;黄长顺;王珏;杨秋纽;朱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团队工作管理模式对肾癌患者术后延续护理效果的影响,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肾癌患者92例,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患者出院后均实施常规延续护理,包括与社区转介、随访、术后4~5周进行复查CT/MRI、门诊复诊、专题讲座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团队工作模式的延续护理,主要包括:心理咨询组、同伴志愿组等6个小组协同护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评定2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生存质量,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的评分分别为41.22±3.87、71.17±3.82,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SAS/SDS的评分分别是27.78±3.67、28.28±4.73;58.48±4.39、56.28±4.73,实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队工作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术后延续护理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佳;刘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联合延续性护理对脑外伤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6月收治脑外伤行手术患者120例,按照配对设计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延续性护理.采用标准化神经心理学检查方法(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LOT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脑外伤后患者认知障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生活自理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评价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自理能力,并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LOTCA及MMSE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各项评分均上升,观察组LOTCA及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自理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2组患者各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67%(Z=-2.836,P<0.05).结论 采用健康教育联合延续性护理针对脑外伤术后患者恢复,可显著提高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神经缺损,提高自理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小燕;杨健;寿棘;毛芝芳;徐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为了解杭州某三级医院在职医护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及流行病学特征,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3月,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1 343位在职医护人员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对有手术指征者进行细针穿刺及手术治疗,并送病检.结果 1343例受检者中有628例检出甲状腺结节,总体检出率为46.8%.其中女性505例,检出率为49.6%,男性123例,检出率为37.8%,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9,P<0.001).女性在21 ~50岁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P<0.05).随着年龄增长,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男性:x2趋势=24.78,P< 0.001;女性:x2趋势=30.16,P<0.001).不同性别甲状腺结节位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4,P<0.05).单发结节及小结节比例明显增高.检出62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疑似甲状腺癌16例,其中8例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送组织病检证实.结论 甲状腺结节总体人群检出率高,杭州某三级医院医护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46.8%,以小结节及单发结节为主,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该院健康体检中应普及甲状腺超声检查.
作者:刘乔勇;苏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协同护理模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23、IL-17炎症因子及心理和躯体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浙江医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根据病情不同给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模式,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17、IL-23的表达,对2组患者进行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抑郁自评调查.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L-17、IL-23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总分、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生理职能和心理功能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抑郁自评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抑郁自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抑郁自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协同护理模式可有效结合治疗,改善患者外周IL-17、IL-23的表达,同时具有针对性,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参与自我行为的管理和健康的决策,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抑郁的发生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杜丽云;朱琴;林玲萍;倪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非PCI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金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患者80例作为PCI组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非PCI治疗患者80例作为非PCI组,收集2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CI组的院内死亡率低于非PCI组(P<0.05),PCI组和非PCI组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肌缺血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住院期间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CI治疗、年龄、性别、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史不影响住院期间院内死亡情况(P>0.05);1年内,PCI组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低于非PCI组(P<0.05),PCI组和非PCI组再发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CI治疗、年龄、性别、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均不影响1年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P >0.05);PCI治疗与1年内全因死亡呈负相关(P<0.05),是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年龄、性别、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均不影响1年内全因死亡(P>0.05).结论 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死亡率、1年内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再住院率、1年内全因死亡率低,PCI治疗是1年内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作者:董扬;张芬;王文标;陶萍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妊娠相关下腰痛(pregnancy-related low back pain,PLBP)是妊娠期及产后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理状态,以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一些患者、家属甚至专科医生都认为PLBP是一种可以预料的功能状态,不需要治疗干预.因此,许多患有这种疼痛综合征的孕产妇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及时治疗.然而,PLBP对孕产妇的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甚至精神心理都可能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目前对于该病的患病率尚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同的调查研究之间得出的数据有较大的差异,而国内还没有关于产后下腰痛的相关调查研究,对于PLBP危险因素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此外,对于其病理生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关于PLBP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腰椎生理曲度、椎间盘、核心肌群及耻骨松弛素等因素的变化.虽然对于该病的治疗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常见的包括产科护理、经皮神经电刺激、脊柱手法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针刺治疗等,但目前仍然没有公认的佳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妊娠期间下腰痛的治疗,更是受到了许多限制.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PLBP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期望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作者:宋成宪;王润妹;李太良;刘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诊疗方案在胆囊结石治疗上的相关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80例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保胆取石组(37例)和胆囊切除组(43例),对2组患者的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例数、术后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24h疼痛程度、术后结石复发、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等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胆取石组留置引流管例数明显多于胆囊切除组,而保胆取石组的术后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24 h疼痛程度小于胆囊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胆取石组术后随访未发现胆囊结石复发,术后6个月、术后1年胆囊收缩功能较术前改善(P<0.05).胆囊切除组术后随访未发现胆管结石.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效果明确,安全可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保留了有功能的胆囊,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是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外另一有效的手术方式,对于胆囊结石患者应根据患者的胆囊和全身状况以及本人意愿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从而实现胆囊结石治疗的个体化.
