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联方案对小儿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近期疗效的研究

周长怀;石光莲

关键词:胃炎, 儿童, 螺杆菌, 幽门, 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 探讨四联方案对小儿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胃炎近期疗效、H.pylori根治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小儿H.pylori阳性胃炎患儿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三联方案治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替硝唑;观察组患儿采用四联方案治疗,即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两组患儿均治疗 14 d.观察腹痛缓解情况、病理评分、胃镜活检病理表现(炎性活动、嗜酸细胞增多、幽门腺萎缩和淋巴滤泡)治愈率、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腹痛缓解率、H.pylori根治率、近期总有效率及炎性活动、嗜酸细胞增多、幽门腺萎缩和淋巴滤泡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00%(48/50)比82.00%(41/50)、90.00%(45/50)比72.00%(36/50)、90.00%(45/50)比74.00%(37/50)、70.73%(29/41)比51.16%(22/43)、73.68%(28/38)比50.00%(18/36)、76.67% (23/30)比 58.06%(18/31)和 53.49%(23/43)比 28.89%(13/45)],病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15 ± 0.82)分比(4.01 ± 1.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联方案对小儿H.pylori阳性胃炎可显著缓解相关症状和体征,提高H.pylori根治效果,减轻胃黏膜病理损伤,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四联方案对小儿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近期疗效的研究

    目的 探讨四联方案对小儿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胃炎近期疗效、H.pylori根治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小儿H.pylori阳性胃炎患儿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三联方案治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替硝唑;观察组患儿采用四联方案治疗,即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两组患儿均治疗 14 d.观察腹痛缓解情况、病理评分、胃镜活检病理表现(炎性活动、嗜酸细胞增多、幽门腺萎缩和淋巴滤泡)治愈率、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腹痛缓解率、H.pylori根治率、近期总有效率及炎性活动、嗜酸细胞增多、幽门腺萎缩和淋巴滤泡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00%(48/50)比82.00%(41/50)、90.00%(45/50)比72.00%(36/50)、90.00%(45/50)比74.00%(37/50)、70.73%(29/41)比51.16%(22/43)、73.68%(28/38)比50.00%(18/36)、76.67% (23/30)比 58.06%(18/31)和 53.49%(23/43)比 28.89%(13/45)],病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15 ± 0.82)分比(4.01 ± 1.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联方案对小儿H.pylori阳性胃炎可显著缓解相关症状和体征,提高H.pylori根治效果,减轻胃黏膜病理损伤,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周长怀;石光莲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Meta分析

    目的 对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alink、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2月15日.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文献质量评估工具对纳入标准进行偏倚评价,提取有效数据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7篇文献,共486例患者.结果显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行脉冲射频治疗后48 h、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MD或SMD=-1.21、-1.38、-1.46、-0.99和-0.95,95% CI-1.54~-0.88、-1.58~-1.17、-1.67~-1.26、-1.31~-0.67和-1.13~-0.77,P<0.01).短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12/243),15 d内均自行缓解.结论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较满意的疗效,6个月内效果更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韩镇锴;王诗朦;姚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补片均为普通型单丝聚丙烯材料,其中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1例,改良Kugel修补术1例,Lichtenstein修补术4例.5例再次手术切除感染补片并闭式引流,1例保守治疗.结果 5例手术患者均完全取出补片,切口一期愈合,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6~43个月,平均19个月,无复发病例.1例保守治疗患者切口慢性感染性窦道形成.结论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原因很多,应采用个体化方案,有效引流和去除补片能缩短病程,但关键在于预防.