作者:李巧登;陈光彬;刘志刚;凌林;刘丹峰;胡郁之;刘昌阔;孙礼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患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老年患者发生误吸/窒息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入院治疗的AD患者82例,采用激越问卷、智能简易精神状态筛选表、生活自理能力评定表、痴呆行为病理学评定表、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以及患者误吸/窒息风险评价估量表进行调查,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进食体位,是否有误吸史、是否使用镇静/抗癫痫类的药物以及误吸/窒息风险评估的总分,且均对其进行饮水实验,使用Pearson多元逐步回归和相关比较的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误吸/窒息风险评估得分与患者的年龄、进食体位、是否有误吸史以及是否使用镇静/抗癫痫类的药物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没有显著相关性.饮水实验(P<0.001)、简易智能精神状态筛选表(MMSE,P=0.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ADL,P<0.001)、Cohen-Mansfield精神激动目录(CMAI,P=0.020)以及日夜节律(P =0.008)与患者的误吸/窒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性.饮水试验、误吸/窒息史、进食体位、年龄、使用药物、ADL评分都是影响AD患者误吸/窒息风险的独立因素.结论 以下因素都对AD患者发生误吸/窒息风险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主要包括患者饮水试验呈阳性、平卧位进食、高龄、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以及使用抗精神类药或者使用镇静类药等因素.
作者:贺文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选择适当的支具佩戴对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的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9人,研究组佩戴适当的支具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电刺激疗法,9个月后进行随访,分析整理Risser征级别和Cobb角对矫正结果的影响,通过对比2组的治疗总有效和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生活质量差异进行评价.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6.67% (P >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11.11%)和3例(33.33%)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sser征级越低,初诊矫正率、侧凸进展率越高,顶锥旋转矫正率并未表现出规律,不同Risser征级下初诊矫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侧凸进展率和顶锥旋转矫正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在功能/活动度、疼痛、精神健康和治疗满意度上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佩戴合适的支具可有效地降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侧凸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推广使用.
作者:曹斌豪;王敏;叶湛;陈建军;王向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对比增强三维时间飞跃法扰相梯度回波(3 D-CE-TOF-SPGR)序列对恩施地区无三叉神经痛土家族人群受检者脑池段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无三叉神经痛的恩施土家族体检者50例行增强轴位3 D-TOF-SPGR序列,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观察、了解双侧脑池段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观察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并与文献报道的非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所有受检者50例100侧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显示清楚,根据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距离的远近分成分离、接触、压迫三种情况,分离74侧(74%)、接触24侧(24%),压迫2侧(2%);结果与文献报道的非少数民族地区无三叉神经痛者研究结果(分离77侧,占77%,接触23侧,占23%)进行比较,经x2检验,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接触及压迫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33,P=0.6218).结论 3D-CE-TOF-SPGR序列可用于显示、研究三叉神经和邻近血管的关系,非少数民族人群与恩施土家族人群在无三叉神经痛者三叉神经与邻近微血管接触及压迫率无差异,此结果可为恩施少数民族群体三叉神经痛病因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胡兴荣;邱妮妮;向海波;陈华东;张丽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级医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延续护理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为延续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工作的推进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 采用SWOT分析法,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三级医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延续护理的可行性和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同时结合宜昌市某三甲医院2012年5月以来的实践经验做进一步阐述.结果 基于分病种三级医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延续护理能够有效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尤其是在三级医院床位紧张而社区卫生机构利用率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卫生资源优势,促进患者合理分流,提高三级医院的床位周转率,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有利于分级诊疗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但是,社会对延续护理认识不足,双向转诊机制、延续护理体系不完善,社区专科护理发展不足,下转患者无力承接却是制约延续护理的关键.结论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资源的支持下,充分发挥本地医疗资源优势,克服劣势,利用外部机会,化解各种挑战,采用三级医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延续护理,可以确保延续护理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为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工作的推进奠定基础.