    作者:郑刚;任德发;陈春洲;邵力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伴发的甲状腺结节恶性率及其与接受甲状腺穿刺的体检人群之间的差异,分析PHP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158例接受甲状旁腺手术治疗的PHPT患者,以及468例同期接受甲状腺细针穿刺(FNA)的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患者的PTC检出情况.结果 158例PHPT患者中有61例合并甲状腺结节,PHPT合并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为38.6%(61/158),术后病理证实其中12例(19.7%)为甲状腺恶性肿瘤(均为PTC),而同期468例接受FNA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中有19例(4.1%)经甲状腺手术病理证实为PTC.因此,PHPT患者中甲状腺结节恶性率显著高于体检发现的甲状腺结节患者(P<0.01).PHPT合并PCT患者校正血清钙平均值显著低于PHPT合并甲状腺良性结节组和未合并甲状腺结节组[(2.63 ± 0.26)mmol/L 比(2.92 ± 0.32)mmol/L 和(2.93 ± 0.47)mmol/L,P<0.05].结论 PHPT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中,PTC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体检甲状腺结节患者,提示PHPT可能是甲状腺结节患者罹患PTC的危险因素.血钙水平偏低可能是PHPT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发生PCT的危险因素.

    作者:佘敦敏;叶正芹;周红文;施宝民;易祥华;张克勤;薛莹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乳腺癌相关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由于癌症的细胞类型、生长部位及是否转移等情况复杂多样,导致了癌症相关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多样性.乳腺癌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增高,即存在理论上的乳腺癌相关脑梗死,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包括乳腺癌直接侵犯心脏或血管、血液高凝状态以及相关治疗措施的影响等.

    作者:程学敏;梁志坚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CT仿真内镜在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的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行垂体瘤手术患者21例,患者术前均行GE64排螺旋CT鞍区薄层扫描,然后通过CTVE重建模拟图像,比较CTVE模拟图像和神经内镜术中图像的一致性.结果 CTVE模拟图像和神经内镜术中情况对蝶窦开口、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和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隐窝(O-C隐窝)的评级一致性较好(Kappa=0.774、0.912、0.959和0.958);对蝶窦中隔、鞍底和斜坡隐窝的评级一致性一般(Kappa=0.479、0.691和0.721).结论 CTVE技术能够在术前准确模拟重建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有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及手术疗效和安全性的提高;该项技术也对神经内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有所帮助.

    作者:魏伟;于军;李旭琴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维生素D缺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维生素D是机体内维持钙磷平衡的重要有机物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密切相关.维生素D缺乏可通过激活炎性反应、减弱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损害胰岛素功能、引发糖脂代谢异常及体质量增高等机制导致冠心病的发生.补充维生素D对冠心病的影响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作者:罗梦莹;邹德玲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直径10至20毫米肾结石肥胖患者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mPNL)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治疗直径10~20 mm肾结石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直径10~20 mm肾结石肥胖(体质量指数≥28.0 kg/m2)患者11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mPNL组(58例)和FURL组(5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一期结石清除率、终结石清除率等.结果 FURL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mPNL组[(66.7 ± 21.9)min比(85.7 ± 33.4)min、(72.5 ± 23.7)h比(120.8 ± 33.5)h和9.6%(5/52)比31.0% (1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期结石清除率和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出血方面,mPNL组术后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15.8 ± 9.7)g/L,FURL组未发生出血,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结论 mPNL和FURL治疗直径10~20 mm肾结石肥胖患者均能取得满意的结石清除率,但是FURL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mPNL.

    作者:夏生俊;浦金贤;张学锋;赵晓俊;平季根;施勇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艾曲波帕去铁机制研究进展

    艾曲波帕作为一种人体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近年其在去铁方面突显出巨大优势,它通过调节体内葡萄糖醛酸化代谢,在机体内的铁与肝脏共轭之前将其从粪便和尿液中排除,从而有效降低人体内的过载铁.

    作者:毛东锋;吴涛;曹红刚;白海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腋窝神经鞘瘤五例磁共振成像表现

    目的 探讨腋窝神经鞘瘤磁共振成像(MRI)表现、鉴别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术前临床疑为腋窝转移性病变而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例神经鞘瘤病例资料,总结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5例神经鞘瘤均位于腋窝臂丛神经血管束走行区,表现为单发沿臂丛神经生长的卵圆形肿块,边缘光滑4例,伴有神经出入征5例,脂肪分离征4例,血管受压征5例,靶征1例.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3例呈不均匀较高信号,1例呈较高信号,1例出现靶征;DWI上呈不均匀高或较高信号,当扩散敏感度(b)值分别为 500、1 000 s/mm2时,表观扩散系数(ADC)分别为(1.40~2.23)× 10-3mm2/s 和(1.31~2.94)×10-3mm2/s;多期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2例呈边缘强化.结论 腋窝区神经鞘瘤患者MRI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转移性淋巴结鉴别.

    作者:李晶晶;邵真真;刘佩芳;青春;张燕中;刘君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神经胶质细胞在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干预靶点

    脑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免疫和炎性反应参与脑出血的全过程,它能破坏血脑屏障,加速脑水肿,同时又能启动和放大氧化应激反应,加重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脑出血后产生多种危险信号分子,这些分子迅速激活血肿周围区域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使其产生炎性因子及氧化介质,调控脑部的炎性反应.现探讨神经胶质细胞与免疫和炎性反应的相关性,有望发现针对神经胶质细胞的脑出血干预新靶点,开发新的脑出血治疗药物和方案.

    作者:李敏淑;任洪磊;朱晓冬;常宝成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内皮功能紊乱疗效的随机对照Meta分析

    目的 探讨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内皮功能紊乱的疗效.方法 严格遵循PRISMA原则,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Database数据库中搜索以评价CPAP对OSA患者内皮功能紊乱效果为目的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检查时间为1992—2013年.内皮功能评估参数包括反映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EDV)和内皮非依赖血管舒张功能(EIV),其中EDV检测血流调控血管舒张功能(FMD)和反应性充血指数(RHI),EIV检测硝酸甘油诱导血管舒张指数(GTN-ID).结果 经过筛选共4篇文献(137例患者)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CPAP治疗能明显改善总体EDV[标准平均差(SMD)=1.42,95% CI 0.45~2.38,P=0.004];且 CPAP 治疗能明显提高 FMD[权重平均差(WMD)=3.94, 95% CI 1.30~6.57,P=0.003]. CPAP治疗并不能明显改善GTN-ID(WMD=-0.71,95% CI-2.69~1.26,P=0.48).结论 采用CPAP治疗OSA患者有利于促进总体EDV改善,但对于EIV没有明显改善.

    作者:范晟;艾波;廖永德;吴骁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早期诊治研究

    目的 应用支气管扩张症(支扩症)严重程度(FACED)评分评价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对支扩症患者的病情影响及早期诊治.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符合入选条件的稳定期支扩症患者60例,分为单纯支扩症组(32例)和支扩症合并慢阻肺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胸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FENO)及FACED评分,并探讨支扩症合并慢阻肺组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50 μg/250 μg)治疗半年后以上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支扩症合并慢阻肺组FACED评分、FENO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支扩症组[(4.82 ± 0.91)分比(2.88 ± 0.83)分、(39.04 ± 9.57)nmol/L比(28.66 ± 6.12)n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支扩症合并慢阻肺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明显低于单纯支扩症组[(61.36 ± 5.23)%比(71.28 ± 6.67)%、(61.57 ± 7.60)%,比(72.84 ± 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扩症合并慢阻肺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半年后FACED评分、FEV1%Pred、FVC%Pred、FENO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FEV1%Pred与FACED评分呈负相关(r=-0.802、-0.618,P<0.05).治疗前后FENO水平与FACED评分呈正相关(r=0.728、0.586,P<0.05).结论 与单纯支扩症相比,合并慢阻肺的支扩症患者病情更严重;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支扩症合并慢阻肺患者有效.

    作者:蔡仁萍;潘倩倩;时海洋;吕红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马凡综合征合并卡塔格内综合征一例报告