作者:王金明;吴胜梅;欧伟麟;吴文林;欧文森;王燕;王家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导入靶细胞,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生物治疗方法.本文从自杀基因、基因沉默、抑癌基因、免疫基因、抑制血管生成基因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几年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和发展现状.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包括HSV-tkGCV系统、H19 RNA、hTERT等,HSV-tkGCV系统是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研究多的一种,TK基因是药敏基因,肿瘤细胞转染该基因后,对前体药物丙氧鸟苷(GCV)或无环鸟苷(ACV)变得敏感而能被杀死.RNA干扰是基因沉默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沉默肿瘤相关基因IDO2、DUSP6、IGF1R、ORAOV1等基因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抑癌基因激活或过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生长,p53和PTEN是两个有意义的抑癌基因,重组腺病毒p53和PTEN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免疫基因治疗是将细胞因子或共刺激分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或体细胞内,通过激发或调动机体免疫功能来控制或杀伤肿瘤细胞,常用的免疫效应细胞有TIL、CTL、LAK、NK等,可供选择的目的基因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趋化因子等.抑制血管生成基因可以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来阻止肿瘤生长和侵袭,VEGF-Trap、PEDF、ES通过腺病毒导入肿瘤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目前肿瘤基因治疗在特异性、安全性和靶向性方面依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许坚吉;王爽;寇卜心;陈德喜;刘晓霓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在安眠穴施用滞针震颤法治疗失眠症,观察其临床疗效,判断滞针震颤针刺法治疗睡眠障碍技术是否值得推广.方法 随机将2015年1月-2016年2月于诸暨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19例失眠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7例.观察组取安眠穴采用滞针震颤针刺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取照海、申脉、足三里、三阴交、神门、百会、四神聪及内关等穴位,得气后采用电针疗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以各因子评分及总分评定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7%和71.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4,P<0.05).观察组针刺干预后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各模块(除催眠药物外)及总分上评分与针刺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针刺干预后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以及总分评分与针刺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针刺干预前比较,各因子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针刺干预后比较,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以及总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四项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滞针震颤针刺法刺激安眠穴治疗失眠症比常规针刺法有更明显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傅云其;谢鸿康;姚小萍;张航曼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入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和脊柱活动能力及脊柱曲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90例.采用骨折风险测评工具评估10年内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采用Spinalmouse测量直立位、前屈位、后仰位、负重位的躯干倾斜角、脊柱曲度、脊柱椎间夹角.结果 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躯干倾斜角及T7/8夹角呈正相关(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与躯干倾斜角及T7/8夹角呈正相关(P<0.05);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直立腰椎曲度及直立胸椎曲度呈正相关(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与直立腰椎曲度及直立胸椎曲度呈正相关(P<0.05);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直立到前屈位胸椎曲度变化呈负相关(P<0.05),与直立到前屈位腰椎曲度变化、直立到后仰位腰椎曲度变化、直立到后仰位胸椎曲度变化无显著相关性(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与直立到前屈位胸椎曲度变化呈负相关(P<0.05),与直立到前屈位腰椎曲度变化、直立到后仰位腰椎曲度变化、直立到后仰位胸椎曲度变化无显著相关性(P>0.05);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负重前倾角变化及负重胸椎曲度变化呈正相关(P<0.05),与负重腰椎曲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与负重前倾角变化及负重胸椎曲度变化呈正相关(P<0.05),与负重腰椎曲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与脊柱活动能力及脊柱曲度有关,脊柱活动能力和脊柱形态能够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作者:何丽蔚;徐煜;颜程;陈为;阮建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阑尾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评估影响阑尾原发恶性肿瘤生存的预后因素,为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SEER数据库2004-2010年阑尾原发恶性肿瘤病例.根据WHO第四版阑尾肿瘤分类,将阑尾原发恶性肿瘤中的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纳入研究.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各组生存率之间的整体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Cox回归多变量分析预后与性别、年龄、种族、组织学类型、肿瘤侵犯程度的关系.结果 2004-2010年间,SEER数据库报道了3 967例阑尾恶性肿瘤,其中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有3 159例.校正年龄后的阑尾原发恶性肿瘤发病率为每0.7/100000人.患者生存率与年龄成反比,非裔美国人的预后较其他人群更差.肿瘤侵犯程度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各组织学类型中印戒细胞癌患者的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比其他类型肿瘤更低(P <0.001).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生存率则较好(P<0.01).结论 阑尾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因组织学类型而不同.种族、年龄、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侵犯程度和肿瘤原发灶大小是阑尾原发恶性肿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赵福光;周娟娣;陈杰;施宜均;蔡远杰;谢尚闹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