    马凡综合征和卡塔格内综合征(Kartagener syndrome,KS)在临床工作中比较罕见,这两种疾病常累及多个系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例马凡综合征合并K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马凡综合征和KS的症状、家族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进行总结,旨在增加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刘亚楠;黄园园;于世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难治性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实体肿瘤的1%,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甲状腺癌绝大部分起源于滤泡细胞,如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滤泡状甲状腺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和未分化甲状腺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以及起源于滤泡旁降钙素分泌细胞的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分 化 型 甲 状 腺 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包括 PTC 及FTC,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131I内放射及内分泌抑制等治疗大多预后良好.然而,仍有少数DTC出现复发或转移,或对 131I内放射治疗产生抵抗.大多数MTC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手术难以完全切除;ATC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MTC和ATC对 131I内放射治疗无效,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我们将出现远处转移或对 131I内放射治疗产生抵抗的DTC、MTC和ATC统称为难治性甲状腺癌.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肿瘤细胞增殖、侵袭机制的认识,甲状腺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应势而生,并在难治性甲状腺癌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作者:邢家亮;李鲁传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乳腺癌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命质量研究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IORT)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生命质量改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接受保乳手术联合INTRABEAM术中放射治疗的10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命质量等.结果 10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保乳手术及IORT治疗,切口愈合良好,发生切口水肿4例(3.88%),皮肤颜色轻度改变9例(8.74%),1级放射性损伤12例(11.65%),未见放疗区域乳腺脂肪液化或坏死.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8.06%(101/103).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联合IORT治疗近期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徐焱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白细胞介素-6和10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索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在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动物模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将15只新西兰兔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0 只),分别制作腹腔高压液体动物模型,对照组加压水囊不注液,维持压力为 0 mmHg (1 mmHg=0.133 kPa),实验组压力调节在25 mmHg(3级).采静脉血,比较两组IL-6和IL-10.结果 实验组术后2和24 h IL-6和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9.99 ± 2.88)和(7.57 ± 2.31)μg/L比(0.19 ± 0.05)μg/L、(59.28 ± 19.32)和(33.18 ± 13.14)mg/L比(13.25 ± 5.5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发展过程中,IL-6和IL-10均显著升高,提示存在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

    作者:陈勇;王宏业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心力衰竭低血容量管理进展

    临床上心力衰竭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利尿,但是很容易忽略另外一个截然相反的治疗方法——补液治疗.无论是心力衰竭高容量负荷的利尿治疗还是心力衰竭低血容量的补液治疗,两者都需要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心力衰竭低血容量患者并非少见,但又很容易疏忽,为了防止过度利尿,那么准确判断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存在低血容量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谭伟;郝应禄;李艳萍;梁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六例分析

    目的 探讨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临床、影像、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55 (43.80 ± 7.17)岁,2例体检发现,2例胸闷气喘,1例胸痛,1例咯血.肺内转移病灶发生在子宫平滑肌瘤术后1个月至15年.胸部CT表现特征为肺内多发病灶5例,其中3例为随机分布多发肿块及结节,2例为弥漫性粟粒结节,1例单发肿块伴发肺原发性腺癌.1例行PET-CT检查示两肺结节均未见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2例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2例经胸腔镜肺活检术,2例行胸腔镜下肺叶楔形切除术.病理显示肿瘤细胞具有平滑肌细胞的分化特征,免疫组化提示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强阳性.3例给予口服三苯氧胺抗雌激素治疗,随访时间为5个月至5年,4例预后良好,2例不详.结论 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是一种易发生在育龄期女性的罕见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及时取得病理结果确诊,手术联合内分泌治疗有效.

    作者:陈爱萍;浦学慧;孙涛;李海;俞同福;吴飞云;施海彬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血清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与糖尿病肾病相关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蛋白排泄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观察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 390例,收集入院时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eGFR、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ACR)等资料.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按四分位数分别分组(由低到高T1~T4组、D1~D4组和I1~I4组),分析它们与eGFR和UACR的相关性.结果 协方差分析中,T1组的UACR显著高于其他组[18.79(10.67,53.99)mg/g比15.91(9.86,36.12)、16.10 (9.35,29.75)和16.38(9.95,33.44)mg/g](P<0.01),eGFR显著低于其他组.而D1~D4组间、I1~I4组间的UACR和eGFR也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与eGFR呈正相关(总胆红素:P<0.01,r=0.107;直接胆红素:P=0.001,r=0.076;间接胆红素:P<0.01,r=0.110),与 UACR 呈负相关(总胆红素:P<0.01,r=-0.093;直接胆红素:P<0.01,r=-0.078;间接胆红素:P<0.01,r=-0.090).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舒张压之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eGFR和UACR的线性关系仍然存在(P<0.05).结论 血清胆红素水平,包括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与eGFR呈正相关,与UACR呈负相关.

    作者:陈宇;张竞帆;厉平;李玲;刘聪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